一种价值体系以及吃包子

我最喜欢的播客更新了,第一时间听完,还好戴着口罩,因为数次在地铁里笑得不行
总结一下这几期里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内容,比如说李碧华的那期,说李碧华和陈凯歌的不同之处在于,李碧华大体上还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陈凯歌基本认为一个男的,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怎么可能会喜欢一个男的?!我觉得太有启发了,因为当时看《霸王别姬》的时候就觉得非常不自然,有一种刻意在其中,现在想来,就是因为底色是恐同的,是要设定非常多压迫阉割的明喻或者隐喻的
李碧华总是喜欢写各种边缘人物,就是我有的,只是我的爱了,这样。对于段小楼,希希很好笑的说,这个人,就是“一个男的”。
我读书的时候对程蝶衣和段小楼劫后重逢的一段印象非常深,这一段,两个嘉宾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读。希希说,她觉得段小楼有人味了,因为在已经年迈的时候,他和程蝶衣说他是知道他一直以来的心意的,只是他没办法回馈这份爱,同时又说能不能帮我把老婆的骨灰带回来,就是一个深情流露的时刻。老袁说,这个细节她觉得完全写出了段小楼是一个多么自私而鸡贼的人,就是在知道双方的情分已经生疏了的情况下,用旧情去挑动程蝶衣,用最后的筹码,让程蝶衣帮他做事,甚至骨灰只是开始,后面潜台词还有很多,说到底就是算计
就好喜欢听到这些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理解啊!
另外,李碧华是一个有政治感觉的作家,她对世纪末的香港的那种感觉,其实是很准的
老袁有一个观点,人气爆棚的流行小说实际上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说琼瑶,爱情就是至高无上的,爱本身就是生活模式,而亦舒,大概姿态好看就是至高无上的

还有一期是说李翊云,有谈到一个点,就是作为一个少数族裔或者说背景不主流的作家,创作的时候往往有两个方向,展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血泪,还是刻意回避这些部分,写自己不熟悉的人物(比如李翊云写白男,写两个法国小姑娘的友谊),有没有第三条路?其实广义来说,我觉得我们女的也有这个困惑,我们要追求不像个女的写的/导的/编的么?
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这些年我渐渐懂了,传统文本中英雄本来就是由男性定义的,我原来认为的女英雄不过是性别为女的男英雄。那什么是女英雄呢?我原来以为恬娜的选择是一种倒退,但养育、修复、平衡、协作、共生这些价值在英雄叙事中,本身就很不戏剧性、很不伟大、很边缘。所以因果很有可能是反的,不是女性不伟大,而是因为女性所做的一切生长性的、修复性的、互惠性的行为都不会被定义为伟大。”
但我觉得完全没有道理,不是这样的!女英雄就是女英雄。她只要性别为女就是女英雄,并不因为社会犒赏“进攻性”(或者类似的品质),且社会犒赏男性,所以进攻性就变成了男性的专属品质。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两个事情:1)养育、修复、平衡、协作、共生这些价值当然是伟大的,同时这些价值的伟大并不经常被宣扬,所以要多宣扬,但这些价值并不是也不应该仅仅由女性提供;2)传统文本里的英雄模式,也可以是女的,女的并不是因为适用了这个模式就变成男英雄,传统文本里的英雄模式确实有一些美好的品质,这些品质没有性别属性,只是女的里面有这些品质的人没有更多的被鼓励和被看见。

昨天读完了《free: A Child and a Country at the End of History》,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完全读懂,总体来说觉得作者对于socialism的感情非常复杂。可能是因为童年和青年的分割点基本就是巨变的时间点,而童年,总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作者本人就我浅薄的理解,也远远不能说是普通阿尔巴尼亚人。当然并不因此她的视角就没有意义,诚实的叙述和感受总是很吸引人的。印象最深的几个部分是,她和奶奶去希腊到家族墓前的一段、霍查的葬礼之后和邻居家一段。有很多很熟悉的部分,我们一看就懂,比如家庭出身、比如流动红旗,比如红领巾,比如说你穿得好像个外国游客时候的复杂内涵,比如入队宣誓的时候 “Pioneers of Enver! In the name of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re you ready to fight?”“Always ready!”哈哈哈哈哈哈,“准备好了么?”“时刻准备着”

