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假期还读完了《故事》,继续记一笔
1)主人公必须具有移情作用;同情作用则可有可无。
“同情是指可爱。我们愿意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朋友、家人或恋人。他们具有一种天生的可爱性,并能唤起同情。而移情却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反应。
移情是指“像我”。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观众发现了某种共通的人性。当然,人物和观众不可能在各方面都相像;他们也许仅仅共享一种素质。但是人物的某些东西能够拨动观众的心弦。在那一认同的瞬间,观众突然本能地希望主人公得到他所欲求的一切。移情是绝对的,而同情却可有可无。我们都遇到过不能引起我们同情的可爱的人。同理,一个主人公可以是招人喜欢的,也可以不是。由于不明白同情和移情之间的区别,有些作家自然而然地设计出好人英雄,害怕如果明星角色不是一个好人,那么观众便不会认同。”
其实我在读同人的时候已经发现了!为什么会有同人呢,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希望那个角色有一些温暖,希望这个角色能得到ta想要的
所以,一部剧一本书如果有大量的同人作品,其实也可以说明人物的刻画确实非常成功

2)关于戏剧腔
上次说到可信性是指一个内部连贯的世界,其规模、深度和细节都能自圆其说。作者又说,“戏剧腔并不是夸张表达的结果,而是动机不足的结果。不是因为写得太大而是由于写作欲望太小。一个事件的能量只能等同于其原因的总和。如果我们不能相信动机和动作的匹配,那么,我们就会感到这个场景有戏剧腔。”
我懂了!所以如果一个场景让人觉得戏剧腔或者说舞台腔,我们往往会说太“夸张”了,但这个夸张的并不是表达本身,而是动机不足,就是表达的和事件所蕴含的能量不匹配,丧失了可信度。

3)潜文本
潜文本是潜文本是指在那一表面之下的生活——被行为隐藏的已知和未知的思想和情感。如果一个场景就只是一个场景,没有潜文本的话,就毫无意义,不要写!
“例如,如果有人写出这样的东西:烛光餐桌旁,俊男美女相对而坐,水晶酒杯晶莹剔透,四目闪烁,犹如露珠。柔和的晚风轻撩窗帘,肖邦的小夜曲在背景中回荡。这一对恋人隔着餐桌,互相抓住对方的手,四目相对,眉眼传情,喃喃低诉:“我爱你,我爱你……”而且说的还都是心里话 。这是一个无法表演的场景。演员并不是牵线木偶,只会模仿动作和背诵台词。他们都是艺术家,是用潜文本中的材料来进行创造,而不是被动地表现文本。一个演员若要活灵活现地表演人物必须从里到外,从不可言传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思想和情感一直演绎到行为的表面。演员将会说出和做出场景所要求的一切,但是他们只有从内心生活中才能找到创造的源泉。上面的场景之所以无法表演,是因为它没有内在生活,没有潜文本。”
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其实演员找到潜文本,或者说选择了可信且连贯的潜文本,就会怎么演怎么有,这种有并不是一颦一笑多么精妙,而是找到感觉,所谓感觉,就是潜文本。
还是上面这个场景,如果一定要演,那么演员要必然会设定一个潜文本,比如,“他说他爱她,是他是害怕会失去她。他已经绝望了”或者“他说他爱她,他是在为坏消息做铺垫。他想把她甩了”等等
比如说马修伯恩《天鹅湖》里的王子,从小病娇向往母爱向往不得转而向往鹅,是一种潜文本,小时候也还凑合,但一点点被逼疯了,也是一种潜文本,比如说《剧院魅影》里的小c,不断成长做出自己的选择是一种潜文本,单纯是善良心软也是一种潜文本,不同的潜文本决定了不同的方向,只要能自圆其连贯有逻辑其实都可以,但是东抄一点西抄一点那就不行,所以优秀的演员的好几层意思,1)他能是能够给人物一个特别合理的潜文本,这个潜文本能够解释表现文本,2)他能选择符合这个潜文本的表现形式,比如说你给人物潜文本是懦弱的,同样是生气,可能你的生气就不会是理直气壮,破坏力十足,而是可能是试探性的生气,生完气又有点心虚

