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岛/北欧风毛衣以及其他

我一直很喜欢胸口附近有一圈提花图案的毛衣,就是淘宝铺天盖地的费尔岛/北欧风毛衣,20年前我就有一件,前两天又买了一件,想到周末可以穿就很高兴!
以及,我还喜欢牛角扣大衣,只是现在年纪渐长,穿起来总也觉得不大合适,怎么说呢,这么多年,喜欢来喜欢去还是喜欢那些东西,没长进啊没长进!

前两天晚上在看昆曲,最最喜欢的也还是《玉簪记》的四折、《望乡》以及《书馆》,《惊变》虽然不错,但我讨厌劝酒的环节,《迎像哭像》当然很好,但是听起来太伤了,不能多听。也还有很多折子虽然是好的,但是不能算是最最喜欢。
又去听了《偷诗》的后半段和《秋江》,《偷诗》大部分都还可以,小儿女情态嘛,虽然有的演员也太拿捏作态不够大方,但基本上怎么都还挺可爱的,但是《秋江》我还是喜欢温宇航和邢金沙的版本诶!
当年一度还挺喜欢王振义和魏春荣早年间的版本,但是昨天看了一个2021年的,很不行啊,顺便,他们这两年的《长生殿》也很不行

温金的版本,其实不是太有少年离别的感觉,但是非常感人,俩人互相对看的时候,啊!深情款款到我心里为之一荡。。。俩人互相之间给得出,接得住,而且温宇航唱腔比现在很多小生要硬朗浓烈得多,也十分戳我,因为我这种别扭的小观众就喜欢硬朗里的片刻柔软
《望乡》也好,清唱版本和98年的版本都很不错,看到底下有评论说李陵两次劝苏武“把离愁且放宽”,不仅仅是说给苏武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因为他自己其实既回不去也放不宽,说得很对诶
再次感叹,温宇航真是有一把好嗓子啊!太希望他可以再来演出了,即使他只在北京演,我也会坐高铁去看的!

这两天发现皮亚季戈尔斯基的德沃夏克特别好听,尤其是后两个乐章,进而发现同一个曲子,大家的速度能差很远!以德沃夏克为例,在录音(视频太难算时间了)里,三个乐章的时长分别是:
皮亚季戈尔斯基:14:29,10:37,11:24
罗斯特罗波维奇(柏林爱乐):15:42,12:41,13:04
罗斯特罗波维奇(捷克乐团):14:58,11:16,13:03
马友友:16:13,12:49,13:18
杜普蕾:15:27,13:20,13:41
就,最快的版本比最慢的版本能快出20%不止呢,我觉得尺寸这种东西是非常神奇的,因为每个乐章内部的速度大致是一致不变的,那么就意味着如果在一个乐章里,有的地方采用了似乎还蛮舒服的速度,另外的地方可能就会太快或者太慢,要兼顾整体又要顾及到乐章里特别出彩的部分要格外抓人可能也没那么容易?我可能速度的选择是一个还蛮重要的事情?
顺便,之前我一直喜欢杜普蕾德沃夏克的第一乐章,后面就觉得没那么好,说不定就是因为整体速度太慢了?

我开始以为快的版本比较容易带劲,细细比较之下好像又不是,比如听了阿格里奇和克雷默的克鲁采里面阿格里奇的琴弹得颇为火爆,可是阿格里奇和雷诺德卡普松的2022年版本,我就觉得琴非常软,但这俩的时长是一样的,所以。。。并不是快就一定带劲的。。。带劲也是一个玄妙的事情
以及!克鲁采我觉得最好听的版本还是帕尔曼和阿什肯纳齐的版本,非常带劲!听得人很昂扬,而且不是那种被push的昂扬,是被带动的昂扬,喜欢!

最近还很谜三重奏,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就觉得很好听,特别喜欢的是Vladimir Ashkenazy / Itzhak Perlman / Lynn Harrell / Ludwig的版本,真是神采飞扬,有的地方真是有一种飞珠溅玉的感觉
我查下来,这个版本和我喜欢的克鲁采都是80年左右录制的,那时候,三个人都是40岁前后,我个人是觉得这个岁数是大部分艺术家最好的时候,可以算是舞台上的风华正茂
一般来说,至少从我看戏的浅薄经验来看,我觉得艺术家基本30-60都算是好时候,起码30-50岁都能算是非常。。。黄金的时光了!
我喜欢这种明显音色不融合的乐器里之间的配合,喜欢他们互相承托得严丝合缝,彼此是配合得合,不是融合的合。所以说什么呢,所以说再次感叹一下,喜欢的东西,可能喜欢来喜欢去都有同样的内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