还看到有个人说,美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经历,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根线,是有纵深的,比如说看到一树樱花当然会瞬间觉得好看,但是一起经历过寒冬,看着它的枯枝长出花苞,看着它零星初开,到一眼之间整树灿烂,那个灿烂的时刻所体会到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我觉得很有道理,在很多时候读小说也是,一路读下来,在某个点,因为一句话因为一个段落能获得莫大的感动,但是如果单拎出来这句话,这个片段,就觉得是好看的,仅此而已。
所以呢,我觉得不能只吃第七个包子,不能只去看片段,前面6个包子必不可少
在B站上随便刷刷,只会空虚,看完整部作品才会获得巨大的满足。。。要继续读小说看戏!

最近因为比较空而非常焦虑。所以看了很多起奇奇怪怪的东西,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啊

不同语言的音乐剧

周六零零星星看了很久Steven Barton的各种视频片段,虽然是好看的,但是好像就是没有那种很充实很满足的感受,好像是刷了很久手机微博,而不是看了一部长篇小说
所以决定还是要点沉浸式的娱乐活动,又跑去看了一遍《悲惨世界》的10周年音乐会,这是第二遍看,真的是好看啊!比第一遍看的时候还觉得好看很多很多很多,每一首都好好听,特别发现那首red and black真是特别好听啊,最后彩蛋上17国各语言的冉阿让上场,用这些不同的语言,一人一句到后来一起所有人合唱“people song”的时候,实在是太震撼,是那种瞬间一身鸡皮疙瘩的震撼
第一次看的时候因为并不太熟悉悲惨世界的故事,所以听歌、看字幕还要猜测剧情,而这是一个音乐剧版音乐会的形式,剧情有的时候我还连不太上,就很受影响。只是觉得有几首歌很好听,于是这几首歌时不时在QQ音乐上我也会找来听,但是更多好像也没有
但周日这次看的时候,完全就投入进去了,即使是音乐剧版音乐会的形式,也真是唱作俱佳,每个演员都唱作俱佳,非常非常有感染力,而且是舞台演出特有的感染力。
确实,音乐剧它首先是剧,音乐是表现剧的形式

因为people song有各国冉阿让,其中一个是日语版,其他荷兰语瑞典语波兰语什么的我几乎都没听到过,但是日语起码是一种我听到过的语言,但这首里面只有1句,然后我就在想,到底别的语言演唱英语音乐剧行不行啊?除了德语版的《贪欲》,我还听过一个Steven Barton英语版的,觉得也非常好听,但是这个说明力不够,因为是同一个演员,而且德语和英语差别还不足够?后来我就去找了一个日语版的《悲惨世界》,咦,居然也还是可以的诶!听起来也没觉得特别奇怪诶
那么中文呢?中文没有官方的版本,就去找一些自己唱着玩的片段,不太行。。。还听了一个粤语版的开头那首歌,不难听,只是非常。。。有霍元甲的气质
又跑去找《剧院魅影》,日语版的也还行,以及这部戏可是有真正的舞台演出的中文版,是去年上演的,还颇演出了很多场,就,啊!!!十分不行啊!!!尴尬死我了
一方面表演非常尴尬了,好像二流学生组的话剧社,另外还有个主要奇怪的地方是旋律的起伏和中文字音的起伏非常对抗,听着就很别扭
是用中文翻唱英文歌就不行么?可我又想,可是我从来也没觉得中文《国际歌》有什么别扭的嘛
然后我看了一个费翔版的中文《剧院魅影》里面的两首歌,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音乐剧演员不行。。。
不过语言天然的韵律和旋律的对应还是蛮有趣的一件事

