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船歌

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去看了马祖耶夫的四季,评论的人说,四季他还是喜欢Mikhail Pletnev的版本,我想,不如对比一下听听,以最熟悉的六月船歌为例,发现大家的差别是很大很大的,先从时间来说
Mikhail Pletnev和阿什肯纳齐都是5:25,居然长度一模一样!
马祖耶夫就快很多了,是4:09
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亚历山大·马洛费耶夫(Alexander Malofeev)是03:49
我觉得很不行,太快了,要赶着弹完琴下班么?!
里赫特的最慢,是5:44
其他还听过的一些版本,郎朗5:42,Dmitri Sakharov 4:45,Jeno Jando5:13,Lev Oborin5:17
所以,速度的选择是非常个人的事情。速度的选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整体的速度,一部分是小的尺寸。船歌是很明显的ABA的结构,Mikhail Pletnev和阿什肯纳齐整体时长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其实进入到B段的时间点并不一样,那么就可见A段内部的小尺寸的选择,或者一些timing的选择就不太一样

之前练小咏叹调的时候,听了无数大小琴童、老师、演奏家的版本,也充分感觉到,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太慢就觉得拖且散,太快就觉得赶且不舒展,有个小琴童拉得我特别喜欢,主要就是速度我觉得很舒服,特别中正,加上音色控制也还不错

说回到船歌,从船歌来看,大家的音乐真的好不同,总体来说,马祖耶夫和马洛费耶夫的版本,太快了,不喜欢。Mikhail Pletnev和阿什肯纳齐我听了很多次,觉得虽然两个人整体的速度一模一样,但听感差别还是很大的呢
Mikhail Pletnev的感觉很少女,是那种试探的,晶莹的,甚至是半透明的音色,有一种不近人情的洁净,B段部分有一种由远及近的非常明显的画面感,是一幅风景画
阿什肯纳齐的感觉就是肉肉的,非常歌唱的,是很人类的温柔。B段的部分也是还蛮内心戏的,是那种心灵的激荡
里赫特也是蛮人类的,而不是风景画的那种
郎朗的不行,非常做作
Dmitri Sakharov(我也不知道是谁,只是在B站刷到的),则是非常非常轻柔,很软,也蛮有意思
总体来说,我还是喜欢非常有人类的感觉的那种演奏,切肤的那种

审美偏好以及搞来搞去还是这些

小女巫说她看了一些京剧的旦角演出,觉得似乎有点感受到了为什么有人爱看戏,我就忍不住想给她安利点什么,然后忽然发现,小时候看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喜欢京剧老生,旦角倒是一时真想不起什么,小时候喜欢老生,长大了喜欢大提琴
果然是一脉相承,简直相承得不得了,人类啊,喜欢来喜欢去还都是内核一模一样的东西

给她安利了我最最最喜欢的温宇航清唱的望乡,她也非常喜欢,开心!
望乡实在太好了,词曲都好,和她聊完去上班,在地铁上听QQ音乐里重听岳美缇的版本,简直是眼睛一酸,这种文艺作品,就是我们的骨血里生长出来的,莫扎特再怎么令人心神荡漾,也不能与此相比
但是现在戏曲舞台上的大部分东西,就很令我不屑,都是什么鬼啊,非常不行
我看到有个人说看了这两天的青京赛,最大的感想就是,给了戏迷们巨大的信心,觉得自己练练大概也行。。。突然想起很久以前有一届,我每天守着电视机前面看,记得赵群真是美得不得了,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张派青衣,那时候还有王艳、阎巍也都令人非常难忘,于是去搜了一下,居然是2001年那届。。。妈呀,居然已经是22年前了,20多年前啊!!

