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汤、冬瓜YI、读小说和滚来滚去

夏天中午喝一碗shu搞的冰凉凉的加了冬瓜YI的绿豆汤,然后坐在地上看小说,看一会就在地板上滚来滚去,一边躺在开了空调的木地板上,一边看外面蓝天白云明晃晃的太阳,然后心里默默的赞美shu,赞美木地板,赞美扫地机器人,赞美空调,以及赞美南食召的冬瓜YI。。。啊!快乐!

在读的是琼斯奶奶的《哈尔的移动城堡》英文版和《伦敦规则》中文版,后者可读性虽然还是很强的,但我觉得不值得让我去读英文版。。。之前读了半本琼斯奶奶的《Dark Lord Of Derkholm》,虽然还可以,但不是特别吸引人,就弃掉了。可能一上来是读的《Fire and Hemlock》,实在太惊艳了,再看什么都觉得不能与之相比,说起来我还去找了AO3上找了一些《Fire and Hemlock》的同人,作品不多,稍微翻了几篇,确实都不是很行,可见,琼斯奶奶的结局已经非常完整且完美了

不过《哈尔的移动城堡》到目前还挺好看的,fire demon好萌啊!
以及,里面写,某个夫人的谈话,你要加入,就好像是跳长绳,你得找准时机,如果在恰当的时间点你进去了,那就进去了,啊哈哈哈哈哈,我觉得还挺传神的,因为我分别体会过人家谈话,要么就是找不到时机加进去,要么加入的时机不好就是仿佛是被长绳打到脑袋,谈话就断掉了

最近练琴时灵时不灵的,巴赫的前奏曲好好坏坏,大臂和肘的感觉还是不太稳定,很想要拉出流畅如溪流一样的感觉,现在大概就是要么不出水,要么水管突突突,然后哗啦一下,然后继续不出水这种运行不畅的水管吧。。。
说起来,上次老师加了一个双音的练习曲,现在想想也许双音有助于训练右手的平衡和角度,不过我也根本没问,反正就练着,但!双音拉准的时候真的好好听啊,有一种特别丰富的共鸣,声音“嘭”起来的感觉,但是这首的C弦频繁的跳弓实在太费手了,跳不动啊跳不动

又拉着shu听了一下小咏叹调,是前几天新录的和4月份我自己颇为满意的一段,让他猜,他听出了新录的,那就说明客观上还是有进步的,啊,略略有点小快乐!
默默开始自己复习勃拉姆斯e小调第二乐章,老师也没要求,我也不为什么,就是希望每天认认真真练一句,把这个乐章再顺一遍。说起来,现在回头再拉,深刻的意识到,这一段虽然看起来简单,因为主要是左手技术上看着还好,虽然这个半音都要准本身也没那么容易,但更关键是右手其实很难很难,非常难做出那种轻巧又柔和的效果,难怪这居然是英皇8级的考级曲目,而我本来竟然还觉得,这也不至于吧,这就8级了,哎,真是太没眼光了

肌肉感觉

要记住肌肉的感觉真的很难啊,因为肌肉它没有东西可以辅助记忆
周六去上课,右手找到了一种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感觉,整个右臂变得特别对,老师都笑着说,可以的可以的,你如果右手能保持这样简直就可以出师了!
我就拼命想说记住这种手臂的感觉,但是回到家之后,还是不知道对不对
就是,比如老师讲的话,我可以录下来,用录音辅助记忆,重点部分还能写在谱子上,用文字辅助记忆,但是肌肉的感觉,实在太无从辅助了
上课录像也只能录下动作,而动作和内里的肌肉感觉,以及以这种感觉能最终发出的声音并不完全是一致的,有时候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些琴童,动作蛮好,声音根本不行,空有个架子
所以,要想记住一种感觉,真的好难啊
但是我的巴赫随着我在搞下去,好像稍微又连贯了一点点

前几天看了一段视频,80年代的浙江小百花的《五女拜寿》舞台版和2018年浙江小百花的《五女拜寿》舞台版片段对比,看得我笑死了,因为现在的小青年真的。。。完全不行!太好笑了,居然能唱/演成这个样子,让人笑出来的程度
越剧其实是有一些出圈的女演员,而且越剧其实是非常灵活的剧种,应该是能有一些观众的,但是她们业务能力实在太差了,给shu看了一下视频,作为一个完完全全没听过越剧的人,也一眼看出来现在的差太远了
给他看了一段58年的《情探》,傅全香和陆锦花的,从行路开始,居然他就看下去了,我俩还一直看完了,怎么说呢,真的是好的,我觉得艺术品就是艺术品,到达了一定程度,是大多数人都能知道好的
比如说,对于你喜欢的艺术种类,可能70分以上的你都会喜欢都会去看,但是对于你不熟悉的一个艺术种类,如果该作品是95分以上的,即使你对这个艺术种类毫无了解,也能看下去,也能被打动

