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很粗鲁啊

有一些流行语,我单纯就是觉得有点傻乎乎的,比如说“真嘟假嘟”,比如说“水灵灵的怎么怎么了”,看了并没有想打他们,但是还有一些讲法,其实我觉得也很粗鲁啊!
比如说“XX餐厅给我吃美了”,“XX剧给我看爽了”,这个“给我”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粗鲁生硬的句型诶!!我们只会在训人的时候说“你给我站好……”或者说“你给我过来……”“你给我”这个三个字在句子是一个完全不必要的内容,“站好”“过来”,这个句子就已经是成立的,“你给我”唯一的用途就是增加生硬粗鲁不好好说话的感觉

语文课不是应该要学好好说话么?但是,我们的娃语文课在学什么呢?!
昨天,杨小恒问我一篇阅读理解一道题目,被分析的文章大意是,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家,看见妈妈在晒被子,我就把被子抱出来也想晒一下,下班回来,我发现我的被子晾在阳光最好的地方,是温暖的,如母亲的手心,母亲的被子,是清凉的,如母亲的手臂,然后作者就想起,“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啊啊啊啊啊,为什么啊?!!这样能养好娃么?!娃是什么凌驾于其他家庭成员之上的独特人类么?这是正确的家庭价值观么?如果说家庭生活困难,资源有限,娃在长身体,好的给娃吃,我觉得也颇为感人,可是太阳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啊,也要特地分出好太阳和差太阳,差太阳给自己好太阳给娃么?!
我们的语文教育实在太奇怪了,太奇怪了!

然后我就去搜了一下作者,乔叶,北京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各种名头多得不得了,百度百科还同时说“乔叶出生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一个农家,父亲是焦作市矿务局干部,是村里的第一个大专生,而母亲则是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弟兄姊妹五个,她是老四,上面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那,我还想进一步问问,最好的都是她的,她的兄弟姐妹们怎么办?要么文章很假,要么母亲偏心得厉害。。。

shu给我买了条超好看的小花裙子,超级无敌春天超级无敌好看啊!好想瘦一点啊!一边想着紧急饿几顿也不知道管不管用,一边买好了五一在家吃的维多利亚蛋糕,哎,要是随随便便就能瘦就好了喏

接话茬以及小红书

刷小红书的时候,有时候看着就好想接话茬啊
比如说,看到有标题说“难道就我一个觉得某某很帅么”,如果某某很帅,我心里就会想,不,你现在才问可见你是个傻子,如果某某不帅,我心里就会想,对,你只有你觉得,因为你是个傻子
这种反问句真是看的人很火大啊,还有那种“难道XX就只能XX/就一定XX?”,我都会心想,对!可不呗!你以为呢?!还有那种,“真的没有人XX吗”——对!没有!
“不是XX去不起,只是XXX更有性价比”——不,就是你去不起XX
“不宣传XX你糊涂啊”、”XX的人嘴可真严啊”——因为只有你的才觉得XX好
“XX我已经说烦了”——那就赶紧闭嘴!
“一X一个不吱声”——吱吱吱吱,你以为你是老鼠啊你?!
“以为XX已经很XX,直到发现了XXX”/“这才能叫XX,其他都只能叫XXX”——那是因为你只见过这个
上述,每一句看着都让我非常烦躁!就都透着油腻世故,以及一种仿佛是过来人的精明,特别想打她们!

今天还看到有小红书有个姑娘贴了一本英文书,她自己翻译了一下“但我所拥有的一切让我不虚此生……年轻的时候我美丽而快乐,嫁给了我爱的男人,他也一直爱我……我的孩子夭折了,但是我曾拥有他宝贵的两年……并且每个人都对我很好,一直很好……我真的是个幸运的女人”,小红书姑娘说“一个缠绵病榻即将离去的老人这样说,她什么都不埋怨,只是感恩拥有的一切,我又被感动了”,还在评论里继续说,“好想能修炼出这样的内心”。。。可是,我心里又忍不住接话茬,哈?这是修炼内心能解决的么?请问,你年轻的时候美丽么?请问,你嫁给了爱的男人他也一直爱你么?请问,每个人都对你很好么?!
就,很多事情。。。我觉得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不是靠修炼内心能解决好嘛

就是我觉得人不要自欺欺人,很多东西就是客观的,不要说每个人都很美,也不要说自信就很美,没有这回事,事实就是别人美而你不美
但我们可以说,不美又怎么样呢,不美我们也可以快乐的活着,不美我们也自食其力不碍着谁,但是非要说每个人都很美或者美不美不重要,我觉得这就太假了
我完全承认,客观上我不美且美很重要。但是与此同时,主观上我不在乎这种重要,我可能是不合算,可能我花时间把自己搞好看一点生活会更容易点,但我认栽,就这样吧,我要花时间学英语说不定我还能进外资所挣更多钱呢,我不也还是这副样子

可能小红书的机制就是让人忍不住要接话茬,然后就流量大吧?!但我忍住了!我从来都只是内心吐槽!

