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可爱的直男

这两天在读《猎魔人》,快读完第二本了,好看诶!我觉得作者就是个直男,但是还算是比较可爱的直男,那么都是男性视角,可爱的直男和令人厌恶的直男的区别是什么呢?我觉得,比较可爱的直男是以“我”出发的直男而已,虽然对女性想法的描写多半是以己度人的揣测和想象,是有点傻乎乎,但是不双标,没有那种满足自己猥琐之心的把玩和暗搓搓,也并不怎么物化所有的异性,女性角色仍然有不包含男主的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追求

叶妮芙在魔法师和猎魔人之间摇摆,而魔法师和猎魔人都想得到叶妮芙的心,那一段写的实在太好笑了,写足了这俩男孩子冒着傻气,然而豆瓣上有人说挑出叶妮芙的这一句,问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叶妮芙,“我说了,我们得解决这事,而且要快。为了避免让局面更加尴尬,在你提问之前,我会尽快给你几个答案。是的,跟你一起来艾德·金维尔时,我已经知道自己会去见伊斯崔德,也知道见面以后会跟他上床。但我没想到这事会公开,也没想到你们会彼此吹嘘。现在我知道你的感受了,我很抱歉,但我并不内疚。”
这位读者的意思大概就是就一个女的,24小时之内和两个男人上床,连内疚都不内疚一下,怎么可以呢!怎么会有人喜欢这样的人呢,啊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好想给这位读者翻白眼哦!

说起来,其实女权视角一旦开启就再也回不去了,能一眼看到文艺作品里令我不舒服的地方,虽然我有自己的偏好,有特别被戳中的点,有特别想翻白眼的点,但就广泛意义上来说,文艺作品里有令读者不舒服的地方我觉得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能不能各抒己见,文艺作品应该表现男凝还是不应该,应该表现坏人还是应该表现好人,其实怎么样都行。而我只是觉得在只有符合特定目的的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能出现地方,我不太会去看那些能出现的尤其是被激赏的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图书可能稍许好一点吧,但其实我也兴趣没有那么大),虽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点非常非常非常微不足道的抗拒
而对于大致可以自由自在发声音的地方,男权的作品女权的作品,抵制男权的评论抵制女权的评论都可以,哪怕有人要求抵制罗琳阿姨的作品我都觉得没关系,因为。。。毕竟她的作品又不会真的下架,反正她又不会被真的封杀。。。

又,我追的小黄同人和剧情同人,你们俩都快点更新,啊!

费尔岛/北欧风毛衣以及其他

我一直很喜欢胸口附近有一圈提花图案的毛衣,就是淘宝铺天盖地的费尔岛/北欧风毛衣,20年前我就有一件,前两天又买了一件,想到周末可以穿就很高兴!
以及,我还喜欢牛角扣大衣,只是现在年纪渐长,穿起来总也觉得不大合适,怎么说呢,这么多年,喜欢来喜欢去还是喜欢那些东西,没长进啊没长进!

前两天晚上在看昆曲,最最喜欢的也还是《玉簪记》的四折、《望乡》以及《书馆》,《惊变》虽然不错,但我讨厌劝酒的环节,《迎像哭像》当然很好,但是听起来太伤了,不能多听。也还有很多折子虽然是好的,但是不能算是最最喜欢。
又去听了《偷诗》的后半段和《秋江》,《偷诗》大部分都还可以,小儿女情态嘛,虽然有的演员也太拿捏作态不够大方,但基本上怎么都还挺可爱的,但是《秋江》我还是喜欢温宇航和邢金沙的版本诶!
当年一度还挺喜欢王振义和魏春荣早年间的版本,但是昨天看了一个2021年的,很不行啊,顺便,他们这两年的《长生殿》也很不行

温金的版本,其实不是太有少年离别的感觉,但是非常感人,俩人互相对看的时候,啊!深情款款到我心里为之一荡。。。俩人互相之间给得出,接得住,而且温宇航唱腔比现在很多小生要硬朗浓烈得多,也十分戳我,因为我这种别扭的小观众就喜欢硬朗里的片刻柔软
《望乡》也好,清唱版本和98年的版本都很不错,看到底下有评论说李陵两次劝苏武“把离愁且放宽”,不仅仅是说给苏武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因为他自己其实既回不去也放不宽,说得很对诶
再次感叹,温宇航真是有一把好嗓子啊!太希望他可以再来演出了,即使他只在北京演,我也会坐高铁去看的!

