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漆嘛黑

标题是因为她用朗诵的语调和我说,是谁,是谁天还乌漆嘛黑的时候就要背着沉重的书包出门读书,又是谁,在天已经乌漆嘛黑的时候才背着沉重的书包从学校回来?!是我啊,都是我啊!是只有我啊!她那个声情并茂,笑得我不行了都
话说,这个人很善于想通,语文考完感觉不太行,shu说如果低于80分你就未来一个月不要打游戏
她开始就很紧张啊!转着圈叨叨念,啊,怎么办怎么办,万一考不好怎么办啊,我真是不安啊,我的小心脏扑通扑通的跳啊。。。我真是一个弱小又无助的小女孩啊。。。
结果,紧张了大半天之后,她说,不打游戏我也还是可以看iPad啊,也还可以画画啊,也蛮快乐的嘛。。。然后。。。她就好了!就该干嘛干嘛去了居然

一天后,成绩出来79分。。。然后她说,哎,一个月不能打游戏了,又忽然一想,说11月初就要期中考试了,如果期中考得好,游戏肯定又回来了,不错不错
呃。。。
然后她还去和shu说,爸爸,我十月底生日诶,生日总能玩一天吧?!shu也只好说,好的吧,那就玩一天。。。她说,所以这么四舍五入掐指一算,游戏也停不了多久呢!就又快活起来了
呃。。。

说起来,语文考了79那天,其实班级名次我觉得还可以,shu觉得分数太低,一边吃饭一边说她,我就说,离80分也才差一分好嘛!且不说班级总分还可以,而且等第也有A(全年级前15%),初中第一次考试诶,你说来说去干嘛呢?三个人静默着吃了一会饭,我想想还是气不过,大喊一声,我都不想理你
结果,这俩人坐在我对面,居然一起抬头表情还一模一样,异口同声说,嗯?!!谁?!!不理谁?!
嘿,当然是爸爸啦,还有谁啊?!
但那个表情实在太好笑了。。。我笑了老半天,完全没批评教育的气氛了耶

暂时不搞巴赫了,想要搞一个比较旋律的曲子,老师说你挑,我说要么福雷?要么肖邦第三乐章?要么拉赫练声曲或者第三乐章?要么《晚祷》?老师说,都行啊,我可以教
我快笑死了,说问题显然是我不行啦。。。她说,我觉得你也都可以
啊。。。忽然有一种预算充足的感觉!
去问杨小恒觉得搞哪个好,她分别听了一下,一耳朵决定了《晚祷》,那就《晚祷》吧!
话说我从来没有拉过这么浓郁的曲子!之前慢板的曲子,无论是《小咏叹调》还是《天鹅》,我觉得都还蛮清淡平静的,有一点点浓的大概是勃拉姆斯e小调的第一乐章,但《晚祷》这么厚重浓郁的曲子倒是第一次尝试
嘿嘿嘿,还是挺期待的类

假日流水账

放假8天真的和流水一样过去,哗啦
不上班就是快乐啊,连电脑都没开,超爽!而且不上班还是愿意积极搞一搞的,就又跑去跳郑多燕了,跳了好几天,居然觉得肉肉变紧了一丢丢,没有那么松软了呢

这几天天气又潮又热,我觉得琴也闷住了,8号天气忽然好起来,杨小恒都说听着声音变好了,果然琴就是一棵植物,和天气变化密切相关,需要风和日丽
假日上了一次课,回看录像,我觉得自己的左手好一点了诶
这次老师重点讲了大的肢体配合,身体的核心如何配合音乐的韵律,我相信那种天生有韵律的人大概自然就会搞,但我这种僵硬人士,还是需要老师讲解一下的
有个地方很有意思,就是有个弓尖换弦的地方,要有张力,是手臂先停住,要顶着不动,核心先转,然后最后收手臂,先收大臂再收小臂,就是小臂仿佛有个棍子撑住,收不太回来的感觉,尽量晚收,效果真是立竿见影啊,不仅音和音之间立刻连起来了,而且有一种struggle的感觉了
啊!超喜欢这种明确且立竿见影的动作指导啊!
另外,弓子要走直,发音才会更顺滑,才不会有坑坑洼洼的感觉,妈呀,虽然这是学琴第一课,但确实需要时时注意才行,有时候我虽然会觉得发音不好,但老是想不起来看弓子,现在知道了!

