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假期还读完了《故事》,继续记一笔
1)主人公必须具有移情作用;同情作用则可有可无。
“同情是指可爱。我们愿意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朋友、家人或恋人。他们具有一种天生的可爱性,并能唤起同情。而移情却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反应。
移情是指“像我”。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观众发现了某种共通的人性。当然,人物和观众不可能在各方面都相像;他们也许仅仅共享一种素质。但是人物的某些东西能够拨动观众的心弦。在那一认同的瞬间,观众突然本能地希望主人公得到他所欲求的一切。移情是绝对的,而同情却可有可无。我们都遇到过不能引起我们同情的可爱的人。同理,一个主人公可以是招人喜欢的,也可以不是。由于不明白同情和移情之间的区别,有些作家自然而然地设计出好人英雄,害怕如果明星角色不是一个好人,那么观众便不会认同。”
其实我在读同人的时候已经发现了!为什么会有同人呢,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希望那个角色有一些温暖,希望这个角色能得到ta想要的
所以,一部剧一本书如果有大量的同人作品,其实也可以说明人物的刻画确实非常成功

2)关于戏剧腔
上次说到可信性是指一个内部连贯的世界,其规模、深度和细节都能自圆其说。作者又说,“戏剧腔并不是夸张表达的结果,而是动机不足的结果。不是因为写得太大而是由于写作欲望太小。一个事件的能量只能等同于其原因的总和。如果我们不能相信动机和动作的匹配,那么,我们就会感到这个场景有戏剧腔。”
我懂了!所以如果一个场景让人觉得戏剧腔或者说舞台腔,我们往往会说太“夸张”了,但这个夸张的并不是表达本身,而是动机不足,就是表达的和事件所蕴含的能量不匹配,丧失了可信度。

3)潜文本
潜文本是潜文本是指在那一表面之下的生活——被行为隐藏的已知和未知的思想和情感。如果一个场景就只是一个场景,没有潜文本的话,就毫无意义,不要写!
“例如,如果有人写出这样的东西:烛光餐桌旁,俊男美女相对而坐,水晶酒杯晶莹剔透,四目闪烁,犹如露珠。柔和的晚风轻撩窗帘,肖邦的小夜曲在背景中回荡。这一对恋人隔着餐桌,互相抓住对方的手,四目相对,眉眼传情,喃喃低诉:“我爱你,我爱你……”而且说的还都是心里话 。这是一个无法表演的场景。演员并不是牵线木偶,只会模仿动作和背诵台词。他们都是艺术家,是用潜文本中的材料来进行创造,而不是被动地表现文本。一个演员若要活灵活现地表演人物必须从里到外,从不可言传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思想和情感一直演绎到行为的表面。演员将会说出和做出场景所要求的一切,但是他们只有从内心生活中才能找到创造的源泉。上面的场景之所以无法表演,是因为它没有内在生活,没有潜文本。”
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其实演员找到潜文本,或者说选择了可信且连贯的潜文本,就会怎么演怎么有,这种有并不是一颦一笑多么精妙,而是找到感觉,所谓感觉,就是潜文本。
还是上面这个场景,如果一定要演,那么演员要必然会设定一个潜文本,比如,“他说他爱她,是他是害怕会失去她。他已经绝望了”或者“他说他爱她,他是在为坏消息做铺垫。他想把她甩了”等等
比如说马修伯恩《天鹅湖》里的王子,从小病娇向往母爱向往不得转而向往鹅,是一种潜文本,小时候也还凑合,但一点点被逼疯了,也是一种潜文本,比如说《剧院魅影》里的小c,不断成长做出自己的选择是一种潜文本,单纯是善良心软也是一种潜文本,不同的潜文本决定了不同的方向,只要能自圆其连贯有逻辑其实都可以,但是东抄一点西抄一点那就不行,所以优秀的演员的好几层意思,1)他能是能够给人物一个特别合理的潜文本,这个潜文本能够解释表现文本,2)他能选择符合这个潜文本的表现形式,比如说你给人物潜文本是懦弱的,同样是生气,可能你的生气就不会是理直气壮,破坏力十足,而是可能是试探性的生气,生完气又有点心虚

4)只有一种故事
“从本质上而言,我们从人类的黎明开始就这样或那样互相讲述的都是同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表现为一个求索的形式。一个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或变好或变坏,在他内心激发起一个自觉和/或不自觉的欲望,意欲恢复平衡,于是把他送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个人外的)对抗力量抗衡。他也许能也许不能达成欲望。这便是亘古不变的故事要义。”啊!故事真的是很好啊!

克鲁采

我也是听过克鲁采现场的人了,Antje Weithaas & Dénes Várjon昨天演了克鲁采,我仿佛记得对Dénes Várjon钢琴印象还挺好的,但是昨天没有很喜欢
客观的说还确实好的,但主观说,我不太喜欢
一方面可能是我自己昨天状态没有特别好,很累,而且天气很闷,整个人完全被闷住了
但也可能是这俩搭在一起的风格我不太喜欢,太正能量了,而且是那种扬鞭催马运粮忙的正能量,两个人配合的没什么问题,合铆合壳,但是我觉得没什么情,就怎么说呢,一对劳动好帮手的感觉,好像是那种在路边干活,从卡车上接货,一个人抛一个人接,是默契的,但是说有什么交互的感情,我觉得那也谈不上。。。我总觉得我的呼吸节奏和这场演出的节奏是错开的,就不是觉得特别舒服,听一些喜欢的演奏的时候,经常会被无意识带着有几个深呼吸,好像就是节奏合上了,就很妙!
小红书上很多人喜欢,之后的掌声也非常热烈,有人说阳气十足,我觉得这不就是“正能量”的另一种表述么?有人说“我觉得听到的不是演奏本身,而是贝多芬的伟大”,或者可能这也是我没有那么喜欢的原因,即使这真的是贝多芬,我可能就压根不太喜欢演奏者变得透明的方式,说到底,我还是觉得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而不是书房艺术

