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ainted cup

这算是读过的第一本有很多设定的英文奇幻小说,还可以。奇幻小说不像写现实故事的那种小说,理解和想象总有个依傍,所以总体来说理解各种设定对我来说还是挺难的,所以我也不知道理解得到底对不对
我觉得这里面设定有两层,一层是微观层面的,比如人和植物的嫁接,使得一些人具有一些特别的本领,记得牢啦,跑得快啦等等,一层是宏观层面整个帝国,帝国体制什么的,我总觉得作者对帝国的想象不怎么样,可能因为他是美国人吧。。。但我也不能很确定到底是他不行还是我阅读能力不行,还是都不太行于是合在一起就更不行?
总之,里面的男主还挺可爱的,有点像《流人》里面River,但是这款和River都好像总是哪里差口气,离我荡漾的点差口气,说起来他俩也不是太笨,算挺有点聪明的了,也是道德无瑕疵(我对男主的道德要求颇高。但不是一生一世一双人那款道德,是另一种)且算是有原则的路线,而且还经常被揍,多好啊!
可能整体太像软乎乎的金毛大狗狗了?太软乎了……人类啊果然难搞,太硬汉不行,太软乎也不行

啊,说起来音准真是好难啊,反反复复在AGF这个地方回到F的时候不准,而且F还是一个长音,不准就旷日持久的不准,我又没办法在瞬间听出来是高了还是低了,根本没办法通过揉弦修正回去,我要好好搞搞这里,多试几种方法,看能不能搞准它,搞准了肯定很爽
舒曼幻想曲的第三乐章也好难,那几个震音,我甚至都看不清楚是怎么发出来的……
而且舒曼如此变幻莫测,我从觉得很碎,到觉得也是挺连贯的,到又觉得很碎……

ethic和进步

经常不太喜欢某些文化人/文艺人,那天看到有个人说,“我觉得任何profession的根本ethic都是对别人负责。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一个行业是以忠于自己作为最高道德的”

对对对,我觉得说得特别符合我心意,是的,甚至我觉得“对别人负责”,不仅是profession的根本ethic,更有一种美感……当然也可能“对别人负责”这我都能体会出美感,是属于上班上出工伤了
但确实啊,老师尽量让学生进步,医生尽量让患者舒适,演员尽量让观众看得开心,这本身就有一种道德上的美感啊。与此同时,我觉得讨好是不美的,讨好并非“对别人负责”,讨好是以小博大最终还在于自身

经常能感受到这种美感的是一些舞台剧,“我拿出我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希望你也会觉得好”,着眼点在“你”,而上次和小女巫聊,她觉得完全不是这样,她觉得,“我告诉你我觉得好的东西”(着眼点在“我”)就不错,她觉得是大家气场相和,所以互相吸引,彼此都是对方的客体,当她作为乐手的时候,观众是工具,是用来激发自己的工具,当她作为观众的时候,乐手是工具,是用来让自己爽的工具……果然,大家的想法和逻辑差异好大,说不定我已经被万恶的凡事讲究交换的资本主义荼毒了,不仅深陷其中,而且还深陷出美感来了
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是有美感的,而且是棋逢对手的变体,换句话说,就是对方一定要有存在感,演员的目标是让观众爽,这当然是关键,但观众的欢呼也是除了买票钱之后重要的回馈,我是交互爱好者。。。

啊!昨天,我又一次觉得自己有了本质的进步,虽然我隔三差五就觉得自己有了本质的进步,但这一次,我觉得是真的
平时觉得有了重大进步的时候,给shu听此刻的录音(我的对比永远都是拉小咏叹调,因为要控制变量)以及此前一次我觉得甚好的录音,让他挑哪个是新录的,虽然往往他都能猜对,但颇要想一下,有时候还要反复听,比如说,1好还是2好?他会听完2说,再听一下1?再来一下2?然后说出个答案,因为说错了,他老婆要情形低落的,所以要小心谨慎的猜一个……可见,就算那时候是进步的,也比较微小

昨天给他听我1月底的自己还挺不错的录音和新录的音,新录音才听了几个小节,他就立刻说,这肯定是新的啊,很明显啊,声音明显有空间了,原来的要扁很多
啊啊啊啊啊,真的太有成就感了!!我自己也觉得新录音真的是好多了,不是那种得咬着牙才听下去对的录音,而是可以不太咬牙就能听的了,有一两个小地方甚至还颇为不错