昨晚上又跑去看熟悉的折子戏,越看越精神,果然喜欢来喜欢去的还是那些东西。

今天在地铁上刷微博,看到有人提到项飙最新一篇访谈,有个我关注了很多年的网友,转发就附了一个字,呸,我觉得真的非常精准
当年读浙江村读得入迷,过了很多年,我才意识到,真的,他就是一个温州男的,后来看他在《全球猎身》的序言里反思自己,觉得似乎他颇有进步,但是,今天再看,或者这两年再看,觉得,真的,他就还是一个温州男的,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的学者来说,很不行
再次感叹,一直以来对人的判断是准确的,一个人如果能得到主旋律的广泛赞许外加能在该行业内风生水起,那他多半是坏人,这是一个无数次被“我真的认识的人”印证的判断方法
所以啊,搞来搞去还是这些东西

天赋和教学

我之前一直认为写字/书法这种东西,是不太可教的,可能区别无非是哪个老师自己字写得更好,以及更能一眼看出你哪里不好,杨小恒之前去上写字课,跟着第一个老师的时候,每次都肉眼可见字都在提高,有几次提高得非常明显,我还以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结果这位老师换了一个机构,来了一位新老师教她。于是,在新老师的指导下,立竿见影的每次每次都毫无进步。。。杨小恒自己都说,字好像更差了。。。然后我们就课时上完没再续课了
所以我这才知道会不会教真的差别非常大
她当年去上围棋课,启蒙时候的老师就不错,她水平也有兴趣也有,可惜这个老师只上启蒙,稍微进步之后换了老师就不太行,而且围棋道场还经常换老师,就没学下去

所以我觉得教学是非常影响学生的,换成学科来说,就是老师好的话,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总能上个普普通通的大学,当个普普通通的工程师
对于这种程度的成就来说,勤奋和天赋所在的比例不大,反而只要老师好,学生不太差就能达成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教育其实没有什么教育培养这个功能,而全在筛选,本质就是通过海量的人口一层层筛出来,筛出来之后,不把这些天才(无论是勤奋上的天才还是灵气上的天才)变差就不错了,学科类教育是如此,各种艺术体育更是如此

之前我看锦瑟的文章,深得我心,她认为国内小提琴的教学,经常就是把演奏表现力扔给天分扔给模仿结果。而且很多时候强调基本功,小朋友姿势规范,样子好,但是完全没有表现出应该有的声音。因为没有什么人告诉小朋友,样子是为了声音服务的,让小朋友一点点调整动作姿势,找到好的声音,用寻找好的声音去引领小朋友。首先要学会听。而听,也是有基本功也是会一点点进步,也不是此刻你听不出来你就永远也听不出来的。很多人都说先技巧后音乐,这完全不对。音乐表达也要学习,也是一步步来的,是和技巧同步的东西。老师要帮学生把表现结果的欠缺翻译和拆解成一步步的技术问题,老师最关键的作用就是这个分析拆解能力
而且很多东西是有更细节的技巧的,比如说一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拉得不匀,怎么才能拉得匀,用前附点、后附点的方法练就很容易练得匀,但是如果老师没有说,你就不会,你就事倍功半

而,对于我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准备买个新琴啦!!

大环境

最近天气真的好差好差,倒是不热,每天也就30度上下,但是非常非常潮湿,每天室内湿度都超过70%,时不时会到80%,走在室外动不动就下雨,所有路边的砖块都在长青苔,不仅空气很滞重,而且滞重的空气里大概充满了各种霉菌和过敏因子
我觉得我身体也很差,每天到了下午就时不时会低烧,喉咙一直感觉很毛糙,那种感觉就是每天每天每天仿佛都在感冒边缘,鼻涕呼啦啦的时候就靠开瑞坦,头疼得不行的时候就靠散利痛,温度上去就靠幸福科达琳
娃也是这个样子,shu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且睡觉也睡不好,晚上睡得不沉,起床也完全没有神清气爽的感觉,每天都恹恹的,下午一杯接着一杯喝咖啡续命