和大学室友们聚了一次会,8个人都到齐了,居然还回了趟学校,大家跑到学五楼下面合了张影,快20年前的每天在这条路上拎着塑料篮子去澡堂的小姑娘们,在食堂吃蛋煎猪排的小姑娘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中年阿姨,但其实大家好像都是沿着自己大学时候的样子在往前走,不过大家虽然并没有变成完全不同的样子,但还是沧桑了很多的
说起来,回来之后翻以前的照片,我觉得。。。同样是5年,25-30岁和30-35岁,前者没什么变化,后者,确实一下子就显得年纪了

放假头两天,在读senlinyu的《镣铐之下》,读到晚上读到2点多,读完了,看得第一部德赫,结论就是,我还是不喜欢德拉科!我觉得这个男主角没有魅力,俩人的关系也没什么魅力。。。可能我对那种“对大家都不好,只对你好”款的男主人公,比较害怕。。。
说起来,senlinyu大人很喜欢的主题是孤独,没有办法融合进任何一个集体,以及,她也喜欢描写身体的不适
读了一点点勒卡雷的《永恒的园丁》,我觉得他喜欢写外表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中年男人,有个年轻活力的美貌老婆,老婆还和充满魅力的其他男子保持了或真有或谣传的情人关系,该中年男子也不是特别吃醋。。。贾斯汀如此,史迈利如此
所以,怎么说呢,我觉得长篇小说写得足够多的话,作者自己就是会从四面八方涌出来

看了第三季《blue lights》,还是喜欢的,可以说就是贝尔法斯特派出所的故事,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是看着就是觉得还挺好的
继续在读《Rudolf Nureyev》的传记,有个地方很好笑,说他大学老师的老婆经常对他大学老师很不满,因为这个资历的其他同事都分了两居室了,他们还是一居室房子,老婆嫌弃他不会搞人际关系,哈哈哈哈,这种事情我们天朝人也很懂!

8号看了一场《东方快车谋杀案》,第一次看原版话剧,还不错,但是这种不能激起什么情绪的戏,还是让我觉得有点没着没落的,然后在这个假期最后一天的晚上,我看了一遍12版的马修伯恩《天鹅湖》
依然是好看的!又是不一样的演绎,这个王子和19版的,98年版的又都很不一样,他是一款情绪变化有逻辑的王子,交代得非常清楚,是一款逐渐被搞疯掉了王子,但是19版的liam,是一款天然的弱弱王子,有些地方是含糊的,但liam更有明星气质,就是舞台上就是会吸引人,舞台上的明星感,真的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
啊,这部戏真的是不错,各有各的演绎,各有各的美好之处

下一次放假。。。就要等过年了大概,叹口气

第二组曲

第二组曲的萨拉班德还可以,但是吉格舞曲好难啊,而且拉着不怎么开心,我觉得第二组曲大概因为是小调?总之都不怎么开心
在reditt看到有人说,”I like to think of them like stages of life. 1st Suite – youth, innocence, wonder, simplicity 2nd Suite – adolescence, intense emotional wanderings, angst even 3rd Suite – newfound adulthood, decisiveness, confidence 4th Suite – settled adulthood, mature assertiveness and emotions, and genuine happiness. 5th Suite – Mid-late adulthood, un-sated ambition, and self-doubt, longing. 6th Suite – Accept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life, pure genuine bliss, and a return to a certain innocent simplicity”
虽然看起来非常穿凿附会,但我觉得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尤其是对第一和第六的解读倒是很符合我心,那么也许第二真的就是这样一种彷徨的感觉吧,啊,难,我觉得有一组双音左手别扭得不得了
就只能慢慢练了,一天练两三行,大概两周也能练出来吧

最近每天晚上睡前读几页Rudolf Nureyev的传记,传记写的蛮容易看进去的,虽然也不是说很爱他,但是慢悠悠的读几页也觉得蛮好,说起来,写苏联的事情,我们真的很容易看懂,作者写了个单词,解释了老半天,我一眼就看出来,就是政委啊,后来真的去查了一下,发现并不是政委,还不够政委的级别,应该是指导员,哈,那我猜的也是八斤八两。。。还看到一个很长很长的单词,可能来源俄语吧,作者说是“singing and dancing groups”,我一看,这我懂啊,不就是文工团嘛!

