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种。。。哲学思想?

我们大人学琴,除了上课之外,会自己找很多资料来看,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你就拉个琴,是那么大劲儿干啥?很多教程说,要放松、手腕肩膀统统要放松,但是这个放松是个很玄乎的事情,毕竟我在做一项推拉弓子的运动诶,不可能完全放松啊。这篇文章说,你看你拿杯子,你肯定肌肉是有点用力的,但是只要用到某一个点,杯子就不会掉下来了,再这个点之上,你再增加更多的力,对于拿杯子本身也没有更多帮助了,拉琴也是一样,一点力不用,弓子就会掉下来,但是用到某一个程度,弓子就不掉,那就行了。而且弓子是放在琴弦上的,琴弦托着弓子,更不容易掉,就是用一个能让弓子不掉的,并且能推拉得动的力就好,所以简称就是。。。够用就好

然后看论坛上说到识谱,一个姑娘总觉得自己识谱不够快,说识谱要识到什么程度之类的,包括有一些手指比较弱之类,楼主是一个钢琴很厉害的姑娘,回复说,她认为识谱每个人就是不一样,有的人偏向听力记忆有的人偏向视觉记忆,只要目前的识谱程度能让目前的曲子弹得顺畅,就够了,至于弱势的手指再怎么练它和其他手指比永远是弱势的,但是没关系,只要能把本周要完成的曲子完成好就行了。我觉得基本简称也就是。。。够用就好

我觉得还挺有启发的,未必见得要未雨绸缪想这么久远,总感觉某个手指更弱怎么办,它就是弱啊,不要较这个劲,只要能把手里要练的曲子完成好,就算它比其他手指更弱一点也无所谓。总感觉自己有这里那里有短板怎么办,没有什么怎么办,碰到再说呗

说起来我对于识谱有个很困惑的地方,比如说低音谱里面,上加一线唱名是Do,音名是C,在第一把位是A弦的2指,那么我看谱的时候,看到上加一线这个位置画了一颗音符,那我就是直接在A弦用2指按下去。如果一定要对着谱唱,虽然慢点也是能唱出来的,但是如果对着谱拉,我其实并没有认出唱名或者音名这个过程,只是五线谱上音符的位置和琴的位置去对应而已,练得多了,反应就快,很快就能对应出来而已。换句话说,并不是1)看谱→2)念出唱名/音名→3)这个唱名/音名在哪个地方→4)按下去,而是1)→4)
我总觉得这个地方是有点问题,因为经常看人说,内心要歌唱才能拉得好,但是我因为拉的时候根本没有2)这个环节,所以根本唱不出来啊!难道说在内心滴滴滴哒哒哒啦啦啦这种也算唱出来嘛?!

不过考虑到够用就好这个原则,目前我也没啥困难,那就。。。先这样吧!

又,开始用节拍器,发现能合上节拍器的那些点,有一种。。。变态的很爽的感觉!

青春

每周六早上穿着卫衣骑着共享单车,背着琴去上课,觉得自己真是青春无边啊无边
最近每天拉练习曲的时候内心真是非常平静,虽然我也知道是一种逃避所带来的平静,但那种平静本身确实很美妙,而且。。。我总觉得逃避在练习曲里和逃避在刷手机里感觉还是不大一样的?我也很知道往下的学习里一定会很暴躁的时候,会有很厌倦的时候,会有积累起来的成就感,也会有到底行不行啊的自我怀疑,就。。。走一步看一步开心一时是一时吧!而且既然知道会有困难,真的有困难的时候应该也能面对和解决吧?!

最近在读陆正推荐的《莫斯科绅士》,她说是很童话,目前读到三分之一这样,深以为然,不是那种写实的小说也不是描绘了平行宇宙或者另一个世界,而是一种装饰画的感觉,就还蛮奇特的
在豆瓣上刷了一些《莫斯科绅士》的评论,看到一些小读者就是把语文课本和政治课本那套东西完全内化了,就很没意思,啊!