我和shu说,按理说,我一天8小时以上呆在空调里,空调毕竟还是蛮干燥的,小环境按理说还可以,但显然我还是很不行,可能因为我是弱鸡,但反正对我来说,只是小环境好是远远不够的,大环境就是会很大影响到我

这么想来,不仅自然环境,精神环境也一样啊,工作家庭业余生活都还可以,但是还是远远不够,政治大环境就是会很深的影响到我

西西里舞曲算是过掉了,但可能主要是虽然也不咋地,但目前没什么更好的可能性了,开始搞布列瓦尔的一首F大调协奏曲,回到巴洛克曲风,三连音真是一种很难搞的东西,啊!但是靠死命练习感觉是能练好的,而西西里舞曲就玄妙很多
买到了Steven Isserlis票,几个小红书上的业余大提琴大龄琴童准备提前一聚,还挺期待的类
还买了《冬之旅》的票,准备去听一听艺术歌曲这种门类

今天在地铁上看了一段1976年马长礼的彩色《珠帘寨》,当时是大boss要看录过一批这种东西的,就,人家给你们看的,和人家自己看的是不一样的,人家自己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以及,确实是挺好看的,唱作俱佳!

2022年的威力

可能是我特别迟钝,可能是人人都怀着同样的伤痛但是闭口不言,总之直到近日,才觉得2022年威力显现出来
经历过经历过半夜骑车去医院做核酸然后一天刷8遍结果,莫名其妙刷着牙,警察来家里敲门说封楼了的早晨,经历过所有的店都要扫码的逛街,经历过2个月封在家里看小区里树渐渐变绿的春天,经历过短缺经历过不敢计划未来经历过被剥夺被蹂躏毫无尊严。。。那就不可能和没经历过一样

西西里舞曲还是不好,老师说要柔软,可是我现在已经没有这种东西了啊
如果有一些柔软的感情不好意思表达,或许可以寄托于音乐之间,可是没有这种东西了那该怎么办呢?
现在遇到的仿佛是一种新款困难,就好像我自身的某一些功能丧失了

说回到练琴,我以为运弓平稳力求一弓里的音没有音头就不错了,可是一弓里即使能勉强做到平稳,但开头的音还是有音头,因为没有一种轻柔的进入,而是生硬的开始,按照老师的话说就是右手给的太直太白,以及没有起伏没有荡漾的小情绪,用平稳运弓是救不了的
为了说明一个音的开始究竟应该如何展开,老师拉了海顿C大调开头的第二句,超级超级美,真的,这个曲子我听无数已经挺高级的琴童拉过,但绝大部分都不行,笨头笨脑的,而老师就有那种徐徐展开的情绪,是初醒的雀跃的欣喜的生动的,是拉开窗帘一晃眼后的探头探脑,是雪地上的一串小脚印和远处若隐若现的笑声

周日下午坐在房间的木地板上看《爱乐之城》,很套路的片子,但是也还挺好看的,看到最后还是眼睛一湿,就,那些没有选择的路啊,他们到底通向哪里,是不是仍然到达此刻还是生活就会真的不同?
昨天下午去银行办事的时候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时候真的是被感动了,感动的点并不是小提琴的歌唱,而是小提琴的歌声被乐队温暖的托住
于是,踏实的不焦虑的感觉被安全的托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总之,到最后,我决定换根弦

扬起一张坚毅的小脸儿

最近看《重任在肩》看得很陶醉,虽然很英国主旋律影片,但胜在拍的好看,每个人都有好有坏,有软弱的地方,有正气的地方,有自己的一摊子破事
在微博上看到有个人说,这部戏和《传奇办公室》的共同之处是,每季都会安排一个比男主至少高一个头的反派,这个人走近走近再走进,男主只能仰头看着人家,但是面无惧色目光炯炯
啊!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怎么说,特别有动物世界的感觉,大型食肉动物面对小型食肉动物!但确实那种时刻的面无惧色就真的还蛮动人的,可能还是因为我是弱鸡
dot最后杀人的时候,手抖是抖得来,先是各种利诱人家都不肯,最后只好扣了扳机,然后dot就不行了,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受到了很大动摇
我觉得啊,罗琳阿姨说的对,直接杀人和搞情报间接杀人是完全不同的,手上沾了血灵魂就会分裂
这就是一个错一步步步错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每个人都想在抽身,都以为能抽身
说起来dot作为黑警,最后手上有5个电话被各个线条的黑帮老大指挥,某个重要线索浮出水面,5个电话一起响,我们社畜看了都要替他擦把汗,太可怕了,被老板/客户催死了啦!!

