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三步退两步

练琴这种事情大概就是进三步退两步的吧,上上周觉得自己好像如有神助,本周练琴之神就不来了,我觉得好像又是怎么拉都不满意,即使偶尔觉得自己拉得还蛮好,录下来一听,都是什么鬼啊,更不要说拉着就觉得不好的时候了
《小咏叹调》和目前在练的练习曲,我这两天都是对着调音器一个一个音符去搞音准,能感觉到准的时候是一个特别和谐的状态,听起来就是一所稳稳当当的房子,会很舒畅,不准的时候就是房子歪歪扭扭,但是只觉得总体听着歪歪扭扭,并不知道到底那个音不准,是高了还是低了,叹气,但慢慢来咯
不仅音准难搞,曲子的运弓也难搞,一个长弓拉完,从弓尖回来,换弓又同时换把,从弓尖启动不说而且是在A弦的情况下,要衔接流畅,不露痕迹真的还挺难的
又,我自己拉的时候已经觉得强弱处理极尽夸张了,结果录下来一听,也只不是略有起伏而已

在路上听英文上周也有两天没听,实在是太累了,根本听不动,但,本周又开始听起来了!
路上听不动英文的时候就在听音乐,因为也听不动太生的曲子,就听一些熟悉的曲子,又去听舒伯特的D934《幻想曲》,还是好听的,虽然就是很多很多音阶,感觉上仿佛就是音阶跑来跑去,和我的练习曲也差不多嘛,但是小提琴和钢琴交织在一起,互相追逐,就是很好听啊!

那天和小女巫聊室内乐,在聊的时候,我get到我自己最喜欢的点是一个声音/乐器孤单单的独唱的时候,另一个声音/乐器加入进来,最终形成对唱,会觉得特别感动!而因为要形成对唱,相互应和。以及两种乐器交织在一起我也特别喜欢!!而太同质的乐器就不大明显,比如说弦乐四重奏,就感觉本身是一体的,是仿佛很多人协同成一个人,不太有交织的感觉,所以我有时候觉得弦乐四重奏有点闷,但钢琴和弦乐的二重奏的对话/交织就很明显,所以我还蛮喜欢大提琴或者小提琴奏鸣曲,或者钢琴三重奏,虽然三重奏里有两样弦乐器,但毕竟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区分度还是有一点的,而且喜欢曲子里钢琴的成分要比较大,而不是单纯伴奏性质,是弦乐器和钢琴形成的那种伙伴关系,很多时候就会觉得,啊,感人!

循环往复

昨天练了3个小时琴,今天练了4个小时,啊,好爽!
目前在拉一首练习曲,非常规则的节奏,单个音不难,也不换把,所以可以充分体会弓子角度的变化、弓压的变化、手腕的变化,以及这首曲子拉起来有一种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感觉,拉起来还挺开心的
目前只在第一把位贴了四个小白点,后面几个把位都没贴,可能老师对我有信心吧?(虽然我自己都没有),总之昨天还对着调音器好好搞了一搞音准,搞完之后我觉得今天音准好了很多,因为音不准之前《摇篮曲》拉起来总感觉摇摇晃晃的,今天觉得似乎稳定了一点,还是要练耳朵啊!什么时候有个灵敏的耳朵就好了!
不过邻居说不定会觉得楼里有个人夜以继日的拉琴,可见封闭管控已经控得居民不太正常了。。。

今天听了大名鼎鼎的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之前大概没有听到喜欢的版本,并没有听下去,今天听的是Belcea Quartet演出版本,好听诶,目不转睛的听完了
确实很带感,非常有戏剧性,我以为会听到很多少女的纤细,但更多感觉到的是时不我待的内心焦灼

最近在读《best of enenmise》,又是间谍的故事,其实现在觉得有一个明确的对手反而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仍然在看《广告狂人》,因为背景是60年代,所以有非常多不尊重女性的部分,看起来是剧中人是很自然的演出不尊重的部分,就是这么拍出来,没有任何评论或者借人物之口评论,但是就能微妙的感觉到这是“觉得这些统统都不对这些令人不舒服”的现代人拍的片子,非常微妙。可能细想一下,也就是拍出了我们女的,也是有感觉的,也是人类!因此,观众和创作者达成了一种对这种不舒服你知我知的状态。以前有很多讨论总是说,旧时代就是那样,不是我拍得男权而是那时候就是男权社会,我只是把如实的把旧时代拍/写/演出来而已
我以前对于这种说法多多少少有点困惑,我现在则很有信心的说,不不不,不是旧时代男权,而是你本人男权,你就是男权的视角,就是男性的凝视,就是对女性的物化,你本人就是沉浸其中把玩其中获得了暗搓搓猥琐的满足