终于快要国庆了,啊,不想干活想放假

又继续搞左手

右手又被老师表扬了诶,说短弓已经很稳定了,啊哈哈哈哈,不枉我对着镜子搞了一个礼拜啊!
但是我觉得换弓还是有一点点问题,巴赫的前奏曲我觉得还是时好时不好的,有的时候也真的能蛮连贯的,但有时候又会换得很突兀,但总的来说,就是慢的时候好一点,一想加点速就会又坏掉,我决定每天缓缓的练10遍连贯的,不求加速,练一周试试。。。而且每次我觉得这次终于连贯了,录下来听也觉得还可以,结果第二天再听,又觉得还是突突突的。。。但是可能每一次都比前一次略微不突突突一点?啊,难!

这次上课可以记一笔的事,1)跳弓的要想好重量和速度的分配,基本上是55吧,我下弓很容易有重量没速度,就是会笨重,上弓又会没有重量,就没挂住弦,也不行;2)左手要有控制,就是想好再下去,包括想好下去的时候是手指什么样,所以在半空中的时候已经是什么样,而不是随机就下去了,我试了一下,有控制,动脑筋居然声音也是会有点不一样的!很神奇啊。。。3)左手手掌要撑起来了,手指要轻抬重落,有一个循环;4)身体是根据曲子的要求来变化的,如果是很长线条的旋律,身体自然会有一个往后躺一点的状态,但是如果是短促的跳弓,短弓,核心要收紧,身体要稳定

然后这次老师找一首左手的练习曲给我,再一次开始搞左手
我觉得左手还挺难的,我至今还没找到一点感觉。。。首先,我觉得左手整体舒服稳定的姿势我都还没找到,拇指、手肘什么的什么的还是没有很顺;其次,小指会飞起来,就是莫名其妙会抬得很高很高,其实我也没觉得自己左手非常无力,但是在琴颈上敲就还可以,一按弦一发力就小指就仿佛有自己的想法,就腾的一下弹起来了;再次,快速跑动的时候带一点勾弦我觉得也很难,一快就会勾不起来,但是带一点勾弦确实会听起来更清晰有颗粒感,所以啊,还是要慢慢搞。。。
左手不好其实不单是这种快速跑动的曲子不行,我觉得慢速得也不行,就是左手实际很紧,揉弦也揉得很紧,落下去也很紧,我要好好练练!握拳!

绿豆汤、冬瓜YI、读小说和滚来滚去

夏天中午喝一碗shu搞的冰凉凉的加了冬瓜YI的绿豆汤,然后坐在地上看小说,看一会就在地板上滚来滚去,一边躺在开了空调的木地板上,一边看外面蓝天白云明晃晃的太阳,然后心里默默的赞美shu,赞美木地板,赞美扫地机器人,赞美空调,以及赞美南食召的冬瓜YI。。。啊!快乐!

在读的是琼斯奶奶的《哈尔的移动城堡》英文版和《伦敦规则》中文版,后者可读性虽然还是很强的,但我觉得不值得让我去读英文版。。。之前读了半本琼斯奶奶的《Dark Lord Of Derkholm》,虽然还可以,但不是特别吸引人,就弃掉了。可能一上来是读的《Fire and Hemlock》,实在太惊艳了,再看什么都觉得不能与之相比,说起来我还去找了AO3上找了一些《Fire and Hemlock》的同人,作品不多,稍微翻了几篇,确实都不是很行,可见,琼斯奶奶的结局已经非常完整且完美了

不过《哈尔的移动城堡》到目前还挺好看的,fire demon好萌啊!
以及,里面写,某个夫人的谈话,你要加入,就好像是跳长绳,你得找准时机,如果在恰当的时间点你进去了,那就进去了,啊哈哈哈哈哈,我觉得还挺传神的,因为我分别体会过人家谈话,要么就是找不到时机加进去,要么加入的时机不好就是仿佛是被长绳打到脑袋,谈话就断掉了

最近练琴时灵时不灵的,巴赫的前奏曲好好坏坏,大臂和肘的感觉还是不太稳定,很想要拉出流畅如溪流一样的感觉,现在大概就是要么不出水,要么水管突突突,然后哗啦一下,然后继续不出水这种运行不畅的水管吧。。。
说起来,上次老师加了一个双音的练习曲,现在想想也许双音有助于训练右手的平衡和角度,不过我也根本没问,反正就练着,但!双音拉准的时候真的好好听啊,有一种特别丰富的共鸣,声音“嘭”起来的感觉,但是这首的C弦频繁的跳弓实在太费手了,跳不动啊跳不动

