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听过克鲁采现场的人了,Antje Weithaas & Dénes Várjon昨天演了克鲁采,我仿佛记得对Dénes Várjon钢琴印象还挺好的,但是昨天没有很喜欢
客观的说还确实好的,但主观说,我不太喜欢
一方面可能是我自己昨天状态没有特别好,很累,而且天气很闷,整个人完全被闷住了
但也可能是这俩搭在一起的风格我不太喜欢,太正能量了,而且是那种扬鞭催马运粮忙的正能量,两个人配合的没什么问题,合铆合壳,但是我觉得没什么情,就怎么说呢,一对劳动好帮手的感觉,好像是那种在路边干活,从卡车上接货,一个人抛一个人接,是默契的,但是说有什么交互的感情,我觉得那也谈不上。。。我总觉得我的呼吸节奏和这场演出的节奏是错开的,就不是觉得特别舒服,听一些喜欢的演奏的时候,经常会被无意识带着有几个深呼吸,好像就是节奏合上了,就很妙!
小红书上很多人喜欢,之后的掌声也非常热烈,有人说阳气十足,我觉得这不就是“正能量”的另一种表述么?有人说“我觉得听到的不是演奏本身,而是贝多芬的伟大”,或者可能这也是我没有那么喜欢的原因,即使这真的是贝多芬,我可能就压根不太喜欢演奏者变得透明的方式,说到底,我还是觉得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而不是书房艺术
克鲁采我心里面最喜欢的版本是帕尔曼和阿什的,俩人是轮流引领轮流追随,很流动,而且不是共同操作某个活动
我觉得这里可能涉及到对duet的偏好,我个人是偏好那种独立而互动款的,有分工有角色轮替,不是很偏好合二为一款
谢林和鲁宾斯坦的,会觉得小提琴有一种骄纵,是钢琴托着它,也蛮有意思,刚刚搜了一下,鲁宾斯坦原来是1887年出生的啊,在我心里这就是个古代人了诶!谢林是1918生的,所以这俩差出30岁呢,但是我觉得他们很合啊,尤其那张勃拉姆斯好听极了,而且我觉得谢林搭鲁宾斯坦比谢林和海布勒的强多了,我不喜欢海布勒的钢琴诶,呆呆的,没什么灵气的感觉
以及连着听了一下对比发现,居然帕尔曼软这么多啊,而谢林居然颇为硬朗
还听了一段Gidon Kremer / Martha Argerich的版本,怎么说呢,有一种。。。疯疯的美感
著名的奥伊斯特拉赫和奥伯林版,我好像没啥特别感觉,就觉得奥胖每句的音头都好重啊,要不要这么重啊?!
以及,在听来听去中意外的发现第十奏鸣曲也蛮好听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