小提琴届的小天狼星

今天和小女巫聊天,说到某个小提琴天才儿童,我说虽然他是拉得很好,但我不是特别喜欢,就是那种外放自信掌控十分阳光的非常符合刻板印象的完美男儿童/少年,小巫女说,你大概是不喜欢小提琴届的小天狼星,啊!对对对,非常精确!

小女巫问我喜不喜欢Augustin Hadelich,我说喜欢的,我喜欢这种诚恳路线,所以啊,审美和品位真的是一以贯之的诶,喜欢来喜欢去就是差不多的东西
但是Augustin Hadelich之前我也只是大概听过一些,并没有很多了解,然后我就去认真搜了一下Augustin Hadelich,发现他从2020年开始用的是Henryk Szeryng使用超过30年的一把瓜内利琴,啊!Henryk Szeryng啊!他的风格我也喜欢的,他和鲁宾斯坦合作的勃拉姆斯奏鸣曲的,尤其是op.108,我之前也反反复复听过很多次

可能第一眼喜欢的就是那种有力的质朴的里面还有非常细腻的部分的东西,不一定会非常有感染力,但是有一种奇异的赤子之心,还比如说Miklos Pereny的大提琴

昨天听了一段Belcea Quartet的贝多芬第十五弦乐四重奏Op. 132,还挺好听的,我要收回四重奏有点枯燥单调的评论,说起来第三乐章的《感恩赞歌》真是好好听,不说听哭了吧,确实真的是非常感人
啊,这个组合似乎好好听啊!要继续听~

昨天杨小恒的空中课堂课本上是《弟子规》里面“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我听到之后,就没话找话和她瞎扯,我说,娃不如人怎么办?她说,那就算了呗,我说老婆不如人怎么办,本意是问shu的,结果杨小恒说“那就换一个咯”,我就“?!哈?!”
她想想又说,老婆关键要看自己喜不喜欢,喜欢的话不如人就算了,不然就换一个
我真是。。。啊!似乎也不能说她说得不对,但想想又不服气,又问她说,个么成绩不如人怎么办?她说那就稍稍努力一点,言下之意是如果稍稍努力一点还是不如人就继续算了呗
难怪这位同学一向精力充沛,大概因为她从来不把精力花在为难自己以及和自己过不去上

最近跳绳继续在看《广告狂人》,好看的!大概十年前我看过头一两集,没看进去,现在回想,那时候大概确实是看不懂其中的微妙之处的,所以我觉得还挺开心,这不就是成长嘛!但我翻了一下评论,有人说,“难过于自己看懂了”,也不知道当个不懂现实世界的傻姑娘到底有什么值得特别高兴和怀念的。。。以及还有人说,“我觉得里面的(人物)都不太健康”,这位观众,请去看新闻联播,那个可健康了!

你是个大眼睛的小朋友

某天和娃说个什么事情,我说,因为你整个就比我小呀,你看你鼻子比我小,手手比我小,她说,可是我眼睛比你大啊!
哼!讨厌!不理你了。。。
某天早上娃跑到我床上,钻进来,说,我和你share一下被子
听起来,好像个在CBD工作的小白领哦。。。
自从隔离在家,上空中课堂,这个人过着上课20分钟下课40分钟的生活,大把时间一边吃薯片一边看闲书,还和我感叹,妈妈,我觉得生活真是滋润又幸福啊!