这两天发现皮亚季戈尔斯基的德沃夏克特别好听,尤其是后两个乐章,进而发现同一个曲子,大家的速度能差很远!以德沃夏克为例,在录音(视频太难算时间了)里,三个乐章的时长分别是:
皮亚季戈尔斯基:14:29,10:37,11:24
罗斯特罗波维奇(柏林爱乐):15:42,12:41,13:04
罗斯特罗波维奇(捷克乐团):14:58,11:16,13:03
马友友:16:13,12:49,13:18
杜普蕾:15:27,13:20,13:41
就,最快的版本比最慢的版本能快出20%不止呢,我觉得尺寸这种东西是非常神奇的,因为每个乐章内部的速度大致是一致不变的,那么就意味着如果在一个乐章里,有的地方采用了似乎还蛮舒服的速度,另外的地方可能就会太快或者太慢,要兼顾整体又要顾及到乐章里特别出彩的部分要格外抓人可能也没那么容易?我可能速度的选择是一个还蛮重要的事情?
顺便,之前我一直喜欢杜普蕾德沃夏克的第一乐章,后面就觉得没那么好,说不定就是因为整体速度太慢了?

我开始以为快的版本比较容易带劲,细细比较之下好像又不是,比如听了阿格里奇和克雷默的克鲁采里面阿格里奇的琴弹得颇为火爆,可是阿格里奇和雷诺德卡普松的2022年版本,我就觉得琴非常软,但这俩的时长是一样的,所以。。。并不是快就一定带劲的。。。带劲也是一个玄妙的事情
以及!克鲁采我觉得最好听的版本还是帕尔曼和阿什肯纳齐的版本,非常带劲!听得人很昂扬,而且不是那种被push的昂扬,是被带动的昂扬,喜欢!

最近还很谜三重奏,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就觉得很好听,特别喜欢的是Vladimir Ashkenazy / Itzhak Perlman / Lynn Harrell / Ludwig的版本,真是神采飞扬,有的地方真是有一种飞珠溅玉的感觉
我查下来,这个版本和我喜欢的克鲁采都是80年左右录制的,那时候,三个人都是40岁前后,我个人是觉得这个岁数是大部分艺术家最好的时候,可以算是舞台上的风华正茂
一般来说,至少从我看戏的浅薄经验来看,我觉得艺术家基本30-60都算是好时候,起码30-50岁都能算是非常。。。黄金的时光了!
我喜欢这种明显音色不融合的乐器里之间的配合,喜欢他们互相承托得严丝合缝,彼此是配合得合,不是融合的合。所以说什么呢,所以说再次感叹一下,喜欢的东西,可能喜欢来喜欢去都有同样的内核,吧?

少女心以及其他

在读同人,有一篇写的还不错,很自然,HG成熟又偶尔有很少女的一面,看到一段:
dream of taking that liberty yet. Once or twice, though, she’d found herself testing the name on her tongue when she was alone in her room, just to see how it sounded. She’d been lying in bed at night replaying som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in her mind when the urge had come over her, and she’d whispered his name into the empty room, stumbling a little over the v. His name in her mouth was foreign and unfamiliar, and so very adult – and Hermion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 a little girl trying on her mother’s party dress.
于无人处,轻轻尝试的念他的名字,真的,超级少女啊!好像是红楼梦里的龄官,也好像是我高中同桌,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少女啊都一样啊都一样!