陆正在读我推荐的《Agent Sonya》,然后有时候会一起讨论,好快乐啊!这种根本没人看没人讨论的书可以有小伙伴一起聊,实在是太太太开心了!有说起来像Sonya这么有主体性的女性角色真的很少见,凡事都以自己的感受为先,但也没有那种世界应该围着她转的理所当然,她并非是招人喜欢的女性,也不着力于搞女性那种迂回婉转身段柔软所谓高情商,但是也绝不傻乎乎,她信仰共产主义,里面寄托了她的热情和浪漫的幻想,以及充分满足了她对刺激和抓马生活的爱好,但是她也对其中的危险有充分认识和评估。怎么说呢,这本书虽然很地摊文学,但里面就没什么女间谍的刻板印象,是展示了一个间谍,而不是一个女间谍。

又,以前看到人说“女权即人权”总是不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天看到有人论证张桂梅老师的女校不仅有利于女学生也有利于男学生,我觉得顿悟了,女性本身就是人类,人类争取自己的权利当然就是人权。为什么我会在这里顿悟呢,因为一件事情如果对女性有好处,总要有人为其正当性论证,论证的方向往往就是不仅对女性有好处,也惠及男性。可是其实没有必要,因为我们女的也是一半人类,如果一件事能对一半人类有好处就已经是很正当的了,不是么?就是说,不是通过拯救女性而拯救全体人类,而是拯救女性就是拯救人类。换成种族就很好理解吧,争取黑人的权益的时候,人们并不会特别说这件事对白人也同样有好处,而是这件事本身就是黑人应得的,甚至于在应得的当然会有可能损害到一部分白人已经得到的好处,可是又怎样呢?黑人就因此不应该争取自己的权益么?坦白说,争取女性权益,在相当一个维度内,对男性有什么好处,我是看不出来的,可是因为对他们没有好处,就可以去做/维持这种不对的事情么?

shu说《Project Hail Mary》还不错的,准备要接着读下去,目前我停在外星人出来之前,据说外星人出来就忽然好看了很多
今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个友邻说“她朋友孩子做卷子,有个问题是how do you feel ….the paragraph 。 孩子回答:I feel confused……”咦!很有道理啊!

香香的小姑娘

看到一款日本的香膏,口红状,拧出来涂在手腕或者耳朵后面,是那种不强烈没有什么很大扩散性的香,某种程度上就是留香时间更长的日化用品吧,非常想试试看,就在闲鱼上买了据说至用过三四次的二手香膏,包邮38元,以前还很奇怪真的会有人买二手化妆品么?!现在才知道,有呀有呀,就是我呀!

我觉得这种东西就是初中女生才会喜欢的,大概上了高中都会不屑,总之我就快快乐乐的涂在手腕上,变成香香的小姑娘了呢

前两天单位要搞团建,说去金鸡湖徒步,不知道是不是第一通知响应人数有限,第二次又发了通知,还说请年轻同事积极参加,我就立刻很放心的觉得,我么,已经是中年同事了呢

中年女同事和香香小姑娘随时切换!

最近练琴很认真,我觉得本周末两天加上上课,练了应该有5小时+,我也不知道怎么样练琴算是效率高,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进步,同时顾到左右手、音准、节奏和乐谱真的好难啊,但是没关系呀,总会熟能生巧的吧?
(然后,突然想到很多很多很多年前,读到过一个王瑶卿教导小辈的语录,熟能生巧未必巧,要想生巧需用脑,就,反正我先熟起来再说吧)
每一弓都认真拉,按照谱面的要求分配弓,尽量拉满,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好一点,不求快不贪多,一点点扎扎实实的学
同一层楼隔壁的隔壁有个小女孩在学二胡,似乎比杨小恒高两年级,总之短短一年时间,从根本不知道在拉什么的零基础开始,现在已经拉得相当不错了,每天她在拉二胡我在拉大提琴,这栋楼里还有个不知道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的在练钢琴,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某天我听了一段大提琴拉的《赛马》,太好玩儿了,这马感觉是一群快乐的小胖马,又跑去看了一段八九十年代的闵惠芬的《赛马》,那叫一个沉稳又灵巧啊,这样对比来听听还挺有意思的类