体力活

昨天上午写材料,下午先是去法院调解(没调成),然后出来打车去客户那边和同事谈事儿,谈好之后路上和同事聊接下去怎么搞,晚上散了圈步,然后回来写方案+打电话
但其实我还发着烧,也不知道为什么每到下午就开始发烧,可能因为该病菌是一种工作时间较为短暂的下午才开始上班的菌吧?
和shu说,写方案居然写得也没有很累,甚至写到某些地方就还写得挺兴奋。但是这一周,明显觉得拉琴是精神不济,觉得好像气很短的样子,也不知道为什么,shu说,因为,大提琴它是一个体力活啊!你干的其他事,其实都不怎么耗体力,啊,我觉得很有道理诶。。。居然大提琴真的就是个体力活

昨天又去看了眼《Broken Country》的亚马逊页面,已经有1万+的人买过并打了分,我以为已经是天文数字,结果看了亚马逊下面的“你可能对这些有兴趣”里面今年新出的类型小说才发现,大把小说有6万7万的购买评价,怎么说呢,看到豆瓣上有编辑说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有14亿人口的国家,居然新出能卖出6000本就算是超级畅销书。。。可能只是本国人民不再买书了吧,世界人民都还是在买着的

在地铁上连着几次看到有人用2倍速看电视剧,剧里那些人走路都走变形了,开倍速看电视剧是一个我完全不能理解的行为。。。因为如果我看剧,我就是想认认真真看演员的表演,看他们的一颦一笑,看他们那些微妙的东西,是想被吸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是获得一些愉快的体验,而不是想获得一些信息。。。真的觉得蛮不可思议的

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吐槽说,SD居然让家长去排队,快排到了换,这样就不公平了,因为其他人是只有看完演出才能冲出来排队,而这些让家长排队的人,就已经排到的好位置云云,我又大为震惊。。。原来SD还可以发动家长啊?SD也好,追星也好,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多么象征“青少年”追求独立的事件啊,居然能和家长扯上关系,还能让家长帮忙,真的觉得蛮不可思议的

怎么说呢,看到这些人,我觉得可能我已经开始要变成九斤老太了
哦,昨天我和shu说,Jack Lowden要演新版《傲慢与偏见》了,完全不觉得他能演出当年科林费斯的风情啊!shu说现在就觉得那些青年演员都不行,没有什么能和当年比,当年的科林费斯啦,伏地魔大人啦,小天狼星啦,都是星光灿烂。。。我觉得深以为然。。。所以,我俩都要变成九斤老太了!

幻想曲以及其他

我觉得最近拉琴没啥进步,而且每天到傍晚开始发烧。。。也不知道是流感还是新冠还是某种神秘病毒,琴练得也很一般,我觉得身体还是很影响精神头的!五一调休,所以本周暂停,下次要下周上课了,还能再练练
到底怎么才能歌唱啊?!才能有歌唱的感觉啊?!!

昨天和娃聊天的时候向她学到了新知识,原来比如说查理三世,那就是历史上第三个叫查理的皇帝,这个查理是名字而已,并不是辈分!比如说第一个皇帝叫查理,他儿子叫爱德华,他孙子又叫查理,那么这个孙子就叫做查理二世。而我,居然原先一直以为,“查理”是个辈分,或者说是个头衔,如果该朝第一个皇帝叫查理,那么就顺势排下去,比如刚刚例子里面,就是爱德华又名查理二世,孙子是查理三世。。。啊。。。。傻乎乎的我
所以法国居然有路易十八,也就是至少有18个叫路易的皇帝。。。妈呀,他们起名字真的好潦草啊,而且反反复复就这么些名字咯?

今天办公室有个同事带了娃来晃了一圈,该小女娃11个月,超级软糯可爱,而且有一种天然的娇娇的感觉,我去翻了杨小恒11个月的照片,完全不是这一款,我自己11个月时候的照片也完全不是这一款,我和杨小恒也不是同一款。。。就怎么说呢,我觉得其实大家的性格或者特征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天生的基因就是很强大啊

shu的阳台小花园看着真不错,周末坐在阳台的柠檬树下看书,我觉得自己真是很有风情,超级风雅啊!

小区里一棵橘子树开花了,啊啊啊啊,我不仅认真闻了橘子花的味道,还揉碎了一片橘子叶,以及掐了一小下橘子树枝,最后的结论是!祖玛珑的橙花做得真的很像!!
橙花的前调真的有橘子叶和枝条的很冲的汁液的味道,是辛辣的仿佛绿色的,中后调就是橘子花,非常相似,确实是不错~~~~喜欢!!

天平小说

居然和小女巫聊了一早上《Broken Country》,太可怕了!!
就怎么说呢,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天平啊:

1)弗兰克本身是不可能和贝丝在一起的,因为贝丝没有那么爱他,但是,贝丝告诉他,她怀了Gabriel的孩子,于是贝丝减分,1:1,天平平了,俩人在一起
2)他们在婚姻中尚称幸福,因为弗兰克是个好丈夫好父亲,贝丝是个好妻子好母亲,1:1,天平平了
3)因为弗兰克的疏忽这个孩子死了,让贝丝非常伤心,贝丝加分,弗兰克减分,弗兰克觉得很过意不去,但贝丝没有因此离开弗兰克,还是试图把这个疙瘩放下,俩人继续过日子,贝丝继续加分,弗兰克不扣分,贝丝暂时领先。结果,这时候Gabriel回来了!贝丝出轨了,弗兰克没揍她!于是贝丝减分,弗兰克加分,俩人再次基本天平平衡,但总体来说贝丝还是以微弱优势领先