清明假期在搞左手,我觉得揉弦有很大提高,但是其实右手可能又有点问题,因为每次练完琴都肩膀不舒服,我觉得这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昨天去上课,老师说不要为了揉弦左手刻意的松,所以可能松过头了,但是松应该比紧好调,总之然后又调整了左手,以及有一些地方稍微调整了一下胳膊,然后现在一下子都好多了,昨天练完琴,不仅肩膀没有不舒服,甚至平时经常要去焐热一下的后脖子也暖暖的,果然录下来效果很好,可见,还是要身体舒展(啊,废话)……
我觉得,可能不能叫按下葫芦浮起瓢,而是先进带后进,是左右脚(手)交替前行,终究还是在前进!

另外,有一个收获就是,不要过早的准备,音要拉满,揉满,撑满,才换下一个音,时值不要差那么一点点,如果差那么一点点点点,虽然也很难说节奏就不准,大致也还是准的,但是听起来就会觉得很赶,很没把握,没有绵延的感觉,所以,左手的变换要尽量晚,虽然好像是很基础的部分,但是学着学着,很基础的部分又会有新的理解呢
又是好想不干活回去练琴的一天啊!

清明小假期

放三天假就是比放两天假好得多!
这三天,主要在家里练琴读小说,断断续续练了7-8个小时,主要在搞左手,依稀仿佛觉得自己的揉弦有了一些本质的变化,鉴于我隔三差五就觉得自己有了本质的变化,所以。。。可能事实上的效果也不值得一提。。。但,我觉得舒曼的这首曲子,稍微找到了一点点float的感觉,做得更轻盈了一丢丢,也可能是因为天气渐暖,琴弦变软了,不用使大劲儿也能发音?

读了半本奇幻+探案的英文小说,还可以,但是我觉得全凭英文进入一个奇幻的设定世界,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描绘的场景虽然在眼前展开,但总也看不真切,就好像是像素过低的一幅照片,能看,但不清楚,但我觉得能看也已经是进步了!

居然又跑去看了两集《摩斯探长前传》,第六季最后一集和全剧最后一集,都是情感浓度很高的两集,全剧最后一集的时候,摩斯说“someone who came home that night unrecognisable as the captain l would have followed into hell,”瑟斯得说”morse…”,摩斯说”I know thee not, old man”,然后一大颗眼泪掉下来,真的,悬空掉下来啊,啪嗒一下,啊!!真好看啊!!
说起来,我吃饭的时候说,我要再看看一遍最后一集,好喜欢看这样的男生哭哭啊!然后有点心虚的说,是不是有点变态啊?杨小恒说,那可不,你好变态哦。。。啊。。。算了,我就先变态着好了

shu买了本丘吉尔传,问我有没有兴趣,我说没有,总体来说,我对成功人士都没啥兴趣。。。当然出传记的人肯定都是成功人士,毕竟没有成功也不会有人给TA写传记啊,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名利双收人生赢家社会化得特别好那种如鱼得水的成功人士,当然我也不喜欢看人家为了一个理念过得很苦,本国宣传劳动模范/爱国科学家的那路子我也不喜欢。。。目前最喜欢的传记是《图灵传》,图灵本人最后虽然有点惨但他在传记里大部分时候真的还挺快活的。。。

可能我审美意义上,只喜欢/有兴趣的是聪明、专注、业务能力强、爱人(这很重要!要爱某些人类,很珍重TA们,对TA们好,设身处地为TA们着想为并愿意放弃一部分自己)、有原则、要上班(我对贵族/皇室,不需要上班就有钱的诸位就没有兴趣,唐顿庄园和王冠分别都看了好些集但最终都没看下去),并且TA并非不懂人际关系但其实社会化得不怎么样/或者其实内心并不认可社会化或者并不认可社会评价体系的人吧,对社会评价系统或者所谓体制认可特别买账的人我通通不喜欢。。。
啊,不过我居然还要求人家得要上班!写出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说起来,这就是摩斯探长前传里的摩斯啊,就是哈利波特里的斯内普教授啊,就是图灵传里的图灵啊,就是传奇办公室的里的纪尧姆啊。。。