我们就已经默默的被隔离8天了,以及没有任何尽头没有任何说法,动态调整管控措施的意思就是没有准头吧

《do no harm》看了四分之三,下了一个中文版,稍微翻了一下,即使我这么不懂英文的人都觉得翻得不好。很多地方原文令人极其印象深刻,但中文没有翻出那种感觉,这可能是个人理解有异,中文版还有的地方是非常明显的错译(虽然我就翻了不超过20页),这可能是译者的疏忽。但,我最搞不懂的是,译者为什么不翻译原文的小标题而是自己擅自加一些傻乎乎的小标题啊?!!
原文每一章是一种脑部疾病的题目,下面一行字,简单解释一下这种疾病,然后每一章内部没有小节名称,但是翻译弃用了原文每章的标题换成了一句话或几个词,这些标题是译者自己对这一章的概述。而且译者还给每个小节加上了自己的理解的小题目,这是在干嘛啊?!看起来整本书变蠢了很多很多
还是要好好学英文啊,再次感叹一下
说回《do no harm》,真的还挺好看的,没有那么多神奇的振奋故事,而更多的是失误、错误,如何面对患者如何面对家属如何面对术后并发症如何面对死亡。和那本心脏外科医生的书不同,我觉得可能心脏外科更多的时候是成或败二选一,不太有脑部手术里虽然活下来但是瘫痪了这种后果。于是经过长期工作,两位医生对于治疗、手术、死亡的看法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我最近接连读了一些外科医生的书,读到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还是挺有收获的
可能我会和Marsh医生的想法更接近一点,就是并没有那么积极,而是算了吧,尽量不要折腾

也不知道本周六能不能大提琴课能不能恢复,哎,我想上课啊!又,听了一段白俄罗斯某个三重奏组合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真好听啊!冬季那个乐章反反复复听了好几遍,我喜欢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的三重奏诶

轻盈而微醺的快乐

今天晚上真的很快乐,我觉得好久没有那么快乐过了,不是那种温暖的甜蜜的幸福,不是那种厚重的感动,而是一种轻盈的甚至有点微醺的,没有任何附着的单纯的快乐
因为我去听了一场沙龙式的室内乐

看大提琴老师在朋友圈发过这场演出瀚乐集《冬夜探戈》的海报的时候,一方面不知道那天是不是有空,一方面票价也贵过平时买的戏票,略有点犹豫
今天上午去上课,回上周的练习曲,是一个两声部的曲子,老师说他今天正好带了琴,可以跟我合奏,就,虽然是一首傻乎乎的练习曲,但,真的,超级美妙,第一次的时候我几乎听不到他的琴声,因为一听他的声音自己手里就彻底不知道怎么拉了,不过第二次就好很多,听到我的长音的时候他的琴声补上来这些空,我的旋律的时候他的长音衬在底下,就,啊,真的有意思!!非常令人兴奋!!

上完课就非常非常想晚上去看老师演出,发现已经没票了,发微信给老师让他帮忙订了一张票,吃完饭就一个人开心的跑出去看演出。
天气干冷晴朗,走在路上很舒服,一边走一遍就已经是内心雀跃。进来发现是沙龙式的布置, 是那种近距离的不插麦的演出。没有舞台,也并不对号入座, 钢琴和几把椅子在低处,周围是不高的台阶,大家坐在台阶上,基本上就是围坐在乐手周围,落地窗外是外滩的灯光。演出的下半场是皮亚佐拉的各种各样的探戈,一台钢琴+三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啊啊啊啊,十分十分十分带感,那种炫酷啊,现场的感觉太美好了,那些细腻的部分纤毫毕现,而且是未经放大的纤毫毕现。

说起来,我进来的时候觉得第二排不错,而且默默的觉得大提琴应该靠右手边,就挑了个位置坐下来,前面的姑娘回头和我打招呼,啊哈哈哈,是我每次上课的时候我出来她进去的排在我后面上课的姑娘,同门诶!这姑娘和她同学一起来的,她们在读大二,聊了一会,看完演出,我们三个人一起去地铁站。走在路上,我想起十多年前看戏的时候,在中场和barakiel以及豆爸他们聊天,或者散戏了一起去地铁,那时候,我就是在读大学的小朋友的角色,觉得barakiel她们真是成熟的上班的人了呢!而现在,我和小朋友一起看完演出一起去地铁,聊得也很开心,我变成了那个成熟的上班的人的角色了,有一种真是斗转星移啊的感觉,内心小小的感慨了一下