又拉着shu听了一下小咏叹调,是前几天新录的和4月份我自己颇为满意的一段,让他猜,他听出了新录的,那就说明客观上还是有进步的,啊,略略有点小快乐!
默默开始自己复习勃拉姆斯e小调第二乐章,老师也没要求,我也不为什么,就是希望每天认认真真练一句,把这个乐章再顺一遍。说起来,现在回头再拉,深刻的意识到,这一段虽然看起来简单,因为主要是左手技术上看着还好,虽然这个半音都要准本身也没那么容易,但更关键是右手其实很难很难,非常难做出那种轻巧又柔和的效果,难怪这居然是英皇8级的考级曲目,而我本来竟然还觉得,这也不至于吧,这就8级了,哎,真是太没眼光了

肌肉感觉

要记住肌肉的感觉真的很难啊,因为肌肉它没有东西可以辅助记忆
周六去上课,右手找到了一种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感觉,整个右臂变得特别对,老师都笑着说,可以的可以的,你如果右手能保持这样简直就可以出师了!
我就拼命想说记住这种手臂的感觉,但是回到家之后,还是不知道对不对
就是,比如老师讲的话,我可以录下来,用录音辅助记忆,重点部分还能写在谱子上,用文字辅助记忆,但是肌肉的感觉,实在太无从辅助了
上课录像也只能录下动作,而动作和内里的肌肉感觉,以及以这种感觉能最终发出的声音并不完全是一致的,有时候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些琴童,动作蛮好,声音根本不行,空有个架子
所以,要想记住一种感觉,真的好难啊
但是我的巴赫随着我在搞下去,好像稍微又连贯了一点点

前几天看了一段视频,80年代的浙江小百花的《五女拜寿》舞台版和2018年浙江小百花的《五女拜寿》舞台版片段对比,看得我笑死了,因为现在的小青年真的。。。完全不行!太好笑了,居然能唱/演成这个样子,让人笑出来的程度
越剧其实是有一些出圈的女演员,而且越剧其实是非常灵活的剧种,应该是能有一些观众的,但是她们业务能力实在太差了,给shu看了一下视频,作为一个完完全全没听过越剧的人,也一眼看出来现在的差太远了
给他看了一段58年的《情探》,傅全香和陆锦花的,从行路开始,居然他就看下去了,我俩还一直看完了,怎么说呢,真的是好的,我觉得艺术品就是艺术品,到达了一定程度,是大多数人都能知道好的
比如说,对于你喜欢的艺术种类,可能70分以上的你都会喜欢都会去看,但是对于你不熟悉的一个艺术种类,如果该作品是95分以上的,即使你对这个艺术种类毫无了解,也能看下去,也能被打动

又,我看傅全香他们那一批演员,都差不多是1923年左右出生,后来小百花那一批包括上越那一批都差不多是65年左右出生,所以,我觉得可能这种事情也和科学家一样,如果能出人才,都是一批人。。。可能人类就是要有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氛围才能进步的吧

又又,我还看了一段章瑞虹的《孔雀东南飞》,“人去楼空空寂寂”,我已经起码二十多年没听过这个了,当年还是在磁带里反反复复听过,总之还是觉得挺感人的,但是看了一段傅全香和范瑞娟1980年的清唱,孔雀东南飞之后,就觉得,啊!实在是太好了,真的非常感人啊!

月明如水,夜色新凉

今天中午和同事去吃了新开的烧腊店,好吃!!烧鸭和脆皮烧肉都好好吃,尤其是在我自己吃了这么多天寡淡的食物之后,烧肉酥脆的油渣一般的肉皮在口腔里绽放的时候,觉得,啊,要飞升了
然后整个人就特别开心,看啥都顺眼,而且和同事说,我们去买咖啡吧!
就是,吃得开心之后就会想要更开心,所以想要买咖啡,如果没吃好呢,并不会想买点什么补一补安慰一下,而是就觉得随便吧,回办公室冲一杯速溶算了
总体来说,就是一个破罐子破摔的人,我觉得人类都是这样的吧,在好的环境里在好的条件下,才会想搞得更好

这两天在拉巴赫,巴赫使人平静,而且很不容易厌倦,就是可以一直一直拉下去
下载了《may it be》的曲谱,摸索着拉了几次,也没拉得多好,就已经觉得没啥大意思,试了一下其他的流行曲目,也是这样,觉得确实太简单了,并不是说拉起来技术本身简单,而是音乐内容感觉很不丰富,信息量很低的感觉,很容易就觉得没劲了。。。虽然我也不太懂,其实大家都是一些音符嘛,而且也不见得巴赫的音符就比流行曲目就更多,所以,到底音乐内容是什么呢?信息又是什么呢?