最近读完的书是《The Christmas Pig》,虽然是罗琳的作品,但是不太行,太直白了,一个玩具如果拟人了,而它还以被人爱为最大价值的话就怪怪的,人类也不要万兽之王到这种地步吧?
接下去准备读《Where the Crawdads Sing》或者接着把《Operation Mincemeat》读完,总之,英文也还是要继续学的!
那天和小女巫聊天,说起耽美,我终于搞清楚了,我觉得我不能接受的部分似乎是很多人喜欢的部分,就是他爱他,只是因为他是他,性别不重要,碰巧是同性罢了,啊!不懂,深深的不懂,性欲这种东西也可以完全从无到有的发起嘛?!很局限啊我。。。不过既然性别不重要,为什么又只能是男男呢?为什么换成男女故事又不成立了呢?啊,算了算了,我还是接着去读HGSS好了
最近没有读到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书,还下了一本被评论说是斯坦福玛丽苏的言情小说,不知道会不会好看,好想要心神荡漾一下啊!

学生体作文

周一早上开庭的时候把对方律师绕进去,于是对方律师作出不利己方的陈述,我迅速抓住猛击还是挺愉快的,算是最近工作中的开心时刻。
今天记错一个日期,虽然事情本身倒不是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但是深深的恐慌,怎么能记错日期?!日期于我们简直就是身家性命啊,然后本能的责怪自己,最近心思不知道在哪里,一点没有用在工作上,一瞬间内化了一个班主任/我妈出来。。。太可怕了
总之,不管怎么说,反正一定一定要谨言慎行,反复确认,切记

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可以感知到的进步,会使人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对!大概是每个人的幸福感来源不同,和茄子聊天,她倒是对这个感受不深,但是我非常能体会,无论是学英语还是学大提琴,可能除了开拓一个新世界之外,就是为了那些“可以感知到的进步”吧。系统的学习一个东西在其中获得一些进步,真的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在豆瓣上看了有个人推荐了一个womenoverseas的平台,虽然我并非overseas,但是女性社区嘛,还是有点小好奇的,就登录去看看。真的,我觉得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看到大家用中文好好讲话了,这些帖子简直令人感动。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发言,也未必见得有什么很令人震动的见地,但是大家好好讲话,没有拼音没有缩写没有奇奇怪怪的通假指代符号,用我们美丽的中文各抒己见,就,啊,多好啊!

《第一炉香》最近很火热,王安忆也被翻出来,王安忆的小说我也颇读过一些,从最早先的小雨沙沙沙,到近些年的天香,怎么说呢,我觉得早年间的小说更好,到了天香就实在不怎么样了,主要的问题是太喜欢解释了,作者忍不住要自己出来说话,我觉得作为小说是很失败的。叶广岑某种程度也是这样。故事是个好故事,也有动人的地方,但是就是行文本身有一种脱不去的语文课本感或者说学生作文感。
我也很无聊的特地去找来文本:
王安忆的《长恨歌》里前面关于城市的铺陈暂不去说,人物真正出场的时候最开头一句:“前一天,吴佩珍就说好,这天要带王琦瑶去片厂玩。吴佩珍是那类粗心的女孩子。她本应当为自己的丑自卑的,但因为家境不错,有人疼爱,养成了豁朗单纯的个性,使这自卑变成了谦虚,这谦虚里是很有一些实事求是的精神的。由这谦虚出发,她就总无意地放大别人的优点,很忠实地崇拜,随时准备奉献她的热诚。”
叶广岑的《谁翻乐府凄凉曲》:“父亲听了大格格的唱腔一时也蒙住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大格格的嗓音、唱法竟然大变,变得宽阔婉转,深沉凝重,实实地托出了角色的富足、沉稳、多情、善良。大格格圆润的嗓音,那些裹腔包腔的巧妙运用,一丝不苟的做派,华美的扮相,无不令人感心动耳,加之那唱腔忽而如浮云柳絮,迂回飘荡,忽而如冲天白鹤,天高阔远;有时低如絮语,柔肠百转,近于无声,有时奔喉一放,一泻千里,石破天惊;真真地让下头的观众心旷神怡,如醉如痴,销魂夺魄了。”
真的就是随手一找,书里这样的段落到处可见。我觉得是非常语文课本腔的,除了套话很多以外,最受不了的地方是唯恐你不知道,唯恐你不能理解,要字字句句把中心思想给你提炼出来解释出来总结升华出来。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写作技术差,一方面可能也是作者对自己这支笔没有足够的信心。
豆瓣上费滢评论《夜晚的潜水艇》也有这个问题,无法通过更具体的细节表现人物个性,我觉得她说的对!她在豆瓣上说某些作者是“农家乐”文学,刻薄当然是很刻薄的,但还挺准确?说回张爱玲,她的文体读者喜不喜欢当然是各有所好,但是确实没有这个问题,而且真的是一个新的文体和新的叙述体系,是这起码就是她非常厉害的地方了!
写什么是一个问题,但怎么写真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啊!