想要看一些有情感冲击的东西,《万物生灵》就不太行,太温暖了,大家一起包饺子,虽然确实很治愈,但也容易让我觉得虚不受补,但是又不能太现实向,《初步举证》或者《道格拉斯被取消了》都没有去看,因为我不想看人家一模一样烦一遍,现实的困境,尤其是作为一个女的,在日常生活里已经感受到的无孔不入的不公平,如果再在剧里看一次,只会令现在的我烦躁。。。不符合我目前只想逃避,只想要心里一荡的精神追求。。。
所以看来看去。。。就是又跑去看摩斯了。。。叹气。。。

以及!假期买了一份维多利亚蛋糕,真好吃啊!

float

我(又一次)悟了!舒曼这首幻想曲第一乐章,无论是我老师还是Steven isserlis的大师课片段,都说是飘在空中/float,难怪我一直不懂。。。float就是一种我不懂的东西!存在着,也不枯燥,某些时候还是美的,但是没有力量没有目的,甚至我觉得是一种不太有肉身的东西,是一种非实体,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或者说思绪,不过舒曼和巴赫的那种没有肉身又不是同一种东西,巴赫。。。我觉得他连感觉也没有,他就是宇宙之道吧

同样是在空中,我一直觉得勃拉姆斯有一些片段也很是在空中,但是他就不是那种float的感觉,在我看来,它是翱翔,是soar,是那种有很明确的肉身的东西,很实,不仅有肉身,肉身还很硬。。。(啊!听起来好色情)

但是反反复复搞舒曼之后,我觉得舒曼似乎也挺好的!大概我的审美边界再次被扩宽了一丢丢

昨天去南京出差,上午去晚上回,在高铁上看小说,《星河》,一个没有任何中国背景的加拿大人 (Guy Gavriel Kay)写的北宋为背景的架空奇幻小说,本着猎奇的心理看了15%,写得很顺,不难看,很多小地方或者诗词用得还挺好,也觉得作者是个认真人儿,但还是时不时会有一种我是谁,我干嘛要看这个的感觉,可见它还是没有把我吸进作者所描述的那个世界,而读小说/看剧,最重要或者说最妙的就是要把我吸进那个世界!哪怕吸进去之后,最终看完书我有点疑惑,咦,这故事好像也不怎么圆啊,咦,这人细想好像很差劲嘛?!但是起码要先吸进去。。。《星河》目前还没做到,待我继续试试。。。我还下了很多别的书,咩哈哈哈!美妙的清明假期,我就要来了!
说起来,page turner,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春日融融

为什么春日融融的融是融化的融呢?我觉得应该是毛茸茸的茸啊!春日茸茸!
说起来,茸字是草字头,我查了一下,第一条意思就是草初生纤细柔软的样子,真的,新绿的草和新绿的树,非常有毛茸茸的感觉呢
春天啊,就适合有很多期待
本周的期待是清明可以放一天假,下周的期待是周末可以去上课,然后就继续期待5月初卡普松的演出,接下去是10月可以去看《东方快车谋杀案》,11月可以看大悲!
一个非常有时间表的人的生活快乐。。。至于6-10月之间的期待,也许到时候总还会有一些值得期待的事情冒出来吧?

昨天和shu去散步,路过一处豪宅小区,从围栏看进去就觉得很好看,我和shu说,不过我觉得我们家现在超级美,我完全不羡慕人家有豪宅,但我。。。羡慕人家不上班啊!
在家拉琴,我觉得我的琴可真好听,于是我就录了一下,听了录音我就立刻不这么想了。。。
老师说,舒曼是碎片的美,就是碎片拼起来的,那种美,这样的话,我倒能想象诶,是五颜六色的彩色小宝石,没什么用,可是好看!或者是彩色的教堂玻璃,有彩色的光影,流动而变幻,老师还说,这一句,你可以想象是带刺的玫瑰,不能拉得太平均,有一些不规律的重音,就是一颗颗刺,被忽然扎到一下,这描述听着确实是挺好,而且指向也很清楚,甚至就是这几个八分音符不要一模一样,但是这么高级的东西,是我能拉出来的么?!当然不行。。。