又,我看傅全香他们那一批演员,都差不多是1923年左右出生,后来小百花那一批包括上越那一批都差不多是65年左右出生,所以,我觉得可能这种事情也和科学家一样,如果能出人才,都是一批人。。。可能人类就是要有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氛围才能进步的吧

又又,我还看了一段章瑞虹的《孔雀东南飞》,“人去楼空空寂寂”,我已经起码二十多年没听过这个了,当年还是在磁带里反反复复听过,总之还是觉得挺感人的,但是看了一段傅全香和范瑞娟1980年的清唱,孔雀东南飞之后,就觉得,啊!实在是太好了,真的非常感人啊!

月明如水,夜色新凉

今天中午和同事去吃了新开的烧腊店,好吃!!烧鸭和脆皮烧肉都好好吃,尤其是在我自己吃了这么多天寡淡的食物之后,烧肉酥脆的油渣一般的肉皮在口腔里绽放的时候,觉得,啊,要飞升了
然后整个人就特别开心,看啥都顺眼,而且和同事说,我们去买咖啡吧!
就是,吃得开心之后就会想要更开心,所以想要买咖啡,如果没吃好呢,并不会想买点什么补一补安慰一下,而是就觉得随便吧,回办公室冲一杯速溶算了
总体来说,就是一个破罐子破摔的人,我觉得人类都是这样的吧,在好的环境里在好的条件下,才会想搞得更好

这两天在拉巴赫,巴赫使人平静,而且很不容易厌倦,就是可以一直一直拉下去
下载了《may it be》的曲谱,摸索着拉了几次,也没拉得多好,就已经觉得没啥大意思,试了一下其他的流行曲目,也是这样,觉得确实太简单了,并不是说拉起来技术本身简单,而是音乐内容感觉很不丰富,信息量很低的感觉,很容易就觉得没劲了。。。虽然我也不太懂,其实大家都是一些音符嘛,而且也不见得巴赫的音符就比流行曲目就更多,所以,到底音乐内容是什么呢?信息又是什么呢?

这两周很累的时候在听肖邦的夜曲,no.8(Op.27之二),开头很温柔,居然会想到《玉簪记》里面陈妙常唱“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白)我妙常,连日冗冗俗事,未曾整理冰弦。今夜月明如水,夜色新凉,不免弹潇湘水云一曲,稍寄幽情。”
正是“月明如水,夜色新凉”!而且这夜曲的中段也怀着一些没头没脑的期待和没着没落的幽情,非常喜欢
累的时候好像还是这些钢琴曲更能给我安慰

巴赫无伴奏第一组曲前奏曲

最近仍然在读《Fire and Hemlock》,这本书的时间线和有些细节,让我捉摸不透,然后就去和kimi讨论,kimi真的是信口胡说,去和元宝讨论,元宝也是全靠瞎编,而且能言之凿凿的编出很多毫无根据的内容和完全不存在的人物关系,一度令我迷惑,还是靠bing找到了Diana Wynne Jones Wiki,有一篇非常整齐准确排版也非常舒适的时间线梳理,看下来真的是收获巨大,很多不太明白的地方都得到了解释。另外thestorygraph上也看到几篇还可以的书评,我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我们还是要靠其他人类,AI是不行的!

