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来做数学题

最近忙得不行,因为新接了两个案子以及突然冒出来很多杂事,以至于工作量大爆发,不过生意兴隆还是挺开心的,耶

某天叫闪送帮我取个东西,送到的时候我正好瞄到一眼小哥的入账金额,我付了37块(按照路程计费),这一单大概耗时在70分钟左右(因为这个取件的地址我一直要取件的,所以很熟悉,最快的话五十分钟也有过,慢的话也有过八九十分钟的),总之,他入账28元。电瓶车跑一趟成本不明,就姑且算是扣除电瓶车的成本之后时薪22元吧(因为耗时是从取件的时候开始计算,接单的时候他不可能正好在这个地方楼下,通常到了地方上楼取件什么也至少需要10分钟),然后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总之上海市2020年非全日制(也就是一般说的小时工)最低工资标准时薪也是22元。
闪送和卖奶茶相比前者自由一点,后者不风吹雨淋安稳一点,不过后者如果是很忙的门店工作强度应该会比前者大
没啥,我就随便算算

前两天看了一个帖子,说城市里面养娃花销的中位数是10万,我就跑去问了一下shu,我们家有多少,他算算,吃喝不论,娃的支出应该一年也就3万这样,毕竟读的是公立小学,又不收学费。除了围棋,我们没有报其他兴趣班更没有报补习班,我朴素的想法就是,一年级这点东西就要补了,那就彻底搞不好了,还不如帮娃存点钱呢。。。然后我想的是,如果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如果在城里养娃,花销比我们肯定是只多不少,因为他们不能读公立幼儿园(公立小学我不知道能不能读),一个月最最不怎么样的私立园也有3000+,一年单幼儿园就要3万不止,所以什么呢,大概就是越没有的越要剥夺吧,有钱人反而能买到便宜东西

以前还想过一个事情,我和数位家长们聊过,送娃出国读书,如果单单算钱的话,一般而言是回不了本的。而且比如说老板团队里面,收入差距和有无留学背景几乎没有关联,所以留学也好鸡娃也好,大概率本是回不了本的,算钱的话还不如同样价给他买个房子呢,如果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把留学或者鸡娃当做是一场旅游,也就是说是快乐的消费而不是期待回报的投资/或者纯粹的攀比,那也没啥问题,但是搞得那么痛苦似乎就没啥必要了诶

大概我觉得自己的优点(如果有优点的话)并不是可以量化的优点,所以觉得量化来量化去非常没意思,你去量化人家人家也量化你,或者你去量化人家还希望人家不量化你(怎么可能),然后关键自己又不能被量化出好分数有什么意思呢?
年轻貌美有优势还是熟龄知性有优势,重点是要说服社会自己这款更有优势,但社会偏又不认,这不是很痛苦嘛,我还是觉得不要真心认可这个评价体系,更不要用这套标准内化自己衡量自己比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这也是何不食肉糜,时薪才22元,怎么能不进入这种评价体系,但是如果都勉强算个有户口的中产阶级了,那不如就看开一点,知道规则但不认可社会规则可能会心情少许好一丢丢,吧?不过,其实我也不知道,说不定其实是认可这个社会规则然后力争上游有个好分数(或者一点点获得好分数)会比较开心,呢?

girls help girls

这是我前两天看到的荞麦的微博,有个人投稿,言简意赅的说,就是她在读博期间怀孕生娃,女导师在方方面面没有行方便,反而是有一些男同事倒是表示了理解,这姑娘感叹,girls help girls很难啊。
这个问题很常见,再引申出来就是很多人(不分男女)会觉得女上司很难弄等等,我当然也见过有一些年纪大的女的吧,就是看着年轻小姑娘不开心,心态很复杂,基本上是一种全方位的嫉妒,嫉妒小姑娘青春年少正当时,又有我当年是如何如何你怎么能好过的记恨,不过我个人而言,不是那种招中年阿姨(以及自己现在也已经是中年阿姨了)不爽的女生,可能是因为没啥性别感,也不怎么水灵。这是后话了,继续说女上司很难弄的问题。
其实女上司我个人觉得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男上司难弄,大家一般就会说,我老板很难搞,而女上司难搞,大家就会说,我老板,女的呀(说不定还要说更年期),很难搞,然后旁观者就露出很懂的样子,就我浅薄的认识,我是觉得难搞的女上司并不比难搞的男上司更多,而且如果一个公司里女上司多的话,某种程度而言,作为女职工也容易升职啊,不然那些上司都是哪来的?
女上司难弄,本质就和大家认为女司机不灵差不多