昨天在搜Bruch的《晚祷》,搜到一张非常古老的专辑,Gregor Piatigorsky的德沃夏克以及《晚祷》,先听的晚祷,真好听啊,而且和乐队部分非常气势恢宏。
我就继续去听了德沃夏克的协奏曲,还挺好听,更奇怪的是我突然被乐队抓住了,在我浅薄的心目中,好像协奏曲的乐队大部分是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所在,但这首曲子里有几个地方乐队真的令人非常印象深刻?就跑去重新看了一下乐队和指挥,是Eugene Ormandy指挥的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又去搜了一下这个指挥,据百度百科说是“从1936年开始担任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时起,一直到1980年因年龄和健康原因卸去该团常任指挥职务而退居二线时为止,整整和这个伟大的乐团合作了44年,而且在这奇迹般的44年里,奥曼迪既不像伯姆那样中间有过间断,也不像卡拉扬那样同时担任好几个乐团和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他与费城交响乐团朝夕相处,紧密相连,从没有离开过一步,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全都投在了费城交响乐团身上,为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乐团,在半个世纪中始终保持着少有的顶尖级乐团的水平,做出了无人可以取代的贡献。”
所以也是名人名团咯!我后来查到是1946年和1947年的录音诶,真的是相当古早了!
又顺便,我还听了个Piatigorsky的勃拉姆斯奏鸣曲,古早的风格和现在常见的室内乐风格真的差别蛮大的,感觉每个乐句之间的音头特别重,听得不太习惯,但是这种风格在协奏曲就还好

我看了一个他指挥费城交响乐团和帕尔曼合作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曲子本身名气很大,而且这一版在B站上很热,但是听下来最大的感受居然是,有必要搞得那么难嘛?!
很多人说感人至深什么的,我没有特别喜欢诶,比较无感
我又接着去听了他指挥费城交响乐团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算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听完整的交响曲?倒是还可以诶!虽然依然是一点也不懂,但还是听得下去的

最近还听了帕尔曼和阿什肯纳齐的克鲁采,确实很带劲,不过春天我就没有特别喜欢,可能曲子过于昂扬振奋了,不适合我这种刚刚得过新冠的脆弱人儿
阿什肯纳齐的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也好听的!还蛮适合干活的时候随便听听

昨天听了阿什肯纳齐的一个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三重奏,喜欢诶!我喜欢这个曲子,可能听过三四个版本。最初是听过的Gidon Kremer / Daniil Trifonov / Giedre Dirvanauskaite,觉得很不错,第一乐章有一段,我觉得是指环王里面经常要写的,愿星光照耀你的旅程那种,而且是在船行水面上的旅程。陆续听过的其他的版本都不太喜欢,昨天听到的阿什肯纳齐版本也很好听诶!
说起来,Gidon Kremer的版本第一乐章有20:36秒,阿什肯纳齐的版本只有17:46秒,居然快了这么多,就没有那种船在水上晃荡着的感觉了,但是我觉得也非常抓耳
第二乐章,两个版本都是20分钟,阿什肯纳齐还稍微长1分钟,所以阿什肯纳齐的这俩乐章在感觉上对比更强烈一点

硬朗

因为喜欢拉赫玛尼诺夫的大提琴奏鸣曲,就找了好几个版本来听,发现Lynn Harrell和Vladimir Ashkenazy我也还蛮喜欢,感觉上Ashkenazy的钢琴似乎我还挺喜欢的,在B站上东翻西翻,看到有人说他喜欢Ashkenazy的音色,另一个评论说他的音色很硬,我觉得,对啊,我之所以喜欢可能就是因为他的音色很硬,有一种透明的质感,以及总体来说,文艺作品我可能还是喜欢硬朗清晰的东西,如果硬朗里面有一些柔软,就觉得啊,啊,真的特别美
然后翻了翻《游艺黑白》,看完了Ashkenazy的访谈,包括其他钢琴家提到的Ashkenazy的一些段落,就还。。。挺喜欢的