从地铁出来,走在路上,那种快乐还久久未散去,虽然并没有喝酒,但就是有一种微醺的感觉,一路晃回家,我觉得啊,音乐,真好啊,合奏,真好啊,生活,真好啊,emily同学,要。。。加油练琴啊!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很难。网上又一次吵了一遍妈妈带2岁男童上女洗手间的事情,我真是觉得太奇怪了。这有什么可说的呢?不要说2岁了,4岁5岁妈妈带着上女洗手间也没问题啊!毕竟洗手间都有隔间嘛。。。而且不上女洗手间上哪啊?上男洗手间?这些娃裤子都不一定自己脱得下来。。。而且如果是便便呢?马桶也不一定坐的上去。。。
而且也不一定是娃想上厕所,妈妈想上啊,总不见得把幼儿放在外头咯?!
所以,按照某些网友(我都不知道是活人还是机器人)的意思,家长不能单独带与自己性别不一致小朋友出门咯?!
就算有无性别洗手间,在小朋友经常出现的地方也一定是不够用的,为什么你总是看到空着的无性别洗手间,那显然是因为你去的地方主要是大人去嘛
小朋友出门玩耍是权利不是恩赐,小朋友使用公共设施也同样是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婴儿在公共交通上哭闹,家长带着婴儿车上下公交车缓慢,而如果不能让小朋友感受到社会的友善,是大人的失败,并不是胜利

不过话又说话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是个好的意思,但是有很多人吧,对自己的幼也相当不怎么样,如果以幼吾幼来推导如何对待人之幼的话,人之幼大概只想赶紧跑!
还有这么多家长觉得可以打小朋友,如果不打小朋友也只不过觉得因为打了小朋友,他反而会自卑/学习不好/叛逆,他们根本没想过,打人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对,并不是因为导致了如此这般的后果才不对,而是从头到尾根根本本就不对!我本来想说“难道你是因为杀人偿命才不杀人的么?”后来一想,大概对于某些人来说,还真就是这样,想想人类也真是没蛮没劲的

千万不要说,一个人的生命不但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的这句话,听到的人,比如我,只会想说,那我不要了,我还给你好不好

某天看荞麦的微博,说她发现有的人总会在别人讲的故事里带入那个不在场的人,比如说有的人讲自己出轨,和出轨对象这般那般的互动,有读者就会带入这个不在故事里出现的讲故事的人的配偶的感受,有时候有一些人就是没办法直接面对这种“主角”体验,就是会代入/幻想自己是被承受的那一方,又有说到“很多时候我们女的,不是喜欢对方,而是喜欢“他喜欢我”这件事”。我觉得还挺有洞察力的。。。就是我们女的,确实很多时候没有什么主体性,也非常缺爱,over

又以及,翻《游艺黑白》的时候,看到采访席夫(András Schiff),他说到“至于喜欢的合作对象,多数要看曲目,比方说我和来自布拉格的帕诺莎四重奏(Panocha Quartet)合作德沃夏克之后,就很难和其他人合作同一曲目了——他们的德沃夏克是那么真诚、感人且高贵,没有任何廉价感伤。”
我就去找了Panocha Quartet德沃夏克来听,真的,是好听啊!无论是“F大调第12弦乐四重奏(美国Op.96)还是Op.100的小奏鸣曲,都十分好听,有一种质朴健康的氛围,哪怕是忧愁,也是那种身心和谐不拧巴不别扭的感觉,而且这种和谐不是那种天堂啊神圣的和谐,而是非常实在的人间的和谐,有那种绝对不能一边听着一边干别的,而是只能认认真真听完的感染力

历史被掩盖很危险

前两天吃饭的时候又在看《哈利波特与密室》佐餐,然后发现了一个地方很有意思,金妮拿到日记本,哈利拿到日记本,都明摆着知道这个日记本的主人是“汤姆里德尔”,但是他俩都完全不知道,汤姆里德尔就是伏地魔原本的名字,啊!如果知道,势必故事的走向就不会如此了
所以,这就充分说明了,历史啊,被掩盖起来是很危险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都不让小朋友知道,后事么就重演一次咯
再次赞美罗琳阿姨!