又在岔开来说,我记得以前和一个传统制造业的大boss稍微聊过几句,中年阿姨,她后来雇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她和我说,他们男的还是方便很多,当时是在聊一个质量瑕疵的处理,我太知道她说的什么意思了, 这个行业从客户到供应商都是男的呀, 男的们喝喝酒唱唱歌找找小姐,事情就搞定了,我们女的怎么弄啊?所以男的多的行业,女的不好混,而女的多的行业,男的很容易出挑,世界啊,就是这么不公平。

我在想啊,男的之所以有的时候看着友善,基本就是作为老板的他,没怎么考虑过你本人的升职加薪肩挑重任,你只是一个可爱的小猫咪,作为同事的他,乐得你经常请假不具有同等竞争力,大部分时候不过是口惠实不至,他们根本就没真的想过生育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吧,girls help girls某种程度也是对girls寄予了更高的道德期望,并不是girls help girls很难,而是。。。在工作中有人真心help就很难。

至于有人说,女孩子因此要屏住一口气不因为生育家庭影响分毫,以免人家觉得女孩子果然不行,就使得女孩子的路走得更难,更窄,我觉得好像也不必如此,按照流行的话说,这也太内卷了,为什么男的做80分就能升职,女的要做100分啊,我们为什么要当那个“模范族裔”啊?!以及,girls能够help girls的时候help一下,重要的是不要以“取悦男性”的标准生活,但如果真的确定生育和家庭是自己想要的,上班摸摸鱼也可以啊,女孩子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多为自己想一想,不要被洗脑,我一向的思路就是,我们要和他们一!样!差!

五颜六色的宝石及其他

快要过生日了,在淘宝上挑选小首饰,看来看去喜欢的还是那种很细巧少女的,当然明知道和我自己平时的穿衣服风格并不搭配,也很知道自己远非细巧的少女,按照我同事的说话“这种戒指,都是那种小女孩买的第一枚戒指,连第二枚都不会买它了。”
我无限同意她的看法,然而喜欢就是喜欢呀,说不定我内心根本还不是少女的问题,就是一个小女孩,和杨小恒差不多。。。
昨天在淘宝上看各种各种的小宝石,不贵,不大,五颜六色,沉迷到不能自已,记得前两年买了很多很多这种天然石,小小的一粒,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全身心的愉快,昨天不慎被娃看到了,她真是眼睛都亮了,缠着我看了半天,呼,握握手!
这些小宝石怎么这么好看的啦?!!摩根石的原石都美丽到不行,啊!这些石头怎么这么美的啦?!我果然是地质队长大的孩子么?!

然后在一家店挑了一粒小小的坦桑石,不到200块,准备镶起来做一枚小小的戒指,咩哈哈哈哈!
以前买过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的蒂凡尼的项链,吊坠的样式正中我的红心,但我猜蒂凡尼估计卖得也并没有很好,总之也没再卖过,这条项链是银的,一直要变黑,搞得我很烦躁,终于下定决心,在淘宝上找了一家首饰工厂,准备订制一条一模一样的18K金的,真是非常期待啊!

早晨刷订阅号,看到有个公众号说到爱酱离婚的事情,有一个地方颇为有意思,说是爱酱喜欢买小文具,然后老公说家里已经有很多本子了,不要再买,爱酱就很生气,俩人就吵了一架,然后爱酱就赌气说不买了。这种赌气方向我熟悉的,因为我自己至少之前也是这样的人,简化一下就是:不要买BLBL一堆理由,你什么态度啊BLBL附带一堆生气,好了好了,你不要生气了,买嘛买嘛,我不要了,我生气了,买了也没意思了。当然这是一个简化版本,这个买东西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件其他的想要对方完成的事情
在公众号里说,爱酱把这件事讲给王楠,王楠的说,你当然就要买啦,一次买个10本,没事就在他面前晃。。。
我。。。又一次被启发了。。。对啊,赌气的方向应该是让对方崩溃达到自己的目标,不要反而落入了对方最开始想要达到的目标