继续说拉赫玛尼诺夫的大提琴奏鸣曲,之前看过BBC一个很短的记录片,Steven Isserlis说这首曲子里有非常浓重的宗教成分,这是一个我没太想过的角度,不过我觉得从听感上来说,Steven Isserlis的版本似乎是神神叨叨一点,说起来Steven Isserlis经常有非常温暖的音色和气氛,但我觉得他风格就是比较神神叨叨的,虽然是褒义的那种神神叨叨,而Lynn Harrell和Vladimir Ashkenazy感觉就比较无产阶级一点,我都还蛮喜欢的诶

说起来路上奔波的时候,我又开始在地铁里读同人了,看到有人2006年开始喜欢SSHG这一对,到2021年终于开始自己动手写起来,虽然用的是很古老的梗,但胜在写的好看,我居然也津津有味的看了六、七章了呢!啊,我已经看了不止一个人说,人到中年,上了一些岁数才懂得罗琳阿姨为什么那么珍视勇气这种品质,因为,真的。。。很难啊

已经开始正常上班了,和一些同事聊了一会,大家普遍觉得,现在身心健康都非常堪忧,鸡血都打不进去啊

练琴还是正常在练,我算是知道了,不仅音准难搞,节奏它也很难搞啊,统统都很难搞就是了,反正,想要拉得好一点点真的很难啊

管小朋友最开心的了——魔戒三部曲

新年三天假期理所当然不干活,不学习,和shu一起看掉了《魔戒三部曲》的电影版,其中两部看了加长版,十多个小时观影,真是。。。好开心啊!
而且,后劲十足!啊!好看的!

开始的时候我问shu,你说索伦他连个人形也没有,又不能吃喝玩乐,搞那么大动静统治世界干嘛?包括伏地魔,他虽然勉强算是有个人形吧,但罗琳也没说他喜欢声色犬马啊,好像伏地魔他老人家也不是爱享受生活那一款的,shu说,可是权力和统治本身就足够有吸引力了,大家都听我的,本身就是巨大的诱惑了!杨小恒在旁边说,对啊!管小朋友最开心的了。。。
我就被说服了。。。有道理!管小朋友最开心的了!

托尔金的立意我觉得还挺直白的,乱砍树是不好的,对工业怀着极大的疑虑,希望某种程度上找回人类最美好的品质
我觉得也是做到了,真是拍得很荡气回肠。而且电影比书更好,书太端庄,人物更扁平,电影相对来说还是更爱恨情仇一点

有很多部分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不论是书还是电影,我都对波洛密尔的死印象特别深,人类的软弱和最后关键时刻的还是站对了地方,而阿拉贡决心要守护这个秘密,是非常古典式的感人。。。
电影里面,主要就是阿拉贡和精灵都很好看啊!!!尤其是那位精灵,怎么可以笑起来那么甜,那么轻盈灵巧,身手那么俊俏,真是倾城美貌啊!!!电影里面的阿拉贡没有那么毫无瑕疵,所以就更动人一点,他终于克服内心的恐惧和迟疑,决定要正面承担自己的责任和荣耀的时候,那种气概和决心,啊!很帅啊!真的很帅啊!

友谊,忠诚,乐观、努力克服的恐惧,挣扎之后的勇敢,拼命抗拒的诱惑,都是很大的词儿,但确实就是可以拍得很热血啊!但说起来为了一个目标,屏住一股真气,我觉得尚且是可以做到,而且确实还十分热血,但是目标达成之后呢?如何收拾破碎,如何对待被大目标掩盖下的分歧,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里中获得长久的平静,我觉得既不热血又完全不比前者简单。。。诶

又话说,电影里半兽人经常要说“The age of Men is over, the time of the Orc has come! ”可是半兽人说到“The age of Men is over”,我老是想接一句说“The age of women is coming”

