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还解释了一下,这个到底palace是干嘛的,说是“the state social club for children”,而我们一眼就看懂,哈,少年宫嘛!
这本Rudolf Nureyev传记还挺好看!因为他的故事我已经基本知道,不去探究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呢,就看得很慢,只是在字里行间充分感受这位舞者的成长,虽然我才读了5%,但是已经有很多地方颇受震动
在儿童时期去过一次剧场看芭蕾演出之后,Rudolf Nureyev就感受到了calling,他就觉得舞台就是自己想要的,他在学校学民族舞去部队医院演出,接着就越跳越好,每一位老师都非常愿意教他,也不是觉得他身体条件有多好或者舞蹈本身天赋惊人,而是人人都会被那种对舞蹈的严肃、热情、郑重和与生俱来的乐感镇住,好些人都说他从小对舞蹈就take it very seriously
我觉得这种出身很穷的艺术家的早年,常见的叙事版本往往是1)机缘巧合天赋被发现,或者2)是不断努力终于得到贵人提携。这本传记比较好看的是,他不是这两种版本,而是非常有主见有想法,是有一种一切都要为我所用,而我的一切是都要为舞蹈/舞台所用的感觉,可以说是自私,也可以说有时候会反而显得无私,因为“我”在某些时候反而变成一个载体一个通道
我觉得他就是自身密度特别高的人,于是会有一种奇异且巨大的吸引力,我从来没在生活中见过,但是竟然也觉得可以想象诶
待我继续往下读!
啊!说起来,最近想看的东西好多啊~~~~我已经为国庆假期囤积了很多小松果了!
好久不听昆曲,今天在路上忽然想听《三醉》的几支曲子,找了岳美缇的来听,“趁江乡落霞孤鹜,弄潇湘云影苍梧。残暮雨,响菰蒲。听晴岚山市语,看烟水捕鱼图。”啊,真好听啊,不像《望乡》,曲子本身好听是一方面,李陵和苏武的复杂又强烈情绪更是重点,但这支“红绣鞋”我觉得就没什么情绪,纯纯就是曲子好听,唱得好听
又去找了《刺虎》,听张静娴唱“滚绣球”,啊,好听!北曲听着就是比南曲爽一点,连着听了两遍,但是这张专辑里只有“滚绣球”,翻了半天,只有余彬的专辑里有接下去的“脱布衫带叨叨令”,啊,不行,我都没听完就关掉了,又回头去听了一遍张静娴
亏得余彬还跟着她学了这么多年。。。
怎么说呢,以前觉得张静娴有时候有点样板戏的审美,但是后辈青年还不如她呢。。。其实余彬嗓子和台风还是蛮好的,在上昆她这一批算是很不错,但还是不太行啊。。。我想到小女巫说,“可重复性”才是审美的金标准,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由此高下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