想要一样东西(不管这个东西是指具体的物品还是一件事情还是什么)还不够,还要对方双手奉上,这要求未免太高了,吵架的过程要不忘初心,态度无所谓,让别人不管什么情况下同意了的时候就赶紧抓住机会实现初心!
比如说娃吃太多糖,批评娃,娃不高兴赌气说,哼我再也不吃了,我就开开心心的及时说,好呀,那我们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然后娃就意识到吃亏的还是自己,不能往这个方向赌气。。。
其实,我自己也不是一个强硬的人,多数时候还是那种能有一点是一点,有的搞总比没得搞强,搞得多总比搞得少好的人,只想说,爱酱的故事提醒我,自己想要的东西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总之,我要继续做一个不忘初心的身段柔软的大人!

耽美小说

今天看了一点关于耽美的讨论,蛮有意思。读书的时候寝室里有小姑娘很热衷耽美,耽美实际上作者也是女的读者也是女的,是非常服务于女性的一种类型小说,和gay所热衷的文其实并不是同一种东西,但这是一个我一直不太理解的领域,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就压根没读过,就想象过去觉得。。。我们这种异性恋的女人,看俩男的搞来搞去究竟有啥乐趣啊?!

以前一直觉得耽美里有一种微妙的厌女,在魔药群里讨论,另外两位小朋友也说会有这种感觉,青春期的时候会有一种女性的性方面的耻感,所以耽美既是女性欲望的投射又避免掉了耻感这一部分,还有说因为是男男配对,实际上就离开了女性的求偶范围,“美好的男的就应该和男的在一起”,多多少少是出于对女性身份的嫌恶

记得群里小女巫说BL因为不限定强弱,所以有更多可能性,会让人代入得比较愉快,尤其是代入到“攻”,今天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与小女巫说的非常吻合,这位作者说“自己喜欢的言情故事模式:强强。我不能够再接受故事里的女性只关注爱情,也不能够接受一段依附来依附去的关系。女性依附男性固然不可,男性依附女性也不舒服……耽美的确是比较容易塑造平等的爱情关系。因为BG(Boy/Girl)的爱情,由于女性的结构性从属地位使然,一不注意就会写成一强一弱。即使作者故意塑造强势的女子,也不见得成功,而且强势的女子,往往模仿的是男性,最终还是会有点别扭,不如双方都是男性来得自然。”

这简直是脑子里叮的一声填补了我一直困惑的另外一面,我终于可以get到一点耽美流行的原因了!豆瓣上的那位作者还举了个栗子说“但即使没有爱情,蓝魏二人也都是自成一格、立得起来的英雄……蓝忘机对魏无羡的爱慕、理解和包容,建立在绝对尊重的基础上。魏无羡在知道了蓝忘机的心意后,回报以最热烈的纵容和疼爱。这其中没有一丁点的怨悔、乞怜与委屈。我佩服这种自信刚硬的旖旎。”

所以说,其实耽美流行的一大原因就是在父权社会里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和女性的失声,这和通常说的厌女还不完全一样,有时候是一种表达上的困惑。女性的故事或者说男女之间互动的范式并没有形成,甚至连想象都想不出来,硬要想出来就是别扭和看着很假很做作。男女之间相互平等的绝对尊重的互动和故事非常难写得以令人信服,而故事里(故事里,并非是男主心中)女性不可动摇的地位/作用的不仅难写得实,更难以写得令人喜爱。男性的故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女性如何与周围进行互动,其实就已经足够难写了。有很多在言情小说里令人心动和喜爱的品质,比如说极其的自控、专注、克制换成女的就很奇怪啊!而男女之间的互动,写慰藉心动都不难,哪怕是牺牲奉献都是容易的,但互相成就荡气回肠什么的就太难了。


在著名的言情小说《飘》里面,我对白瑞德意见很大的一点就是,他看郝思嘉也太像是看一只可爱的小猫咪了吧!他完全没有看到郝思嘉勇敢和力量的珍贵之处。
我翻来覆去想要想出一些除了同人以外的非常喜欢的言情小说中的一对,几乎没想出来,可能罗琳阿姨侦探小说里的是一对,还有就是阿耐《艰难的制造》里面的一对吧?以前似乎还看过一个很奇怪的校园言情小说?里面男主角说女主角像一架计算雌性计算机,非常特别,本来想再去翻一下,但是怎么都想不起来名字了。。。