克鲁采我心里面最喜欢的版本是帕尔曼和阿什的,俩人是轮流引领轮流追随,很流动,而且不是共同操作某个活动
我觉得这里可能涉及到对duet的偏好,我个人是偏好那种独立而互动款的,有分工有角色轮替,不是很偏好合二为一款

谢林和鲁宾斯坦的,会觉得小提琴有一种骄纵,是钢琴托着它,也蛮有意思,刚刚搜了一下,鲁宾斯坦原来是1887年出生的啊,在我心里这就是个古代人了诶!谢林是1918生的,所以这俩差出30岁呢,但是我觉得他们很合啊,尤其那张勃拉姆斯好听极了,而且我觉得谢林搭鲁宾斯坦比谢林和海布勒的强多了,我不喜欢海布勒的钢琴诶,呆呆的,没什么灵气的感觉
以及连着听了一下对比发现,居然帕尔曼软这么多啊,而谢林居然颇为硬朗
还听了一段Gidon Kremer / Martha Argerich的版本,怎么说呢,有一种。。。疯疯的美感
著名的奥伊斯特拉赫和奥伯林版,我好像没啥特别感觉,就觉得奥胖每句的音头都好重啊,要不要这么重啊?!
以及,在听来听去中意外的发现第十奏鸣曲也蛮好听嘛

Do Not Go Gentle

昨天又读了一遍senlinyu的《Do Not Go Gentle》,算是为国庆快乐的小说假期预热,因为情节已经知道,所以就读得很细,实在不确定的地方居然还去和中文翻译对照了一下,可是,读到后面真的眼睛就又湿了
真的很感人啊!
这篇文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战后敏敏回学校想继续修完七年级课程,在SS的魔药课上昏过去,因为之前在马尔福庄园的贝拉划伤她手臂的小刀有特别的诅咒,所以一直不好,整个人越来越不行,然后SS尝试给她治病,无果,最后决定陪她一起去海外看病的故事
故事虽然简单,但写得好啊!

重病期间患者的心理活动写的非常非常细腻,而且作者把他们之间sex的气氛以及变化,和他们的关系发展和变化,整个写得密不可分,关键是感情发展很有逻辑,而且所有情绪都有来由
说起来,这篇文里面很感人的点是非常看重“自愿”,一方觉得“你不必如此”,另一方觉得“我想要如此”。就是我的付出完完全全是自愿的,这种付出并不是为了自我献祭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不是为了某种义务、压力或者道德要求,不是为了渴求潜在的回报,不是为了某种交换,而是仅仅是我愿意付出一些东西,是明确且完完全全的具有主体性的付出,同时既看重自己的边界也看重对方的边界
很少在男作者的笔下看到这种对付出的描摹,他们看不到这种付出的珍贵和了不起之处,很多时候,付出,要么就是TA魅力超群,值得被付出,要么就是付出变成苦情戏,要么就是付出的人好像舔狗。。。他们不懂得既这种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美感

而且这篇文里面的“付出”和“接收”是双向的,每个人都向对方付出,也同时接收对方的付出,虽然俩人经常频道对不上,但是完全没有误会什么的,反而是站在双方的立场,这些情绪都能很成立,令人信服,会觉得很“对”
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再三确认,最后SS和敏敏终于互相接收到对方这种我是完全自愿的主动的付出,并且这份付出是给“你”本人的时候,真的很感人啊!
但我还是想说!这样的作者为什么去搞德赫啊?!德拉科他到底哪里有吸引力啊?!

我居然去和kimi讨论了一下,为什么德赫我一直get不到,斯赫看起来明明更奇怪,但是就很容易get?
kimi说斯赫的人物结构就天然带有言情小说的类型,他们关系的框架很容易扭一扭成为可以成立的言情故事,但是德赫不太行,得靠很多二次创作,我说,如果说斯赫的“师生”“哥特罗曼司”“治愈与救赎”等等,确实结构就在那里了,可是德赫不也是流星花园式的么?
kimi说,不是,流星花园式的爽点经常在“翻盘”上,也算一种逆袭,但是赫敏已经是道德、智力、勇气三重顶配,而且人生境遇也蛮好,又不缺钱,不仅不需要德拉科的钱,甚至德拉科到底后来会不会有钱也难说(毕竟他爹的地位也摇摇欲坠),所以这就不是流星花园式的了
这么说来也对哦,我想想,德赫也不是《傲慢与偏见》式的,因为德拉科的品性肯定不能和达西相比,而青梅竹马、并肩作战、破镜重圆就更谈不上了。。。可能只能搞搞先婚后爱了吧。。。摊手
所以,我总结一下就是德赫的原著人物结构和人物关系使得这俩人并没有一种已经成熟的叙事框架对应,而斯赫不仅有,而且有很多可以套用的叙述框架,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审美入口,所以德赫确实比斯赫更难get到诶。。。不过德哈倒是不难get到,虽然我不磕这俩,但是磕点还是比较容易想的呢。。。所以啊,我觉得senlinyu的德赫设置在战败,是有道理的,只有战败才比较容易立得住吧

