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是被慢慢成就的

前天和amber讨论问题到半夜,没有达成共识,这当然很正常啦,求同存异啊求同存异。不过大概我是一个阴暗的小孩儿,只看到社会的暗面,或者amber是一个乐观境遇又好的小孩儿,但是不管了,我要把我关于女性的观点梳理一下,拿出我给客户写邮件的条理精神,吭哧吭哧。
首先,我的观点的基础是,男性与女性没有在智商和情商领域没有性别性的区别。毫无疑问,个体的人之间禀赋是不同的,但不是说男性和女性群体中不同。比如男性比女性更擅长逻辑思维,这种判断我认为是不成立的。
在此基础上,如果普遍有印象,比如成年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流露情感,那么我认为是被建立的,而不是天生的禀赋差异。比如小男孩哭的时候,大人说男子汉哭什么,小女孩的哭的时候,大人说,女孩子嘛,就是这样的。
一、高层女性比例很低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社会里的高层(泛指各行各业里比较高端的人)中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整个社会上,女性掌握了更少的社会资源,这些是性别歧视造成的。
1、初次就业。社会的高层最起码会拥有本科学历,在大学本科里,男女生比例大致为1:1,也就是说,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男女生的初次就业率也应该相当。其实不是,在使用同样简历的情况下,只是把简历中性别改变,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女性高42%(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研究报告)。也就是说,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明显的性别偏好。女性在初次就业的时候就受到歧视。如果女性不能在初次就业的时候进入相对好的平台,后续的发展肯定将会受到影响。
2、职业成长。由于女性普遍承担了家庭照顾的责任和生育的责任。在生育前,晋升和重大任务的考量上,由于企业会预期女性可能离开或减少工作投入,因此优先考虑男性,因此女性的职业成长受到影响。在生育后,由于女性普遍更多照顾家庭,因此在孩子生病谁请假等问题上,通常女性做出让步,因此即使生育后女性的职业也会受到影响。之所以女性需要更多照顾家庭,是由于女性在职场的发展预期不如男性,而之所以发展预期不如男性,是因为女性被认为需要更多照顾家庭,就是一个循环。
3、对比。在男女平权做得更好的国家,高层里女性比例越高。线性相关让我觉得目前我国高层女性比例不高是歧视的结果。虽然高层人员的构成除去本人能力因素外,仍有其他因素,例如出身、例如年龄等。但是,出身和年龄对男女产生的影响是相同的,因为家庭条件好的人有男有女,因为年纪大的人有男有女。因此,女性比例低这一情况的产生仅仅是因为性别歧视。
4、关于禀赋。如果在读书、就业30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那么到了50岁,性别差异似乎已经降低的时候,男女取得的成就不一致,并不能认为是禀赋的作用。
二、岗位的独特性