4)到了坐牢这个环节,我觉得就很微妙了,因为这个心里的结,不仅在贝丝心里的,也在弗兰克心里,因为因为他的过失,贝丝和贝丝很爱过的人的孩子没了,弗兰克是很难受的。对此,我对弗兰克的内心逻辑的理解是,他要做点什么,既能损害自己(因为过失需要被惩罚才能赎清)又能干点与之有关的好事(单纯被人揍一顿肯定不够),那么帮助里奥就是一个比较顺畅的情节。就里奥而言,贝丝其实对里奥又没啥很深刻的感情,所以帮助里奥我觉得不能算是完全对贝丝好,因为贝丝在这其中并不受益,受益的是里奥他爹Gabriel。而且贝丝也没有到希望弗兰克为Gabriel作如此大的牺牲的地步,毕竟里奥这档子事情发生之前,她自己也说是爱这俩人的,是不一样的爱,要弗兰克牺牲这么大去帮助里奥,我觉得不是贝丝所愿。所以这个环节,贝丝基本不减分,但!弗兰克加很多分,因为可以看出弗兰克固有的光辉品质和对贝丝的爱(这个爱很微妙,并不是贝丝受益的爱,而是他那么看重之前这孩子居然死了这件事本身是对贝丝的爱),所以现在弗兰克遥遥领先了

5)然后贝丝为弗兰克经营农场,生娃,等弗兰克出来,一家团聚,贝丝加很多分
至此,天平彻彻底底的平了,而且是不再晃动的永恒的平了
在天平最后平的那一刻,忍不住我就哭出来,但是这种哭,我还是觉得很生理性,是个人看到天平啊平了啊的时候都会觉得终于啊终于吧?

但是这种天平小说,我觉得和浪漫爱的小说总有哪里不太一样,不仅不荡漾,而且从来没有一部浪漫爱的小说,会让我在看的时候有这种刚刚好啊的天平感。。。太奇怪了!
有好几种可能性:1)其实浪漫爱的小说的天平往往是不平的?太平了就不浪漫了?2)浪漫爱的小说,挫折往往发生在有坏人坏事,或者主角内心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足够好,而如果对对方不够坚定,就不符合浪漫爱小说的要求?3)男主角倒是得到了所爱之人的爱,但女主角得到了啥呢?虽然她当然是也得到了弗兰克的爱,但这种爱并不是她一直以来追求的,是一开始就有的,而她对弗兰克的爱是一种被打动的爱和以爱的回报,因此就不够浪漫?可以说弗兰克夙愿得偿,但不能说贝丝夙愿得偿,贝丝她也没啥收获啊,所以就没有她终于得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东西这样的女性荡漾感?4)或者最粗暴的原因就是,这个作者写的不行?

咳,谁知道呢,我觉得无论是《现代高级魔药制作课》还是《廊桥遗梦》,这种婚外情也还挺荡漾的啊,也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就是不行,而更不知道为什么这本是不太行这件事我居然花了整整一天在想,而且还没想出来,叹口气
但,亚马逊的读者肯定觉得这本书很行,因为已经有9456个读者觉得这书可真不错啊!

Broken Country

此刻,是周日中午,本来双休日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打开电脑的,但是我实在是屏不住要吐槽昨天看的一本小说,甚至都没办法等到周一去办公室摸鱼吐槽了!!

《Broken Country》,作者是Clare Leslie Hall ,当初之所以想看,是因为作为一本3月新出的书,在亚马逊上有8000多个人读过,评分高达4.6分,而且是爱情故事+悬疑+bittersweet等等,觉得应该是我的菜!然后,就在我写这篇日志的时候,亚马逊上已经是9115个人读过,评分依旧高达4.6分的很受欢迎的畅销言情小说了!!

但是,实在是太太太太太直白俗套脸谱化了啊这个故事!俗套到每一个环节出现之前,我都想,接下来不会这样吧,结果真就这样了!我一边读一边想我倒要快点读完,看究竟最后能怎么个搞法!于是,我居然在周六一天读完了300多页的英文小说,我觉得阅读速度真是有了巨大提高,这可能是该书让我最大的收获

好了!我要是认认真真的吐槽了,故事按照时间顺序捋一遍是这样的:
村姑贝丝,是一个文艺青年,有一天在湖边树下读诗集的时候碰到了本村超级钱钱人Gabriel回来度暑假,Gabriel家显然有座大宅子,俩人先是口角了一下(必然俩人要好上),Gabriel邀请贝丝去家里玩儿,然后在家里俩人聊着聊天就互生情愫,一来二去,又去了几回大宅子之后,俩人就快乐的搞在一起
俩人深深的爱上了对方,Gabriel把她介绍给父母(必然要大不赞同),Gabriel妈意思是Gabriel马上就要去牛津了,很快就会忘记你,反正给贝丝种下了疑虑的种子。Gabriel去上了牛津,贝丝觉得Gabriel大概和路易莎好了,遂提出分手。分手之后发现自己怀孕了,去找Gabriel,未果(必然有人要出钱让她流产,就是Gabriel他妈)。贝丝找到了喜欢自己很久农场青年弗兰克,说,如是这般,我怀了别人的孩子,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俩结婚吧,弗兰克想了想,说好的!俩人结婚没多久,贝丝生下了娃
这个娃9岁的时候,弗兰克带他去看砍树,贝丝说不要去太危险了,弗兰克说我会看好他的啦,我们农场青年都是这样的啦,(必然要没看好),娃被大树倒下来砸死了,贝丝和弗兰克虽然继续生活在一起,但俩人其实心里都有个结
又过了3年,Gabriel已经是畅销作家,并和路易莎离婚了,带着儿子里奥回到本村大宅子里写作(必然俩人要复燃)。里奥没留神自己的狗,狗跑过来,咬伤贝丝家的羊,弗兰克的弟弟吉米开枪打死了狗,里奥很难过,贝丝跑过去安慰,发现这是Gabriel的儿子。贝丝慢慢和里奥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以及俩人又开始干柴烈火
贝丝过着双重生活,每天去Gabriel处干柴烈火一会补充能量,然后继续做回农场妇女。