很喜欢的播客更新了一期,是讲亦舒的,还蛮有收获。记一笔印象最深的几个点,1)恋物的人,沉迷于各种东西的人,其实很强的生命力的一种体现,我觉得有道理,因为看着我同事从恋物到不恋,从买奢侈品里花很多心思到随便买买优衣库,几乎就是她生活热情变化的外在体现;2)言情小说如果出圈,或者说如果掀起某一种热潮,其实都是因为价值观,而不是幽微的关系或者情感的描写,是其中的价值观契合了一种不那么主流的,但符合当下人们心境的价值观;3)“变高级”是我们人类会有的心理需求。

最近读书

读了三分之一本《雪落香杉树》,书名很美,故事我也以为会有意思,结果不是很受得了其中的男性视角,怎么那么男啊?比如说青涩的少男看青涩的日裔少女,写她刚刚发育的胸,写他忍不住偷窥她跟踪她,他们在树洞里的初吻,这个那个的,完全是他他他他他,那姑娘的反应那姑娘的内心,则根本没有被好好写出来可能作者也根本写不出来,又或者作者努力写了,但是很假。。。总之,我就在想,有这么多书可看,我为啥要看这本呢?于是就弃掉了
女性视角一旦开启,就是回不去了,就是会看出没有开启这个视角看不出来的东西,如果书的其他部分写得够好,故事够吸引人,或者虽然作者虽然很男,但男得很正派,又或者虽然作者本人很聪明,倒也算瑕不掩瑜,但是如果总体写得还很一般,那就没啥必要看下去了
尤其是在和性相关的方面,反正,我看小黄书猜作者性别绝对是准确性超过90%

用男人的眼睛来看世界和用女人的眼睛来看世界,真是太不一样了
但很多时候男的眼睛就好像是人类的眼睛,比如说,“农村青年结婚难”,这句话,不就默认了青年=男青年么?!比如说,老罗的歌里唱到,“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 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 刻着这么几句话 子子孙孙永宝用,世世代代传香火”,我听了这么多年才get到,子和孙和香火里都并不包含我们女的,家乡的人们拥有的,只是家乡的男人们拥有的吧,难怪男的说起土地和故乡情,以及项飙说起大家族宗族什么的,总是那么含情脉脉,反正,我们女的就不要跟着瞎起劲了

读完了《Salt to the Sea》,第一次知道Gustloff号海难,第一次知道汉尼拔行动,虽然是很YA的一本书,也有一些很刻意的地方,但还是挺好看的,有一些地方有一种真挚的温柔,比如说那个波兰姑娘被俄国士兵强暴怀孕,在逃难的过程中生产,生完之后非常抗拒这个女婴,她爱但并不爱她的东鲁普士男生轻轻抱起这个女婴,说她真好看,她有你的眼睛,有你的鼻子。。。就。。。在那个场景里,真的很感人

看完了《南方与北方》的电视剧,确实是工业时代的《傲慢与偏见》,但是也挺好看,道德与情感是不能割裂的,好人才会有好爱情,啊,这种古典风格确实是会给人安慰啊
我找了《南方与北方》的书准备读一读,以及听了一期讲奥斯汀《劝导》的播客,也准备找《劝导》来读读

还看了部《保持缄默》,故事梗概基本就是,如果问题解决不了,不如杀个人吧!虽然非常奇怪,但片子超级好笑,我和shu笑得停不下来,完全没想到是这样一部片子诶

这两天在读《Free:A Child and a Country at the End of History》,讲1985年前后的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又是一个我完全没了解的国家,目前读到20%,还挺好看的呢,就,很容易懂啊!苏联的那一套东西,我们。。。也很熟啊!搞得我学会了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这俩单词