最近发现自己比较喜欢小/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而且相对两种乐器比较平衡的那种,会有一种棋逢对手的默契,有应和处,有对抗处,有相互追逐,也有相互弥补,弦乐四重奏就不太行,四种乐器的音色太接近,就很枯燥,如同某种巨大的和谐的单一乐器,虽然也有好听的曲子,但是总体来说我还不大能懂其中的妙处
然后又要说到舒伯特了,前两天听赵晓生的一个讲座,说舒伯特是一个矛盾体,有两个舒伯特,一个是害羞缺爱的舒伯特本人,一个是舒伯特想象以及希望自己能成为的贝多芬式的舒伯特,这俩舒伯特经常在斗争,我觉得,啊!很对啊!所以当初听舒伯特D934的时候就觉得这人有时候对自己满意有时候对自己不满意有时候不高兴但又努力使自己高兴,但有时候又还是不高兴
有的曲子里对自己满意多一点,比如说D664(啊,这首曲子第一乐章好甜啊),有时候不满意多一点,有时候觉得自己这样也不错,有时候觉得,不行啊,要是能写出贝多芬那样的就好了!
还记得彭广林说,舒伯特从来没写过协奏曲,那种庞大的乐队烘托只为了那一个演奏明星的演出形式,舒伯特不大喜欢,扑哧
还听了一个马友友和凯瑟琳·斯托特(Kathryn Stott)小曲子的合集《生命之歌》,不大喜欢,是很美啦,但是钢琴太背景了,大提琴如泣如诉,钢琴零星作为背景出现,听感上觉得有点俗气,但是马友友和她,这一组小曲子的视频倒是都蛮好看的,我觉得是因为马友友的演技好,外加俩人肉眼可见的互动十分加分

下载了一本《游艺黑白》,焦元溥对很多很多钢琴家的采访记录,有挺多挺好玩儿的地方,比如Zoltán Kocsis说“即使是天纵奇才如齐弗拉,也是需要练习才能获得那样鬼神莫测的技巧……他还常常戴手套练……你无法真正感觉到琴键;当你习惯之后再把手套拿掉,触键会变得灵敏一百倍。”然后焦元溥说“他变成钢琴界的豌豆公主了嘛?”噗哈哈哈哈哈。。。。
说起来,我一直觉得钢琴家的音色是一个非常神奇以及我搞不懂的领域,因为我以为钢琴的音色取决于钢琴本身,按下去大家声音都一样,只不过按得重一点就大声一点按得轻一点就小声一点,但是似乎大家都不是这么认为的,大家似乎认为音色取决于触键,即使是同一台钢琴,不同人发出的音色是不一样的,啊!!好高级啊。。。

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

今天吃早餐的时候看到新闻说王文娟过世了,开完庭坐在回来的公交车上,听了一折黛玉焚稿,又一路听下来,直到听完“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挣脱了不离不弃黄金锁。离开了苍蝇竞血肮脏地,撇开了黑蚁争穴富贵窠。”
好久好久没听越剧了,再听依然觉得真是感人啊,想起十几岁的时候越剧《红楼梦》不知道看/听了多少遍,最后一幕是宝玉解开脖子上的通灵宝玉轻蔑的看了一眼,轻轻往外一扔,上面四句画外音齐唱起来,全剧终。
小时候第一次看的时候,经过前面那么激烈的“宝玉哭灵”,以为最后解开来玉会是往地下一砸,愤然而去,看到是如此轻轻一扔,颇为吃惊。长大之后才觉得真的好,不是赌气不是愤怒,就是”我不要了”,“我不想要了”,“你们爱谁谁吧”,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舞台效果和戏剧感受
在公交车上听到黛玉一身病骨,快要不行了,一句“只落得,路远山高家难归”,是小时候完全没留意到的,今天听来也觉得感慨,编剧真是心思细腻,就再怎么样,这里也还是不是家,是“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寄人篱下