Pioneers Palace

作者还解释了一下,这个到底palace是干嘛的,说是“the state social club for children”,而我们一眼就看懂,哈,少年宫嘛!
这本Rudolf Nureyev传记还挺好看!因为他的故事我已经基本知道,不去探究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呢,就看得很慢,只是在字里行间充分感受这位舞者的成长,虽然我才读了5%,但是已经有很多地方颇受震动
在儿童时期去过一次剧场看芭蕾演出之后,Rudolf Nureyev就感受到了calling,他就觉得舞台就是自己想要的,他在学校学民族舞去部队医院演出,接着就越跳越好,每一位老师都非常愿意教他,也不是觉得他身体条件有多好或者舞蹈本身天赋惊人,而是人人都会被那种对舞蹈的严肃、热情、郑重和与生俱来的乐感镇住,好些人都说他从小对舞蹈就take it very seriously

我觉得这种出身很穷的艺术家的早年,常见的叙事版本往往是1)机缘巧合天赋被发现,或者2)是不断努力终于得到贵人提携。这本传记比较好看的是,他不是这两种版本,而是非常有主见有想法,是有一种一切都要为我所用,而我的一切是都要为舞蹈/舞台所用的感觉,可以说是自私,也可以说有时候会反而显得无私,因为“我”在某些时候反而变成一个载体一个通道
我觉得他就是自身密度特别高的人,于是会有一种奇异且巨大的吸引力,我从来没在生活中见过,但是竟然也觉得可以想象诶
待我继续往下读!
啊!说起来,最近想看的东西好多啊~~~~我已经为国庆假期囤积了很多小松果了!

好久不听昆曲,今天在路上忽然想听《三醉》的几支曲子,找了岳美缇的来听,“趁江乡落霞孤鹜,弄潇湘云影苍梧。残暮雨,响菰蒲。听晴岚山市语,看烟水捕鱼图。”啊,真好听啊,不像《望乡》,曲子本身好听是一方面,李陵和苏武的复杂又强烈情绪更是重点,但这支“红绣鞋”我觉得就没什么情绪,纯纯就是曲子好听,唱得好听
又去找了《刺虎》,听张静娴唱“滚绣球”,啊,好听!北曲听着就是比南曲爽一点,连着听了两遍,但是这张专辑里只有“滚绣球”,翻了半天,只有余彬的专辑里有接下去的“脱布衫带叨叨令”,啊,不行,我都没听完就关掉了,又回头去听了一遍张静娴
亏得余彬还跟着她学了这么多年。。。
怎么说呢,以前觉得张静娴有时候有点样板戏的审美,但是后辈青年还不如她呢。。。其实余彬嗓子和台风还是蛮好的,在上昆她这一批算是很不错,但还是不太行啊。。。我想到小女巫说,“可重复性”才是审美的金标准,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由此高下立见!

《故事》笔记之一

这本书我才读了四分之一吧,但是已经觉得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作者认为,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揭示/展现了某一种生活,因为人类永恒的追求就是:人应当怎样度过这一生,因此人类对故事的渴求是无尽的,故事是一种古老而永远的存在
1)创作选择——创作是指在取舍过程中所做出的创造性选择。
“优秀的写作绝不是一对一的,绝不是设计出某一精确数目的事件来填满一个故事,然后用铅笔划拉出对白那样简单的事情。创作是五比一,甚至十比一、二十比一。这个行当要求你发明比你可能的用量要多得多的材料,并从这贴合人物角色及世界真实的大量优质事件、新颖瞬间中做出明智之选。当演员们互相恭维时,他们常说,“我喜欢你的选择。”因为他们深知,如果一个同行成功地演绎了一个美妙时刻,是因为在彩排中该演员已经尝试过二十种不同的方式,最后才选择的这个完美瞬间。”“如果你从未抛弃任何一个想法,如果你的修改只不过是在提炼对白上做了些文章,那么你的作品几乎肯定要失败”
我非常喜欢这个讲法诶!上大提琴课的时候,老师经常说,要试,这一句,你弓子走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弓毛多一点还是少一点?怎么分配弓子?揉弦宽一点还是窄一点?你得通过不断地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那种版本。当然有一些规律,比如说,你跳弓喜欢干净果断一点,那可能压的要多,蹭的要少,喜欢更灵巧柔和一点,那可能压得要少一点,蹭的比重要增加一点,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在不断的选择里出现一部好的作品,弯路和冗余是必须的,那种多快好省立刻能有最优解,我觉得。。。既不现实也没什么美感

2)人物的真相——人物的选择
作者认为,人物塑造和人物是不一样的,人物塑造是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的素质总和,这个人的年龄啦外貌啊等等,但人物,“人物真相是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得知真相的唯一 方法就是看他如何在压力之下做出选择,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采取哪种行动。他选故他在“。另外,人物塑造如果和人物真相完全一样,那这个人物就没什么意思,就是工具人,不能做主角,简单的说就是要“看似如此,其实并非如此 。”
读到这里,一则我想到老邓的名言“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二则我想到,哈利波特的世界确实就是这样,比说说莉莉,这个人物没什么大意思就是因为,她看起来为人热情善良勇敢,结果这个人物的真相居然也是为人热情善良勇敢,那就不太行,而有意思的人物,且不要说斯内普了,就说老邓吧,人物塑造是一个看起来慈祥宽厚的长辈,但是揭示出来的人物真相是有操控人心的一面,接着看起来是无所不知不爱权力,但是转一转,揭示出来的任务真相是也有过“为了更伟大的利益”的和格林德沃的一段过去,等等,所以这个人物就比较有意思
而演技,也是这样,一个演员演技好,就在于TA知道了人物的全部真相,但在人物塑造的表象之下,把人物真相在具体的场景里恰如其分的体现出来