(贝丝的事情必然要被发现),曝光后,吉米非常非常生气,前去质问贝丝和弗兰克,弗兰克说你别管,这是我们家的事儿,吉米拿了枪去找Gabriel,后来弗兰克也来了,吉米掐住Gabriel脖子,里奥为了救自己父亲不小心开枪打死了吉米,弗兰克认为里奥没道理被牵扯进成人的纠葛里,决定顶罪,和警方说这是他和吉米争枪的过程不慎走火,法庭最后判了过失杀人,弗兰克监禁8年
Gabriel一方面非常感动一方面不解为什么弗兰克要做这样的牺牲,贝丝和他说,之前我和你说的我死掉的儿子,其实是你的儿子,弗兰克一直很负疚,Gabriel大为震惊
弗兰克入狱没多久,贝丝告诉弗兰克说,在你庭审之前,我已经取掉了宫颈帽,怕不会成功所以没有告诉你,但是现在,我和你说,我已经怀孕啦!弗兰克非常震动以及快乐,后来生下来一个女儿,取名为grace
最后一幕就是弗兰克出狱之后,贝丝和grace跑过去迎接他

这个故事分成三条线,三条线是交错叙事,搞得很眼花缭乱,很悬疑的样子,一条是过去,是贝丝和Gabriel的往事,一条是现在,是吉米打死了里奥的狗开始,一条是庭审(未来),就是庭审的准备,大家的证词等等
最后汇在一起,以及在庭审这条线,要看到很后面才知道究竟审的是谁,死的是谁,要瞒的是什么

终于把故事讲完了,开始吐槽,除了大的故事情节非常非常俗套之外,中等细节和小细节也充满了可预测性:
1、有一次聚会,路易莎作为Gabriel父母好朋友的女儿,闪闪发光的第一次出场,我想,最后路易莎肯定要和Gabriel在一起,果然。。。
2、贝丝去牛津看Gabriel,Gabriel正好在搞个事情,说你稍等一会会哦,我马上好,贝丝在房间里东张西望,我心想,大概你要看到不该看的了,贝丝看到一本本子,我心想,肯定是日记,Gabriel肯定记录了自己和路易莎这个那个,结果,居然真的是日记,真是语焉不详的写了自己和路易莎。。。哦!我还很好奇那笔流产巨款后来怎么就不提了,有做什么投资么?
3、贝丝和Gabriel后来干柴烈火,自己觉得这事儿应该能保密,结果正好家里来了个记者,Gabriel去接受了一下采访,介绍贝丝是自己的朋友,我心想,然后就败露了吧!果然就此村里都知道了。。。
4、贝丝钱包里放了一张之前儿子的照片,没事就拿出来看看,结果有一天丢了,贝丝就在找,弗兰克也帮她找,我心想,多半被里奥拿走了吧,果然,Gabriel就带着里奥拿着照片登门道歉来了。。。
5、除了这些小细节的可预测性之外,看了不到小半本,我就猜到了贝丝死掉的儿子肯定是她和Gabriel的,而且多半死因和弗兰克有关。。。这个儿子的实际身世的揭露算是本书快结尾处的高潮吧,但老早被我猜出来,可见实在是太套路了
6、还有很多非常好笑的可预测小细节,比如说弗兰克说,我就知道你还喜欢他,贝丝说,你说什么?!我内心和书上的弗兰克异口同声:因为我看到了你看他的眼神!比如说路易莎回村看儿子,和贝丝约在小酒馆碰面,路易莎说我前夫(Gabriel)从始至终就没爱过我,贝丝说,啊?!然后,我和书上的路易莎异口同声:所有的事情一开始就错了,你现在还不太晚

除了这些可以预测的细节,让我觉得,哈?!不会这么写吧,这也太俗套了吧,结果真的这么写了,还真就这么俗套之外,还有很多令人迷惑的情节:
1、少年时期,大宅子的每一处都留下了他俩搞的身影,从房间到大厅到野外,本人第一个疑问就产生于,难道!宅子里都没有仆人的么?!
2、吉米持枪闯入Gabriel的宅子,我继续疑问,这大宅子安保也太差了?而且贝丝后来不是又送了里奥一只狗么?
3、少年贝丝和Gabriel天天在大宅子里快活,居然村里没有闲话传出来?贝丝她爸妈还是小学老师类,也根本不管的么?该村的风气很先进啊
4、贝丝有一段过着双重生活,花大把时间在Gabriel宅子里搞,那她不干活的么?农场主妇的生活这么轻松么?我看《万物生灵》里面海伦可是很忙的呢
5、哦!还有一段,写Gabriel在大宅里请她吃完饭,湖边的小桌子,小径两边的蜡烛,贝丝觉得,她从来没有想过更浪漫的场景,我心想,对对对对,这我懂,这布置得本人度蜜月的巴厘岛酒店一模一样啊。。。
6、当然,全书,我最大最大最大的疑问在于,为啥Gabriel和弗兰克都这么死心塌地的爱着女主啊?!她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的魅力啊?!女主倒是也不讨厌,但是也没看出什么特别令人心动的品质啊。。。挠头

