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宜

昨天看B站,有人搬运了某个台湾的大提琴教学的视频,这一集介绍了他觉得很重要的一些大提琴曲子,其中无伴奏系列,他打出一个画面,写着“高大宜 B小调奏鸣曲”,我心想,咦,高大宜是谁?没听说过诶,后来出来英文才知道是Kodaly Zoltan,大陆翻译成柯达伊,变成高大宜之后,有一种莫名的乡土气息
然后我就去找高大宜的这首曲子了,还挺好听的,尤其是第二乐章开头的乐句,有一种很感人的忧伤。这首曲子真的很民族风情,虽然匈牙利的民族风情和我们的民族风情大概很不一样,但还是很莫名其妙的听出一种熟悉感,说起来拨奏和拉奏能同时出现真的很神奇,完全不觉得这是一人一琴而已
又说起来,被搬运博主说在spotify上做了播放清单,是他喜欢的曲子的喜欢版本,我本来充满好奇的准备去看看,然后发现spotify不为天朝提供服务,深深的叹口气。。。哎。。。为什么我们就不配看点好东西啊?!
又看了一段“音乐家的无聊人生”讲的舒曼的《梦幻曲》,讲的可真好啊,《梦幻曲》也真好听啊,忽然想到麦兜里面的音乐,又去听了一遍,觉得《黎根之歌》用的是《梦幻曲》的调子,竟然还很情景交融,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贴合,“无力挽”。。。

上周末临时停课一次,可是上上周的作业我也练的差不多了,这个周末就试着摸一摸柴可夫斯基的《古老的小法国歌谣》,还真是挺好听的呢,非常优美

小女巫去音乐会前,听说协奏曲其实主奏乐器和大家也没很多时间磨合,基本上是这个音乐家repertoire里有的,搞两遍就能上,她大为吃惊觉得就是赶场子嘛,很多音乐家说穿了就是多线项目打工人,反而是四重奏之类的室内乐,大家长期合作共同打磨十分迷人。
我倒觉得这两种都各有各的浪漫之处。如果大家各自埋头练,一碰居然能合上,虽然未必多精妙,但也能大致合得上,有些小地方还说不定有点小火花,似乎也挺妙?我忽然想到周传瑛在《昆剧生涯六十年》说的“凡是在老先生手里学过的戏,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也不大会走样。……我们“传”字辈师兄弟,直到现在虽然分开几十年,相隔天南地北,一旦会在一起,马上可以相互配戏上台。曲文、曲腔、板眼、工尺、白口的热接和冷接,身段动作的相互照应,都不会错到哪里去。”啊,我当时看得感动S了,说起来这本书真的非常质朴而感人
然后又想到《游艺黑白》里作者说他很喜欢席夫和佩雷尼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问说怎么才能如此默契,席夫大概是说,就是一直合作一直听对方的演奏,也不怎么讨论,俩人就一直一直弹/拉下去,我看的也觉得,啊!好好啊,一直听一直听,直到彼此音乐自然而然靠近交织
就,可能我觉得合作只要能合得上,都是很开心的事情,所以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么!?
顺便,我的人生目标可能就是和钢琴合奏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了,哪怕只有一个乐章也好啊啊啊啊

又顺便,我一直有一个巨大的困惑,一般认为右手持弓的时候大拇指不应该瘪/凹/弯进去,应该有一个向往顶起来的弧度,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拇指弯进去的时候反而可以练很久琴,如果拇指关节有一个向往的弧度,听起来倒是很放松,听起来和我们人类自然松弛状态的姿势很一致,但实际上这样的话,整个手掌都很疼,根本拉不了多久
我暗中观察过老师,他好像拇指也和我差不多,而且他也从来没和我说右手拇指的问题,又看了perenyi拉琴的视频,努力截了图放大看,我觉得也并没有关节呈向外的自然弧度么?!!结果在朱利安(一个法国人)的讲解视频里解惑了也!他说关节往外有一个自然的弧度是从小提琴持弓那里来的方法,他们小时候的时候就是这么学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比如王健或者据说东欧的一些大师是拇指弯进去的。。。我真是豁然开朗啊!所以怎么样的姿势没有那么重要,声音好,自己觉得轻松可持久才是真正重要的吧,姿势再标准,架子看起来再好,声音不好,岂不就是本末倒置?
然后又回到了可怕的关键问题,耳朵要好。。。要听得出微小的差别才能不断调整不断进步,叹口气。。。路漫漫其修远兮