耽美当然是好的,(以前我并不这么觉得),因为让女性自己写是最重要的,女性写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想法,写来写去总能找到点突破。。。

如果说回到我最近沉迷的SSHG的同人,在很多文里面,SS是有天然的弱点的,比如在《双重人生》里面,因为他是间谍,他就不能出面,他上面还有大boss,而罗琳阿姨已经孜孜不倦花了整整七册书去写HG的在打败终极大boss上的重要性,所以在《双重人生》里他俩的合作就非常合理,各有各的任务的并肩战斗而且互相还在很多时候根本帮不上对方忙,显得非常迷人。。。

社恐人永远是年轻

前两天开工了,老板来上班的时候拿出一个不锈钢户外水壶,随口问我,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么?我说好像比之前更亮了一点,你做全方位清洁狠狠刷过了?他说,不,我原来的丢了买了个新的一模一样的。。。
哈哈哈哈哈
跑回去和shu说,shu说你们俩真的是很像啊,这事情太像是你会干出来的了。对的!一点没错!然后shu说,为啥这么像?难道因为你们都属兔?我说,因为我们都社恐。。。
接着给他看了一个和我同年的姑娘的同学聚会合影,其中大部分男生和少部分女生吧,看着真的很沧桑啊,一点不像个小青年,非常中年大叔款了,他说这么看,我老婆还真的是很显年轻啊,虽我并没有很想看上去年轻,毕竟本行业看着年轻不利于收钱,但是我前阵子去居委会提供咨询服务的时候阿姨还想帮我介绍对象呢。。。
为什么显年轻呢,而且说起来我老板也十分显年轻,想来想去,我觉得吧,大概因为社会化得不够好,不爱吃喝嫖赌声色犬马,遇人遇事只会想着躲起来根本不油腻,所以社恐比较容易显年轻,叹口气。。。
说起来,我的少女时代,虽然是比现在肯定是胶原蛋白要多得多,但完全不是那种很水灵的少女款,可能这种款式的女青年也格外经得住老。。。吧?

最近没有接着读《heartburn》,这位的书怎么说呢,有的地方是很好笑,但有的地方就显得做作,好笑和做作有的时候真的就是一线之隔啊!
又跑去读了一篇新的同人,说起来有人说同人也是一种类型文学,是角色爱好向的,也就是说读者对角色本身有很大兴趣,愿意看到这些人物在各种环境的表现,这种说法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
其实SSHG的文看多了, 大家常用的设定就是那些,比如说婚姻法和灵魂绑定,虽然我最喜欢的一篇算是婚姻法的设定,但大部分情况下,我对这两种设定不太感兴趣,主要是显得比较假。。。还有一个很常用的设定就是战后疗伤,反正因为各种原因SS没挂,HG疗伤,或者反一反,总之在疗伤过程中俩人就好了,这种设定更合理一些,但是看多了也会觉得有点没劲。
目前在读的这篇设定是HG在受托审计/调查中发现战争孤儿院中有一些小孩不仅没有人愿意领养,还境遇十分凄惨,因为他们是食死徒的小孩,SS秘密的管照他们,但是SS一方面一人之力十分不够,另一方面自己也没啥温暖家庭生活的经历,总之也是处于快要耗尽并且也进展有限的状态,HG和HP决心要帮上忙,SS既需要又充满怀疑。总之,这篇目前读到四分之一多一点的地方,就读到的部分而言,确实非常好看。以至于不满足囫囵读个大概,读得比较细,时不时会去查单词,说不定读完之后英文水平又能涨一点~~咩嘿嘿

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说了个什么事情,然后叹了口气,杨小恒居然问“怎么啦?生意不好么?”哇哇哇,听上去真的是一个小商小贩的娃啊!
晚上和她说不要一直晃椅子撞到后面的柜子,那个柜子不是很结实,她过了一会会又去撞,我说我都说了好几次,不要撞柜子,柜子会坏掉。结果她居然一脸认真的说,不,这才是你说的第二次,再一再二不再三,我应该是有2次机会的,到了第3次你才能烦躁。。。我只好认栽,抱拳说道:这位妹妹,你。。。说的对!不过,这人居然会再一再二不再三这种词?!