开始搞幻想曲的第二首,是“lebhaft,leicht”,我查下来说是轻快的,有生命力的,这样的话很适合现在这个季节诶,虽然我觉得舒曼写的生命力好像和一般人比如我理解的生命力不大一样。。。在小红书上看有个老师说,这个乐章可以想象舒曼在模仿门德尔松,往门德尔松的方向使使劲,但门德尔松,我也不是特别懂就是了

啊,好想能把琴拉得好听啊!
昨天和shu散步的时候说,已经学琴3年半了诶,学琴之初很担心说,自己万一学来学去还是只能拉儿童歌曲怎么办?到现在居然也开始拉真正的音乐作品了,这样想来,也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成果的嘛?

昨天在B站上听了两个音乐分析的up主,基本上可以看做是“音乐家的无聊人生”的路子,但确实比“音乐家的无聊人生”差太远了,有一种被小学教育荼毒再也好不了的感觉,每一句都要强行归纳中心思想,“这个大小调的转换象征了德沃夏克XXX的心境”,妈呀
但是我又去听了一遍b小调协奏曲,啊,第一乐章乐队起来的时候真的是很感人啊

周末特别想吃白烧鳝丝,然后shu就买了鳝丝,然后我就烧好了,啊,好吃!满足!我觉得想吃点什么就能搞点什么吃,特别有幸福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昨天硬让shu来听我拉琴,问他,说!到底声音有没有变好一点?!到底有没有起伏?!
他说,声音确实是变好了一些,起伏可能也有一点吧,但是,这个曲子它就不怎么好听啊。。。我给他听老师拉的几句,他说,拉的当然是很好,但这个曲子依然不怎么好听啊!
啊。。。舒曼的幻想曲就是这么毫不动人。。。也不知道舒曼他都幻想了个啥啊他?!
这个曲子也是我一开始完全搞不懂的曲子,我觉得好像就是抓不住它,说没旋律吧,好像它也有,说它很碎吧,好像它又都是legato。。。是我听过五六遍也完全不喜欢的曲子
但是,我搞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居然已经觉得这首曲子第一乐章有点好听了,听某一版的时候居然还被打动了一下下!也不知道是我是练多了已经丧失了判断力还是它就是一首需要要嚼这么久才有能有点感觉的曲子啊?

老师说要用艺术歌曲的角度来理解舒曼这首曲子,他的句子其实很短,但是是好像诗一样,是有韵脚的感觉。所以也比较不好懂,好像比较跳脱,没有什么上下文,而德沃夏克,大概就是80集电视剧吧,哈哈哈哈,太有道理了,难怪听着很顺,很好理解的样子!
说起舒曼这首曲子,她说要用艺术歌曲去理解,而艺术歌曲一类的曲子运弓上要有一种“滞后感”,我很理解她说的这种“滞后感”诶!!这就是一直以来,我非常困惑的,有的人拉慢速的曲子的时候,我会觉得TA的弓子和琴弦有一种struggle!好像弓子有点走不动似的,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就是,1)我理解的是对的,确实有这种感觉存在,2)我想要它也是对的,因为这确实是比较合适的运弓方式,接下来就是更重要的问题了,如何实现它?!
老师说,这样的话,本周着重讲一下这种感觉,啊,于是,我真的很期待上课啊!

今天看到有人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每个人只能被自己那个年代的文学意向打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没办法打动她。。。但,我觉得不是诶!其实像我这样的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六个东西里面,可能也只见过“月”吧。。。但是,我觉得依然能感到一种氛围,并被这种氛围打动
对于我来说,在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脑子里出现的,就是我冬天老清老早去外地出差的时候,天还没亮,坐在出租车上,看着远处24小时便利店透出来的暖色的灯光,以及远处零星几辆车的尾灯闪过的那种氛围,我感受到的就是那种气氛里的清冷
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之前一直觉得,没见过就不太行,没见过,这种意向对你本人就不起作用,但是我现在想想,好像并不是。审美这种事情,或者说感受到某一种氛围,不完全和经历过一模一样的场景有关。一个人,被一种文学意向打动,可能就是没经历过也行的。。。如果这个意向最够好足够通用,读者有一定的想象力,就能自动在生活中验证的,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这种意向所带来的氛围
这么想想,还是挺高级的呢。。。