4)只有一种故事
“从本质上而言,我们从人类的黎明开始就这样或那样互相讲述的都是同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表现为一个求索的形式。一个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平衡,使之或变好或变坏,在他内心激发起一个自觉和/或不自觉的欲望,意欲恢复平衡,于是把他送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个人外的)对抗力量抗衡。他也许能也许不能达成欲望。这便是亘古不变的故事要义。”啊!故事真的是很好啊!

假日流水账

放假8天真的和流水一样过去,哗啦
不上班就是快乐啊,连电脑都没开,超爽!而且不上班还是愿意积极搞一搞的,就又跑去跳郑多燕了,跳了好几天,居然觉得肉肉变紧了一丢丢,没有那么松软了呢

这几天天气又潮又热,我觉得琴也闷住了,8号天气忽然好起来,杨小恒都说听着声音变好了,果然琴就是一棵植物,和天气变化密切相关,需要风和日丽
假日上了一次课,回看录像,我觉得自己的左手好一点了诶
这次老师重点讲了大的肢体配合,身体的核心如何配合音乐的韵律,我相信那种天生有韵律的人大概自然就会搞,但我这种僵硬人士,还是需要老师讲解一下的
有个地方很有意思,就是有个弓尖换弦的地方,要有张力,是手臂先停住,要顶着不动,核心先转,然后最后收手臂,先收大臂再收小臂,就是小臂仿佛有个棍子撑住,收不太回来的感觉,尽量晚收,效果真是立竿见影啊,不仅音和音之间立刻连起来了,而且有一种struggle的感觉了
啊!超喜欢这种明确且立竿见影的动作指导啊!
另外,弓子要走直,发音才会更顺滑,才不会有坑坑洼洼的感觉,妈呀,虽然这是学琴第一课,但确实需要时时注意才行,有时候我虽然会觉得发音不好,但老是想不起来看弓子,现在知道了!

和大学室友们聚了一次会,8个人都到齐了,居然还回了趟学校,大家跑到学五楼下面合了张影,快20年前的每天在这条路上拎着塑料篮子去澡堂的小姑娘们,在食堂吃蛋煎猪排的小姑娘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中年阿姨,但其实大家好像都是沿着自己大学时候的样子在往前走,不过大家虽然并没有变成完全不同的样子,但还是沧桑了很多的
说起来,回来之后翻以前的照片,我觉得。。。同样是5年,25-30岁和30-35岁,前者没什么变化,后者,确实一下子就显得年纪了

放假头两天,在读senlinyu的《镣铐之下》,读到晚上读到2点多,读完了,看得第一部德赫,结论就是,我还是不喜欢德拉科!我觉得这个男主角没有魅力,俩人的关系也没什么魅力。。。可能我对那种“对大家都不好,只对你好”款的男主人公,比较害怕。。。
说起来,senlinyu大人很喜欢的主题是孤独,没有办法融合进任何一个集体,以及,她也喜欢描写身体的不适
读了一点点勒卡雷的《永恒的园丁》,我觉得他喜欢写外表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中年男人,有个年轻活力的美貌老婆,老婆还和充满魅力的其他男子保持了或真有或谣传的情人关系,该中年男子也不是特别吃醋。。。贾斯汀如此,史迈利如此
所以,怎么说呢,我觉得长篇小说写得足够多的话,作者自己就是会从四面八方涌出来

看了第三季《blue lights》,还是喜欢的,可以说就是贝尔法斯特派出所的故事,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是看着就是觉得还挺好的
继续在读《Rudolf Nureyev》的传记,有个地方很好笑,说他大学老师的老婆经常对他大学老师很不满,因为这个资历的其他同事都分了两居室了,他们还是一居室房子,老婆嫌弃他不会搞人际关系,哈哈哈哈,这种事情我们天朝人也很懂!