今天出差,本以为飞机时间基本就是爱情小说时间,结果轰隆隆一觉睡到降落。。。妈呀。。。

论录音之可怕以及其他

我觉得自己的似乎小夜曲拉得还行诶,昨晚上录了一段,深深的觉得,这都是什么鬼啊?!!实在是太难听了。。。路漫漫其修远兮。。。搞得我很低落

又是一年快要过去了,我去翻了一下去年年底我在干嘛,结果发现在读同人,今年年底我还在读这对CP的同人,没长进啊没长进。最近在读的这一篇走的是战时线,应该会结束在大战之后,他俩终于明确心意过上了幸福生活,文笔还不错,我读得也很起劲,我喜欢SS对HG说“you are so strong”,就好像我喜欢纪尧姆对娜迪亚说,“她很勇敢,和你一样”,男生的柔软和女生的勇敢都是特别戳我的点,不过虽然都走原著线,但这篇和双重人生还是没法比
双重人生后半部战后审判和日常压力那一段写的太好了,就,大战结束只是一个起点,很多东西在重压之下掩盖,不过是因为急事从权,可是即使要克服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如果有深切的情谊和彼此的理解,生活就会好过一点点,啊,双重人生真的是最最好的!
所以有这么多人把双重人生当做是避难所,15年来,一直一直有人回去留言,说重读这篇文带来的慰藉和温暖
lariope的笔,能写出真正的看见和尊重,这比呵护宠爱要难得多得多

这两天微博上最热闹的就是陶勇医生发的教育女儿的微博,他得意洋洋的写了在女儿生日当天他如何教育女儿要在吃饭的时候张罗照顾大家,如何力排众议坚持要女儿洗碗之类。。。非常腐朽。。。就是非常古老的人前表演性教育娃+厌女的组合
尤其是作为在采访里自己都说自己从来不做家务的男的,一个被妈妈、老婆伺候着的男的,发出这样的微博更令我想要说一声,啧啧啧
怎么说呢,一个男的,即使专业上非常卓越,即使心怀大爱品行高洁,也一样不妨碍他在性别领域没有任何一点敏感性,说到底,在他们心里,女人,并不是与他们一样的,平起平坐的人
之前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得到主旋律的广泛赞许外加能在该行业内风生水起,那他多半是坏人,现在认为他不仅是坏人而且多半是一个厌女的人
逻辑并非是因为他们成功了,所以他们能肆无忌惮的展示他们是坏人是厌女的人的那一面,而是,正因为他们是坏人,是厌女的人,他们才能成功

一个人能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当然是因为他非常认可这一套评价体系。甚至这一套评价体系已经完完全全内化进他的身体,他能够毫无负担的拥抱厌女的大环境,他能够不负担家庭责任,能够不共情弱者,能够损人利己,能够为了更伟大的利益
虽然这一套评价体系里的标准有明面上和明面下的,明面上的优秀品格肯定不包括损人利己,但即使是最光伟正的明面上的被褒奖的品格,可能包括保护女性/儿童/弱者不受物理伤害,但肯定不并包括认识、真的看见并尊重女性/儿童/弱者

黄梅天

非常潮湿,家里湿度一直都将近80%,空调居然还坏了,在水汽里呆了一天,睡了一觉睡觉,早晨起来觉得皮肤光洁饱满得不得了,就好像游完泳上来的样子
哎,皮肤喜欢的和脑子喜欢的根本不是同一个天气,也确实,我的脑子还喜欢高油高糖呢不是
好在shu火速预约了人来修,可能过两天就能过上脑子喜欢的生活了!