在B站上发现里赫特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录音有10万的点击,而且不论何时点开来都至少有七八个人同时也在听,好受欢迎啊!!第二乐章真是美啊!
最近倒回去听重听彭广林的《古典音乐奇幻之旅》,咦,更觉得有意思了呢!

语文课

前两天杨小恒在读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读好之后,我听得浑身不舒服,十分搓火,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课文的问题,我就和几个年龄不等的女性小伙伴分享了一下,从同龄人到娃都已经大学了的女同事,大家纷纷表示,恶心!
就,怎么说呢,一眼看上去就觉得是一个男人写的,然后搜了一下果然就是!

来来来,大家(虽然我的blog也没几个人读大概)一起看,一个字没改的课文原文:《妈妈睡了》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睡梦中的妈妈好累。妈妈的呼吸那么沉。她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妈妈全听不到。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

这!都!是!什!么!鬼!
我看了一下百度百科,说是2017年新入选的课文,(难怪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了午睡时他的所见所闻”,请问,谁家的孩子这口吻啊?!
我同事说“一点也不像孩子看妈妈,像男人看出轨对象”
就。。。哪有个孩子看妈妈重点看的是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乌黑的头发?!充满了男人那种不健康的凝视。。。
那种不健康的凝视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凝视的对象不是人类,而是为我所用的物件,然后下一句就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啊!!!为什么睡个午觉做个梦都要为你服务啊?!你啊是周扒皮转世啊?!而且还是狠斗私心一闪念的周扒皮

总之,这句话让我认定了作者是个男的,如果说前面弯弯的眉毛什么的还只是套路的俗话罢了,这一句就充分暴露了这种世界啊都是围着我转的感觉,自我为中心到这种地步也是很可以了。我表姐说,“就是典型的男人理解的女人,不仅女的要伺候他,还要以伺候他为至高享受”,是啊!连梦里都要伺候也就算了,还要为了这能更好的伺候他笑出声,我真是。。。隔夜饭也要吐出来啊!

简直要发出天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会那么自然的觉得妈妈梦里笑出来,不是因为吃蛋糕不是因为玩游戏,而是因为想出了更好的为他服务/干活儿方案啊?!!

本来我还有很多别的想写类,但是,写完这篇先让我缓缓~~

反反机器人

某日和杨小恒闹着玩,我说你的小脸脸看起来又香又软,能不能吃的?按照一般的套路她就要作出瑟瑟发抖的样子,然后说,赶紧跑呀,有人要吃我呀。。。结果那天她笑嘻嘻地说,可以吃的呀,但是要吃至少20次,不少于5分钟。。。真的,我就忽然从内到外,一点都不想吃了,那种索然无味简直就是生理性的反应,诚实地和她说,听你这么一说,我就立刻不想吃了诶!