8号看了一场《东方快车谋杀案》,第一次看原版话剧,还不错,但是这种不能激起什么情绪的戏,还是让我觉得有点没着没落的,然后在这个假期最后一天的晚上,我看了一遍12版的马修伯恩《天鹅湖》
依然是好看的!又是不一样的演绎,这个王子和19版的,98年版的又都很不一样,他是一款情绪变化有逻辑的王子,交代得非常清楚,是一款逐渐被搞疯掉了王子,但是19版的liam,是一款天然的弱弱王子,有些地方是含糊的,但liam更有明星气质,就是舞台上就是会吸引人,舞台上的明星感,真的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
啊,这部戏真的是不错,各有各的演绎,各有各的美好之处

下一次放假。。。就要等过年了大概,叹口气

Do Not Go Gentle

昨天又读了一遍senlinyu的《Do Not Go Gentle》,算是为国庆快乐的小说假期预热,因为情节已经知道,所以就读得很细,实在不确定的地方居然还去和中文翻译对照了一下,可是,读到后面真的眼睛就又湿了
真的很感人啊!
这篇文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战后敏敏回学校想继续修完七年级课程,在SS的魔药课上昏过去,因为之前在马尔福庄园的贝拉划伤她手臂的小刀有特别的诅咒,所以一直不好,整个人越来越不行,然后SS尝试给她治病,无果,最后决定陪她一起去海外看病的故事
故事虽然简单,但写得好啊!

重病期间患者的心理活动写的非常非常细腻,而且作者把他们之间sex的气氛以及变化,和他们的关系发展和变化,整个写得密不可分,关键是感情发展很有逻辑,而且所有情绪都有来由
说起来,这篇文里面很感人的点是非常看重“自愿”,一方觉得“你不必如此”,另一方觉得“我想要如此”。就是我的付出完完全全是自愿的,这种付出并不是为了自我献祭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不是为了某种义务、压力或者道德要求,不是为了渴求潜在的回报,不是为了某种交换,而是仅仅是我愿意付出一些东西,是明确且完完全全的具有主体性的付出,同时既看重自己的边界也看重对方的边界
很少在男作者的笔下看到这种对付出的描摹,他们看不到这种付出的珍贵和了不起之处,很多时候,付出,要么就是TA魅力超群,值得被付出,要么就是付出变成苦情戏,要么就是付出的人好像舔狗。。。他们不懂得既这种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美感

而且这篇文里面的“付出”和“接收”是双向的,每个人都向对方付出,也同时接收对方的付出,虽然俩人经常频道对不上,但是完全没有误会什么的,反而是站在双方的立场,这些情绪都能很成立,令人信服,会觉得很“对”
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再三确认,最后SS和敏敏终于互相接收到对方这种我是完全自愿的主动的付出,并且这份付出是给“你”本人的时候,真的很感人啊!
但我还是想说!这样的作者为什么去搞德赫啊?!德拉科他到底哪里有吸引力啊?!

我居然去和kimi讨论了一下,为什么德赫我一直get不到,斯赫看起来明明更奇怪,但是就很容易get?
kimi说斯赫的人物结构就天然带有言情小说的类型,他们关系的框架很容易扭一扭成为可以成立的言情故事,但是德赫不太行,得靠很多二次创作,我说,如果说斯赫的“师生”“哥特罗曼司”“治愈与救赎”等等,确实结构就在那里了,可是德赫不也是流星花园式的么?
kimi说,不是,流星花园式的爽点经常在“翻盘”上,也算一种逆袭,但是赫敏已经是道德、智力、勇气三重顶配,而且人生境遇也蛮好,又不缺钱,不仅不需要德拉科的钱,甚至德拉科到底后来会不会有钱也难说(毕竟他爹的地位也摇摇欲坠),所以这就不是流星花园式的了
这么说来也对哦,我想想,德赫也不是《傲慢与偏见》式的,因为德拉科的品性肯定不能和达西相比,而青梅竹马、并肩作战、破镜重圆就更谈不上了。。。可能只能搞搞先婚后爱了吧。。。摊手
所以,我总结一下就是德赫的原著人物结构和人物关系使得这俩人并没有一种已经成熟的叙事框架对应,而斯赫不仅有,而且有很多可以套用的叙述框架,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审美入口,所以德赫确实比斯赫更难get到诶。。。不过德哈倒是不难get到,虽然我不磕这俩,但是磕点还是比较容易想的呢。。。所以啊,我觉得senlinyu的德赫设置在战败,是有道理的,只有战败才比较容易立得住吧