3)时间的艺术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而生活是在时间中度过的。所以,电影是时间的艺术,而不是造型的艺术。我们的堂表兄弟们并不是绘画、雕塑、建筑或摄影等空间媒体,而是音乐、舞蹈、诗歌和歌曲这样的时间形式。所有时间艺术的第一大训诫就是:“汝必留最佳于最后””
我觉得时间的艺术的最后的高潮,是和前面紧密相关的,家门口一棵樱花,日复一日目睹它光秃秃的,到了春天,忽然有一天灿若云霞,这就很震撼,但是如果只是乍一看一棵开满花的树,就那么震撼,所以就是要有过程

4)审美情感
“一个讲好了的故事能够给你提供你在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那样东西: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体验需通过事后的反思 变得有意义;而在艺术里,体验在其发生的那一瞬间 马上就会具有意义。艺术家不仅需要表达思想,还需要证明思想。仅揭示出某一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观众不仅需要理解,还需要相信。你要让全世界观众都在离开你的故事之后,依然相信你所讲述的故事是对人生的一个切实比喻。”
所以,不要解释!绝不采用任何解释性的话语。“故事大师从不解释。他们所从事的是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戏剧化表达。”
我觉得很有道理,讲道理文艺我觉得是不行的,所有讲道理的文艺作品我都不太喜欢,即使TA讲的道理都是我同意的那种道理

5)映照出自我的创作
“你并不是从思想中汲取出了行动,而是从行动中汲取出了思想。因为无论你的灵感为何,到最后,故事总要将其主控思想植入最后的高潮之中。而当这一事件道出了它自身的意义之时,你将体验到写作生活中感受最为强烈的一个时刻——自我认知 :故事高潮反照出你的内在自我,如果故事来自你内心最好的源泉,通常的情况是,你会为自己看到的、它所反映的东西感到非常震惊。”
“思想可以被控制和操纵,但情感却是发自内心且不可预料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对权威构成威胁,是因为他们揭露了谎言并激发了思变的激情。”
“既然故事的影响力不可忽视,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讨一下艺术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我相信,我们并没有责任疗救社会的弊端,恢复对人性的信心,振奋社会的精神,甚或表达我们的内在本质。我们只有一个责任:讲真话或曰揭示真理 。因此,你必须研究你的故事高潮,并从中提取你的主控思想。”
“但是,在你采取下一步行动之前,你不妨自问:这是不是真理?我是否相信自己故事的意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把它扔掉,然后从头开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要尽一切可能让世人看到你的作品。因为,尽管艺术家在私人生活中也许会对人撒谎,甚至自欺,但他创作时一定会讲真话。”

我觉得说的没错,这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说,创作其实是很难矫饰的,解释和表达的时候可以立人设,TA可以写很多宣传文,说自己最赞同“人人平等”了,但是在TA讲故事的时候,这个故事有很多细节的时候,TA的社达思想反而是很难的矫饰的,你的情节你的描绘你的人物真相就揭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另一方面,自己都不信的东西是不会打动人的。。。文化产品虽然是产品,是有明确受众的产品,但是如果这个产品你都不信,那也不行。。。就好像。。。自己店里做的饼自己都觉得很难吃,应该也很难大受欢迎吧。。。自己觉得好吃别人不一定觉得行,自己都觉得不好吃,可能就更不行了。。。技术本身就不行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还在于自己到底信什么

舞?剧?

上周末看了一遍Rudolf Nureyev和Margot Fonteyn的天鹅湖,好看的,印象最深的是,天鹅公主刚刚出场的时候,做出梳理毛的样子,左右转转自己脑袋,那个动作非常灵巧非常萌,双人舞部分,有一种流动的情谊在彼此之间,说起来公主在王子的小脖子里蹭蹭,蹭的很实在,不是那种虚虚的蹭一下,看起来真的非常依恋,最后王子葬身湖水里面也还蛮惊人的,很有戏剧感
之所以去看《天鹅湖》一方面是想看看他俩的舞台合作到底是怎么一种感觉,一方面也想看看马修伯恩版到底是根据一个什么样的舞剧幻化而来的,到底有什么传承借鉴,看下来发现,确实马修伯恩的天鹅湖,还是天鹅湖,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是一个在原版里面扭一扭(可能扭得比较多就是了)的故事,是一个有来处有传承的故事,看到马修伯恩版和原版的各种联系,觉得还蛮有趣的诶!

以及,我觉得Rudolf Nureyev会喜欢马修伯恩的天鹅湖的!虽然马修伯恩的天鹅湖出来的时候他已经过世了,我在豆瓣上看有个人评论说自己只喜欢Nureyev版和马修伯恩版这俩天鹅湖,嘿,我可以理解诶!
因为Nureyev版天鹅湖据说和之前演的也不太一样(08年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有一个非常新的高清版本,是Nureyev的编舞),总之是很大增加了王子的戏份,然后我就去看了一些其他的天鹅湖视频片段,还看了一些评论,看了一些各个学派的对比,确实发现有一些剧院的版本就是高强度体育活动啊

以及,我发现大家主要分两拨,一拨是看舞,一拨是看剧
看舞的那拨会觉得,如果要看剧,为什么不去看话剧看音乐剧看电影啊?为什么要在舞蹈里面寻找戏剧感啊?