然后想到以前看过的一篇李松蔚的文章,非常有意思,如何毁掉一个娃的热情,假设这娃热爱搭积木,有很多办法啦,比如说他最开始接触的时候,就和他说,这是你自己选的积木哦,要坚持完哦,比如说要求他每天必须玩一次,定点催促“该玩积木了,快点”,比如说,发现他玩的时候,积极鼓励“对嘛,积木就应该自觉的玩”,比如说娃感到不耐烦的时候,鼓励他,哄劝他,再玩半小时就好,玩好了给你零食/物质奖励,比如说玩的时候给他擦汗,说真是辛苦了等等。。。反正就是看了之后,就想赶紧把积木丢出去,大喊一声,妖怪啊!!!

当初看完这篇文章还只是理性上的认识,听到杨小恒和我说“可以吃的呀,但是要吃至少20次,不少于5分钟”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有了感性的认识啊,太可怕了!!

接着想到,晚上有时候我会催娃去刷牙/换睡衣/睡觉,总之就是快点快点快点,大人小孩都烦躁,她会说,妈妈,我是反反机器人,你越催我快,我就越慢,你要反过来说,于是我就很配合夸张地说,杨小恒,你慢一点呀,千万不要这么早睡,千万不要赶着去刷牙,衣服慢慢换呀,一个袖子要穿个十分钟呀,然后她就兴高采烈的快速搞完自己躺好准备睡觉,我就作出一脸遗憾的样子,啊!都和你说了要慢一点,怎么这么快的啦?!!
据我妈说,我小时候也是啊,如果想让我喝汤,就要说,别喝了别喝了,撑着了撑着了,我就咕嘟咕嘟喝掉一大碗汤,在我妈说来,就是一种搞我的小技巧,但是在杨小恒这里,我觉得更是一种她有主动性的合谋。

我开始只是觉得就是人类都追求自主性,追求自由,一方面我知道应该早点睡,一方面你说了早点睡,那么如果我早点睡了,如何体现自主性呢?我只是顺应了你的要求而已,我的自主性在那里呢?
说起来,我大学毕业之后,就特别想工作,特别想赚钱,可能就是因为想独立想追求自主性。。。吧。。。

后来在李松蔚的文章里,看到悖论和认知影响行动,觉得非常有意思。原型是“一位克里特人说“所有的克里特人都说谎“。其中的悖论显而易见,如果这位克里特人是对的,那么他(说的内容)就是错的。
那么如果孩子成长为青少年的时期,他的独立性体现在不依附父母,对抗父母的意志,那么如果父母的意志是“你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要独立”,那他究竟怎么做才能体现出“不依附/顺从父母”呢?估计就只能是偏不独立,偏自己什么都赖着了?
李松蔚给出来的办法是建立一种反悖论的认知,就是怎么做都是对的,“在这种认识下,孩子独立是在追求独立,不独立也是在追求独立。如果父母接受这样一种悖论性的认识,他们就放松了,孩子怎么样他们都可以接受。孩子也放松了,他怎么做都是独立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可以中断这种认知

睡觉这个主题,虽然没有那么明确,但也是有这个意思在的,就是她的“自我管理”体现在违抗我的意愿,当我的意愿和她自我管理的意愿重合的时候,她就。。很烦躁。。。那么我们就来人为制造两种意愿的分离,即使这种分离是彼此心知肚明的假装和演戏,也依然是有效的!

还有一个认知影响行为的例子,也很有意思,他举的例子是游泳教练和他娃说,不要紧张,越紧张越容易往下沉,这话说的,只能更紧张啊,我本来的紧张还只是单纯对水的紧张,现在的紧张还叠加了,如果我紧张了更会下沉的紧张,也就是“不要紧张”反而成为我的紧张来源之一,李松蔚破的办法是告诉女儿,“教练说得不对。要学会游泳必须度过一个紧张的阶段。你要紧张100次,100次之后就能浮起来了。我说你现在已经学了四天,每天紧张一次,你才紧张了4次,现在还剩下96次。”就是你告诉她紧张是学习的必需品,她出现这种感觉的时候就会很安心,反而就不紧张了。
我觉得也很有意思,就是人为干预了悖论,把它中断掉了