带娃去剧场了看了一场昆曲折子戏,好久好久没看戏了,是非常熟悉的剧目,很亲切。《偷诗》我是喜欢的,“两下里青春浓桃艳李”,算是昆曲里最健康快乐的小情侣了
但剩下两折戏就选的很奇怪,一折《絮阁》之后配一折《水斗》,当然是为了突出这位演员她能文能武,可是!这两折的戏都是一套一模一样的曲子啊,听杨玉环唱一遍《喜迁莺》,紧接着听白素贞唱一遍《喜迁莺》,听杨玉环唱一遍《水仙子》,再听白素贞唱一遍《水仙子》。。。太迷茫了
以及这次,好像是天蟾重新装修之后第一次去,居然乐队不在侧幕而在前面凹进去的乐池里,太奇怪了,传统戏里面乐队是要看着演员的啊,是和演员相互配合的啊,因为我是坐在二楼,于是,我就一直看到鼓手仿佛仰着头在打鼓。。。而且我还在想,一般演出谢幕的时候琴师都要一起出来谢幕的,那这个怎么办?琴师他爬上来么?也不知道谁设计的剧场,非常困惑
娃最喜欢水斗,大家打来打去,热闹!

反思怪

我觉得我们女的可真是爱反思啊,这是我最近在某个小众的女性论坛上闲逛的心得体会。起先是有个姑娘问,我就是对很男凝很迎合男性的那种视频觉得很arouse,但是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就很困扰等等,另一个姑娘说,我比你还糟糕,我是对女性被强迫或者sm的东西很arouse,但是觉得太不合适了,女权主义者怎么能这么想呢,一来二去,再也不能快乐看porn不说,也没找到新的快乐
我就跑去留言了,我说我觉得女权主义是让我们更自由的,更为自己的不舒服找到理论依据,是理解这个世界的角度,而不是让自己多一重爹,找点快乐已经很难,好容易找到一点还说服自己这种快乐是不对的,未免对自己太苛刻。。。只要不要伤害到真正的具体的人,看点文字看点漫画,实在不算什么!不过说归这么说,但其实我也困扰过。。。
题外话,大部分时候女的写的黄暴比男的写的好看,还是挺能看出区别,虽然大家都是黄暴,摊手

后来又看到有姑娘说,打扮得好看一点,是不是就是顺应了男权社会,就是“服美役”,怎么区分是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扮还是为了迎合男的而打扮?我就觉得这都是什么问题啊这都是?不用区分啊,为了迎合男的而打扮也可以是为了自己开心,男的喜欢我我就开心也可以嘛,或者为了生活得便利点打扮自己也没有什么问题啊,姑娘们真是严于律己外加严于律人,要让自己符合某一个好的标准

我觉得,女权主义不是为了让我们区分出谁是更高级的女性,不是一个评判工具,而是相信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女权主义要告诉我们的是,你这么差是因为社会/家庭给你的支持太少了,是因为你被不公平的对待了,你的感受是有出处的,你想要的东西都是合理的,你得到的好待遇都是应得的
不要老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合适,我们这么遵纪守法可合适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男的那种理直气壮的精神啦?!

在荞麦那里看到投稿说,男朋友不同意过年轮流回双方家怎么办。我觉得这是两个问题,1)不同意双方一起回女方家,2)不同意女方回女方家。关于1),那确实没什么办法,毕竟不能绑架人家,所以只能威逼利诱说服他,拿出搞客户的那一套咯;关于2),你自己回啊,为什么要得到男方许可?