最近在练习著名的巴赫第一组曲的前奏曲,以开头为例,GDBABDBD,录下来才会发现,BD的换弦非常不连贯,听起来跌跌撞撞的,但是自己拉的时候因为会脑补所以并不怎么能听得出来,所以这个地方就变得特别难,要先找感觉仿佛有了,然后录,然后听,然后判断,然后改,然后再录,再听,再调整,再录,如此循环,很累,要是自己能直接听出来就好了
而且换弦的连贯流畅,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手腕不能甩,但是手腕也不能死板板完全不动,稍微没搞好,换弦就显得很笨重。而且D弦是空弦,空弦的音色有很容易重,要B的时候右臂多走一点,回到D的时候稍微侧一点弓毛,才会音色不至于衔接得太突兀
反反复复在回看上课路线,琢磨老师动作,会稍微好一点,但有时候慢的时候稍微可以一听了,一快又容易不行,总之,希望可以能真的找到这种动作要领

整个第一组曲就要结束了,可能会开第二组曲,其实我也没那么喜欢整个无伴奏,但是巴赫最大的好处是我觉得拉得完全不心烦,所以就算当练习曲拉也没什么不好

昨天和shu说,啊!!你说内个谁,为啥那么傻还能年薪百万啊!他说,算了,事情就是这样的啦。。。按你娃的话说,life is unfair嘛,我说说得也是,但然后隔了一会,又大喊一句,可是我还是很嫉妒啊!结果娃说,要么你去吃点甜食吧。。。这俩人还真是很豁达啊这俩人!
说起来,这位娃真的是一个从不搞自己的人,她有个同学,暑假在外面上课,总之,她发消息问这个同学事情,人家没回她
shu:哼哼哼,人家肯定在学习!!在上课!!
娃:有可能的
shu:你看人家,学习多么勤奋,啊
娃:可是她这么上课这么学习,不也考得和我差不多么?
shu:额。。。这。。。倒也确实
我相信,如果这个同学成绩比她好,她肯定会说,这么上课这么学习也就才比我好一点,不划算啊!

黄昏

周六去上课,是晚上7点开始,所以差不多六点半坐上出租车,天色还亮着,远处云很暗,正在下雨的样子,空气里有很重的水汽,非常夏天的黄昏的那种黄昏,心里有一种黄昏特别的空落落的感觉,有一点点害怕,有一点点惆怅,有一点点慌张,有一点没着没落无处抓挠的脆弱,情绪会在此刻放大,心变得特别柔软
我觉得这大概是人类共同的感觉,是人类远古的记忆,毕竟连小婴儿都会在黄昏特别不知所措,所谓“黄昏闹”
在车上想着一会就可以上课了!想着上课,想着巴赫,居然有一点安慰

回课的是第一组曲里面的Allemande,我觉得这首有一种个体人类的感觉,如果说第一首Prelude有一种宏大的感觉,仿佛前面半段是宇宙的律动,后半段有一种辉煌,而最后一首Gigue就是一群人跳舞,那这首Allemande就好像是一个人在讲述,是单个的人,总之,这首拉起来还挺上头的

上完课,背着琴走在夜晚的湿热的空气里,有一种收获超大的满足感
我觉得我好像突然有点会把音连起来了,虽然说我在连弓的时候弓子是不停的,可是音依然很断啊我,昨天左手找到手指慢抬慢落的感觉,真的会连贯很多!而且用背打开拉的音和用大臂的效果不一样,和用小臂用手腕又不一样,现在好像也能听出更多细节了
以及,这首里面有的句子是声音的从远往近处推,又由近处往远处移,有的句子是层层叠叠的线条,会让我想到屋顶,从高处俯瞰的屋顶勾出的天际线,有的句子是忽然音色变亮,气氛为之一变,有的句子是小分弓里面音长短交错,有一种榫卯结构的感觉。。。
老师讲的小细节太多了,回来两天又看了一遍录像,跟着又过了一遍,还在谱子上做了超多的记录,啊,有意思!满足!

左手

周六去上课,老师说这两周练得非常有成效,左手好了很多!啊,我终于又恢复了老师说什么的都立刻能做到的课堂效果。之前上课一直都是老师一说,我就能做到,虽然未必能持久,未必能回家复现,但起码当下里就可以做到。结果上次上课的左手居然调整了一节课,我都没找到手感,颇为恐慌。自己琢磨练习了两周,总算有了巨大的进展,这种感觉真的还蛮爽的,很有成就感
我自己也觉得,左手张弛有度的声音和一直紧绷绷的声音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要继续巩固,继续调整细节