我这几天拉琴拉得很开心,每天都想快点下班回家,都想快点到周六可以去上课,因为觉得超过晚上9点就不合适再吵了,所以基本上只能练一个小时,时间嗖的一下就过去了,想要以前听人说“如果一件事想快点做完,基本上就说明已经不太想做了”,真是太有道理了!说起来,坚持也是这样一直悖论,如果想到要“坚持”,基本上就快“坚持”不下去了,因为这时候已经并不享受当下,而是为了未来的某个结果,所以,慢慢走,欣赏啊!

心虚的组长

上周shu胆囊炎住院手术,我就搞娃搞他搞工作,虽然有点累,但一切顺顺利利,实在太好啦!周六下午shu出院回家,真是好高兴啊,说起来手术前一天我紧张得一晚上没睡着,真是太吓人了!!
和杨小恒说,爸爸回来我们要爱护他,她说那我们把原来的欺负爸爸小组暂时改成保护爸爸小组吧!我说好的,她立刻接口道,我们来开个会,讨论一下怎么保护爸爸。。。额。。。这就。。。不用了吧?!
总之,开好会,晚上shu回来,吃饭的时候我随口问她,那保护爸爸小组的组长我们谁当?结果这个人,头也不抬,很自然而然地说,那我们开个会投票决定。。。我和shu笑得不行。。。这个人怎么这么爱开会的啦?!这都什么事儿啊?!然后我就说,你当组长吧,领导都很爱开会的

周六我还是去上了大提琴课,下课回来,她问我老师怎么说,我说老师表扬我进度快,我和老师说,我每天都有练习呢,她作出小鬼脸,我说,干嘛啦?我就是每天都有练习嘛,你又不是不知道,她扭扭捏捏状说,“不像某个小朋友,对不对?”我一边笑一边赶紧摆摆手,“我没说啊,我也没这么想啊,不要乱讲啊!”
很心虚嘛,某个小朋友

天冷了,好馋啊,每天都在吃东西,我觉得又要胖了,哎~

练琴

7号开始上了第一节正式的课,说起来,老师的空弦都那么好听,啊!
从道理上来说,我能理解在弓速、弓压和着力点之间的变化就已经有无数多种排列组合了,但做起来简直是变化莫测。更不用说角度,在我练了两天之后,忽然发现琴的音量变大了,我觉得就是因为角度对了,在同样的力量下(因为才两天,我觉得力量应该没什么变化),带动琴弦震动所用的力量在弓和弦垂直是最小的,也就是最轻易能发出饱满的声音,咦,难怪说弓要直,好科学哦!
每次上课做笔记,练琴开动脑筋,有心得及时写一笔,我总要发挥一个大人仅有的理解能力强这一优势嘛

练琴还挺开心的,心无旁骛,看着琴弦震动、同时要想手型、把位、听着锯木头的声音,尝试锯得更好听哪怕一丢丢。学过古琴的优势大概在于无名指可能不是完全没力?并不觉得按下去特别难?以及我觉得未来有一天学到拇指把位的时候应该会轻松吧,毕竟有多年拇指按弦的经验(老茧)?

自从买了琴之后,在家里练习还蛮积极的,脑子里有的时候会有一个声音在说“你啊,就是三分钟热度,看你能积极到什么时候去”,然后就很内心复杂的意识到,为什么我会对自己这么不友好这么打击啊?所幸,这个打击自己的小人已经不太是我自己的一部分了,不太是我对自己的评价了,只是一个不友好的声音而已,我可以和TA说,别吵别吵,我就是要练琴,怎么着吧?