这就是我发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女的,或者说我吧,会莫名其妙的觉得一件事情需要得到“许可”才去做。而男性的思路是先做,被叫停了再说。回到上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得到男方的许可,往往是为了避免可能的冲突,为了避免男方不高兴,下一个问题是,我们长期以来往往很回避冲突,而且觉得要对其他人的负面情绪负责
其实这样没什么,如果清楚的知道,我想回自己家过年这个愿望是5分,但是我害怕冲突怕男方不高兴,这个分数是10分,因此,我选择不回自己家过年。那也行,就是,诚实面对自己,没必要用传统就是这样的啦,我是对他好才这样的啦,这样才体现我的高风亮节啦等等来糊弄自己

我想说的是,在最近的观察和学习中,体会到,碰到一件事情,首先要提醒自己,我并不需要许可才能做,如果我不做,是因为我选了不做,我之所以选择不做,原因可能有很多,要诚实面对
虽然这样也并不解决什么问题,但是,我觉得识别问题有时候已经是一大进展了

又以及,我突然在想,为什么似乎男的比较容易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那么理直气壮,因为他们生下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是家族之光了,已经是挽救了一个没有儿子的低人一头的家庭了
但了解就可以学习呀,就可以对自己好呀,就可以每天告诉自己八百遍,我最闪耀的我运气最最好,我最最厉害,我的存在就是价值,就算没价值谁也干不掉我,我每天依然吃好喝好,耶!

黄梅天

非常潮湿,家里湿度一直都将近80%,空调居然还坏了,在水汽里呆了一天,睡了一觉睡觉,早晨起来觉得皮肤光洁饱满得不得了,就好像游完泳上来的样子
哎,皮肤喜欢的和脑子喜欢的根本不是同一个天气,也确实,我的脑子还喜欢高油高糖呢不是
好在shu火速预约了人来修,可能过两天就能过上脑子喜欢的生活了!

昨天在读《白鸟之歌》,卡萨尔斯的传记,书里写到巴黎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德雷福斯案”,卡萨尔斯和案件中的上校很熟悉等等,咦!这就是《间谍与军官》里面的嘛,就,这些人他们互相都认识啊!
书还是挺好看的,于是我就跑去听他的巴赫无伴奏,第一组六支曲子,好听的,还听了那首《鸟之歌》,甚是伤感,影片里窗外树影摇动配这样的伤感的曲调,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看了一半,目前我的感觉是,卡萨尔斯他妈妈可真厉害啊!如果没有他妈妈如此高瞻远瞩目光如炬,肯定不会有今天的卡萨尔斯
以及,我查了一下卡萨尔斯,看到他在81岁的高龄时与21岁的他的学生波多黎各姑娘玛塔结婚,就颇为反胃,怎么说呢,这位可能是艺术天赋非凡,那位可能是反抗法西斯勇士,这位可能是对智商超群,哪位可能是爱好慈善,但不论是哪位,最后,最后啊,他们为数众多都要娶个幼小的老婆,吸取人家元阳

周末还和shu一起看了《最后的决斗》,豆瓣介绍说“在尚·德·卡鲁日的妻子玛格丽特指控贾克·勒·格里强奸后,骑士尚·德·卡鲁日向他的前朋友贾克·勒·格里斯发起决斗。”还挺好看的,我觉得是非常直白啦,就是简洁明快的告诉观众,1)你丈夫发起的决斗实际上和你本人根本没啥关系;2)你的反抗在强奸犯看来只是情趣挑逗;3)所以,观众们你们快点一起来生气,啊。
结果,都这样了,豆瓣上还有观众居然疑惑,诶,到底是强奸还是两情相悦呢。。。妈呀。。。我觉得导演可是几乎都已经把“这是强奸”四个大字写在屏幕上了!