又话说,昨天洗澡的时候,在想一个很无聊的问题,哈利波特最后一本最后一章,哈利波特对儿子说,你名字里有两位霍格沃茨校长的名字,其中一位就是斯莱特林的,而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而之前,邓布利多也说,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的分院帽有点太草率了,无非意思就是觉得SS真的很勇敢也很有勇气,然后我就在想了。如果把勇敢的定义是不惧死亡不惧危险,SS当然是很勇敢的,但是我总觉得斯莱特林的勇敢/勇气和格兰芬多的勇敢/勇气有点不大一样
我隐约觉得在斯莱特林那里,实现目的是最重要的,勇敢是一种手段,如果不通过勇敢而是通过谄媚能搞死伏地魔,说不定SS也肯的,是不惧危险的实现目的还是尽量狡诈的实现目的,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在格兰芬多看来,勇敢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我也没办法讲得更清楚,但是似乎能够隐隐感觉到一种。。。差异?
这样说来,邓布利多好像更斯莱特林一点?但是他十分向往格兰芬多吧,就是对于光明磊落的勇敢本身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前两天看到一个关注的姐姐,在微博上说“美好的记忆是我们的“安全乐园”和“避风港”, 在我们焦虑、悲伤、痛苦、绝望的时候,我们想起来这些美好的记忆时,可以缓和自己的情绪,阻止负面情绪不断把你往下拉,它们再次给我们带来愉悦和平静,还有希望。”我一看,这不就是罗琳阿姨说的“守护神”和“摄魂怪”么?!通过想起美好的时光召唤的守护神,可以抵御令人觉得冰冷的“仿佛再也高兴不起来”的摄魂怪,按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快乐的记忆,但是为什么召唤守护神“呼神守卫”还是一个很高级的魔咒呢,我自己随便总结了一下是这样的:在心情很差/抑郁,碰到摄魂怪的时候,回忆起曾经的快乐,其实会觉得好像也没那么快乐,那些快乐似乎也蒙上了一层灰纱,没有那么鲜活,所以要能够看到灰纱之下的明亮的快乐回忆也是很难的
总之,罗琳阿姨真的好会写啊!

今天听了一个Isabelle Faust和Alexander Melnikov版本的D943,也好听的,第一乐章有一种极其紧张的氛围感,起伏对比更明显。开始是听了一个他俩的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和谢林的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很饱满而有激情,很抓人,一听就仿佛顿时知道为什么郑延益说谢林的琴一点点火气都没有。然后又倒回去再听,Carolin Widmann和Alexander Lonquich的版本,也还是很喜欢的,觉得他俩的更内心戏一点。D934还听过Szymon Goldberg和Radu Lupu的版本,还不错,很正,但是很喜欢也没有
昨晚上听了一段很有名的D960,起先听的是肯普夫的版本,挺好听的,第一乐章有一种清泉石上流的感觉,但后来听了里赫特的,则是那种,啊!!好听啊!!

目前看奥运会最大的心得是,撑杆跳可真好看啊!那一场男子撑杆跳实在太令人印象深刻了。若干米(具体是几米我忘了)障碍跑里面,有一个横栏前面是水坑,女运动员前前后后跳过去的时候真的好像一群小鹿哦

D934

这两天老在听这首曲子,听的是Carolin Widmann和Alexander Lonquich的版本,我喜欢这个钢琴诶,第一也不知道第二乐章有一段钢琴真好听啊,真是流水一样,还有一段钢琴和小提琴的问答也很妙,话说我总觉得这首曲子有一种其实不太高兴但是努力想让自己高兴的感觉,当然只是我自己这么觉得,说不定完全就感觉错了,可能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总之非常想知道到底写曲子的舒伯特到底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网上查了一查也没查出来,叹口气

最近还在弹《梧叶舞秋风》,目前弹了80%,最近比较喜欢这种声多韵少的曲子,弹起来更有趣有一点。说起来我觉得弹《忆故人》的时候有一种很爽的感觉

今天坐了很长时间地铁,除了舒伯特之外,听了一些Henryk Szeryng和Ingrid Haebler的莫扎特,好听是确实好听,都说莫扎特有一种天使/孩子的纯真,觉得目前不是很能共鸣(莫非我不够纯真了?!),似乎只能单纯欣赏,如果要被很深的打动,似乎还是要有一些共鸣的?

这两天在读《Young Jane Young》,目前读了三分之一不到一点,还挺好看的,看起来非常轻松愉快,多深刻肯定是没有,就是很读的下去的畅销书,这就已经不错了我觉得

shu最近看奥运看得很起劲,我看也跟着看两眼,最大的心得体会是运动员好流行梳两个小发髻,类似哪吒状,还挺可爱的类
疫情似乎又严重了,各处都很严格,有一种。。。非常令人厌倦的感觉
昨天,娃为了快点洗完澡看电视,两分钟就说洗好了,我问她说用了洗发水没有?她说我挤了,我一闻,头发上一点味道有没有,再问她,她反反复复说“我挤了”,“我真的挤了”,我豁然开朗“你就挤了,然后直接在手上冲掉了,根本没用在头发上是吧?!”这位小朋友陷入了沉默。。。所以!我居然也不能说她不诚实,因为她从始至终没有说自己用过洗发水洗头。。。只说自己挤了洗发水。。。啊!!为什么啊!!为什么在家里要这么严谨啊,杨小恒小朋友,要不然你帮我去上班吧,去你去做小律师好了,我给你下打手?!