1、我认为没有天然适合女性的岗位这件事。天然适合的岗位比如护士、幼师等等,都是男权社会的谎言。因为不存在一个普遍高薪的岗位被认为是女性天然适合的。如果说男女禀赋有异,那么应该一部分高薪职位适合男性一部分适合女性,但是并不存在。而甚至,一旦一个岗位变得不在高级之后,就会被认为是适合女性的。比如文员,很久以前,文员可高端了,打字被认为是女性完全无法胜任的工作。但是后来显然就觉得女性最合适搞这个了。
2、高薪岗位岗位需要一些女性不具有的共性,比如说竞争,比如说争取。且不说程序员这种比较高薪的岗位并不适用这种观点。即使是这样,女性是被教育成为更不敢于争取,更避免冲突,因此在资源争夺上不如男性主动。这种不主动我认为并非本性,而是教育的结果。
三、家庭贡献的被认可
家庭贡献我觉得到现在也没有充分被认可,很多看似认可,只是绑架。就好像先描述医生的重要性,再赞美医生任劳任怨淡泊名利,其实就是对医生的道德绑架。而对于家庭贡献真正的认可在于,从事家庭照顾的一方有没有得到实际的利益,社会更优待他们,照顾家庭的人使得家庭有税负优惠,离婚了更有保障等等。
四、其他
性别歧视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在于女婴的死亡率不仅在于女童失学率,还有许多。比如女性被物化,女性的晋升更被怀疑与能力无关,是睡上去的,比如在一个团队中,女性总被认为或误认为是从事服务性辅助性的职位,或者理所当然应该一并承担这部分工作。比如一个小组大家都是工程师,在发放购物卡填写团队报销等事宜的时候,女工程师就很自然的被找到做这种事(实例)。虽然具体到这个人,未必有什么真正的恶意,但是这种刻板印象的背后就是性别歧视。
五、关于选择
虽然每一步放弃都是自己的选择。比如需要有人照顾家庭的时候,女性选择退回,比如理工科收入更高的时候,女性选择文科。但是这些选择里有很多不是真正的选择。比如被舆论裹挟和蒙蔽(女孩子读理科不行的呀),比如没有其他选择(你不照顾家庭,就只能离婚,或者娃就是没有人可以照顾),如果没有其余的相当的路,仅有的一条路不能叫做选择。
我觉得这个社会就是男性为男性设计的,考虑的是男性的方便和有人照顾的男性的发展,即使大家齐刷刷按照这样的规则,女性已经吃亏了,但就是这样,规则也没有被真正遵守。
六、平权会不会让生活更好
我觉得未必。自由和可选择的生活绝对不等同于轻松,更不等于有安全感,很多人其实发自内心的并没有多喜欢自由诶,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就说的是这个事儿,拥有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当然不见得快乐,或者或者生活更好,何况:
1、绝对值和相对值。生活得好坏有两种,即使日本的女性生活会比中国的女性好,也不代表日本的性别歧视就比中国更轻微。中产阶级的女性确实比贫困女性生活得好,也不代表歧视就不存在于中产阶级。只是中产阶级吃相没那么难看。反正家里有钱呀,女儿一样出国读书,还陪嫁一辆车子,可是儿子是继承整栋楼诶!我觉得我国生活愉快的顺序就是高层男性、高层女性、中层男性、中层女性、底层男性、底层女性(长得异常美貌的除外)。
2、当今社会里,有一些女性会生活得很好,占有男女两性的优势。长得美,能够利用长得美,一方面自己可以工作赚钱(与旧时妇女不同),一方面可以嫁得更好,以男性养家的传统拥有男性的钱。这当然很好,自己生活的好,又没损害别人,有啥不好的。但平权之后,未必能再拥有这样的生活质量。但是,一方面我觉得平权是对的,这是理念上的正确,另一方面,我也长得不美啊!所以。。。还是很支持平权的!