看剧的那拨会觉得,如果只是看跳得高转得快,不如去看艺术体操了
我是看剧这一拨儿的!我希望看到的就是戏剧感,如果大家在古典芭蕾里追求的都是形式美,如果剧中人物只是形式美的容器,那只能说古典芭蕾不适合我啊!
在我心里,舞蹈是一种表达的语言,在合适的编舞之下,舞蹈会是这个“剧”唯一可行的语言!是歌之不足舞之蹈之
更精确的“戏剧感”究竟怎么来描述,我还没想好。但,总体来说,我觉得“戏剧感”,是一种感觉,并不是要求舞剧变成一种叙事情节特别明确的东西,每个动作都有情节,仿佛是夸张了的话剧,或者哑剧,就很俗气而且完全不好看了。另外,音乐也是戏剧感很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和音乐的配合,总之,戏剧感,这是一种总体的感觉
说起来Rudolf Nureyev对现代舞是很有兴趣的,一个对现代舞有兴趣的人,一个对古典舞剧做了更“剧”的编舞的人,我觉得可能这就是他吸引我的点

同时,我对舞蹈本身的高难度毫无兴趣,乐感和戏剧感才是最重要的部分。黑天鹅的挥鞭转,转32个还是转20个,有什么大差别呢?旁腿有多高又有什么要紧呢?关键还是有黑天鹅的感觉,而感觉这种东西,并不是动作又快又好又难就会有的。虽然有人觉得动作的完成情况就能等于人物塑造,黑天鹅的诱惑凌厉美丽,就是通过动作又快又好又难体现的,但我觉得不行。如果有技可炫,炫一炫也蛮好,但是如果技本身只是够用,不够拿来专门炫,也行。因为,我希望在舞台上看到的,并不是较为美丽的竞技体育

舞者

最近读完了本小说《舞者》(新版译名是《随巴黎起舞》),非常好看!比想象中好看得多,看到后半段开始,就是每天睡前读一段,很珍惜的读完,倒也不是人物写的多立体饱满,而是非常有灵气,就好像是抓住神态的人物抽象肖像图

但一开始我甚至都没意识到是有原型的,看到一半反应过来,于是想了解一下完整的人物简史
大致查了一下,Rudolf Nureyev,1938年生,出身贫困,小时候和妈妈以及三个姐姐一起长大,母亲偶然得了一张芭蕾舞演出票,他随母亲去看了之后喜欢上舞蹈,和女老师学了一阵。他爸爸打仗回来了,坚决反对,然后他偷偷摸摸半夜接着跑出去学
老师觉得她很有天赋,希望他能去更厉害的地方学舞,他后来去了列宁格勒,毕业之后到了基洛夫芭蕾舞团(应该就是后来著名的马林斯基芭蕾舞团)并成为基洛夫芭蕾舞团首席男演员。1961年去巴黎演出的时候叛逃巴黎,后来一路风生水起,名利双收,被认为是确立了男演员在芭蕾舞剧中的重要地位,是超级大佬,同时一生和无数男、女发生过关系,最后因艾滋病去世。

我行动力超群!不仅在周末看完了一部讲他的纪录片,还看完了一部拉尔夫费因斯(啊,伏地魔大人)导演并出演了的讲他故事的《白乌鸦》,以及看完了他和Margot Fonteyn的《天鹅湖》

看完纪录片,对这个人物更有一些实感,总体来说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爱自由,随心所欲,还精神头和体力都超级好,应该是女人缘很好。同时,艺术上非常有追求,是真心爱跳舞爱舞台,而且对观众有巨大的吸引力
我小时候应该是对这款人物兴趣不大的,因为我小时候总体来说是一个非常单调,保守,非黑即白的小孩,但是现在确实觉得很有意思啊!虽然某种程度上符合“艺术家”的刻板印象,但是他吸引我的点在于,他不是很“男的”,起码。。。没有交一堆小女朋友,任何一个男的,只要后面找了小女朋友,再生个娃,娇妻稚子,啊!我就觉得完全不行!

尤其是纪录片里稍微提到的他和Margot Fonteyn的那段故事,我觉得颇为传奇
Margot Fonteyn,1919年生,是英国最有名的芭蕾舞演员,60年代初,因为她帮助她外交官丈夫参与了巴拿马政变被捕,虽然被英国斡旋之后搞回来,但是事业可能也就这样了,准备退休。那时候Rudolf Nureyev刚刚叛逃不久,他一直想要和Margot Fonteyn跳(基本上就是,啊,我从小就看你跳舞),Margot Fonteyn觉得,这人比自己小19岁,完全就是后辈,也不是很愿意。但也总想说那客气一下,总之俩人就跳了一次。结果彼此都发现非常非常合拍,就此合作下去,合作了17年,合作场次也非常非常多。总之,她一直跳到1979年,跳到60岁高龄(kimi说30~35 岁是绝大多数女演员离开“主要角色舞台”的集中年龄段)

顺便,她要支付她老公的医疗费,因为她老公被人打伤了,瘫痪在床(而据说是出轨,被人家的老公打伤了),基本积蓄耗尽,后来她得了癌症,Rudolf Nureyev也为她支付了相当多的医疗费

我觉得这段关系很迷人的地方在于复杂和丰富。首先,这并不是一段艺术家和缪斯的关系(啊!我讨厌这种关系),而可以说是互相成就。其次,他俩不管在肉体上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但肯定在同一时间都各自还有其他肉体关系,所以,并不是什么排他的传统“神仙眷侣”。于此同时,他们又应该是心灵相通,因为两个人台下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而俩人跳了那么多舞,那么多情意绵绵的舞,那么多身体互动的舞,也一定会有精神上的好朋友之外的东西,又有这么大的年龄差,可能彼此之间还是姐姐/弟弟、母亲/儿子、既有情欲又有一些神圣而纯洁的部分,总之,就很有意思!