创造、审美与消费

前两天可乐爸妈问要不要今天一起去植物园,我很诚实的说,不要了,今天放假最后一天,我要在家摊着,早晨他妈妈发微信说,要么他们来接杨小恒,他们带去植物园,我和shu不用去,我赶紧问杨小恒去不去,她说去,啊!!这实在是太好了!!!本来我还躺在床上呢,立刻起床,把早晨的流程做完,等他们到了,shu把娃送下楼,整个世界啊,都安静了

下午过得非常开心,先是刷刷手机,然后我开始画画shu去网上和人下棋,好久好久好久没画了,发现画画真的使人快乐。这件事杨小恒说的对,她说妈妈,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画画和看书!
我和shu说,娃不在家真是开心啊,不过不能让她知道,shu很冷静的说,你娃又不傻,搞得好像她不知道一样。。。说的。。。好对啊
和shu聊天,我说我觉得看同人看多了不行的,反而有一种。。。纵欲过度的空虚感,和画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当然画画也不见得时时快乐,毕竟画得难看的时候经常会很烦躁,但是确实不会有那种空虚感。我说我觉得业余活动分为3种,创造型的、审美型的和消费型的
他问我说,那你觉得下棋属于哪一类?我说属于创造型的,我觉得画画啊、下棋啊、做饭啊,烘焙啊什么的就是很创造型的,这种快乐比较令人感到充实
突然想到罗素在《幸福之路》里说,一份有趣的工作必须要有两个要素,一是要有技能的运用(而且这种技能还要有提高的空间),二是建设性(就是一个东西从无到有的建设起来什么的),现在想来不但是工作,即使是业余休闲娱乐,也是具备了这两个要素的活动才会有比较长久的快乐

审美型的比如看戏啊,听音乐会啊,读某些书啊都是,消费型的就是看电视剧,看另一些书啊,购物、吃东西,当然也快乐,但是往往结束的时候会有一种讲不清楚的空虚感。但我没有想清楚的是,审美型和消费型的区别的点在哪里?为什么有的演出看完整个人很振奋,觉得真是未来20年的美好回忆,有的片子看完也觉得是蛮好看的,但不会有那种振奋的感觉。有的演出看完,会有“这都是什么啊,也太差了吧,我这俩钟头干点啥不好啊”的感觉,但也并不会觉得有一种被消耗的感觉,而有的很难看的速食小说就会让人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的感觉。

我初步觉得可能是在调动情绪上会有差别,消费型的活动会更着力调动情绪,且不说言情小说,即使是购物本身,也会营造那种买了啥啥啥你就成为人生赢家的昂扬的情绪,但是,情绪保持兴奋时间稍长,就反而会格外精疲力尽。。。但是可能也不完全是?还有一些我还没想出来的点?
昨天晚上读了门罗《Too Much Happiness》里面的第一篇,不难,都看得懂,除了故事有点吓人之外,还是很好看的,但更重要的是,读完之后在脑子里久久不散,但这种不散如果排除了故事有点吓人的“吓人”部分的话,确实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我突然意识到和读的某些同人们真的不一样,整个气质就是不一样的气质,这种区分我也说不好,但可能还是情绪操控的问题,有一些书是在讲一个故事,或者分享一些感受或者表达自己对世界和人类的看法,这些书(短篇小说可能除外)里面必然会有冗长的部分繁琐的部分枯燥的部分,而这些书也和那种就是为了调动情绪而设置的小说或者片子,就是会有点不一样

但是消费型快乐可以转换为创造性的快乐的,比如说读同人转变为翻译同人,真的就完全不一样了,即使水平差如我,也依然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体会到一点这种快乐。