礼物及其他

很快就要生日了,想要一个生日礼物,入手了心心念念的碳纤维大提琴盒,在入手之前已经足足花了几个月考虑颜色,但是又觉得这么巨大又非常实用的东西,虽然贵,但并不像礼物的样子,我心目中的礼物就应该是小而贵,在同类产品中是很高端的,虽然有用但又不是生活必须,所以!我决定买一块昂贵的松香
跑去和shu说,让他去做功课然后帮我挑一个,因为是他买的礼物呢!然后我就在淘宝待发货里看到了某款日本松香,居然正是心动过的牌子,非常非常美貌小巧,很像个礼物的样子

松香有人说是一种最便宜的提升音色的东西了,因为就算世界最贵松香的牌子也还是买得起的,也有人说基本这就是玄学其实各个品牌的松香之间没大差别,也有人说就好像口红/橡皮/笔,用么也是有一点,看到好看或者据说很厉害的也是忍不住买的,但是关键还是要长/字写得得好,总之,待我收到以后试一试!但是这个期待收货一天刷20遍淘宝的心情也是久违了呢

之前和shu聊天,说我觉得我很向往那种看起来灰头土脸穿着普普通通的卫衣,但是拉起琴特别好听,而不是向往那种打扮得就很精致穿着也很讲究,拉起琴还特别好听,所以灰头土脸和普普通通的卫衣我都已经有了,就剩下拉起琴特别好听了!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侵略者说的话都一模一样,从日本到俄罗斯,听听现在他们说的这些话,我觉得松冈洋右多半觉得这发言好耳熟啊!
虽然并没有在常用的社交平台上说过什么,但最近的新闻还是让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世界上有坏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就没有说理的地方,可怕的是所有人都是帮凶,可怕的是无路可逃而且逃的路上的每一个人想把你踢回深渊

第十六次课

本周六大提琴上了第十六次课,老师示范的时候简直令我觉得我们拉的既不是同一段练习曲也不是同一把琴,我似乎开始进入一种没有什么进步的阶段,就是道理上知道和技术上掌握和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声音不太难听和声音听起来舒服之间的鸿沟更真是深不见底,而声音超级难听和声音不太难听之间的鸿沟就远没有这么深,但练琴的时候倒也不厌烦,所以慢慢来就好,不过大把位真是有点手疼啊

上周拿到一个案子的笔迹鉴定结果,鉴定机构的意见是就是本人签的字,这已经是我第二次碰到这个情况了,当事人信誓旦旦的说绝不是自己签的字,但鉴定出来就是本人签字。这两个案子其实在鉴定之前我都隐约猜出了结果,我觉得吧,就是当事人怕被老婆/女儿知道自己做过这么傻的事情,所以在勉力挣扎,没有用啊没有用

天气冷S了,有个之前来咨询的当事人发了个红包,我就毫无心理负担的买了南瓜派,肉桂的味道真好啊
今天晚上认认真真炸了鸡块,炒了一盘很香的回锅肉,一碗油焖笋,烫了西洋菜,油润的米饭,配合一小杯酒,三个菜熨熨帖帖,饭后是南瓜派配红茶,啊,这会的春笋真是鲜美啊
好像很久没好好吃饭了似的,吃得舒服还是很开心的!说起来为什么是三个菜呢,因为炸鸡块一边炸我们一边吃,吃饭前就吃完了居然