10 thoughts on “女人是被慢慢成就的

  1. 说得很有道理。我是认可女性能力被低估、被束缚以及性别歧视造成了女性在职场上的不公待遇。
    但是到具体问题上,好像我俩对社会分工和家庭分工在多大程度上源自性别歧视有争议,以及体现出来的能力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源自性别歧视也有不同看法。再以及对性别歧视的感知程度好像也不同。

    不过求同存异地说,好的社会应该能够让每个人,不管男女,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遵从个人价值观作出选择。女性不是去和男性抢饭碗,不是和任何人抢饭碗,而是为了实现自我。选择权、话语权更多,当然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这是应该的。

  2. 再说一句题外话,我觉得社会学(公共管理)是很好的专业啊!
    这个问题我很想找专家约约稿,因为在现在开放二胎的背景下这是个很有价值的议题啊。尤其是现在各种数据可得的情况下。

    • 嗯嗯,对的,本质上我们是差不多的,但是程序上差异还蛮大的~~~是啊,好的社会就是让人可以实现自我,每个人的禀赋可以得到恰当的培养和体现,不过好难啊,我们这种社会,要是让每个人打上安心的疫苗先吧。。。嗯,如果有很详实的数据的文章,我也好想看!

  3. 给你看个有意思的文章,是关于个人职业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但因为还未最终通过所以不能放全文上来。当然,这个研究侧重于劳动权利(因为这个很方便衡量)和短期职业发展(只考察一个受访者的一家工作单位)。但文献回顾中说了,国外的研究表明:出生地、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严重影响劳动权利。下面开始他自己的研究:

    【这项调查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分别在上海、深圳、天津、南京、长沙、成都、温州、厦门、绵阳和长春等十个城市展开。在调查城市的区域内,本次问卷调查主要运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按照“区——街道——社区——劳动者”的次序,首先从调查城市的行政区中抽取了区样本,然后从区样本的街道中抽出街道样本,从街道样本的社区中抽出社区样本,在社区中采取调查员入户调查的方式展开。同时,在问卷中设置了筛选性问题,在明确了被访者的劳动者身份之后,才会进行后续的问卷调查,确保入户调查中的被访者是本次问卷调查的访问对象,而不是在校学生或者其他人群。】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程度,决定了其可替代性的高低,进而影响劳资双方的资源依赖格局。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力资源的稀缺程度越高,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依赖程度也越高,劳动者拥有的权力越大,劳资双方的权力格局也越均衡。劳动者能够给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力资源的资源稀缺程度,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在本次研究中,将重点考察劳动者的性别、年龄、工龄、户籍、受教育程度、岗位类别、月收入、专业技术资格和国家职业资格等变量。】

    自变量:
    雇佣领域变量:企业规模、所有制性质、行业类别
    人力资本变量:性别、年龄、工龄、户籍、受教育程度、岗位类别、月收入、专业技术资格、国家职业资格

    最终的结果是:【……与劳动者的性别、年龄、工龄和国家职业资格等变量无显著相关,而是与户籍、教育程度、岗位类别、职业技术资格以及月收入等变量显著相关。同时,回归模型的解释力从13.8%增加到26.5%,上升了将近13个百分点。雇佣领域变量对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否有很大的预测力,使整个模型的决定系数从0.138增加到0.265。】

    文章涉及很多计算模型,大意是说,本身的能力、资源和行业领域的情况是主要决定因素。

    • 可是我觉得这个还蛮好笑的,有点本末倒置啊,我也知道本身的资源的和行业领域决定了劳动者的议价能力,比如说程序员的议价能力肯定比餐厅服务员高,但相关性又不是因果关系。学历差的人才去做服务员啊,如果能够进入it行业做程序员,谁去做服务员啊!所以,哪些人去做了服务员,为什么这些人去做服务员,是不是他们的性别只能选择这个行业?是不是他们的出身只能选择或偏向选择这个行业?是不是他们的学历只能选择这个行业,这种调查才有意义啊。。。如果是因此这些因素(国外的研究表明:出生地、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严重影响劳动权利),让人们选择了资源和行业不大好的领域,降低了议价能力,那么应该在这些方面帮助、提高人们。。。只是告诉大家这些行业中劳动者的议价能力高根本没有意义啊

      • 不是,不是这个意思。
        你是想着溯源,譬如你想弄明白是不是性别决定你只能选这个行业(其实性别不会单一决定某个结果,譬如做服务员或者做建筑工人最直接的原因或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历低而不是因为你是男人或者女人),以及,是不是性别造成你学历低、或者被鼓励选某个专业等等。但事实上这个不能通过第三方统计得出(尽管在一部分人群中明显存在),这篇论文要讨论的也不是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在各行各业不同人群中,影响他们升职或者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当然只是统计学上的。(当然他的数据选取不是很有代表性,因为只是调查受访者的一个单位)
        譬如,服务员就调查在服务员群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工龄、性别、户籍等)程序员就调查it行业中哪些因素与职业发展显著相关。(教育程度、职业技术资格等)不是拿服务员和程序员去比。(只是举例,实际上他的行业没分那么细)
        但受限于数据,所以结论可能不是很有代表性。
        盲审里面他的创新点在于考虑到不同的行业领域,甚至包括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之前的国内外相关研究里没有引入行业领域的相关变量。

