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红楼梦》

豆瓣上有位经常写乐评听过无数多古典音乐专辑的网友,古典音乐我一点不懂,前两天看到他写了一篇王文娟的豆瓣日志,这个我懂啊!就默默的觉得写的不太行啊。。。然后生出一种待小僧伸伸脚的感觉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姐姐说,“她塑造过角色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就迥异的人物,但却都拥有自尊、自爱、自信的精神内核。即便是在越剧这样以女性观众为主要受众的剧种里,这类风格也并不多见”,我觉得这个真是说到点子上!
王文娟的黛玉特别令我觉得厉害的一点是在这出戏最后,以为宝玉另娶他人,但是表现方式不是怨恨和惨烈的那种,焚稿里虽然肝肠寸断,“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孤独和幻灭,所以能令人感觉到她是林黛玉,不是情探里的敫桂英。而宝玉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没有那种想到赢得佳人的得失心,而是“你若烦恼我担忧,你若开颜我先笑”,就是怎么看怎么好,这大概也就是这出戏和其他众多才子佳人戏不大一样的地方。

如果说,因为越剧《红楼梦》是用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黛玉还算是一般意义上古典美人儿的范畴,所谓才子佳人戏的“佳人”。宝玉则不是通常款款深情的才子,那种痴很难把握,一不留神就傻得很,会有一种故作天真的感觉。徐玉兰的宝玉我是觉得出神入化,后来的演员们,黛玉有演得不错的,但宝玉基本没有。宝玉这样毫无家国啊世俗啊追求的富贵闲人,自始至终有一种理所当然感,也可以说是何不食肉糜感,就是这个人物不是衡量了之后才做的决定,而是一切出于本心和自然。徐玉兰塑造的宝玉表演里的光明和单纯(这种单纯某种程度就是何不食肉糜感)其实非常微妙以及难以传承。唱腔里小腔之灵活摇曳,非常妙。其实一个人物如果复杂,A演员偏重于这一面B演员偏重于那一面其实都还好说,但是,被徐玉兰一塑造,宝玉这个人物就很难演

另外,这出戏我觉得前半部分尤其难,一开始黛玉进府的时候两个人的孩子气,很多演员这个地方根本演不好,渐渐长大共读西厢,到互诉衷肠,再到后来焚稿和哭灵反而更容易把握,62年的电影版里面那种一层层往前推直到最后的高潮然后归于平静。即使是最后一场戏,也是很有层次,在“问紫娟”的时候稍微平静,然后在“天缺一角有女娲,心缺一块难再补”的时候再掀起一个小浪,到最后“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挣脱了不离不弃黄金锁。”一切归零,但是又不是初生的归零,而是经历过很多归零

说起来,经过我也不知道多久,一个多月?总之,终于把《梧叶舞秋风》弹下来了,现在跟着刘丽的录音0.75倍速已经比较流畅,应该很快就能跟着原速弹了呢!这首曲子应该算是自己自学的第一首曲子,完整弹下来还是挺高兴的也。
昨天看B站,安迪老师讲柴可夫斯基的《悲歌》( Op.40 No.2 Chanson Triste),听着会想到《忆故人》诶

在知乎上看了一个上海电气的贴,然后又稍微搜了一下上海电气,还真是挺有意思
好像最近很久没有读/看过令人沉醉的东西了,无论是《fleabag》还是《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都更接近段子一点,没有那种让人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完整的快乐,最近一部令人沉浸的就是《传奇办公室》了,啊!不知道会不会有第六部
以及罗琳阿姨的侦探小说第六本不知道啥时候写好,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