这两周很累的时候在听肖邦的夜曲,no.8(Op.27之二),开头很温柔,居然会想到《玉簪记》里面陈妙常唱“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白)我妙常,连日冗冗俗事,未曾整理冰弦。今夜月明如水,夜色新凉,不免弹潇湘水云一曲,稍寄幽情。”
正是“月明如水,夜色新凉”!而且这夜曲的中段也怀着一些没头没脑的期待和没着没落的幽情,非常喜欢
累的时候好像还是这些钢琴曲更能给我安慰

巴赫无伴奏第一组曲前奏曲

最近仍然在读《Fire and Hemlock》,这本书的时间线和有些细节,让我捉摸不透,然后就去和kimi讨论,kimi真的是信口胡说,去和元宝讨论,元宝也是全靠瞎编,而且能言之凿凿的编出很多毫无根据的内容和完全不存在的人物关系,一度令我迷惑,还是靠bing找到了Diana Wynne Jones Wiki,有一篇非常整齐准确排版也非常舒适的时间线梳理,看下来真的是收获巨大,很多不太明白的地方都得到了解释。另外thestorygraph上也看到几篇还可以的书评,我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我们还是要靠其他人类,AI是不行的!

最近在练习著名的巴赫第一组曲的前奏曲,以开头为例,GDBABDBD,录下来才会发现,BD的换弦非常不连贯,听起来跌跌撞撞的,但是自己拉的时候因为会脑补所以并不怎么能听得出来,所以这个地方就变得特别难,要先找感觉仿佛有了,然后录,然后听,然后判断,然后改,然后再录,再听,再调整,再录,如此循环,很累,要是自己能直接听出来就好了
而且换弦的连贯流畅,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手腕不能甩,但是手腕也不能死板板完全不动,稍微没搞好,换弦就显得很笨重。而且D弦是空弦,空弦的音色有很容易重,要B的时候右臂多走一点,回到D的时候稍微侧一点弓毛,才会音色不至于衔接得太突兀
反反复复在回看上课路线,琢磨老师动作,会稍微好一点,但有时候慢的时候稍微可以一听了,一快又容易不行,总之,希望可以能真的找到这种动作要领

整个第一组曲就要结束了,可能会开第二组曲,其实我也没那么喜欢整个无伴奏,但是巴赫最大的好处是我觉得拉得完全不心烦,所以就算当练习曲拉也没什么不好

昨天和shu说,啊!!你说内个谁,为啥那么傻还能年薪百万啊!他说,算了,事情就是这样的啦。。。按你娃的话说,life is unfair嘛,我说说得也是,但然后隔了一会,又大喊一句,可是我还是很嫉妒啊!结果娃说,要么你去吃点甜食吧。。。这俩人还真是很豁达啊这俩人!
说起来,这位娃真的是一个从不搞自己的人,她有个同学,暑假在外面上课,总之,她发消息问这个同学事情,人家没回她
shu:哼哼哼,人家肯定在学习!!在上课!!
娃:有可能的
shu:你看人家,学习多么勤奋,啊
娃:可是她这么上课这么学习,不也考得和我差不多么?
shu:额。。。这。。。倒也确实
我相信,如果这个同学成绩比她好,她肯定会说,这么上课这么学习也就才比我好一点,不划算啊!

黄昏

周六去上课,是晚上7点开始,所以差不多六点半坐上出租车,天色还亮着,远处云很暗,正在下雨的样子,空气里有很重的水汽,非常夏天的黄昏的那种黄昏,心里有一种黄昏特别的空落落的感觉,有一点点害怕,有一点点惆怅,有一点点慌张,有一点没着没落无处抓挠的脆弱,情绪会在此刻放大,心变得特别柔软
我觉得这大概是人类共同的感觉,是人类远古的记忆,毕竟连小婴儿都会在黄昏特别不知所措,所谓“黄昏闹”
在车上想着一会就可以上课了!想着上课,想着巴赫,居然有一点安慰