贝丝第二次怀孕的情节,也实在是俗套到不行啊!!从弗兰克的角度来说,他觉得自己有违当初对贝丝的承诺,没有看好贝丝和Gabriel的孩子,内心有愧,但又无法说出口,贝丝觉得弗兰克当初和她结婚且婚后又对这个孩子确实很好,已经够了,可其实心底既隐隐怪罪弗兰克,又觉得不应该怪罪他。于是弗兰克和贝丝后来虽然看着很好,虽然也还经常搞着,但有一个部分是俩人都回避的。为里奥顶罪,救了Gabriel的另一个孩子+坐牢8年,通过这个环节,弗兰克觉得自己就此赎清了,他和贝丝互不相欠了。最后,贝丝不仅愿意为他怀孕且怀上了,弗兰克把这个女儿起名叫做“Grace”(翻译成中文应该就是给娃取名字叫天恩吧!!),更是充分说明了弗兰克的逻辑就是,他终于得到了第二次机会,而且这一次贝丝是真正属于他的,他是贝丝真正的且最后的选择,他不再是次一等的选择,不是第二好

按理说,弗兰克和斯内普的逻辑差不多,但是由于罗阿姨写得好,所以就很感人,弗兰克这个太直白了,就有点像麦兜里面麦太讲故事,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不孝,他就摔断腿了!或者从前有个小朋友,他很乖,他就中彩票了!

这本书这么直白,但也不能不说也有几个优点,第一,文字还可以,第二,不算有什么惊天大误会,女主从来都知道自己的想法,我比较喜欢,她不是被推着走的角色,少年时期她还蛮想和Gabriel搞,后来路易莎和她在酒馆碰头的时候,路易莎说,Gabriel一直爱的都是你,贝丝心里活动是,哦豁,开心!居然胜过你了诶!胜过如此美丽闪光的你了诶
后来贝丝和Gabriel旧情复燃被发现,弗兰克问她说,你爱他么?她觉得说谎糊弄是行不通的,就回答他说爱的
以及她确实觉得,她就是爱两个人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爱啊
我觉得这个也蛮好,我喜欢那种搞得清楚自己到底想什么的角色,能够诚实面对自己,我觉得这个角色就不讨厌

但是,我想说,这么直白俗套的故事,我居然还是在读到贝丝告诉在坐牢的弗兰克她怀孕了,弗兰克欣喜若狂的时候,忍不住哭出来,怎么说呢,明知道grace就是犒赏,但好人获得了犒赏,勇于承担后果的人终于被爱人、被自己、被上帝真正原谅,且得到了真正的不掺杂妥协的爱,还是让人很感动的!但我觉得很难说是这本书写得好,而是这就是一种洋葱文学,切的人就是会流泪,但这完全是生理性的

我并不是不能接受婚外恋,书里这些角色也确实都不讨厌,按理说,弗兰克这个人物,挺是我的菜,虽然最后我还哭了,但我依然觉得这本书。。。非常可笑!俗套,直白,脸谱化,刻板印象,这本书里面完全没有那些细致微妙的东西,也缺乏对生活本质的精准捕捉。。。就是一个麦太式的故事
啊,吐槽完了,爽多了。。。(太太太太可怕了,我居然写了这么长!)

嫉妒和厌女

我昨天读本英文小说,这个女主角仿佛是我不太那么喜欢的款,怎么说呢,言情桥段里的桥段我不喜欢的很多,最不喜欢的桥段排名第一的大概就是男生很喜欢女生,而女生完全不知道,这一款的发展款就是,女生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也已经喜欢上了对方,这就更讨厌了,妈呀,这都不知道还搞P啊
我本来以为我是见不得女主人见人爱,因为本人非常缺乏该特征,所以嫉妒女主,后来发现不是的。我一点也不想变成这样,以及我读《飘》还挺喜欢斯嘉丽类,因为该女主,不仅深刻的知道她很容易被人喜欢,而且很多时候还利用了这种喜欢,我觉得就。。。好多了!而且艾希礼不喜欢她,就是这世界上还是有她搞不定的男人,也平衡了一点

就,我完完全全不相信一个人会感觉不到另一个人喜欢你,而之所以号称感觉不到,就是既要享受好待遇又不愿意承担拒绝或者接受的后果,非常端着,而且不仅要占实际好处还要占据道德高地,啊,特别讨厌!
当然,如果真感觉不到,那就是这人特别笨,也很不行!
但是,我又在想了,如果男主有该种特征,我会不会也很讨厌,我觉得是的!男的这样也很讨厌!所以,这既不是嫉妒,也不是厌女,就只是平等的讨厌