国庆假期在读《Operation Mincemeat》,读了三分之一吧,计划本身的原理看起来还挺简单,但是真的操作起来会有这么多这么多问题以及不可控的地方,伪造一个身份,让人相信真正的目标其实是cover target,说到底仍然还是操控人心的技术诶

I am so pride of you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个姐姐截了一张导师给她的邮件的节选,其中有一句是“I am so pride of you”,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一下子被戳中了,和shu说,我觉得我长这么大,并没有谁pride of me,他当然积极踊跃的说,“有呀有呀,我就很pride!”
并不是说他的pride过于像是安慰,就不够真实,只是我突然有点想知道到底明确的得知/感受到自己被pride是个什么感觉呢?

2号去买大提琴了!店里正好有位老师在帮学生挑琴,他学生挑好之后,因为我自己不会拉,所以店里的师傅麻烦他帮我试试这几把琴,他试了的时候起先是拉了一段我也不知道是啥,然后试了一段舒伯特的《Arpeggione Sonata》,啊!!那熟悉的旋律一出来,真的是怦然心动啊!动的不行了简直,实在是太美太美,然后再次默默的下决心,我要好好学习!
总之,入手了一把琴,非常喜欢,你好呀大提琴,我们做好伙伴吧?!

说起来,在店里老师试着拉这把琴的时候,我就觉得G弦特别美,然后回来自己练习空弦,杨小恒跑过来听我这个只试了两次课的新新新手,她也说我拉第三根(G弦)最好听,果然人同此心!但是我今天让shu过来帮忙弓是不是直的时候,我发现他说直和我看起来的直相差巨大,尤其是A弦,我自己目测要是一个相当钝的钝角,他才说是直的,而因为琴桥弧度的关系,G弦我看到的是直的,他也说是直的,所以不知道是不是杨小恒觉得G弦好听是因为这根弦特别容易拉直?
待我再研究研究,空弦先练起来嘛~

又以及,那天去买琴,有一对母女在换弦,母亲拿了两套弦,都拿出来之后,师傅看了其中一套,笑说,这个是假的,母亲说,果然啊,在家里换了之后怎么都调不准,师傅说,因为假的弦,张力不对,所以就是不行,我和shu在旁边看着,都觉得,诶,有意思诶!真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不愧是我心中的奥利凡德的魔杖店啊

又又以及,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英文水平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能有shu的七八分了,昨天和他一起看了个东西,才深感大概也就五分吧,非常怨念以及嫉妒!所以,英文也要继续努力!

努力向前,说不定有一天我可以虚拟的拍拍自己的肩膀说“I am so pride of you”!

船在桥底轻快摇 桥上风雨知多少

今天打开网易云音乐,发现收藏的专辑里起码三分之一都没了,有一些专辑QQ音乐上还有,有一些连QQ音乐上也没有,然后我就建立一个文档,叫做我要搞到手,把喜欢而且没有那么著名的CD列好,还有的就存起来,没有的就慢慢找。。。
题目的这两句是达明一派的《四季歌》,显然也是不可见的再也没有了的歌曲之一
切记切记,及时下载及时保存

之前听过一张Miklos Perenyi的专辑,第一首是肖邦的奏鸣曲,后面是两首福雷的奏鸣曲,我记得被福雷op109震住过,发现网易云音乐没有了,QQ也没有,百度、豆瓣、amazon、kuke上都没有这张专辑的任何信息,搞得好像这就是我自己做的一个梦?!然后用了bing来搜,才知道这是1978年左右的一张专辑,然后再2014年的时候重新出过,重新出过的专辑在一个丹麦的音乐网站上有显示,之前网易云音乐上的就是2014年这个版本,我的结论大概就是,百度,不行啊

最近吃饭的时候在看《寻乡拾味法国人》,雷蒙德回家做饭类,真好看啊,看得我简直都热爱生活起来!

前阵子在B站上看搬运过来的各种各样的魔杖教程,居然也能听个六七成,自己还挺高兴的,然后有个姐姐的教程真是无限无限细致清楚啊,她讲到持琴的姿势的时候,有一个地方非常好笑,我从来没有听别人讲过这个点,大意就是她说,女性初学者往往会有个疑问,琴的上沿究竟应该放在胸的上方?胸的下方?还是胸上。。。这!

终于要放假了,我又下载了很多小松果存在kindle里,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