回课的是第一组曲里面的Allemande,我觉得这首有一种个体人类的感觉,如果说第一首Prelude有一种宏大的感觉,仿佛前面半段是宇宙的律动,后半段有一种辉煌,而最后一首Gigue就是一群人跳舞,那这首Allemande就好像是一个人在讲述,是单个的人,总之,这首拉起来还挺上头的

上完课,背着琴走在夜晚的湿热的空气里,有一种收获超大的满足感
我觉得我好像突然有点会把音连起来了,虽然说我在连弓的时候弓子是不停的,可是音依然很断啊我,昨天左手找到手指慢抬慢落的感觉,真的会连贯很多!而且用背打开拉的音和用大臂的效果不一样,和用小臂用手腕又不一样,现在好像也能听出更多细节了
以及,这首里面有的句子是声音的从远往近处推,又由近处往远处移,有的句子是层层叠叠的线条,会让我想到屋顶,从高处俯瞰的屋顶勾出的天际线,有的句子是忽然音色变亮,气氛为之一变,有的句子是小分弓里面音长短交错,有一种榫卯结构的感觉。。。
老师讲的小细节太多了,回来两天又看了一遍录像,跟着又过了一遍,还在谱子上做了超多的记录,啊,有意思!满足!

左手

周六去上课,老师说这两周练得非常有成效,左手好了很多!啊,我终于又恢复了老师说什么的都立刻能做到的课堂效果。之前上课一直都是老师一说,我就能做到,虽然未必能持久,未必能回家复现,但起码当下里就可以做到。结果上次上课的左手居然调整了一节课,我都没找到手感,颇为恐慌。自己琢磨练习了两周,总算有了巨大的进展,这种感觉真的还蛮爽的,很有成就感
我自己也觉得,左手张弛有度的声音和一直紧绷绷的声音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要继续巩固,继续调整细节

前阵子和小女巫聊天,发现我俩是两种人,或者说是一根轴,我们更偏向于轴的两端。这根轴就是关于“追求”,我一直认为,追求,就是只对自己没有的东西才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匮乏,我追求钱,显然是我没有钱,当然也有穷孩子发家了,还是过分积攒钱,那是因为心理上的匮乏和不安全,所以归根结底就是缺。她说那可太不一定了,有些人的追求是追求更,往小里说,我追求跑得更快,并不是我觉得我跑得不够快,而是我觉得我可以更快,或者想试试究竟自己能跑多快,往大里说,就是我们人类的奥林匹克精神啊,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然后我就豁然开朗了,对待世间万物的态度如果说是一根轴,轴的一端是填坑思维,一端是“更好”思维。而我,毫无疑问偏向填坑那一端,一个坑一旦填上了,它就填上了,就结束了。换句话说,一件事一个东西一旦达到我的标准,我就满意了。对于已经填上的坑,经常怎么看怎么满意,我可能会尽情享受填平的地面,也可能会找下一个待填的坑,但绝对不想着把该坑填得更好,坑上再种点花什么的。
所以,这个解释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我根本不喜欢体育比赛,因为我没有“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爱好,不要说自己去搞的爱好了,连欣赏的爱好也没有。小时候我就觉得我不要一直读书,因为读书这件事就属于必须无限优化的。。。
但是,虽然我没啥追求,而且很多时候是搞达标制,不行就是不行,但我也不怎么贪心,不太这山望着那山高,也不爱和人比较,我真心觉得我拥有的很多人/事物/经历,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应该也算是有点优点。。。甚至我小时候人生的理想之一,就是可以夏天随便开空调不担心电费,现在实现了,以至于每次开空调的时候都还挺开心。。。
怎么说呢,我又更了解了自己一点点。。。虽然可能也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周末在家里继续练巴赫,我觉得大无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练得我非常平静,倒不是觉得有宇宙大道,而是有一种,一步步的走下去,终会到达的平静感。但是练浪漫派的时候就经常练得很抓狂,经常会觉得我什么时候才能突然开窍啊?!
但是我现在偶尔会有拉琴的时候脑子里有另一个声音走在前面一点点的感觉,就是好像脑子里的声音引领着我,只可惜脑子里的声音还不够清楚,还只是一团形状模糊的声音
如果这个声音再精细清晰一点,如果我能听到这个声音的同时还能听到自己实际的琴声,并时刻计算着我自己的声音和理想声音之间的差距,向着这个理想的声音靠近,我说不定就会厉害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