但是,我还是想说,我算是知道为什么有人搞耽美了,女主要招人(或者说招我)喜欢有点难,有两个男的死心塌地的不行,因为我会嫉妒,但是除了男主之外,没人喜欢完全没魅力肯定也不行
反正,很多言情小说,男的写的,就觉得里面的女主太工具人了,不喜欢,女的写的,就觉得里面的女主太令人嫉妒(如果女主没干啥,又待遇好,就会令我嫉妒!如果女主干了很多活儿,待遇好,会让我觉得这就是她应得的。。。就审美而言,我不喜欢不劳而获款,虽然我希望自己可以不劳而获)了,不喜欢,总之,难弄

说起来,我一直有个地方想不太明白,为什么我隐约觉得如果一个女的,如果出身特别好,于是她能不事生产而探索更多的生活可能性,大部分时候我是单纯羡慕。但是如果她是通过找到非常有经济能力的伴侣,从而能不事生产而探索更多的生活可能性,我就会内心比较复杂

同时,在论坛上有人问,依靠伴侣获得经济支持,违背了女权主义么?我就去回帖了,觉得,这是什么鬼啊,当然不算违背了,更何况女权主义是什么了不起的不能违背的东西么?女权主义是为了让自己爽的东西诶!又不是新枷锁。。。更何况对方也是个成年人,TA之所以肯给你经济支持,肯定觉得这样不亏咯。。。
而且吧,这个楼主在拿伴侣经济支持之前,主要是靠娘家经济支持,娘家现在情况有变不太能给支持了,我就又更不懂了,如果说工作换钱的独立女青年道德因素在于有“交换”,为什么拿爸妈的钱是独立女青年,拿老公的钱就不是啊,这俩有啥区别啊?按说后者还更付出更交换一点,前者就是胎投得好嘛

当然可以说做全职主妇有各种风险,但是,我一直觉得很多在劝人不要做全职主妇的帖子里,有一种隐隐的道德感,是一种隐隐的,觉得不上班,靠伴侣给钱,有点“不太好”,靠爸妈给钱,这种“不太好”就没那么强烈,我认为,这种“不太好”的感受里包含了文化/道德因素,而不是经济/风险的考量。虽然这个“文化/道德因素”是啥我还不太知道,但是鉴于我和发帖子的姑娘都有一种隐隐的困惑,而且没办法在逻辑上说服自己,就真的很迷啊。。。

我一度认为是因为我嫉妒人家嫁得好,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都是女的,我嫉妒人家有超厉害的男人爱,但细想我又觉得不是,因为我不想和她换,虽然我肯定想很多个男的对我死心塌地也很想我爸妈给我很多钱,如果说我是嫉妒那种并没有很厉害就有两个男的死心塌地爱着的女主,这我承认,但我并没有想嫁得很优渥从而不上班,所以并不能说我嫉妒她

但!论坛上有个姑娘的回复让我觉得。。。醍醐灌顶!
她认为,我倾向于认为这种道德审判是文化系统性厌女的一部分:不工作、甚至操持家务、当全职妈妈是一种与女性挂钩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拿家里的钱没问题,拿丈夫的钱就不太好,因为后者是一种和“女性”挂钩的生活方式,因此这就是原罪,就是被看不起。
我觉得太TM有道理了,再换句话说,为什么我理智上和逻辑上都觉得靠伴侣毫无问题,但看到人家真的靠了伴侣过得非常优渥又觉得内心略微复杂,为什么我理智上和逻辑上都觉得靠伴侣毫无问题,但自己靠的时候又充满了除经济考量之外的不安全感,这就是因为其实是一种厌女啊!!
厌女就是没啥逻辑的。。。是一种内在的,无法用逻辑和理性解释的东西
当然很多人,不仅理智上和逻辑上都觉得靠伴侣毫无问题,现实里看到人家靠的人过得富足也不内心复杂,自己靠得时候也非常心安理得,那就是这个问题上不厌女。。。

the tainted cup

这算是读过的第一本有很多设定的英文奇幻小说,还可以。奇幻小说不像写现实故事的那种小说,理解和想象总有个依傍,所以总体来说理解各种设定对我来说还是挺难的,所以我也不知道理解得到底对不对
我觉得这里面设定有两层,一层是微观层面的,比如人和植物的嫁接,使得一些人具有一些特别的本领,记得牢啦,跑得快啦等等,一层是宏观层面整个帝国,帝国体制什么的,我总觉得作者对帝国的想象不怎么样,可能因为他是美国人吧。。。但我也不能很确定到底是他不行还是我阅读能力不行,还是都不太行于是合在一起就更不行?
总之,里面的男主还挺可爱的,有点像《流人》里面River,但是这款和River都好像总是哪里差口气,离我荡漾的点差口气,说起来他俩也不是太笨,算挺有点聪明的了,也是道德无瑕疵(我对男主的道德要求颇高。但不是一生一世一双人那款道德,是另一种)且算是有原则的路线,而且还经常被揍,多好啊!
可能整体太像软乎乎的金毛大狗狗了?太软乎了……人类啊果然难搞,太硬汉不行,太软乎也不行

啊,说起来音准真是好难啊,反反复复在AGF这个地方回到F的时候不准,而且F还是一个长音,不准就旷日持久的不准,我又没办法在瞬间听出来是高了还是低了,根本没办法通过揉弦修正回去,我要好好搞搞这里,多试几种方法,看能不能搞准它,搞准了肯定很爽
舒曼幻想曲的第三乐章也好难,那几个震音,我甚至都看不清楚是怎么发出来的……
而且舒曼如此变幻莫测,我从觉得很碎,到觉得也是挺连贯的,到又觉得很碎……

ethic和进步

经常不太喜欢某些文化人/文艺人,那天看到有个人说,“我觉得任何profession的根本ethic都是对别人负责。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一个行业是以忠于自己作为最高道德的”