我还看到有人对茅海建性骚扰非常震惊,怎么说呢,我觉得任何一个有点名气的男的,尤其是艺术社科领域,被爆出性骚扰我都一点不吃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我这里享有“天啊,他怎么会这样?!”的感叹,而基本都是“哦,果然啊”

我还看到微博上说,有个人去相亲,和姑娘聊了几句社会问题,没聊下去,回来之后姑娘决定不继续沟通,简单的说,就是相亲没相中,他非常困惑,说,观点不同有什么影响,我还是会包容你会爱你啊,嘿,滑稽伐,姑娘她是个人,她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她并不是等着你来爱的,如果观点不同,她就可能不喜欢你,不喜欢你,这亲就相不下去,这不就是很大影响了么,怎么会没有影响。。。

精彩的世界是他们的,女权的视角一旦开启就再也回不去了,会觉得,我们女的看到的和他们男的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我们绝大部分时候就是工具和战利品,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生(传记),绝大部分的文艺作品,你代入其中的女性,不说了无生趣吧,至少会觉得。。。不大令人高兴

盲听

在小红书上关注了一个账号,经常发一些片段的两组对比,有一些是写了名字的,有一些是盲听,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位本国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和两位世界范围内都都颇有名气的得小提琴演奏家的对比,一是对比了弗兰克奏鸣曲的几句,一是对比了勃拉姆斯第三奏鸣曲的几句,不得不说,真的是高下立见,我这么不懂的人,都一耳朵听出区别,其实弗兰克那段录音效果是非常接近的,因为是同一个人在同一个音乐厅用手机录的。但是差异是巨大的!我后来看评论有人说,本国青年小提琴手的那几句有的音也不准,这我肯定是听不出来,但是能听出完全没有那种起伏和呼吸,非常学生腔

但是真要说学生呢,他还发过过一段盲听《鳟鱼》五重奏,是上音学生组合和帕尔曼杜普蕾这个如雷贯耳的组合,我当时一耳朵没区分出来,后来又听了一遍,想了一下,觉得应该某一段是帕尔曼的,后来看了答案,判断确实是对的,但是即使听出来帕尔曼这个组合似乎更成熟,上音学生的组合也是好听的,有一种青春朝气

就。。。总觉得我们的舞台是劣币逐良币啊!

之前看B站有一段上海中文版《剧院魅影》谢幕的时候,四个魅影出来唱夜之华章,每人唱几句这样,然后有人评论说,虽然我是A的粉丝,但我还是觉得这里面B的音色最好
结果!!底下就吵起来了,吵了好几页纸,大致就是“你才不是A的粉丝,你这么说就是为了打压A,你为什么不干脆说自己是B的粉丝,你们B的粉丝就只会暗搓搓的拉踩”妈呀,我真是看呆了!其实,喜欢一个艺人喜欢一位乐手和客观上觉得她/他不是最好,完全不矛盾啊!我们人类的喜欢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啊。。。个人喜好和艺术标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啊!

说起来,盲听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因为真的会让人着力于音乐本身,不会被其他东西迷惑。又以及,我之前听过一个十几个魅影对比的“sing for me”,我开着B站最小化干活,听到耳朵为之一亮的就暂停,打开看到底是哪位魅影,然后吧。。。我发现盲听喜欢的魅影们确实就是我最开始喜欢的魅影们。。。所以喜欢的东西,就是这些东西,有没有影像有没有名气,都还是这些东西

还听了一些马友友和其他大提琴手的对比,用的基本上是马友友年轻时候的舞台录音,对比之下,非常惊讶的发现马友友的琴真的好软啊!!非常非常软妹子。。。我之前没有很认真听过马友友拉琴,看过一些片段,因为他舞台风格比较夸张,以为是很猛的那种,结果盲听下来觉得真的超级软啊!细腻而柔软,很好脾气的感觉,怎么说呢,有一些片段甚至有一点小心翼翼的捧出来给你看的感觉,是动人的!
怎么说呢,马友友的音乐肯定是好的,这个人本人我也挺喜欢的,觉得非常可爱啊!如果他来上海开演奏会,我一定会去!但是,我日常自己听耳机,不太会听很多他的音乐。。。就他的音乐不是我特别喜欢的那一款,啊,我们人类的喜欢啊,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文学课