昨天在读《白鸟之歌》,卡萨尔斯的传记,书里写到巴黎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德雷福斯案”,卡萨尔斯和案件中的上校很熟悉等等,咦!这就是《间谍与军官》里面的嘛,就,这些人他们互相都认识啊!
书还是挺好看的,于是我就跑去听他的巴赫无伴奏,第一组六支曲子,好听的,还听了那首《鸟之歌》,甚是伤感,影片里窗外树影摇动配这样的伤感的曲调,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看了一半,目前我的感觉是,卡萨尔斯他妈妈可真厉害啊!如果没有他妈妈如此高瞻远瞩目光如炬,肯定不会有今天的卡萨尔斯
以及,我查了一下卡萨尔斯,看到他在81岁的高龄时与21岁的他的学生波多黎各姑娘玛塔结婚,就颇为反胃,怎么说呢,这位可能是艺术天赋非凡,那位可能是反抗法西斯勇士,这位可能是对智商超群,哪位可能是爱好慈善,但不论是哪位,最后,最后啊,他们为数众多都要娶个幼小的老婆,吸取人家元阳

周末还和shu一起看了《最后的决斗》,豆瓣介绍说“在尚·德·卡鲁日的妻子玛格丽特指控贾克·勒·格里强奸后,骑士尚·德·卡鲁日向他的前朋友贾克·勒·格里斯发起决斗。”还挺好看的,我觉得是非常直白啦,就是简洁明快的告诉观众,1)你丈夫发起的决斗实际上和你本人根本没啥关系;2)你的反抗在强奸犯看来只是情趣挑逗;3)所以,观众们你们快点一起来生气,啊。
结果,都这样了,豆瓣上还有观众居然疑惑,诶,到底是强奸还是两情相悦呢。。。妈呀。。。我觉得导演可是几乎都已经把“这是强奸”四个大字写在屏幕上了!

我还看到有人对茅海建性骚扰非常震惊,怎么说呢,我觉得任何一个有点名气的男的,尤其是艺术社科领域,被爆出性骚扰我都一点不吃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我这里享有“天啊,他怎么会这样?!”的感叹,而基本都是“哦,果然啊”

我还看到微博上说,有个人去相亲,和姑娘聊了几句社会问题,没聊下去,回来之后姑娘决定不继续沟通,简单的说,就是相亲没相中,他非常困惑,说,观点不同有什么影响,我还是会包容你会爱你啊,嘿,滑稽伐,姑娘她是个人,她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她并不是等着你来爱的,如果观点不同,她就可能不喜欢你,不喜欢你,这亲就相不下去,这不就是很大影响了么,怎么会没有影响。。。

精彩的世界是他们的,女权的视角一旦开启就再也回不去了,会觉得,我们女的看到的和他们男的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我们绝大部分时候就是工具和战利品,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生(传记),绝大部分的文艺作品,你代入其中的女性,不说了无生趣吧,至少会觉得。。。不大令人高兴

文学课

参加了一个为期四次的读书会,主题是美国文学中的女性,读了四篇文章《a white heron》、《the storm》、《My Life had stood-a Loaded Gun》、《still I rise》,好久好久好久没有这样细读过一篇文章,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和同学们的讨论中,还是挺有意思的!最大的体会是,我觉得啊,我深深的觉得啊,女作者和男作者就是不一样的,女作者就是很懂女生,男作者他们当然也有碰巧懂的时候,但是那种深刻和切肤的理解,女生的那种主体性,我不觉得我在哪本男作者的书里读到过

《a white heron》我对小女孩最终爬上树的一幕,印象非常深,那一刻世界在眼前展开,那一刻她仿佛分享了白苍鹭的自由,会想到儿童绘本里《菲菲生气了》,菲菲爬到树上“她感到风吹着她的头发,她看着流水和浪花,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会想到《flipped》里面的女孩子在梧桐树上的感觉,确实《a white heron》并非讲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百度常见的这种解释太傻了),保护自然什么的这种故事,而是讲的是女孩子的成长,以及无论是小说里叙事时间点的转换,还是爬树过程受的伤,都是很常见的文学中的象征/隐喻,但是如果没有人点拨的话,还是会完全没看出来诶