小炒肉和大提琴

最近胖了,裤子都明显变紧,要控制一下,想要恢复到55以下,无非就是不吃甜食+晚饭少吃一点,如果有力气再辅之以稍作运动,但是我就觉得好没劲啊,如果不能吃喜欢的食物,还要做讨厌的运动生活究竟有什么乐趣啊?!然后回到理想体重之后,再小心翼翼的维持,依旧觉得很没劲,如果不控制呢,该吃吃该喝喝很快就胖起来,胖起来之后整个人都很滞重,走路活动都觉得笨笨的,也很没劲,横竖就是没劲
而且吧,随着年纪渐长,维持现有体重一定是越来越困难的,就越发觉得。。。哎
因为控制甜食,所以整个人非常暴躁+心情差,连shu都和娃说不要惹妈妈,我看到他俩愉快的吃西瓜,简直要怨S了,shu上网查了一番和我说,100克西瓜里只有4克糖,说吃两块好了,犹豫再三,吃了两块,啊啊啊啊啊,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啊!清甜得无与伦比啊!!!
我从来不是坚持着那种一直不吃甜食,再吃的时候就觉得为什么会这么甜腻,完全不爱了的人,也不是那种小时候觉得能尽情吃巧克力就好了,长大终于能敞开吃就觉得不过尔尔的人,我真的,就是那种,自己喜欢的东西,无论何时吃都由衷地觉得,就是好吃啊!果然是好吃啊!!如果忍了很久没吃了,那就更好吃了啊,而且能随便吃就是比不能随便吃幸福感高得多,我是这种的人,啊!
深深的叹口气。。。没意思啊没意思

本周居然一共开了七个庭,超级超级累,到最后,每次都深吸一口气,假装自己是斯内普,伏地魔召唤毕竟不能不去。。。下周又是四个,然后接受了一些咨询和同学聚会听了一些故事,深感搞不好了,各行各业都搞不好了
何兆武在《上学记》里说“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以上两个条件我统统没觉得,只不过生活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爱丽丝漫游镜中世界》的红桃皇后说“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真想和她握握手!
且不要说现在东西又涨价了,以至于钱越来越不禁花,不赚更多就是不能维持现在已由的物质生活!就算是肉体也是啊,维持体重留在原地多难啊

前两天在路上听了一段 Miklós Perényi和Zoltán Kocsis合奏的勃拉姆斯的第一大提琴奏鸣曲,Op.38,非常有一种风华正茂的感觉,网易音乐上说是2014年的CD,我觉得不是吧,2014年的话他俩都是老头子了诶,然后在豆瓣上看到说是1980年发行的,大概是后来又再版或者转制过,总之,如果说是1980年的话,那感觉就对了!那时候大提琴32岁,钢琴27岁,可不正是青春?!虽然我也不知道勃拉姆斯这么朝气蓬勃到底对不对,但是这一版我确实还挺喜欢,听得人很激动
今天平生第一次去听了大提琴的现场,巴赫无伴奏组曲的1-3,返场是一支《天鹅》,少许有一些片段还不错,但总体我觉得并不太好,音符本身不够清楚?或者整体有点软?没有筋骨?
昨天晚上去云海肴吃饭,汽锅鸡鲜美!shu点了个皱皮椒炒肉,居然有点甜丝丝的,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小炒肉标准,今天他和我说,让我晚上炒一碟青椒炒肉,灭哈哈哈,果然还是我炒的好吃!而我今天听完这场大无之后出来立刻就在耳机里放了一遍自己喜欢版本的大无了。。。和小炒肉有异曲同工之处

前两天看微博有个姐姐说,为什么有人看到加拿大(不一定,可能我记错了,反正就是某西方国家)可以比较容易的安乐死,就觉得应该奋力赚钱,然后去那呢?她总觉得逻辑说不通啊。。。我倒觉得非常通啊!!这就好像是特工的那一颗氰化物(是这个名字么?),有这样的小胶囊傍身,就不那么害怕了,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容易的S的话,活着就轻松多了,就。。。随便活活好了。。。所以奋力赚钱就是为了随便活活(这不就是我么?!)啊,多么的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