参加了一个为期四次的读书会,主题是美国文学中的女性,读了四篇文章《a white heron》、《the storm》、《My Life had stood-a Loaded Gun》、《still I rise》,好久好久好久没有这样细读过一篇文章,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和同学们的讨论中,还是挺有意思的!最大的体会是,我觉得啊,我深深的觉得啊,女作者和男作者就是不一样的,女作者就是很懂女生,男作者他们当然也有碰巧懂的时候,但是那种深刻和切肤的理解,女生的那种主体性,我不觉得我在哪本男作者的书里读到过

《a white heron》我对小女孩最终爬上树的一幕,印象非常深,那一刻世界在眼前展开,那一刻她仿佛分享了白苍鹭的自由,会想到儿童绘本里《菲菲生气了》,菲菲爬到树上“她感到风吹着她的头发,她看着流水和浪花,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会想到《flipped》里面的女孩子在梧桐树上的感觉,确实《a white heron》并非讲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百度常见的这种解释太傻了),保护自然什么的这种故事,而是讲的是女孩子的成长,以及无论是小说里叙事时间点的转换,还是爬树过程受的伤,都是很常见的文学中的象征/隐喻,但是如果没有人点拨的话,还是会完全没看出来诶

《the storm》是一个我蛮喜欢的故事,每一个设定都非常好,尤其喜欢结尾,每个人都很快乐,咩哈哈哈哈哈,不带任何一点讽刺的平静的结尾,出轨的人没有任何意义上惩罚,哪怕连心灵的负疚都没有,积蓄的具有破坏能量如 storm一般过境,涤荡一切,但过了就好了,so the storm passed and every one was happy,可不呗!而这居然是一篇写在1898年的短篇小说,实在太惊人了

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两篇文章让我觉得,我们女的,和大部分男的以为的女的,根本就是两种生物,他们想象的我们的感觉和我们实际的感觉基本就是两回事
如果展开一点说,我之前读小黄文,描写再好,再第一人称,只要出现34D的胸这种句子,我就是知道是男的写的,我们女的有胸,这种尺寸描述只会出现在和内衣店员的交流中,我们根本不会用这种符号性的表述,而且这种符号性的表述在我们这里不具有任何想象价值也没有任何性感的诱惑,只有男的会对这种性感的标志/符号就有感觉

《still I rise》,相对来说是最直白的一篇,有力,仿佛战斗檄文,但和战斗檄文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rise,不是为了为什么,而是,我们rise,就如同自然界的太阳一样,就是会升起,就是会其道大光,以及《a white heron》里向上爬树(rise)的小女孩一样诶,rise!
《My Life had stood-a Loaded Gun》我没怎么很读懂,确实老师也说是一首有很多种解读的诗,但是有个姑娘在课上说,她觉得诗里面的我,想要自己做决定,老师问,哪句让你这么理解的呢?她说“Though I than He – may longer live He longer must – than I –For I have but the power to kill,Without – the power to die -”
我似乎还蛮理解这位女生的意思的,因为我觉得Without – the power to die 隐含的是want the power to die,倒不是die有多好,而是我要做自己的主,要有power,当然可能人家Emily Dickinson完全没有这一层含义,但是我觉得老师有个地方说的特别对,你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可能这份感受本身就是启示,也许这份感受不能让你更理解这部文学作品,但是好好观察这份感受,这份感受肯定能让你更理解你自己
而我,从这四篇作品中最大的感受是,我总会想到《剧院魅影》的一句歌词“All I want is free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