《the storm》是一个我蛮喜欢的故事,每一个设定都非常好,尤其喜欢结尾,每个人都很快乐,咩哈哈哈哈哈,不带任何一点讽刺的平静的结尾,出轨的人没有任何意义上惩罚,哪怕连心灵的负疚都没有,积蓄的具有破坏能量如 storm一般过境,涤荡一切,但过了就好了,so the storm passed and every one was happy,可不呗!而这居然是一篇写在1898年的短篇小说,实在太惊人了

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两篇文章让我觉得,我们女的,和大部分男的以为的女的,根本就是两种生物,他们想象的我们的感觉和我们实际的感觉基本就是两回事
如果展开一点说,我之前读小黄文,描写再好,再第一人称,只要出现34D的胸这种句子,我就是知道是男的写的,我们女的有胸,这种尺寸描述只会出现在和内衣店员的交流中,我们根本不会用这种符号性的表述,而且这种符号性的表述在我们这里不具有任何想象价值也没有任何性感的诱惑,只有男的会对这种性感的标志/符号就有感觉

《still I rise》,相对来说是最直白的一篇,有力,仿佛战斗檄文,但和战斗檄文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rise,不是为了为什么,而是,我们rise,就如同自然界的太阳一样,就是会升起,就是会其道大光,以及《a white heron》里向上爬树(rise)的小女孩一样诶,rise!
《My Life had stood-a Loaded Gun》我没怎么很读懂,确实老师也说是一首有很多种解读的诗,但是有个姑娘在课上说,她觉得诗里面的我,想要自己做决定,老师问,哪句让你这么理解的呢?她说“Though I than He – may longer live He longer must – than I –For I have but the power to kill,Without – the power to die -”
我似乎还蛮理解这位女生的意思的,因为我觉得Without – the power to die 隐含的是want the power to die,倒不是die有多好,而是我要做自己的主,要有power,当然可能人家Emily Dickinson完全没有这一层含义,但是我觉得老师有个地方说的特别对,你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可能这份感受本身就是启示,也许这份感受不能让你更理解这部文学作品,但是好好观察这份感受,这份感受肯定能让你更理解你自己
而我,从这四篇作品中最大的感受是,我总会想到《剧院魅影》的一句歌词“All I want is freedom”!

最近读的书及其他

《隐面人》是东德对外情报局局长的回忆录,算是最近读到的觉得很好看的书了,有意思的地方很多,当然有为自己推脱的部分,也有很不可思议的想法,比如作者说“……对我来说,这意味着奋斗了一生的事业就此完结。我仍然认为,如果有一个既奉行社会主义政策,又允许人民享有广泛的言论和集会自由及财产权利的政府,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可以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存在下去,至少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但总体来说,是一部实际干活的人写出来的书,就很好看,什么样的人会做间谍,怎么样招募,怎么管理,机构内部怎么运作,两边的体制有什么不同,和苏联关系的变化、在第三世界开拓势力范围,等等,翻译也极其流畅
有一个收获就是,间谍们的存在有时候反而能够维持一种微妙的状态,比如说一边总嚷嚷要动手,但并没有真的想动手,但听者很当真,准备要先发制人,那间谍把这个信号传给嚷嚷的人,嚷嚷的那方就要稍微消停点。。。诸如此类

地铁上用微信读书读完的是《乐之本事》,还可以,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他说录音和现场是截然不同的,且不说能不能录出声音的色彩这种玄妙的东西,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各个乐器的比例,比如说勃拉姆斯某一首钢琴协奏曲,有一段乐队的部分非常厚重,钢琴无论如何是声音都是出不来的,作者甚至还问过钢琴家,你说,勃拉姆斯他这都是为啥啊?为啥要这么写啊?钢琴家说,个么我们在台上总要动一动咯?不然这一段的时候,我们看报纸么?
但是在录音里,因为比例可以调,就完全不一样了,各种协奏曲都有这个情况,在现场,主奏乐器并不是像录音里那么突出的,有的地方甚至能感受到主奏乐器的挣扎,挣扎了半天还挣扎不出来,最终湮灭在乐队里,非常。。。另一番感受
这个问题我完全没想过诶,真的很有趣
以及,还知道了,为什么有人说某个场地声音不好,很“干”,场地声音好不好,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残响,如果残响太少,就是一般说的“干”,如果残响太多,则会前面的音还没一点消散后面的音就又叠上去,会显得声音很模糊,很长知识诶