面包和扁面包

在小红书上一直广泛的听大小琴童练琴,发现很多小朋友可以拉出一种特别蓬松的声音,我开始都不知道怎么描述,和小女巫讨论了一圈,基本上小朋友的那种声音是一种有起伏,有弹性的,荡开来的,蓬松的,有体积感的,立体的,有空间的声音,好像是刚出炉的新鲜面包,而大朋友的面包呢,九成九都是被一屁股坐扁了的面包。。。区别只是有多扁

我的面包当然是很扁的,跑去问老师,为什么我的面包这么扁,老师意思是说,首先很多小朋友的琴好,因为小朋友都是用分数琴,而这种小琴里面,稍微贵一点的小琴就很好了,比如同样是1万块,1/2琴和4/4琴,就是完全不同的琴。。。其次,还是要右手松,右手越松,声音越有弹性

老师说可以从单音去找,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力量,更主要是不同的弓速,认真听出来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找到自己想要的声音,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再搞从少到多
我晚上就回来开始试了,搞了半个小时之后,觉得声音好像好一点了,然后录了几句,又跑去搞我的舒曼,舒曼搞了1小时,又随便录了几句,自己听的时候,我觉得第一次的比第二次的好。。。我想可能是因为搞单音的时候相对比较松弛,搞了比较难的舒曼(或者应该说被舒曼搞了)之后神经和身体包括右手又变紧了。。。

然后我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开始以为小朋友的声音好,是因为他们有混响,拉得有共鸣,但是我即使拉得很准很准的单音,也有很好的共鸣,那种“嗡嗡嗡”的回音,也完全没有他们的蓬松的效果。所以,我觉得这不是共鸣的问题。那么我又在想,其实小朋友拉琴是不均匀的,他们虽然也努力保持均匀,但是他们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一直保持音色的均质统一,我们大朋友拉琴很多时候是去非常刻意保持均质,而且这活儿我们还真行。。。换句话说,弹性,荡开来,有起伏,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不均质的,蓬松的面包也是不怎么均匀的,我们这种压扁的面包倒是均匀得很,是一种非常均匀的扁平。。。

因此,我听下来大朋友在拉那种快一点曲子,比如一直是分弓的曲子,或者比较古典风格的曲子,声音就会好一点,因为那种曲子,一震动,立刻要换下一个音,就比较难控制得那么均质,在这种曲子里面,大朋友也没有特别想要控制,反而就好一点,而慢的曲子,一直都是连弓的曲子大朋友就普遍特别差。。。大部分有一种憋住一口气的紧紧的感觉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搞成小朋友这样,毕加索说要想小孩一样画画。。。说不定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我究竟怎么搞成小朋友那样?是说,1)我!解封我那被压扁的自我,让自我嘭的弹起来,还是说2)我去模仿小朋友,追求一种很人工的自然?个人觉得可能是后者容易一点,因为我怀疑我的面包,即使把压在上面的压力拿掉(且不说到底能不能拿的掉),它也已经无法自主的弹起来了。。。

所以我觉得,可能很多老师和大龄琴童的说法是有问题的,要练习每一弓都“扎实、稳定、均匀”,对小朋友可以这么说,但是,对我们大朋友来说,这种教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缺的难道是稳定均匀么?我们缺的是变化啊!
想起我老师,经常和我说,比如这一弓四个音,左手要有深有浅的按下去,我觉得她的目的是,左手的力度会影响右手,这样右手也会有变化,就会听上去。。。稍许好一点

又以及,在小红书上听一些大朋友拉琴,据说是加了回声或者说混响的音效,但是!我完全没有觉得加了就好一点,一样听起来没有小朋友立体蓬松。怎么说呢,可能这些音效使得音稍微显得厚了一点,显得音的边缘更柔化了一点,但,它依然是个饼。。。无非就是个边上软一点的饼,或者说,有些大朋友,虽然认真,但拉出来的声音连饼都不如,再怎么样的死面饼它也是有空隙的,干脆就是块年糕,可紧实呢。。。我觉得录音质量的好坏,音效加多少,都完全不能解决拉得差这个问题。。。录音质量,音效什么可能可以锦上添花,但肯定没办法雪中送炭。。。