我去看了他俩的《天鹅湖》,好看的,我觉得俩人之间的气韵流动,非常好看!颇有一些心得,但是关于芭蕾舞本身的我的心得体会准备过两天来写!

某种审美偏好

去看《天鹅湖》的时候有种两个印象很深的地方:
1)主角和群演
这出戏里面,头鹅/陌生人,显然是最主角的出彩角色,是绝对的主角,而其他鹅和舞会上的来客,都是群演,但是演头鹅/陌生人的演员,在不跳主角的时候就去跳群舞了,当然可以说剧组要人员精简,节约成本,但是我还是觉得,演员在已经演了绝对的主角之后,仍然可以跑龙套,跳群舞,是一件非常符合我的审美偏好的事情
因为群舞和主角且不要说具体演出的舞台感受会不一样,我想群演感受到的观众反馈和主角感受到的观众反馈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会觉得这样的舞台安排和这样的演员,都会更懂观众更懂戏,说不定也会更尊重同行
说起来,音乐剧里面也有这种情况,剧院魅影里面轮替小C,因为是轮替,不是替补,所以也算是有固定场次的主角,但是她也在并非轮替小C的时候会去跳群舞
顺便,有一些演员非常厉害,swing,翻译是超级替补,就是一个人能演数个角色(有时候是一部剧里所有同性别的配角人物),随时能上,可以替代任何角色,所以他们要熟悉包括所有这些角色的动作、台词、舞蹈位置,还有所有上下场路线和换装等等,我觉得真的很厉害啊!!

2)各种各样的群演
舞台上的群演,尤其是鹅和舞会上的女宾,因为穿得比较少/比较贴身材,就能很明显看出体型差异,有的人胖有的瘦,当然胖也胖不到哪里去,但确实差异还是挺大的,以及还有各种肤色,另外有时候鹅们虽然在跳一样的动作,也不能说很齐刷刷
这也蛮符合我的审美偏好的,而看到各种格外齐刷刷的,不仅动作齐刷刷,连长相体型恨不得都齐刷刷的舞台,我只能说。。。我有点害怕
不仅会令我觉得,“一个人削去所有的个性削掉所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特征,成为更宏伟的东西的一颗元素”。。。而且整齐所要付出的努力/不断被纠正是巨大的,80%的整齐度可能花个80%的努力,95%的整齐度可能就要160%的努力了,而99%的整齐度,说不定就要800%的努力。。。所以看到非常齐刷刷的场面我还会觉得其中蕴藏着一种毫无必要的残忍和毫无意义的对人的消耗。。。也令我害怕
但是小红书上有人不喜欢多元化这一点,有人直接嫌弃身材不统一,不如俄罗斯芭蕾筛选出来的美,有人客气一点,说“可能我还是集体操思维”,还是喜欢更整齐的
怎么说呢,我觉得喜欢特别整齐的,还是去看张艺谋吧。。。不过又要鹅剧(鹅剧所包含的思想/剧情)又要大家齐刷刷,则是不可能的,能生长出这样的鹅的土壤,必然是不能长出张艺谋的。。。所以其实审美偏好背后也是一整套价值观呢。。。而且吧,也不可能有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和用就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互为表里的。。。

二刷三刷四刷《天鹅湖》

27号看完就很喜欢《天鹅湖》,想要再刷一次。因为觉得James Lovell的王子就已经让我非常喜欢,并不想尝试新王子,那就准备挑他的场次,犹豫继续去看Harrison Dowzell还是换一只鹅,看各种宣传里面Jackson Fisch非常可爱,这次海报的鹅也是他,不知道看起来如此软萌的男生,演头鹅在台上会有什么样的感觉,那就决定去看一看
所以,周六下午,继续看鹅,啊!!!真的不错!!!
我觉得他和Harrison Dowzell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搭配同一个王子火花也很不同
总之,周六中午又买票现场又看了一场《天鹅湖》
然后晚上在家看了一遍2019年的官摄,今天下午窝在沙发上看了一遍96年原卡官摄。。。
也就是说,本周,我用了五天看了四场鹅!!!

我要讲一下这个《天鹅湖》的故事,大致就是王子被他妈严厉对待,精神状态本来就一般性,好容易放飞自我交了非常活泼但不合适的女朋友,被妈妈嫌弃。他跑去酒吧买醉,看到女朋友不理她,结束的时候还收了母亲私人秘书的钱,可见被母亲的私人秘书买通。王子受到很大刺激,觉得没人爱自己,跑到湖边想要自杀,跌跌撞撞里,看到一只领头的大鹅,他和大鹅有一些互动,然后又来了一群鹅攻击他,头鹅救下他,俩人共舞,王子快乐得不得了,醒过来也不想着自杀了,整个人为之一振。在皇家舞会上,来了一个神似头鹅的陌生人(通常都是头鹅的演员),在舞会上撩遍男女嘉宾,风情得一塌糊涂,但就是不理睬王子,最后和王子稍微跳了一段舞,王子想要摸他,陌生人立刻暴揍了王子,继续去王子他妈跳舞以及这个那个,王子就错乱之下拿了侍卫的枪,混乱之际枪被夺下。王子进了疯人院,女王来看他,他继续求女王抱抱,女王再次拒绝了他,女王离开之后,床底下、房子四周出来很多大鹅,要来攻击他,但明显这已经是王子的幻觉了,毕竟病房不可能有鹅嘛。然后头鹅出现,头鹅一身伤,但是努力保护王子,用翅膀抚慰王子,最后寡不敌众,王子和头鹅都死了,女王进来,发现王子死了,第一次抱起王子,前景是女王抱着王子,背景里则是王子在头鹅怀里,全剧终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shu听,shu说真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啊,结果杨小恒说,这就说明抱抱很重要!!你不能拒绝抱我!!随时都要抱抱!!好的吧。。。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来,鹅无定势,这是不同人能作不同诠释的角色。总体来说有两个方向:1)鹅完全是王子理想的自我,自由,有力量,从不渴求;2)鹅是王子幻想的可以保护自己的人,温情,内心柔软。绝大部分鹅都是根据舞者的理解调配两者的比例。有的鹅偏1)有的鹅偏2),而陌生人是真有此人还是王子本身的心魔我觉得也是不同的考虑。
而,王子大部分都是惨惨的,但是惨惨的和惨惨的也不一样,是向外求,要抱抱求而不得,随便一点温暖都可以勾走,还是就是自厌,自己的对自己不满意?是相对来说较为清醒的想不如死了算了,还是彻彻底底的疯掉了?这也是不同王子的演员的会做的不同诠释。