昨天开了本新书《Swimming in the Dark》,一本BL,题材我比较有兴趣,虽然是BL并不是我喜欢的,但是还是想看一点更充满情绪情感的文,就开了这本,书的开头写的很美,但是有一种讲不清楚的同人气质,或者说AO3气质,结果查了一下作者,居然是个男的,以及真的是个gay,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我觉得同人文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了

昨天上课维瓦尔第奏鸣曲的第二乐章被老师表扬了,说能听出一点巴洛克的风格来了,哦嚯嚯嚯,开心
娃的笛子日渐进步,那天拿了我八百年前买的箫,说要试试,一边试一边问我,喜欢笛子还是喜欢箫,我说总体来说还是喜欢箫,曲笛也还可以,她说,哦,你喜欢低音乐器,对哦!我居然都没发现箫和大提琴的共同之处。。。

和我妈视频说起最近的昆曲演出,又说到黎安他们这一批演员,我之后一查,黎安也是快50的人了,天啊!!我对他的印象一直还是昆曲《伤逝》里,他拎着箱子走进来的那个小青年,是某天在上昆小剧场里,演完自己的折子卸了妆从进来看戏,坐在我边上靠门的位置,令我一直忍不住偷偷看他的侧脸,觉得实在是俊美极了的那个小青年,居然已经快50了!想想也是,再过两年,我娃都要上初中了,但我还是和shu脱口而出,我觉得50都可以算老头了。。。可怕可怕

练习曲

最近在练的这首练习曲还挺好听的,有一种水倾泻而下的感觉,但是很难,大量同音换指、大小把位不断切换、频繁换把,慢慢来,慢慢来,一遍遍来,靠节拍器慢练
话说在小红书上刷到卡普松音乐会之后的签售,不止一个人说,他的手表不错,还都看出了品牌和型号,果然是小红书

今天上课继续在搞维瓦尔第的largo,我觉得好像我又领悟了一点,如何才能每一个音符都有控制,每个音符一点点的给,收着给,只有这样,曲子才会有一种流动的荡漾的感觉,心里要有,手上才可能有,而且可能不要老是去想右手,想来想去就更僵了,而是要去听音色,听声音的变化,右手会自然而然作出调整,总之,一节课下来我又觉得我有重大突破,实则很可能并没有,但,就是这样一点点一点点一点点进步的吧?
那天和shu说,怎么样叫做大提琴学有所成呢,我心目中的标志是可以自己去琴行试琴买琴
然后我就想,学琴五年之后说不定就可以换个高级一点的琴了,那就定为40岁的生日礼物吧,然后默默的觉得,40岁啊,我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断断续续读完了《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比想象中好看一点,但也没特别好看,就,还是要有爱啊,起码要热烈的爱过,日子才更能过得下去一点
但鸡汤文可能已经不适合我了,虚不受补,还是看点荡漾的言情小说吧
话说同事的女儿谈朋友了,她给我看小朋友在朋友圈的官宣,我忽然想到远古时候我们心事都在MSN签名档里偷偷流露,刚认识某位小朋友的时候,他的nick是写给那时候女朋友的“至少我还拥有你化解冰雪的容颜”,真是一种古早的浪漫啊
中年阿姨才需要看言情小说,年轻姑娘她们可以直接体会小鹿乱撞