前阵子和小女巫聊天,发现我俩是两种人,或者说是一根轴,我们更偏向于轴的两端。这根轴就是关于“追求”,我一直认为,追求,就是只对自己没有的东西才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匮乏,我追求钱,显然是我没有钱,当然也有穷孩子发家了,还是过分积攒钱,那是因为心理上的匮乏和不安全,所以归根结底就是缺。她说那可太不一定了,有些人的追求是追求更,往小里说,我追求跑得更快,并不是我觉得我跑得不够快,而是我觉得我可以更快,或者想试试究竟自己能跑多快,往大里说,就是我们人类的奥林匹克精神啊,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然后我就豁然开朗了,对待世间万物的态度如果说是一根轴,轴的一端是填坑思维,一端是“更好”思维。而我,毫无疑问偏向填坑那一端,一个坑一旦填上了,它就填上了,就结束了。换句话说,一件事一个东西一旦达到我的标准,我就满意了。对于已经填上的坑,经常怎么看怎么满意,我可能会尽情享受填平的地面,也可能会找下一个待填的坑,但绝对不想着把该坑填得更好,坑上再种点花什么的。
所以,这个解释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我根本不喜欢体育比赛,因为我没有“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爱好,不要说自己去搞的爱好了,连欣赏的爱好也没有。小时候我就觉得我不要一直读书,因为读书这件事就属于必须无限优化的。。。
但是,虽然我没啥追求,而且很多时候是搞达标制,不行就是不行,但我也不怎么贪心,不太这山望着那山高,也不爱和人比较,我真心觉得我拥有的很多人/事物/经历,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应该也算是有点优点。。。甚至我小时候人生的理想之一,就是可以夏天随便开空调不担心电费,现在实现了,以至于每次开空调的时候都还挺开心。。。
怎么说呢,我又更了解了自己一点点。。。虽然可能也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周末在家里继续练巴赫,我觉得大无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练得我非常平静,倒不是觉得有宇宙大道,而是有一种,一步步的走下去,终会到达的平静感。但是练浪漫派的时候就经常练得很抓狂,经常会觉得我什么时候才能突然开窍啊?!
但是我现在偶尔会有拉琴的时候脑子里有另一个声音走在前面一点点的感觉,就是好像脑子里的声音引领着我,只可惜脑子里的声音还不够清楚,还只是一团形状模糊的声音
如果这个声音再精细清晰一点,如果我能听到这个声音的同时还能听到自己实际的琴声,并时刻计算着我自己的声音和理想声音之间的差距,向着这个理想的声音靠近,我说不定就会厉害很多?

松紧

练紧太容易了,多练练就紧了,而且越练越紧,但是如何练松?我觉得这个很难啊!都不要说实践,单从原理上来说就很难啊!松是一种无的状态,但凡运动就是“有”的状态,怎么通过练习通过很多运动回到“无”呢?
现在的目标是想要练就比较松的左手,我觉得右手还可以了,因为练将近两个小时琴,右手毫无感觉,就和没练过琴一样,但是左手不行,一个小时下来左手就很僵

现在的策略是,察觉到左手稍微一紧,就停下来,甩甩手,再放上去,然后每天晚上强迫shu来看一次,问他有没有比昨天好一点点?一丁丁点?!
其实,左手并不是要完全松,这是不现实的,完全松就没法拉琴嘛。而是要把力发在按下去的一瞬间,一瞬间发力,力就松掉,抬起来的时候力也是瞬间松掉,这样松紧结合,发力和卸力结合,手永远有休息的时候,就会很长时间灵活又有力,但是这是理论,实际上根本不行,很难控制,花死力气下去死命撑住是容易的,但是立刻松掉很难很难
而且我们这种手小的女的,就更难,因为按下去之后稍微一松,就没了,而习惯性大力的人可能只需要按下去一瞬间的力,后续松掉了,留在琴弦上的重量也够保持发音
以及我发现,左手,最没力的实际上食指,大家都说三四指无力,我觉得不是,三四指只是不灵活,但是有力,至少三指是很有力的,反而一指或者说食指其实没什么力气,所以按一指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去挤它,用剩下几个手指去挤,然后手型的框架就会变,而且就紧了。。。意识到了就在努力改,虽然其路漫漫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以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持琴越来越往上,可能是觉得没法控制它,希望它离自己近一点,但是其实近了之后虽然心理上有安全感,但物理上其实更不好控制(啊,好像很有哲理的样子?!),因为一把位空间会变得很小,难以舒展。。。老师说了之后,我也在观察人家的琴都在哪,尤其是女大提琴手,琴是靠在胸的山脚下还是胸的半山腰还是干脆就是胸的山顶上啊。。。观察下来,我确实太偏上,太靠近锁骨了,本周在有意识的往下放,可能随之相对的左手也会稍微好一点?
但是右肩右臂其实已经形成了原来的模式,琴往下放之后,右手也要跟着再调整,不然震动会有点问题,啊,仍然在调整中