回想我昨天试下来,我觉得就是压力给了弓子发出声音之后,力量可以保持也可以立刻卸掉一部分,弓速可以在同一弓里不断变化,有快有慢,就会稍许好那么一丢丢?小朋友的弓速可能是自然而然就有快有慢,因为他们根本做不到统一和维持稳定,而我们大朋友可能要人为做出有快有慢。。。但,晚上准备进一步试试看,验证一下,这样是不是会好一点!!想到此,想到我又有了新的可以试验的方向,就又很想回家练琴。。。我觉得啊,我老师经常说要去试,是一个特别有道理的说法,因为变量太多了,力度,角度,着弦点,弓速,有一些说法当然是正确的说法,比如说弓子走直是好的,这话是没错,但是未必要追求90度的直,关键还是要好听,走直也是为了好听,有可能由于你本人弓子、琴、力气的角度组合之下,80度你的声音反而好呢。。。而且还可以试不同的用力的手指,是食指用力一点还是放松一点,是小指加多少压力,等等,这些东西就是得要自己去试,去找,去和想要的声音比。有时候看小红书,有些人吧,道理都很懂,看着也挺规范,动作也挺正确,但是声音就是不好,那也没用啊!而乐器一切的关键就是声音好嘛!

啊!!怎么说呢,我要是学英文或者干活有这种劲头,说不定我就已经是很能挣钱的行业大佬了,哎。。。

忆故人和新弓子

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标题是《忆故人》,写的是“那还是在墙之前的时代,人们通过p2p软件交换信息,与全世界的陌生人聊天。那时我的聊天对象是一位巴西的作曲系学生……”到后来gmail上不去了,到后来作者肉身翻出去,“他真的去柏林了,并且一步步走在他的道路上。原来他那个世界从未中断过。我非常替他感到高兴,想打一个招呼,却不知道从何说起。要怎么跟外面的世界解释这十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呢?要怎么解释我不是故意消失的?……后来我再也没有和他联系。与网友重逢时的这种心情很滑稽,像是失散多年的亲戚在街头偶遇。可是我又有什么资格说那是失散?我们本来就不是人家的一员。也许曾经我们误以为,世界真的是一个大家庭。但它只存在于无国界的音乐里。而听音乐的工具,音乐家的身份,却永远摆脱不了桎梏。”

我居然很懂,我也有过误打误撞窥见某个世界/圈子一小角的时刻,也确实没有资格说是“失散”,只能说就是这么一切了无痕,那时候我也有过“我本来就不是人家的一员”的感觉
那种感觉其实也是含糊不清,很难用明确的词语形容,肯定不能说是高兴,但也并不能说就是难受,感觉虽然是淡的,但也不是毫无感觉,可能就是一种“哦,就这样吧”

《忆故人》是一首我以前颇喜欢的古琴曲,尤其是前面部分,觉得弹起来非常爽。这首曲子可以弹得非常紧,尤其是前面部分,是那种令人心痛的紧,也可以弹得很悠远,毕竟,故人他也有很多种不是么。。。翻了一下之前的日记,2018年我还又报了10节课去古琴复健,2021年8月,我还自娱自乐的弹过《忆故人》,以及还在自学《梧叶舞秋风》,。。。然后,两个月以后,我就去学大提琴去了,这一部分的我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昨天晚上在家用新弓子,又有一些心得体会。练了一个小时之后,录了一遍《小咏叹调》,和之前的比,确实音要圆润一些,没有那么有毛糙,而且换弦的时候明显会好一点。让shu盲听,他也顺利猜到了哪个是新弓子!!说起来,拉勃拉姆斯的时候,第一乐章的第一和第二个音分别是C弦上的E和G,用分弓,但要换得非常无痕,就是弓子的压力要保持,因为C弦特别粗,如果压力不够,换过去的时候第二个音就没办法及时震动,就会发不出声音,或者立刻虚掉。而练了这么久,我给弓子的压力其实已经比较固定,但是用新弓子的时候发现,我用一直惯用的压力就怎么都换不过去,因为压力太大了,第二音弓子干脆就不走了,它。。。卡住了。。。
我想起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这个地方就是要熟悉的你的弓子,到底给它多少力,既要能走又要能保持震动。。。我这次才特别真的感觉到这一点。。。咦,力量的转导真的很有意思诶!!