又,临睡前在读《heartburn》,有个地方很好笑。女主角的丈夫出轨女主角的好朋友,女主角发现之后,离家出走暂时搬到父亲的空房子里去住(父亲住院了),正坐着郁闷呢,门铃响,她以为是丈夫,一瞬间她已经想好了无数句台词,结果门一开,发现是好朋友的丈夫,结果这人一进门脱口而出,我爱Thelma,女主角心想,哈?!为啥一天之内先是我丈夫和我说他爱Thelma,接着又是你说,她怎么就这么幸运啊她!
这里已经够好笑的了,然后这人又说,你能不能劝劝你老公回头?然后又道,Thelma也是很有很多缺点的,等你老公发现了,他们应该也就会散了。女主角很冷静的说,Thelma有很多缺点,你还爱着她,我老公有很多缺点,我也还爱着他,所以究竟你为什么会认为他俩互相发现了缺点之后就不会继续相爱啊?!!
这位真是。。。逻辑满分啊满分!接着女主角的爸爸从医院逃回来了,女主角和他说了如是这般,然后她爸说,要么给你叫一份炸大虾外卖吧?女主角说,好的!我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喜欢吃炸大虾了!然后。。。她居然就开始描述炸大虾去了。。。可是配着芥末酱和番茄酱,两种酱料的炸大虾哟

又又,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姐姐说她去本科同学聚会,她本科是交大的,说男同学有一半家有二胎,而女同学很少有生二胎的,这说明了什么?
我觉得这个点蛮有意思的,然后我也就在想了,这说明了什么?!后来我觉得大概说明了本科交大毕业的同学们都混得比较好,一般而言,混的比较好的男同学经济条件啊各方面都好了之后有条件也倾向于生两个,而一般意义上职场混得好的女同学则一般不大愿意生育。。。

又又又,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最近很红的电影,然后说希望可以回到过去,改变父母的婚姻,即使因此自己不出生也没有关系。我心想的是,啥叫即使啊?!我根本就不想出生啊,如果能不出生的话也实在是太好了一点吧!!地球啊,到底有没有爆炸的可能性啊?!

不过,今天之所以如此话痨,显然是因为读过了愉快的一天,啊!

没有声音

昨天看了篇文章,蛮有意思,不如记一笔。电影界有Bechdel Test一说,测试的来源是一幅漫画里,两个人物的对话,其中一个人说,不去看不符合这三个规则的电影,规则是1)电影中必须出现至少2名女演员,而且她们必须有名字。2)这些女演员之间必须有对话。3)对话主题不能涉及男性。
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要通过很难。然后立刻想到哈利波特,我多爱HP啊,多爱赫敏啊,搜了一下评论但是HP电影里至少两部不符合这个规则。一般认为是火焰杯和某一部死亡圣器。
第一部魔法石,符合的对话主要发生在赫敏和麦格教授之间,有人说,可是她俩谈论时巨怪,这里面的巨怪是男的吧?还蛮好笑的,但是,是不是也有一点惨呢?

有的电影里,女性角色太少,但是角色本身是饱满的,于是测试有一个变种,森真子测试。意思是作品至少有1个女性角色,且有自己的故事情节线索且可以脱离其他男性角色故事线存在,并不是为了支持男性角色的故事性而设立。
即使是这样,HP也并不符合。或者卢娜算是一个?但是卢娜有什么故事线啦?卢娜向往友情的故事线?

符合这个测试的电影/文艺作品当然不见得就是好作品,但是测试的意义在于,符合测试的作品远比想象中少得多,以及如果把这个测试翻转一下,一部片子比如有2个有名字的男性角色,他们之间必须发生对话且不涉及女性,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电影都是符合的。
延伸来说,在电影中男性的角色往往远多于女性,而且男性话还多!!我看到统计,全球2000部电影,男性台词占多数(超过60%)的超过1500部,其中颇有一些电影男性角色讲的话,超过90%呢。即使在分阶段统计中,在2001年-2010年的640部电影中,男性台词占多数 (超过60%) 的也有474部。
测试就真的就再一次说明,再一次显示了,男性的故事是被广泛讲述的,而女性并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女性的意见不被表达,女性之间的联结也更单一。

在查资料中,看到有人说,大难不死的男孩,一部讲男巫师成长的故事,全世界风靡,但是,如果是一本讲女巫师成长的故事,估计就只有女孩会看。我觉得说的一点没错!女性会去看男性的故事,但基本男性不会看女性的故事。因为男性的故事丰富啊,男性的故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广泛啊,男性是标准的“人”啊。女性故事的类型文学也好,互动范式也好并没有形成。