之前可能一直在搞舒曼的比较慢的片段,比较慢的片段左手持续在揉弦,揉弦要求的松的和换指的松又不一样,而快速频繁换指的巴赫对于松的要求就特别高,紧就根本不行
调整左右手、持琴姿势的过程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总之,就是,啊,好难啊!啊,难怪看《billy elliot》那么向往,因为人家唱的是:“flying like a bird”。。。作为一个绷得很紧的人类,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舒展啊。。。

乱七八糟

虽然我超级累,事情多到爆炸,以及今天从早晨8点出门到下午5点进家开始干另一堆活,居然期间就没喝过水,上午下午各开一个难搞的庭,回了很多微信打了很多电话,然后还走在路上突然发现月经来了。。。
简直了。。。但是我还是要写blog!

周日去上课,发现左手一塌糊涂,很紧,非常紧,十分十分紧,我们这种小手,又要有跨度有要有力量肯定就紧了啊,肯定和松弛灵活毫不沾边啊,又是羡慕大手怪的一天
更可怕的是,不紧的手感我至今还没有找到,根本不是不能复现的问题,甚至不要说不紧的时候能不能按实,我是松弛而正确的虚虚的摆上去,虚虚的按弦都做不到,因为压根就没找到这种手感,手臂手肘和掌心怎么都别扭,但我就是这么别别扭扭的拉了快4年琴了,直到巴赫他全面的暴露了我
而且左手要跨出去,而不是直上直下,我又更不行了。。。好难

端午假期过得乱七八糟,主要在拖着不干活和勉为其难干点活中挣扎摇摆,然后想到假期一结束就要忙到死,而且要开一个非常糟心的庭,只好老是和自己说,不要怕,就当扮演SS,老伏的会总是要去开的,万一被干掉了,那也就只能被干掉了,更何况法官也不能在物理上干掉我,最多也就是在精神上摧毁我

如果说有一点快乐的是,大概就是吃了一些小海鲜吧!
假期第一天中午和shu一起陪娃去上笛子课,她去上课,我们周围小马路上逛逛,非常舒服的暮春天气,回来打车到菜场门口下,看到有很生猛的蛤蜊和蛏子,买了一斤蛤蜊,半斤蛏子,一根丝瓜
本来中午就随便吃点啥,晚上早点吃饭,但是蛤蜊正是好时候,不能耽误

进家洗完手,就去切了几片姜,一些葱段,蛤蜊冲冲水,葱姜爆香之后大火下蛤蜊,加一点黄酒,酒气散掉盖锅盖,一两分钟蛤蜊开口就揭开锅盖翻炒,稍微加一点生抽,翻炒个半分钟就盛起来。热了小半碗剩的米饭,冰箱里拿出一瓶玫瑰冰酒酿,从进家到吃上,至多不超过10分钟
这个蛤蜊怎么这么好吃啊啊啊啊啊,以及,我为什么能炒出如此美味的蛤蜊啊啊啊啊
非常鲜美,而且炒的火候很好,嫩而肥,最后我还特地剩下一口饭,沾着蛤蜊盘底的汤汁吃掉,盆干碗净,啊,销魂
真的,那一刻充满了巨大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包括了,蛤蜊实在太好吃了,吃得真是好舒服,而这一餐又实在太简单了,还很便宜,这一斤蛤蜊才10块钱,而且又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又没有真的劳动,是一种微微劳而超大获
可惜,shu和杨小恒都不吃蛤蜊,仿佛是良辰美景无人共赏,略微有点寂寞

说起来,那天晚上本来想做带些汁水的浓郁版蛏子烧丝瓜,结果高估了丝瓜,丝瓜居然是一种如此不出数的食物,一根丝瓜烧了之后不剩多少,结果就显得盐多了,只好加水,煮成蛏子丝瓜汤,也还挺好吃!
而假期最后一天晚上,随便从冰箱翻出一些冷冻的虾夷扇贝,做了一个捞汁扇贝,也很好吃
我觉得,我真是有随随便便烧一烧就很好吃的天赋啊!