this is going to hurt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最最最好看的片子了,改编得比原著好,原著虽然也非常好看,但是比较碎,而拍成电视剧则整合得非常完整,增加了shruti这个人物也很妙,低年资医生的成长,性别+出身带来的压力以及她独特的视角,整个片子就立体起来了,有各种各样的医生,有低年资医生、中等医生、大佬医生、各种护士等等,更丰富也更有厚度
亚当是那种家庭出身很好的白人青年男医生,ego很大,虽然他是有追求的,技术好对病人有责任心也愿意为病人多做一点,但是tracy说他的话一点没错,他依然有傲慢和自我感觉好S了的一面,亚当内心有很脆弱很柔软的部分,但是包裹在毒舌里,绝不轻易示人,而这种不轻易示人是因为不敢
我看到豆瓣上有个人问,为什么亚当不把麻烦事告诉男友,我开始看头两集的时候觉得是因为很羞耻吧,这不是一般的麻烦事,而是自己做错了,再自己告诉自己说已经尽力了,是因为太疲惫了也都没有用,因为错了就是错了。但我看到订婚派对上亚当成长的家庭以及他的幻想和harry说会有什么后果的时候,我就觉得除了羞耻之外应该还有不敢,后来我看到这个帖子上有个姑娘评论说“将心比心,我工作很烂,压力很大又赚不到钱的时候,我都不敢跟我妈说”,我简直是拍大腿啊,对对,太对了,我也是!这就是我的心声啊hhhh

这部剧里面的小细节很多,shruti能发现家暴但是亚当发现不了,除了shruti本人细致负责外,也某种程度因为shruti是少数族裔的女生,她有天然的敏感,就,多元化的工作人员对社会福祉是很重要的,啊!shruti最后准备自杀之前,有很多铺垫,比如说她已经在拒绝别人的善意和夸赞,虽然大家都压力很大,但shruti背负的东西是亚当没有背负的也是亚当看不到的。说起来,我觉得里面的洛哈特医生之所以叫洛哈特医生,大概就是因为《哈利波特》里的洛哈特教授吧!那一墙的婴儿,简直就是洛哈特教授的著作等身。
这部剧里,人物塑造得真的好好啊,即使是没那么多戏份的人物也非常可信,比如霍顿医生,她安慰胎死腹中的夫妻和她在shruti追悼仪式上的态度和讲话一脉相承,就是情商很高很会做人,但未必有真心,可是虽然没有很多真心,她还是愿意在不太麻烦的情况下帮shruti,她喜欢shruti明显盛过亚当,因为如此情商高的人她太能看明白这俩人的区别。比如亚当的妈,就寥寥几幕就能写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细想的话,会觉得这部剧有点太妥帖工整,但依然很感人,说起来看到朱利安把亚当的急活儿接过来,让亚当去参加追悼仪式,亚当看到shruti储物柜上的名牌他轻轻的拿下来放进自己钱包里的时候,我居然哭出来了!!
又,亚当自慰的时候未免也太sexy了吧,话说还挺喜欢这种专业技术精湛很有责任心,看着毫不软弱,但内心脆弱又破碎的角色(不就是同人文里的SS嘛?!)

英国医生的书不论是《this is going to hurt》还是《The Knife’s Edge》,都以控诉NHS为重要主题,我觉得当然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个系统很可能是一塌糊涂,但毫无责任心的医生和毫不讲道理的病人都不罕见,而双方信息和力量又过于悬殊,医生和病人之间确实很难平衡

话说,昨天晚上临睡前看了一眼手机,首屏的日历显示是17号,差点被吓S,18号上午下午两个庭,我卷宗都没带回来,怎么办啊?!!然后瞬间反应了一下,哦,因为已经过了12点了,所以并不是一觉起来就要去开庭的。。。