        • 嗯,主要是你之前说“本身的能力、资源和行业领域的情况是主要决定因素。”于是我就想,对啊,显然啊,一个人的在劳动力市场是否有话语权当然和本身的能力、本人具有的资源有关系啊!而且此两种也导致了这个人可以进入一个好行业,于是不同的行业中一般从业者的话语权当然也是不同的。。。我觉得这个东西根本就是显而易见的呀
          其实我觉得你说的国外的研究表明出生地、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严重影响劳动权利,这个倒还蛮本质的,也算是揭示了一些新知识,好像忽然知道了原来出生地也会有这么大影响诶的感觉
          而本身的能力、本人具有的资源是什么啊?这根本是需要定义的名词啊,不像上述三种是指向极为明确的东西
          性别有多大程度决定了行业,决定了收入,决定了专业其实论文蛮多的诶,尤其是国外的,我之前倒是看过一些~~~

          • 哦,前面说的“行业领域的情况”就是指一大堆行业变量,就是不同行业的情况决定了各种条件的权重的意思。本身能力的代理变量是受教育程度、职业技术资格等等,很多记不住了。我只是转述。

            国外的那个研究是奥地利的,而且是十年前。出生地影响在今天已经很弱了。

            国外有一些研究,但因为情况已有不同,而且社会、地域、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的不同也会造成结论的不同,所以现在就有了很多这类型的研究。特别是现在的计算模型和理论推导模型相比于过去单纯的统计、问卷调查要复杂得多,科学得多。而且现在很多数据都是容易获取的。

            前阵子有个哈佛的学者投稿(中国人),主要写的是市民化(就是农民工取得城市户口、享有城市公共服务的过程)对市民和非市民的劳动收入有何影响。市民化的对象当然就是农民工了。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靠前三位的因素中,有一个是性别。

            我一看,大样本是130万个数据啊!!!而且前期数据处理时,还分了什么小时工资、月工资、税前工资、税后工资等(还特别强调了必须要分税前、税后),考察了三大保险的缴纳情况,还分了地域(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市民化进程快)、原户口所在地情况……

            写到各个群体的劳动收入时(因为要写市民化对原先的市民的收入影响),为了把性别因素和生育情况分别开来(也就是说,到底是性别本身造成的,还是因为生育),还特别加入了一个“一年内是否生过孩子”的变量。总之就是考虑特别完备,数据特别庞大,叹为观止。

            另外,要说性别多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业和专业,我觉得这个调查是说性别差异呢(譬如学历低的男的一般去修车、搬砖,女的就去端盘子),还是说性别歧视(譬如同等条件下我就是不想招一个女性程序员,我不认为她能做好工作)?我觉得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特别的不好界定,有时候是混在一起的。如果是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的形式,那很多人根本没有这个感觉怎么办?譬如我俩在一个环境里,你觉得是因为老师家长的鼓励和环境因素使你学了文科、对理科失去了信心,从而改变了专业,而作为同班同学的我却完全没感觉,那也会影响结论吧。

            现在有些做法是采取赋值法,譬如你觉得很有影响、有一定影响、不确定、影响很小、没影响,分别取值为5/4/3/2/1,加入模型。这样似乎科学一点。

          • 啊!我觉得哈佛学者那个好周到啊!“为了把性别因素和生育情况分别开来(也就是说,到底是性别本身造成的,还是因为生育),还特别加入了一个“一年内是否生过孩子”的变量。”太厉害了简直~~~~
            还有啊,关于你说的性别多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业和专业,这件事本身是性别差异,但是,如果女性进入的行业都是收入低的行业,那么就是性别歧视了呀。而且我觉得吧,歧视这件事情和感受无关啊,比如说家里不让小女孩读书,小女孩不觉得是被歧视了,可是这件事就是客观上的歧视嘛。当然赋值肯定也是一个办法,不过有些东西被内化了之后也很难说是周围的影响了,就自己也觉得应该如此。比如说团队里的女性更多的承担端茶倒水的辅助性工作,并不觉得这是受谁的影响,而是自己从来没想过这是个问题之类之类
            话说,我随便找找看到一篇文章,http://www.docin.com/p-786664795.html,说的就是我上次和你说的家务劳动和家务劳动的预期降低了职场收入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