总之,新年看《魔戒》还是很好的,但愿可以有更多勇气,更勇敢

审美风格

我发现大家喜欢的风格都好不一样啊!shu喜欢的音乐是那种空灵的,这一点连杨小恒都发现了,某天我回家shu在放音乐,我一听和她说,哦哟,果然是爸爸喜欢的风格,杨小恒说,对,就是那种飘飘的!
没错,飘飘的!
看小女巫的博客,她喜欢那种华丽,细腻,激情,我能想象那种诶,门德尔松我就不太行,也可能是错误的印象,但我一直觉得他比较富贵闲人,好听确实是好听的,但是不太打动我
我喜欢的是真诚质朴,而且最好还要有劲儿有力气的路线,似乎十分农民伯伯或者工人师傅,相对来说是那种“重”的路线,而不是轻巧的路线,啊,审美这东西就是这么统一,就好像小天狼星就一直不是我的菜。。。

哦,周末听了一段VOCES8和Lack Liebeck合作的《云雀高飞》,真的有一种非常非常自由舒展的感觉,好好听啊!以及,这首曲子居然听起来非常有。。。中国风?!
周末还听了王识君博士讲贝多芬的《悲怆》,之前还听过他讲勃拉姆斯的op118,讲的真好啊!既有很技术很细节的一面又有很宏观的个人理解的一面,听完之后我就又完整的听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悲怆》和几个不同版本的片段,依稀仿佛我不是特别喜欢席夫的版本,觉得过于纤细了
下周准备继续听王博士讲莫扎特,灭哈哈哈~~~开心!

杨小恒最近有了新名字:悠悠恒!因为她每天过着晃悠来晃悠去不干活不学习的生活!
悠悠恒做语文题目,一道阅读题后面有一道开放性问题,你有缺点么?请你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她说:有,我经常吵妈妈,粗心大意……但我觉得没有缺点的人才是最无聊的。
真是深受启发啊我

悠悠恒快要过生日了,她说生日蛋糕要她确认过,我找到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蛋糕店,有各式各样定制的美貌蛋糕,我以为是那种小朋友看了之后,会哇一声惊喜叫出来的那种,她很期待的接过我手机,看了一小会之后说,太乱糟了,还是派悦坊的巧克力物语好,而派悦坊的巧克力物语就是通体巧克力淋面,外加摆了几条榛子碎组成的条纹,我觉得是派悦坊众多蛋糕里面小朋友不太会喜欢的款
所以,这位小朋友的审美风格是高冷路线么?!

看不上和看不上

看到有人说天朝就两种电影,一种看不上,一种看不上

上周某天去很远的地方,路上在听昆曲,啊,淫词艳曲!周末在家里又翻出温宇航的《望乡》听了一遍,听过无数遍这一段,还是觉得真的是好啊,如果说淫词艳曲是中外皆然,李陵的羞惭悲愤就感觉特别中国,“教我如何回转”?!在京剧《杨家将》里,杨老令公碰死在李陵碑前这个设置也是非常令人叹息啊!
然后我就想19年的时候温宇航的《玉簪记》真是流光溢彩,听说他在台湾演了《琵琶记》,我觉得我现在人生理想之一就是能看到他的《琵琶记》了,只要他来演,演几场我看几场啊!
而这就是属于:看不上
至于现在演来演去都是牡丹亭,我觉得那就是:看不上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何冰说,“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你甭管说什么话,只要是有一定理解和情绪的站在那儿,就能够带动整个环境,我们当年排《海鸥》……他那可是满嘴俄文啊,可是他往那一战,就那么一举手,一投足,一说话的时候,我们一个字儿都听不懂,但是就是突然间觉得,他带出来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物,而是整个场景,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事就一定是他这样的……这也许就是于是之老师他们说的心象吧……你心里如果能有这个印象,技术还重要么?不管你的台词是什么,说什么你都自信,对吧?”
我忽然觉得,这话我懂!就是当年看过于是之说的演员的概括能力要强,他说就好像画家画的虽然是只能画出人物的一瞬间,但是要让看的人通过这一瞬间,看到人物的一生,只有观众的想象力被调动,才能得到满足。
以及,我觉得传统戏曲也是这样的,人物有人物特有的节奏,或者说我们一般说的“尺寸”,演员在舞台上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入戏,而且也没啥必要,但是只要掌握了这个所演人物的特有节奏,那就是怎么演怎么有了。这一点我印象最最深的就是周传瑛,真的,大家都是抖一抖袖子,唐明皇的水袖和吕布的水袖就是不一样!
可能。。。这就是写同人的时候掌握了某种核心,就怎么写都不ooc了