对对对,我觉得说得特别符合我心意,是的,甚至我觉得“对别人负责”,不仅是profession的根本ethic,更有一种美感……当然也可能“对别人负责”这我都能体会出美感,是属于上班上出工伤了
但确实啊,老师尽量让学生进步,医生尽量让患者舒适,演员尽量让观众看得开心,这本身就有一种道德上的美感啊。与此同时,我觉得讨好是不美的,讨好并非“对别人负责”,讨好是以小博大最终还在于自身

经常能感受到这种美感的是一些舞台剧,“我拿出我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希望你也会觉得好”,着眼点在“你”,而上次和小女巫聊,她觉得完全不是这样,她觉得,“我告诉你我觉得好的东西”(着眼点在“我”)就不错,她觉得是大家气场相和,所以互相吸引,彼此都是对方的客体,当她作为乐手的时候,观众是工具,是用来激发自己的工具,当她作为观众的时候,乐手是工具,是用来让自己爽的工具……果然,大家的想法和逻辑差异好大,说不定我已经被万恶的凡事讲究交换的资本主义荼毒了,不仅深陷其中,而且还深陷出美感来了
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是有美感的,而且是棋逢对手的变体,换句话说,就是对方一定要有存在感,演员的目标是让观众爽,这当然是关键,但观众的欢呼也是除了买票钱之后重要的回馈,我是交互爱好者。。。

啊!昨天,我又一次觉得自己有了本质的进步,虽然我隔三差五就觉得自己有了本质的进步,但这一次,我觉得是真的
平时觉得有了重大进步的时候,给shu听此刻的录音(我的对比永远都是拉小咏叹调,因为要控制变量)以及此前一次我觉得甚好的录音,让他挑哪个是新录的,虽然往往他都能猜对,但颇要想一下,有时候还要反复听,比如说,1好还是2好?他会听完2说,再听一下1?再来一下2?然后说出个答案,因为说错了,他老婆要情形低落的,所以要小心谨慎的猜一个……可见,就算那时候是进步的,也比较微小

昨天给他听我1月底的自己还挺不错的录音和新录的音,新录音才听了几个小节,他就立刻说,这肯定是新的啊,很明显啊,声音明显有空间了,原来的要扁很多
啊啊啊啊啊,真的太有成就感了!!我自己也觉得新录音真的是好多了,不是那种得咬着牙才听下去对的录音,而是可以不太咬牙就能听的了,有一两个小地方甚至还颇为不错

清明假期在搞左手,我觉得揉弦有很大提高,但是其实右手可能又有点问题,因为每次练完琴都肩膀不舒服,我觉得这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昨天去上课,老师说不要为了揉弦左手刻意的松,所以可能松过头了,但是松应该比紧好调,总之然后又调整了左手,以及有一些地方稍微调整了一下胳膊,然后现在一下子都好多了,昨天练完琴,不仅肩膀没有不舒服,甚至平时经常要去焐热一下的后脖子也暖暖的,果然录下来效果很好,可见,还是要身体舒展(啊,废话)……
我觉得,可能不能叫按下葫芦浮起瓢,而是先进带后进,是左右脚(手)交替前行,终究还是在前进!

另外,有一个收获就是,不要过早的准备,音要拉满,揉满,撑满,才换下一个音,时值不要差那么一点点,如果差那么一点点点点,虽然也很难说节奏就不准,大致也还是准的,但是听起来就会觉得很赶,很没把握,没有绵延的感觉,所以,左手的变换要尽量晚,虽然好像是很基础的部分,但是学着学着,很基础的部分又会有新的理解呢
又是好想不干活回去练琴的一天啊!

普世与民族

看到小红书上有个人说“忽然领悟到了学习英文的终极思路,语言就是旋律,是一种节奏,有点像海浪一样,比如说你学过某种乐器,或者唱歌,就会知道不同风格的曲子不仅要语调不同,更重要的韵律不同”
我觉得。。。此言甚是!所以啊!我乐器学得不好,歌唱的不好,语言也学得很差。。。而我同学,唱歌唱得好,英文讲得好。。。以及颇有一些音乐家各种语言讲得都蛮好。。。

节奏韵律是一个我也不知道怎么说的东西,我不知道如何拆成更明确的定义,或者如何说得更明白,但就是能感觉到。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个姐姐拉琴,学了六年多,还蛮认真,但是一直觉得哪里不大好,今天听她拉《牧歌》就觉得不错,怎么说呢,《牧歌》这种中国曲子,我们就是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找到那个节奏韵律,或者是找到气口,而对于很多其他的东西,就是拉“不像”。。。

我就想去看看音乐家们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去翻了一下《游艺黑白》,关于语言和音乐提到的人很多,比较有意思的是:
法国钢琴家Pascal Rogé说“这样听起来有点自负,但我觉得我在法国音乐上不会“出错”,就像布伦德尔的舒伯特“不会错”一样。法国音乐就像我的母语。人可以学习好多种语言,但无论其他语言说得多好,总会有不能随心所欲之处。像我上次演奏舒伯特第二号钢琴三重奏,演出前可是费尽心力钻研该曲的风格与句法,思考每一乐句的控制与对答。甚至我还把演出录音带回家分析,检讨自己的观点与思考。对我而言,舒伯特就是我必须学习的语言,母语却不是如此。就“母语使用者”的角度,我不认为作曲家只会希望一种固定式样的演奏,不然我们有一位钢琴家的演奏或录音就足够了。”