接着翻到“smurfette principle”,意思是有一些作品里的女性觉得就类似蓝精灵里唯一的蓝妹妹,按照wiki的说法,“include only one woman in an otherwise entirely male ensemble. It establishes a male-dominated narrative, where the woman is the exception and exists only in reference to the men”,符合蓝妹妹的角色非常多,星球大战里的莱娅公主,生活大爆炸1-3季里的penny等等。
如果以这样的想法来看动画片,大家一起组团打怪兽或者解决困难的动画片,比如说《汪汪队立大功》,队长是人类男性,率领了一群狗狗去排忧解难,但队员里只有一只小狗是女性,《超级飞侠》里,一群飞机去排忧解难,不仅只有一只飞机是女飞机,名字是小爱(那首主题曲中“无限爱心小爱”),而且吧,女性角色还承担的是救助小动物之类的护理工作。。。怎么说呢,小朋友们看着的动画片,传递的信息,按照提出蓝妹妹原则的人说就是“The message is clear. Boys are the norm, girls the variation; boys are central, girls peripheral; boys are individuals, girls types. Boys define the group, its story and its code of values. Girls exist only in relation to boys.”

想想也蛮没劲的,世界上一半的人口的故事不被认真讲述一半人口的意见没有真正说出口,有一半的小孩没怎么见过什么和自己性别一样的榜样,甚至,有一半的小孩可以被表扬为好棒,真是个男子汉的时候,另一半的小孩都没有一个带有成年以后带有褒义的统称。

工程师

一个和我年纪一样的女青年,是陆兔兔的朋友,我们互相也认识,一路读的是标标准准的文科,之前一直是编辑(大概是),前两年出国读书,今年转行成为软件工程师了。忍不住跑去豆瓣上留言,因为实在是太羡慕了,工程师真的是我的人生理想。
留了言还不够,又跑去和陆兔兔感叹,说,哇哇哇,小远做成软件工程师了!陆兔兔很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也那么想做工程师,我说很多原因啊,比如说工程师有一种“实”的产出,比如说工程师不用搞人际联络也不会饿死,更重要的是,工程师的工作对象是有客观标准的,不仅对就是对,而且你自己还能知道对不对,程序跑得通就是跑得通,不行就是不行,有一句笑话说“兄弟会背叛你,女人会抛弃你,数学不会,数学不会就是不会”,非常令人愉快。
当初之所以转行选了律师,也不过就是因为律师是相对和工程师最接近的文科专业了,而真正做了之后,确实也最喜欢律师工作里的“技术”的部分,虽然做律师也有快乐的时候。但是,工程师!大概就是我目前的人生里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事情了。

前两天律所小团队出去年会,住的度假村条件虽然不错,但是床和枕头太软太软,尤其是枕头,毫无支撑力,第一天一方面可能是有点累,一方面大概身体的还保存的比较好,睡得还可以,第二天不知道是不够累还是身体已经被消耗过了,反正就是翻来翻去睡不好,颈椎难受得一塌糊涂。回来和shu感叹,我觉得现在整个人的弹性或者说适应性是已经不怎么样了。
而且上次和同事聊天我说现在很容易胖,他说,对的,你确实也是到了要注意的年纪了。啊,是啊,其实吃的和以前基本差不多,但是基础代谢估计就是变慢了,就很容易胖,所以啊,保持体重这种事情也真的是逆水行舟啊。

这两天在磕磕绊绊的读《the buried》,虽然好看还是好看的,但是怎么说呢,我好像也能感觉到何伟的套路。

啊,最近没有什么案子,而且有一个本来都已经谈好了的,又发生了新变化,真是十分焦虑啊,哎

巧克力蛙

最近实在是胖太多了,准备要开始跳绳了。希望可以在半年以后的,夏天的时候美美的穿我前几天新买的短袖T恤,HP的官方联名款呢,巧克力蛙
最近几天都在搞一个搞也搞不清楚的案子,每次都觉得好像搞清楚了,然后一个浪拍过来,又昏过去,昏一会再颤颤巍巍的站起来接着搞

业余时间认真读了一点点《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啊,发现一个以前读就发现了的问题:一个单词不认识,查了一下,得出一个意思,然后隔了一会又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查了一下,好像和之前那个单词的意思也差不多,然后就开始恍惚,难道之前看到的单词就是这个单词?然后实体书的好处就出现了,可以倒回去随意翻。于是现在才发现,确实有很多同义词,以及这些同义词长得吧,还有一些看起来差不多,比如bustle和hustle。。。所以我现在一边读一边拿一张A4纸在旁边,随手归类着记一些同义词,似乎有点事半功倍