学大提琴马上就要一年整了,前两天看到一个网站,有一个所有的常见的大提琴曲子的难度参考和推荐版本的谱曲,里面说Grade 2相当于铃木第四册的水平,Grade 3相当于铃木5-6册的水平。竟然发觉某些我觉得“这辈子能拉下来这首我就满足了的曲子”是Grade 4,我现在是铃木第3册一半的水平,今年底明年初应该能开始第4册,所以也许假以时日,学个五六年,我真的能拉下来Brahms Sonata No. 1 for Piano and Cello, Op. 38,吧?

这两天在读一本《A Good Girl’s Guide to Murder》,标准的YA小说,读起来果然快,难度不高,可读性也非常强,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同样是读起来难度不高的《Olive, Again》或者我看过几篇门罗,就完全是一种更“文学”的感觉,我还没想好究竟是为什么,究竟是什么带来了这种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很明显的,好神奇啊!

看着

都说人在做,天在看,但是好像就是人一直一直在做,天一直一直在看,但也不过就是看着。。。可,光看着有什么威力呢?是吧?

前天大提琴课被老师表扬了!说音准好了很多,咩嘿嘿嘿,看来多听多练还是有用的。话说我经常让shu看小红书上学琴时间和我差不多的成人拉琴,然后逼问他,快说快说!你老婆是不是比这些大人拉得好一点!!我觉得吧。。。一个东亚做题家一旦没有比较没有明确答案对与错的题目,就真的好难建立自信心啊,自己和自己比确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挺难

最近网上在说“松弛感”,有人羡慕别人有一种松弛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悖论。就是,如果我焦虑自己不松弛,我老是批评自己不松弛,那我显然就更不松弛了,而我一旦能接受自己的焦虑,觉得焦虑就焦虑着吧,反而就是一种松弛。与之相类似的就是接纳,接纳自己的每一个部分,包不包括接纳自己的“不接纳”,我就是嫌弃自己啊,就是不接纳自己啊,就是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好明明还可以做得更好啊,那么,如果我觉得嫌弃就嫌弃着吧,反而是接纳了“自己不能接纳自己”这个部分,反而更接纳了呢!我总觉得这个悖论里应该有点什么我还没有参透的哲理。。。虽然我还没想出来。。。但,核心思想仿佛就是,随便吧,就这么着吧~~~

前几天读完的英文小说是《tell me everything》,还可以的,虽然有一些部分确实有点我们一般刻板印象的那种调调,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是那种过目不忘的影响深刻
之前看过一种说法,认为强奸本质是只身体暴力,带给受害者的影响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于某种社会压力或者社会标准,是社会性的,例如“她的人生就毁了”“今后怎么做人”之类。如果不考虑这些社会性的部分,那么强奸就和被歹徒暴揍了一顿差不多,虽然强奸和其他暴力犯罪一样,会令人产生强大的恐惧,不安全感,PTSD等等,但我一直强奸所带来的的影响在除去了所有社会性的部分,除去了所有加给女性贞操的意义之外的部分也仍然有非常独特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究竟是什么我一直没有很清楚的想好