timing及其他

最近听王识君博士的钢琴课听得津津有味,虽然非常技术流,但是竟然也很好听!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他经常说的timing,他有时候会说,这个地方稍微弹得宽一点,我觉得我非常能明白,真的有的地方很感人处就是演奏者稍微抻的一下,我觉得大凡能出唱片的人,音色都不算特别差,而音色在演出的重要性里,至少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至关重要的是尺寸,或者就是timing,这不是节拍器打的那种节奏,节奏大家可能都不会错。我心目中的尺寸是总体的大小,一首曲子,A弹10分钟,B弹8分钟,即使内部的比例都一样,但就是俩人尺寸不同,而到了句子内部,就是timing,某个小节里面,两个音符之间,是抻一下还是赶一下,是宽一点还是窄一点,这些地方我觉得是非常迷人且个性化的,每个人的偏好都会不一样,
除此以外,句子的走向,强弱,也都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变幻无穷啊!

昨天上课,学维瓦尔第的奏鸣曲,同样是四个二分之一拍的相同音符,因为他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就是要断开一点,不用揉弦,上次的柴可夫斯基就是粘一点,幅度从小到大弦揉起来!而且附点不用拉满,左手不离开弦,用震动的余音补足时值,这样一搞,确实音乐听起来就完全不一样了。是一种干净、简洁、工整之美
目前在练的一首lee还蛮好听的诶

在东翻西翻找同人,一时还没有找到特别喜欢的,我喜欢的是这俩人在困境中相互的一点慰藉,一点温暖,而。。。微博上推荐大部分都是,超甜,纯甜
啊,不是很爱看这种超甜纯甜的文,尤其不太爱看吃醋什么的这种环节,不必要的劳累,生活里可供糟心的事情已经够多的了,吃醋已经是排在很后面的种类了,时刻保护欲爆棚也不太行,老是要把她护在羽翼之下什么的完全不是我的菜,更喜欢的是,“我帮你一起准备,相信你能应对”,“我虽然无法保护你不受伤害,但我能尽量收拾烂摊子”,”即使可以互相给一个肩膀,但我们困难依然只能自己面对,但有了这样一个肩膀,日子就更过得下去一点了”……总之,这样一来,好像言情小说能看的就不多了
shu嘲笑我说,这就是代沟啊!纯甜+吃醋是小朋友是喜欢的嘛,哎,我觉得他。。。说的对。。。可能我过了看正宗言情小说的timing了!
我可能要回到lariope那里去,读一些之前只读过翻译版的原文了,强大如SS表现出,“我佩服你,愿意帮助你实现你的梦想”,是多么旖旎的一件事啊!

《热夜之梦》

周末读完了,好看的!之前看过这个译者的一本勒卡雷,非常流畅,这本也很好,算是近期读到最令人愉快的书了~~

其实,我觉得主题还是传统的那些主题,努力抗拒的诱惑、重压之下的选择、反省和忏悔、信任的建立,梦想的实现和脆弱
约书亚决定和马什船长和盘托出的时候,马什船长问,那你告诉我,怎么才能干掉吸血鬼,约书亚犹豫之后就告诉他了,那种,非常古典的,武侠小说式的情节
整本书有一种非常朴素而稳固的道德感,强大有力,虽然约书亚是有软弱的一面,但即使约书亚软弱的时候,也不是病态的孱弱
可以算是一曲英雄的赞歌吧,我觉得啊,在目前这个时代大约很那再有这样的作品了

不过这本书万般皆好,里面的友情是非常动人,但。。。春天来了,我还是想读一点言情小说,啊!
但说起荡气回肠的言情小说,有什么比《second life》更好的呢,叹口气。。。好看的同人很难找啊!

以及,最近在和12345的斗智斗勇中,我深深的认识到,我还差得太远,太没有主人翁精神,乙方的卑微已经刻在骨头里,要改进!!要学习!!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