听说勒卡雷的英文很美妙,所以我下了一本英文版的《柏林谍影》,读了一点点,似乎蛮特别的,特别之处在于好像句式都很简单,没有特别复杂的长句或者从句嵌套从句,准备继续读读看~

我觉得似乎目前看英文读物,还是以内容进行区分。希望可以慢慢体会到英文作者的文笔这样神奇的东西。但是我又在想,真的有文笔这种东西存在么?现在问我崔娃和罗琳的文笔有什么巨大的不同,我也说不出个一二三,问我那些同人作品的文笔有什么不同,我好想也讲不大出。我总觉得同人作品的高下还是在于故事情节本身以及对于人物感情体察是否足够细致且可信。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准确性和具体的思想本身?
语言表达只是工具,传递的是思想,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到汪曾祺说鲁迅(我还特别找到汪曾祺的那本书,确实是有的这么一段),他说“《药》里写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从来没有人想过用铜丝来形容稀疏瘦硬的枯草。”
那我觉得这就是思想啊,你得有枯草→铜丝这样的想法,有了这个想法或者思想之后,落笔写下的是“有如铜丝”,和“仿佛铜丝一般”、“就像铜丝”,其中的差别当然不能说没有,但是这个差别相对来说是比较弱。

当然我也同意,语言确实是有自己的节奏和美感这种东西在的,比如说“迎来春色换人间”,和“迎来春天换人间”相比,肯定是前者好,而且几乎是一种一读即知的好,但是这种好,文体本身篇幅越长,相对来说重要性我觉得越会降低一些。
我想一本书虽然有多个译本,只要这本书本身是好的,译本这种东西只是锦上添花或者有所折损,也就是说是在原著上下波动的,吧?而之所以很多人要读原文,虽然说是说原文的氛围什么的,但更主要的是信息传递更准确,只经过了自己大脑的一次转化,而读译本则是两次转化解码。

喵喵军团

杨小恒最近一直会下楼和小朋友玩,玩得要好的三个小女孩+其中一个小女孩的弟弟组成了一个号称是喵喵军团的小团体。
她们还互相加了微信,建了群!
喵喵军团里一个小女孩是小学高年级,显然是领导,我看大部分事情是这个小女孩主办,其他几个小朋友热烈响应,这个军团还蛮有意思的类~

首先,每个人在团队内部有一个名字,分别是葡小萄、柠小檬、蓝小莓、蜜小桃。我私以为这个命名方式不错,没有等级,不是大哥二哥三哥这种看着就很有等级,而且还可以扩容,比如人多了,还可以有苹小果、香小蕉什么的~
其次,团队有自己的守则,征询了我们家的葡小萄同意之后,看到了军团的群微信聊天记录,守则是1)不能伤害小动物;2)(我实在想不起来了);3)不能吃陌生人给的食物和玩具。这个守则真是非常简洁有效。
再次,团队有自己的标识和通行证,葡小萄给我看了一个小小的卡片本,上面有喵喵通行证,通行证上有成员真实名字和军团内名字,颇为精美。
据说,她们还有口号,以及定期更换口号,但是具体口号我还没发现。我觉得下一步也许可以推荐她们军团内部可以在接头的时候对暗号,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然后,小团体如何维护团结呢?很简单的一招就是有共同的敌人。共同的敌人可以有效的增加团队的凝聚力,所以喵喵军团第一个表决的事项就是,要不要和浩浩小朋友玩?!浩浩小朋友据说是一个比较烦人的小男生,我看她们在群里说,下面表决,我们和浩浩玩请输入1,不和浩浩玩请输入2
这里,凭借着朴素的本能,她们似乎开始引入了一个新的东西,议事规则!

看着这些小朋友搞出来的喵喵军团,我想想自己小时候好像也热爱搞个小团体什么的,然后又想啊,人类啊,真的是有结社的爱好的!从哈利波特的邓布利多军,到红楼梦的海棠诗社,从棋魂的叶濑中学围棋社到我们的现代高级魔药制作小组,我居然顿时理解了,果然结社也是宪法提到并予以保护的自由啊,因为这真的是一种人类的天然的需求!结社使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