读完这本书,我忽然领悟了,那就是强奸是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完全视之为物的行为,视之为工具,一个人的快乐就来源于另一个人的痛苦,会有一种自己是非人的感觉,完全没有主体性,这和被歹徒暴揍一顿抢走钱包可是太不一样了,毕竟抢钱是主要的快乐来源还是拿到钱
回到我们的刑法理论,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刑法认为盗窃抢夺罪侵犯的法益是财产权,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法益是身体健康权,而强奸罪和猥亵妇女侵犯的法益是妇女的性自主权,性自主权,其实也就是自主权,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足点,吧?
虽然如此浅显的道理明白得如此晚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想明白一个一直也没有很明白的地方也还是值得高兴一下的

享誉麻瓜界的世界文学名著

昨天在魔药课微信群里,再次聊到Lariope,我们最喜欢的作者,我就跑去AO3翻她十多年前写的《second life》,看到底下的留言,还有不少今年新增加的留言,告诉Lariope这个故事给她带来的感动和温暖

其中看到一条中国小读者的留言,她说她第一次读到的是一个流传的翻译版(这个版本我也看过!),甚至她都不知道这篇文是从英文翻译来的,但是她很沉迷这个故事,她后来知道了这篇原来是Lariope的作品翻译而来,即使她拿着字典不断的查询,她依然觉得这篇作品原文很美妙,她非常高兴用英文读完了这篇文。
又翻到一条波兰小读者的留言,一条葡萄牙小读者的留言,都是从译本而来,都说more beautiful
这几条散落的留言看起来真的让人觉得很美好,完全没有功利色彩也不可能出版的同人写作,自发的各种语言的译本,汇聚而来世界各地的读者,真的有一种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的美好

有人说“your writing, and this pairing, have been very importan to me for a long time, always proving a mental escape when I need one.”简直想握住这位小读者的手,说一句,俺也一样!

和小女巫聊Lariope,我觉得她的文里面,男主对女主有一种难得的敬重,比如说《现代高级魔药制作》里面,虽然故事可以说是一个魔法界的《廊桥遗梦》,但是我觉得比《廊桥遗梦》更好。故人意外重逢,俩人在酒吧聊天,半真半假半调侃半严肃的说到敏敏为什么选择进入魔法部工作,她说当时去魔法部的时候被魔法兄弟喷泉镇住了,觉得众生平等的喷泉和现实相比真是巨大的讽刺,她想要喷泉雕像所展示的场景真的能实现。但是没有说出口的是,其实人到中年的疲乏让敏敏自己都觉得这样的想法有点不合时宜的可笑。敏敏邀请ss去她家过圣诞节,一个魔法部长都来的巨大派对,ss给她的圣诞礼物是一个黄铜魔法兄弟喷泉的摆件,就是魔法部礼品商店里常见的那种,但是敏敏非常感动,按照原文就是,她感到自己终于被看见了
第一次读这篇文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我英文我看得半懂不懂的,还没有很深的感觉。但是后来,确实,我也被深深打动了,我似乎没有在其他文里看到过这个,这是一种鼓励一种安慰一种敬意,对于你本人的,尤其是和女性特质毫无关联的部分的一种看见
ss最后写信给敏敏,决定分开,一来是自己再也不愿意过一种背负秘密的隐秘的生活,他已经这样生活得太久太久,二来是他觉得一旦敏敏出轨被曝光,不仅仅是妻子和母亲这个身份的灾难,更重要的是她的理想她的事业就再无实现的可能
就怎么说呢,就很戳人啊,真的会被戳中啊!

《乱世佳人》里,白瑞德看到郝思嘉粗糙的手,非常心疼,觉得她怎么能受这样的苦,一定要让她过好日子,这当然也没错,但是其实白瑞德并没有觉得郝思嘉的顽强和地母一般的生命力是非常了不起值得赞叹的。众多言情小说/小说里的言情部分里双方的关系都是这样,男主有保护欲,心疼女主,爱护女主,女主也非常可爱,招人喜欢,是一朵解语花(?!)
但《second life》不同,这里面,ss看着她从女学生变成了一个战士,ss其实颇有一些欣赏和钦佩。话说不要说爱情了,我就没怎么看过文艺作品里,有哪个男的特别佩服某个女的
相对来说我喜欢令狐冲和任盈盈这一对,可能也就是因为他对她由敬重而来,两个人的理想又颇为一致,于是为追求一种理想而去吧,只是任盈盈的形象我觉得金庸塑造得并不十分好,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是令狐冲的reward
又记得《传奇办公室》里面,娜迪亚问纪尧姆那个一度和他在一起的俄罗斯姑娘是什么样的,纪尧姆说,她很勇敢,和你一样。这句话我真是过目不忘啊,再次的升华了我对纪尧姆的好感,他可是被女人的勇敢打动的男人啊