某一种叙事

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毛十八的微博,“说了又要被当酸鸡,每次看到吹华裔又是这个套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是奥运XX鹅,而且是学霸、藤校……就觉得很累,整个人很疲惫,从耳朵到心灵”
啊,我懂啊,这套叙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对体育/音乐明星(王同学不就是典型)的描述是这款,对民国时期的很多人的描述也差不多是一样的路子
我并非不喜欢看天才的故事,但是样样都好,家里条件好,自身有天赋又努力,方方面面的天赋多得潽出来,哦,对了,还要长得也好,总之就是人类精华,一路闪耀,但是这种叙事怎么就这么没意思呢?
对于这一款故事,我倒是从来没有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感情存在
天才类型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于我而言可能是一种传奇感,但上述这种叙事完全没有传奇感,而是非常市侩,就好像,我开了一辆上海大众,叙事者要是给我讲谁谁谁会幻影移形,我肯定哇的一声叫出来,但是叙事者告诉我谁谁谁开了一辆玛莎拉蒂,好像我就觉得没什么很大意思,倒不是说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他们的才华和我相比只是上海大众和玛莎拉蒂的区别,不不不,我相信自己和他们的才华相比很可能是萤火同皓月的区别,而是说这种叙事方式这种讲故事里着重描绘的点让我觉得十分玛莎拉蒂

然后看到女足逆势反转,很多人觉得十分振奋,应该给钱,给大钱,要提高待遇,看到有企业给钱了,就更开心,每个人都喜气洋洋,我也会觉得事情好像这么搞没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孩子考了好成绩就才拼命给她买鸡腿,很功利。。。非常成王败寇
喜欢女足是喜欢女足还是为了凸显对男足的嫌弃?喜欢女足是喜欢女足赢还是喜欢女足这支队伍还是喜欢足球运动?我是觉得这里有很多微妙的感情区别
体育比赛当然是赢了好,这毫无疑问,可能也有人能在其中感到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可能确实和功利以及成王败寇只有一线之隔,但是我就是觉得这一线之隔还蛮重要的,体育比赛变成了赢了就是为国争光了,就是可以配得起好待遇了,就很没劲

我觉得可能以上两种给我的共同感觉就是势利。。。咩哈哈哈哈,这就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胡说八道的小博客的好处~

荡漾的小情绪

不,我并没有这种小情绪
居然就过完年了,过年前一周老师说他腰伤复发,所以没有上课,接着过年也没有上课,所以我就变成了半个月没上课的失学儿童,虽然失学儿童还是每天在家练琴,但练得就有点没劲,希望本周末可以上课复学
试着从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右手,希望可以有更好的音色,于是对着镜子练琴,但对着镜子看出来的直角和shu站在我对面看的直角十分不一样,倒是我自己看着琴弦自己找的直角shu说是准的,我就很困惑类,个么镜子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啊?为什么包括老师在内所有人都说要对着镜子练琴?或者其实是因为我根本就不会看镜子么?我没有找到镜子练琴术之要诀么?

焦虑仍然还是焦虑的,做梦梦到谈案子谈不下来,很愁,然后醒过来发现连谈都没有案子可谈,就更愁了
昨晚上半夜三点钟醒过来睡不着,开始回忆睡前在kindle里的新看到的单词,回忆来回忆去勉勉强强睡到早晨

说起来假期里把《The Knife’s Edge》读完了,真的好看啊!似乎比《打开一颗心》更好看了,作者叙事能力真是一流!《打开一颗心》写的更多的是心脏手术本身的惊心动魄,《The Knife’s Edge》则更多讲到他自己的成长和自己的家庭和经历,很诚恳真挚。有的地方动人到读得我眼眶一湿,但又绝不煽情,还多地方还有英国人那种冷飕飕的幽默。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为自己最近英文变好了一点,能够读这样的书而觉得非常非常高兴。
虽然看到一个手术搞来搞去搞来开了好几胸才搞好的时候,我会想,真的这还有必要救么?要不就算了吧?很遭罪啊!但是看到有的人真的因此获得了非常珍贵的生命和非常珍贵的生活之后,还是很动容的。
因为可读性强,所以不免囫囵吞枣,又因为确实喜欢,于是读完之后,我又开始读第二遍了,以期能逐字逐句读懂。
想到很久以前豆瓣上看到一个医学院姐姐写的crush某个外科大佬的日记,这篇是我最最喜欢的crush的文章,实在是太温柔美好了
又开始读SSGH的同人,读完了一篇读到一半我才想起来肯定是在哪读过的同人之后心情复杂,这篇算是不好不坏吧,没有特别戳我,但也不难看,说起来虽然冬天冷飕飕,虽然我十分焦虑,但还是想要一点点荡漾的小情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