练了一晚上之后,又拿出原来的弓子试了一下,发现是差别是蛮大的,如果说新弓子比旧弓子客观上是提升20%的话,那用惯了旧弓子乍一换新弓子,感觉好像变好了15%,但是习惯了一阵子新弓子再用回旧弓子,感觉好像就差了30%。。。我跑去和shu说,你觉得一直用差一些的东西之后用好东西感受到的变化大,还是一直用好东西之后用差一些的东西感受到的变化大?
他说当然是后者啦,我说为什么啊?毕竟好东西和差一些的东西之间的差异是固定的值啊!他说这不就是由奢入俭难嘛!但我一直以为这种“难”,说的是心理上更难接受,但现在看来,并不完全是心理上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而是感受到的变化的强烈度确实就不太一样。。。

我只想练琴

昨天去工作室挑新弓子了!
师傅问我说,觉得原来的弓子有哪里觉得不好?我说也没有不好,还挺好的,我就是想升级一下装备。。。挠头
他看了我原来的弓子,觉得还不错,问我说是不是买琴的时候那个师傅手边没有便宜弓子所以拿了这根?他说是卖琴的那位师傅通常情况下,就算好几万的琴配的弓子也很一般。。。啊哈哈哈哈,这么说来,难怪我觉得升级的琴的时候,新琴配的弓子我并没有原来便宜琴配的这把好,可能这并不是错觉,是我有眼光!可能真的是当时赚到了,所以我当时把原来的琴+新琴配的弓子出掉,是很有道理的!

以及,我这把琴,工作室拉琴的男生觉得确实很好,他说是川料,但是比很多欧料的琴好,而且在能买到的川料琴里是很好很好的了,声音非常松,他开始觉得我拉出来声音很松,不像新琴经常会觉得压力太大,很紧,莫非是因为琴弦比一般的略好点?后来聊下来他才知道毕竟它是把2018年的琴,是在我之前,很多人用过的琴,已经是完全拉开了的状态
咩哈哈哈哈,开心,啊,说起来我真的非常喜欢我这把琴啊!

弓子在我感觉里比琴更有魔杖的感觉!一开始试了几把,虽然比我手里的弓可能更好一点,稍微猛一点,但也没有觉得特别惊艳,后来师傅拿了这把说让我试试看,虽然没有觉得一股暖流穿过周身,也没有感觉到有热刀切黄油的丝滑,但是上手就觉得这把弓子确实觉得非常灵巧,声音很细腻而且清秀,有一种歌唱的感觉
真的很有意思,弓子完全可以影响声音,而且这种影响确实是立竿见影的,连我这样水平的人也能感觉出来
然后就决定是它了!
拿回来给杨小恒盲听,让她对比,她说不一样,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感觉一把更轻一把更重,我问哪把好听?她说轻的好,我觉得可能她想说的也不是轻重的问题,而是新弓子声音更干净?

反反复复在家里对比,起劲得不得了!我觉得新弓子感觉更开阔,shu说更立,他觉得旧弓子声音更扁一点,我觉得我们感觉到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新弓子更有空间,它更是皮球拍下去能弹起来的那种,而不是拍下去就拍下去的那种

有个蛮有意思的地方是,试弓子的时候,工作室的男生帮我试了两把,拉了天鹅,其中一把更暗,一把更亮,那么就涉及到到底喜欢怎么样的音色的问题,到底觉得天鹅是清丽的孤芳自赏的惨,还是暗淡的凄风苦雨的惨。。。
我觉得可能暗的音色可以模糊掉一些细节,显得更柔和,就好像灯光不够亮,没有办法那么纤毫毕现,当然既可以藏污纳垢也容易显得仿佛更有内容

旧弓子用了3年半,我觉得我已经很了解它,而新弓子刚刚来,希望我也能和它磨合得更好,真正能够得心应手,啊,我好喜欢得心应手这四个字啊!
所以,我只想说,我好想下班回家练琴啊!!有了新玩具果然就更归心似箭!