啊,以上这就是我最喜欢Lariope的地方,一个获得了mental escape的遥远的东方小读者的表白

间谍小说的迷人之处及其他

一直以来很喜欢间谍小说,但也没有去细想,间谍小说里最迷人的地方究竟是什么,直到前两天看了一篇《军官与间谍》的作者的访谈,他说“我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体制内的局外人,虽然身处体制之中,但是与其格格不入。”
我突然间就明白了间谍小说于我,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人物既融入又疏离,内心总有一个需要守护的不为人知的地方,人物熟悉社会规则,和人相处毫无问题,可以融入环境,看起来和大家差不多,但未必见得真的认同通行的社会规则,对一般认为的人生赢家的那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很大兴趣。可以说是孤独,但并不是离群索居式的孤独。我喜欢《图灵传》正是这样描述图灵的“在他们的头颅中,都有那么几立方厘米,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抵御外部世界的入侵。”
这就是间谍小说的迷人之处,啊!一个人有另一个不为身边大多数人知的世界

前两天听了一个播客,也很有意思,讲的是性与政治。其中提到《窃听风暴》和《色戒》。《窃听风暴》是我很喜欢的电影,我觉得其中主要想说的是,经验/感受大于理论,代入一个人,体会他之所想他之所感,是有力量的。秘密警察之所以能被改变,是因为他是理论的,他并不投机,只是他是书本上得到的干枯的理论,在经验/感受前面所有的理论黯然无光
有人说这部片子是典型的男性的成长,因为秘密警察的第一次转变发生在窃听作家(也就是秘密警察某种程度上代入了自己)的女朋友被性侵,而他彻底的转变大概发生在女朋友意外死亡的时候。然后我就在想无数多文艺作品里,男性的成长都发生在某个重要的女性死亡之后
《柏林谍影》里,男主角未必对丽兹怀着很深的爱情,但丽兹是一个符号,就是他内心里真正属于自己的部分的符号,连这一部分也被算计了的话,就。。。彻底幻灭了。
就连《哈利波特》里,在SS的转变中,Lily的死亡显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老邓都是因为妹妹的死让他避免走上岔路。
小女巫说《大江大河》里,宋运萍的死对宋运辉的成长也是一块里程牌
就,啊!好没劲啊!

然后就想到,我们女的在文艺作品里怎么成长呢?颇为悲哀的发现我们女的,在文艺作品里基本不成长,按照小女巫的话说,就是只是忍受。。。如果说成长,我觉得《飘》和《第一炉香》算是俩吧?
虽然《第一炉香》里葛薇龙的成长,或者说《色戒》里王佳芝的成长,和众多男性的成长完全不一样,成长对于她们,是她们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为自己做选择,这个选择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的选择,但是以自己的意志作出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已经就是一大步了。
如果说男的成长,是站在地平线上,A是正义B是邪恶,在懵懵懂懂之间咔嚓,成长了,选择了A正义,但是女的不是这样的,女的可能是在地下,A是服从别人/社会B是自己选,只要选了B,就很成长了。
如果我们把成长定义为上述内容,接下去的一个问题是,文学作品里女性成长的契机是什么,我想来想去,就这《飘》和《色戒》而言,在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任何依靠,根本没有家的时候

如果说这前后间谍小说和女性角色的成长有什么关联的话,我觉得可能就是,相当多女的都是在扮演一个社会化得很好的角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