由于这出戏是一个可以容纳各种想法的戏,有非常饱满的情绪变化,所以王子和鹅只要有自己的逻辑,都可以立得住都会有说服力。王子和王子不一样,鹅和鹅也不一样,而同一个王子和不同的鹅,不同的王子和同一个鹅,都会不同的火花,所以,真的,都很好看!

说回周六中午,我去现场看了James Lovell的王子,Jackson Fisch的头鹅,就比27号首演的Harrison Dowzell得头鹅要温情非常多。我觉得Harrison Dowzell的鹅是无情的,王子只能追逐,但是两个人又非常默契,作为观众的我又明显觉得他们是一体的,要不是这样,我觉得我也不能那天晚上第一次看明白这个故事,整个逻辑特别顺畅。特别是舞会那场,Harrison Dowzell的陌生人和王子眼神跨过所有人每次都对在一起,非常默契非常妙,所以27号这个版本的震动在于我觉得王子他理想的自我已经很完整了,他只要再努力一下,再挣扎一下,他能好的,拯救他的会是他自己(幻想出来的鹅),但是他还是挣扎不出来,最后死了

而Jackson Fisch则是温和,湖边相遇那场,他的攻击性就不是很强,舞会也以魅惑为主。最后一幕,就是鹅从床底下出来,头鹅护住王子那一段,他演得非常非常感人,头鹅那么勇敢那么想要护住王子,小翅膀的蹭蹭那么温柔那么小心,看得我差点眼睛一酸,王子想要有个人来爱他,也终于有人(鹅)来爱他,最后他和鹅做的做了几个镜像的舞蹈动作,不长,但非常感人,我会觉得,天啊,这样的鹅谁扛得住啊?!其实他和James Lovell这一组没有之前James Lovell和Harrison Dowzell那一组默契,两个人没有那么一体,有的地方有点对不上,但更缠绵一点,他部分时候承担了“幻想出来的爱人”这种角色,也是一种诠释

James Lovell的王子演得非常细腻,有很多细腻的小动作,逻辑也很连贯,我很喜欢!而且我觉得他是一个精神状态还可以的王子,在剧里的精神状况可以说是每况愈下型的,有一个递进的过程。当然王子的精神状态肯定不怎么样,但是他在不怎么样里还算可以的,而且舞台上很吸睛。作为观众,我眼神就是会跟着他走,而头鹅因为造型因为舞台设计天然会就吸睛,王子能和头鹅平衡,我觉得不容易,所以这两场的王子和鹅总体来说比较平衡

总之,这两场看得我非常满意!!

周六晚上看了19年的官摄,王子是Liam Mower,他是《Billy Elliot》首演版的billy,啊,《Billy Elliot》和《天鹅湖》真是难解难分的缘分啊。。。头鹅是William Bozier,这一版王子确实更吸睛!我觉得这一组也是温情派的鹅,但是舞会一场两个人则非常花火四射,Liam Mower自带一种愁愁的气质,他的精神状况是那种愁愁的精神不太好,还挺喜欢这个版本的

周日下午再次看了原卡!上次看得困死了的版本,这次看当然是不困的,神采奕奕。原卡毫无疑问是好的,但是我觉得也很难说就是最好的,是后来者所有人都在模仿他们,并不是的。(虽然原卡很好,但后来人各有千秋,我觉得正这是一部戏很棒的地方)。因为,首先原卡的鹅是Adam Cooper,妈呀,这个鹅太太太太太太太美了,力量轻盈准确,美得非人类一样,所以一出来就是焦点,舞台其实会有一点点失衡,我甚至觉得就是因为我先看的的这个版本,所以我根本没看懂。因为只要Adam Cooper在台上,真的很难去关注到王子,根本没想过这个故事是一个王子眼中的世界。另外就是这个王子,王子是Scott Ambler演的,他演得非常投入,但是他的版本我觉得精神问题太严重了一点,会让我觉得这王子是不是天生精神就有点问题啊,以至于并不是描摹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碰到的问题,而是一个“他”的问题,共鸣反而会比较少一点
而且原卡的录像我觉得有点问题,角度啊灯光啊什么的有点太老式了,我不是特别喜欢。。。一般来说,我经常会觉得原卡最好,或者老版就比较好,但是就《天鹅湖》而言,倒还这真不是,确实是各有美好之处!