哭点和其他

看小女巫说去听马勒第一交响乐,不知道为什么从第一乐章开始哭,哭到第三乐章。。。就颇为羡慕啊!我觉得肯定很爽!她还说她有一些特定版本的特定的音乐片段是特定的哭点,大部分听到的时候都会觉得想哭

我想想,我最多会眼睛一湿,几次我比较记得的分别是在:1)《重聚》音乐会,从乐队坐好,演奏出开场曲,然后演员上场,很炫的灯光扫射全场,扑面而来感受到舞台/剧场特有的气氛,是那种演员热烈真诚的为你(观众)而来,我真的就哭出来了;2)《剧院魅影》第一场末尾拍卖师大喊一声“gentlemen”,主题曲即刻响起,吊灯升上去的时候,是令人战栗的另一个世界/空间启程了的气氛,也真的很好哭。这些都是属于明确知道,啊,不行了,我哭了的时刻,所以可能我被打动的就是那种气氛

我很少对单纯的音乐有觉得想要哭的时刻,有一次在路上听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乐队起来的时候被感动了,有一种被托住的感觉,你在我之上翱翔,但我会一直跟着你,承托着你,啊,感人。说起来大部分我喜欢的版本,要么就是乐队非常有劲头,要么是大/小提琴奏鸣曲里面提琴和钢琴两者的互动非常好,钢琴很强和提琴交织在一起,甚至是密不透风的交织,会让我觉得特别感动,于是往往我喜欢的版本,都会有人说“钢琴抢戏”。。。

大的地方的感动对我来说,一般是走向上的处理,节奏的松紧我特别喜欢,这种走向上的处理甚至能影响我呼吸,气息和我特别合拍的,我就会很喜欢
虽然走向上的处理其实是时间的概念,这一秒比前一秒强或者这一秒比前一秒弱,这是在时间轴上成立的,但是在我的意象里面其实是空间上的曲线,是向上还是向下的,比如说最近在拉的那段里面有一小节,里面有四个音符,连弓拉奏,比如说音符是“2321”吧,总之,就是想象是一条曲线,先往上,再往下,我觉得想象了确实拉出来也会有点不一样,会有一丢丢起伏

如果说特别微小的地方,我一般会被气口的处理打动,某个地方紧一紧,某个地方抻一下,某个地方的悬置,而!小女巫会被某个地方的音色打动,这在我是从来没有过的,我甚至都对音色不是很在意,虽然我对音色当然也有一些自己的偏好,但是从来没有觉得一个地方特别好,是因为这个地方音色好。。。都是觉得节奏处理得特别妙

昨天我问老师说,勃拉姆斯搞完的话可以搞什么呀?老师发来了舒曼的《幻想曲》,op.73,说搞这个。说起来这首曲子是我人生第一次听大提琴音乐会,卡普松拉的第一首曲子,毫无感觉啊我。。。这首曲子似乎我还听过不止一遍,但每次都是毫无感觉,以及舒曼是一个我一直都get不到的人,但是我也没有因此就不想学这首,说不定学着学着会开拓一个新世界呢?
我和老师说,自从搞了勃拉姆斯,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好像我前一天才是一个拉铃木的标准琴童,忽然就变高级了,变成了可以学这么成熟曲目的高级人士了

以及,上周试了一把弓子,终于觉得声音不一样了,以前我一直觉得弓子能带来声音的变化是玄学,我就弓子的感觉仅仅是手感的不同,有的软有的硬,有的丝滑有的更涩,有的容易控制有的容易抖,但是怎么可能改变声音呢?!弓子又不发声音,直到我上周试了一把,立刻琴声,它变大了很多。。。我让杨小恒和shu盲听,他们都说区别很大,主要是声音变大了,跳弓变得更清晰,但是音质不太好,杨小恒说变粗了,我觉得她说的粗,是粗糙的粗,这么对比起来,我原来的弓子还真是很秀气啊。由于这把弓子拉起来声音太响,我觉得好吵啊。。。而且音量变大也并没有觉得强弱更容易做,而只是随便一拉就很响。。。总之,我虽然把这把弓子退掉了,但是对我的启发很大,居然声音确实是能变化的!!和一个卖弓子的卖家交流了一下,他说弓子能改变音色,啊,我准备背着琴周末到他那里去试试看!说不定我能入手一根弓子呢
弓子啊,是一个多么像魔杖的东西。。。非常希望能握到“我的”弓子,希望能感到指尖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