大无

终于开始搞巴赫大提琴无伴奏,人称大无,传说中的大无!
从第一组曲里面最简单的Courante,然后搞完整套第一组曲,老师说可以刷完第一、第二、第三组曲,我觉得能搞完第一就不错了
搞了那么久一惊一乍,每一个音符都要处理一下的舒曼,搞这种非常规整的曲子,觉得真的很舒服
而且现在我觉得顺下来还挺快的,顺下来之后,就可以搞点别的,比如说左手更考究一点,比如说右手用起来传说中的U型弓,争取每一颗音符都拉清楚
另外,还自己在搞一下肖邦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一个非常简单的乐章,还蛮好听的,用来巩固一下我上次似乎刚刚找到感觉的揉弦

大无当然是一个有无数多个版本的曲子,我一般参考的是Enriko Mainardi,最开始找到他版本的原因很简单,他特别慢,比如说Courante,绝大部分人在2分30秒左右,他是3分多钟!而且我听下来,觉得不仅是慢,确实是有独特的好听之处,里面有一种很特别的筋骨,和常见的版本都不一样。以及,他第一组曲的Sarabande听得我颇为感动,换了几个版本都没有这种感动
好期待学到Prelude和Sarabande啊!

周末读了本翻译版的《黄金罗盘》,是黑暗物质的第一部,现在上下班路上在对着英文文本听有声书,啊!读得真好啊,那些分角色的声音,真的个个活灵活现,我本来以为有声书就是一个替代品,或者是仅仅用来学英文的,结果发现做得好的有声书就是艺术品啊!
以及,这本书让我充分觉得英国人比美国人要有文化(?),因为我觉得这本还蛮难的,比《饥饿游戏》或者《波西杰克逊》要难懂很多很多很多

巨大的快乐!

这周末过得特别特别快乐,凉悠悠的空气,不工作,没有客户找,不干活,叫外卖吃,练一上午琴(我觉得姿势大概对了很多,反正一上午肩膀居然完全不疼),和shu看完最后四集《pitt》(啊!好看!),和娃在床上打闹,出门散步的时候和shu感叹,怎么这么幸福这么快乐的啦?!!为什么我觉得充满了巨大的快乐啦?!!
shu说,可能因为。。。你周六上课被老师认真表扬了吧!
确实!

老师说,这两周练得很不错,进步明显,可能是之前讲的练的有效果了,一下子好很多,音乐连起来了,啊!我立刻和老师说,啊!!!好开心啊,被老师表扬超开心啊!!!老师好像被我的巨大的开心吓了一跳。。。
然后这堂课真是怎么练怎么有啊,经过这么长时间,终于找到揉弦的感觉了,老师说,课上练到这样,回家就肯定稳了
幻想曲后两个乐章大概讲了一下,开始搞巴赫无伴奏了,老师说1-3可以刷完,我吓了一跳,说先搞1,先搞1,于是课堂最后讲了一点点
结果我周六晚上居然没睡好,因为想到周日起来可以练新的东西了,就非常兴奋

以下记一笔:
1)揉弦的时候,要感觉手臂越来越轻,几乎手臂是没有存在感的,找到一个自己觉得手臂特别没有重量的角度,重量不断丢失,我觉得这个说法对我非常有用,因为传统说的“揉弦大臂带动”什么的。。。这一套对我不太行,我根本控制不了我的手臂,不知道它们到底怎么运行,但是找到“没有重量”,这个对我倒是很直观,一下子就找到感觉了
2)左手的变换就是在手臂的存在感上变换,有时候觉得左手很有分量,有时候把分量丢掉,有时候在有和无之间,左手的手掌要有支撑,虽然是手掌撑住,但是力是用手肘往右推而来的
3)右手发音想要有迟滞感的关键是大拇指,右手大拇指有一个往反方向扣住的细微的动作
4)弓尖换弦的时候要拧一下角度
5)D弦四把位以下要按得特别实,不然发音就会不好
6)如果想要一种模糊的,虚幻的,暗淡的声音,想象,弓子让琴弦上的松香颗粒在弓子下滚动的感觉,而不是弓子把松香碾碎,碾碎是另一款声音,我觉得这个想象也很有用,虽然松香颗粒当然是看不见的,但是这种颗粒滚动的想象让我的出来的很硬完全不一样了

幻想曲第一乐章的尾声第一句,我一直觉得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或者是哭到归于平静/忍住的感觉,结果老师讲到这句的时候,说,这一句明显有个情绪的转换,是一种翻越过去的感觉,我觉得,啊啊啊,我听出这个转换了!快乐!

总之,真的好开心好快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