怎么说呢,在本周之前,我完全没想到,我居然会看鹅看的如此如醉,我真的很喜欢这部戏,我觉得这是一部情绪非常浓烈,而且是一部能承载各种各样演绎的戏,喜欢!如果有机会还会想再去看的!以及,似乎还有个12年版的官摄,似乎也还可以看一下?
总之,能在现场看到这样两场《天鹅湖》,真的很快乐,啊!!

马修伯恩版《天鹅湖》

昨天看了上海场的首演,啊啊啊啊啊,太好看了!!!!
这戏我之前看过官摄,一方面舞剧我完全不懂,一方面冬天窝在开了电热毯的床上看的,所以看得有点困,不仅有点困,还时不时觉得,嘿,你们怎么老不唱啊
这次来看到剧院的公众号说头鹅是12-13年在西区演过《Billy Elliot》的,顿时我来了精神,《Billy Elliot》有一场里面用到了一点天鹅湖的元素,非常非常美,有一种令人瞬间起一身鸡皮疙瘩的美,这位小时候演过Billy,长大了演头鹅,我就很想去看一下了!!

这次演出总共有四个王子+四个头鹅,下午剧院微博出卡司,我昨天下午刷到首场卡司就是演过billy的这位,立刻马上打开闲鱼,行云流水收了一张10排25座的票,然后快乐的刷附近有啥吃的
下班,地铁,吃了一锅颇为好味的铜锅米线,然后慢悠悠晃到文化广场
真的,看演出还就是要坐得近啊!
这个位置完全能看到演员头上的汗珠甩出来,看表情就更不用说了,非常清楚,花钱使人快乐!

有人repo说,这个剧感觉剧大于舞,TA觉得不太灵,TA更想看精湛的舞技想看芭蕾炫技,然后很遗憾这版没什么这类东西,啊!我觉得“剧大于舞”说得太对了!虽然我和这位观众的追求完全不同,因为这就是我最最最喜欢本剧之处,我为什么要看人舞来舞去呢?我为什么要看人把自己拗出起奇奇怪怪的造型呢,我要看的是一个用舞蹈作为语言讲的故事,用舞蹈传递的一些仅能用舞蹈传递的情绪和想法
看完这台戏,我觉得他们完完全全做到了,信息量很大,而且完全通过舞蹈通过肢体语言通过表情把这些信息传递给了坐在台下的我们,甚至令我觉得在想到传递的这些信息里面,舞蹈是唯一可行的语言,不仅不必开口甚至无法开口
居然第一次理解了我们古代人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确实是情绪很浓的语言,确实是歌之不足的强化升级版

这一场的王子是James Lovell,头鹅是Harrison Dowzell,本来是冲着演过billy的Harrison Dowzell买的票,根本没想过王子是谁以及会不会好看这一茬,结果王子非常非常好,演得非常细腻,很感人,湖边初见大鹅们的后的一段独舞,把前面的郁闷压抑别扭一扫而空,他演出来那种快乐,欢欣,喜悦,完全能感受到王子此刻觉得世界仿佛都变得可爱了,James Lovell把这些情绪的演进和绽放都太美了
头鹅当然也很好,看照片很硬,但实际在舞台上看是身子又轻又有肉的那款,是有力量的,但不是很重很硬很冷的力量,而是更偏暖一点

这一组王子和头鹅让我仿佛第一次看懂了这台剧,自然而然就有了很多理解!虽然也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就是了。。。
首先,俩人非常默契,但一点都不暧昧,让我一下子看出来,这鹅和这人实际上是一体的,头鹅是王子理想自我的投射,是一个自由有力强大游刃有余版本的自己,而不是真有此鹅
这一组搭配就我的感觉而言,头鹅实际上是无情的,他并不是王子温暖的救赎,他们并不是能看见彼此洞察彼此,而是王子在追逐且也只能追逐,王子充满了“请看见我”的渴望,而头鹅并不需要王子,他自己已经是完满的状态。他虽然在湖边保护过王子,但是这种保护,就好像是哈利波特在湖边自己放出的守护神咒,而他当时以为是他爹在暗中护佑他。。。但是哈利同学他后来知道了自己的力量,但是王子没有,他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依然去追逐幻象
我甚至在想,如果头鹅演得太有情,俩人有真的理解式的互动和理解式的保护,就会很怪,整个故事就会变成“弱弱小王子和一只始乱终弃的鹅的故事”,可能也不是不可以。。。但确实没有目前这个版本有意思

说起来,最后一场,头鹅从床下钻出来,王子和他共舞,啊,令人震颤,我在小红书上看有人去SD,和James Lovell说她看哭了,James Lovell说他也哭了,她说她最后一幕都能看到他身体在发抖,啊!虽然我没有看到王子哭,但确实能感受到快结尾的时候整个气场、氛围和情绪都非常浓郁。。。(顺便,哭哭就是很好看啊,JR哭哭也很好看啊,即使我没看到眼泪本身,哭哭和不哭哭可能就是不太一样)
说起来,我边上的姑娘也看哭了(而且感觉不是我小红书刷的那位,因为她最后是在拍谢幕的视频,而小红书的姑娘贴了几张高清谢幕的照片),那可以充分说明该时剧场,看哭的观众至少有俩

看好戏,在好位置看戏,真的真的真的使人快乐啊!
说起来,这台戏还蛮上头的,我觉得对我来说,上不上头就是可以预测的大概,情绪冲突更剧烈的,内心更挣扎的,更不明确的,更复杂微妙的东西我就比较上头,啊!喜欢这版《天鹅湖》!喜欢这组王子和头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