阿芙蒂耶娃“他(肖邦)的旋律语言可清楚听见作曲家自己的说话语言—那旋律抑扬顿挫的方式以及和声运用手法,皆非常具有斯拉夫性格。这也是为何除了波兰,来自俄罗斯或捷克等斯拉夫语系钢琴家比较容易表现肖邦,因为这和我们所用的语言比较接近。”

那么我觉得可以总结出来的是,作曲家的语言如果是你的母语,那么就非常自然,怎么搞怎么有,但即使都是母语,每个人讲话也都不一样,所以一部作品,也不是只有一种搞法

张昊辰的采访也非常有意思,他说,“面对“外人”演奏他们的音乐,常常因为西方中心主义,又会走到一个屏蔽的角度—不,你还是不对,还是没有懂我们文化的精髓。但问题是,贝多芬到底是普世的,还是只适合德国人的?如果精髓只有德国人或西方人能懂,那怎能说是普世的?我们这一代现在有这样的历史契机,可以证明西方音乐的精髓是文化之间共通的精髓,音乐真的是普世性的艺术。”
这个问题我经常在外国人拉“梁祝”的视频里看到弹幕,一派人说外国人就是不行,不懂我国音乐之精髓,一派人说,你这是脑补,遮住他脸你肯定看不出是外国人在拉,还有一派人说,按这么说,我们拉西方作品岂不是永远拉不好?

就,对啊!贝多芬到底是普世的还是只适合德国人的?我倾向的答案是,他是德国人写的诗,德国人能读出有ABCD四个元素,我们如果学会德语,能读出ABCE四个元素,如果我们看好的翻译,我们能看出ABFG四个元素,总有AB两个元素是共同的,不会丢失的,这就是普世的部分,当然如果是一个奇奇怪怪的翻译,可能能看出的就是XYZW了。。。但是出了AB元素,其他的部分就是个人理解,就,一部好的作品里必然有普世性和民族性,虽然比例如何调配各有不同

焦元溥随后又问,“以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为例,您是以来自中国或亚洲的人去学德文,然后用德文把这个故事说出来?还是说我们看贝多芬的奏鸣曲,是看德国人用德文写了一个故事,而我们现在用中文把德文故事翻译出来?”
张昊辰是认为“音乐可不可以,该不该“被翻译”?只有德国人才能弹好德国作品?或非德国人要跟德国人弹得一样才行?还是说,你能以中国人的角度与文化修养去阐述贝多芬?古典音乐之前没有遇到“翻译”问题,它从来就待在本土的情境里。现在这样的新潮流出现,当然会有保守的一方,觉得应该维护正统。但反过来说,中国人弹贝多芬,可以完全用“中国弹法”,不用了解德国文化吗?当然不行,就像翻译德文必须先懂德文。如果德国人弹贝多芬都是某种样子,那我们应该要先找出其中道理何在。这肯定有深层原因,不可能只是表面一句话。作为演奏者,我认为这是应尽的责任。但在了解之后,演奏者完全有权力拒绝沿用如此方式。就如懂了德文之后,翻译是否一定要待在德文语境呢?未必,我觉得我们可以用中文的语境试着诠释。但就我个人而言,以我作为艺术家的道德准则,我仍会参考原有的语境。”

换到的我例子,就是作为外国人弹贝多芬,弹出ABCE,还是弹出ABFG,还是干脆弹出XYZW。。。

我同意他的想法,连翻译,我都是严格的准确派,我觉得准确是最重要的,我看不起一切翻译得“更美”的翻译。。。以及所谓的有味道的演绎,就是体现在原著民族性上吧?但,如果古典音乐都是民族性的,那么我们“外人”学古典音乐的意义在哪里呢?是在于因为古典音乐里面的那部分普世性的成分已经足够感人了么?我觉得这确实是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的原因,我的理解是,可能也在于某些人就是愿意感受不同的民族性吧,外国人喜欢唐诗宋词,中国人喜欢古典音乐等等。。。而,这古典音乐里蕴含的他人的民族性(或者对我来说的“异质性”)就是为什么我会在疫情之后对古典音乐开始有很大兴趣的一大原因。。。

《游艺黑白》里还看到一个好玩的,焦元溥采访横山幸雄的时候说“以我几次现场聆听钢琴比赛的经验,我发现我颇能辨认出日本参赛者。即使他们也都不同,但多少仍呈现了某种“日本风格”—声音很干净,但缺乏歌唱性的风格。有人认为这是日文的语言特性所致,您的看法呢?”
横山幸雄说“就一般情况而言,的确是有声音弹得很干,表情听起来也平板,和声感不够,没有立体感的现象。我觉得这不见得来自语言,而是环境。和欧美相比,日本城市的居住空间很小,学生都在很狭窄、没有什么声响空间的房间拼命练琴,结果就变成这样。”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论居住环境影响练琴。。。不过可能也不是没有道理,这就是相互促进的吧,住得紧,性格紧,琴弹得也紧。。。
所以,要拉得好,还是要舒展蓬松啊!(再次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