Pioneers Palace

作者还解释了一下,这个到底palace是干嘛的,说是“the state social club for children”,而我们一眼就看懂,哈,少年宫嘛!
这本Rudolf Nureyev传记还挺好看!因为他的故事我已经基本知道,不去探究后来呢后来呢后来呢,就看得很慢,只是在字里行间充分感受这位舞者的成长,虽然我才读了5%,但是已经有很多地方颇受震动
在儿童时期去过一次剧场看芭蕾演出之后,Rudolf Nureyev就感受到了calling,他就觉得舞台就是自己想要的,他在学校学民族舞去部队医院演出,接着就越跳越好,每一位老师都非常愿意教他,也不是觉得他身体条件有多好或者舞蹈本身天赋惊人,而是人人都会被那种对舞蹈的严肃、热情、郑重和与生俱来的乐感镇住,好些人都说他从小对舞蹈就take it very seriously

我觉得这种出身很穷的艺术家的早年,常见的叙事版本往往是1)机缘巧合天赋被发现,或者2)是不断努力终于得到贵人提携。这本传记比较好看的是,他不是这两种版本,而是非常有主见有想法,是有一种一切都要为我所用,而我的一切是都要为舞蹈/舞台所用的感觉,可以说是自私,也可以说有时候会反而显得无私,因为“我”在某些时候反而变成一个载体一个通道
我觉得他就是自身密度特别高的人,于是会有一种奇异且巨大的吸引力,我从来没在生活中见过,但是竟然也觉得可以想象诶
待我继续往下读!
啊!说起来,最近想看的东西好多啊~~~~我已经为国庆假期囤积了很多小松果了!

好久不听昆曲,今天在路上忽然想听《三醉》的几支曲子,找了岳美缇的来听,“趁江乡落霞孤鹜,弄潇湘云影苍梧。残暮雨,响菰蒲。听晴岚山市语,看烟水捕鱼图。”啊,真好听啊,不像《望乡》,曲子本身好听是一方面,李陵和苏武的复杂又强烈情绪更是重点,但这支“红绣鞋”我觉得就没什么情绪,纯纯就是曲子好听,唱得好听
又去找了《刺虎》,听张静娴唱“滚绣球”,啊,好听!北曲听着就是比南曲爽一点,连着听了两遍,但是这张专辑里只有“滚绣球”,翻了半天,只有余彬的专辑里有接下去的“脱布衫带叨叨令”,啊,不行,我都没听完就关掉了,又回头去听了一遍张静娴
亏得余彬还跟着她学了这么多年。。。
怎么说呢,以前觉得张静娴有时候有点样板戏的审美,但是后辈青年还不如她呢。。。其实余彬嗓子和台风还是蛮好的,在上昆她这一批算是很不错,但还是不太行啊。。。我想到小女巫说,“可重复性”才是审美的金标准,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由此高下立见!

真情实感以及国际主义精神

senlinyu要出书了,名字是《alchemised》,是根据她以自己在AO3上《Manacled》为基础重新写的,企鹅出版社官网说“将翻译成20种语言”(但,我看了一下,这20种语言居然都没有中文嘛)
《Manacled》因为是德赫,所以我没看过,但是她有个斯赫的短篇《Do Not Go Gentle》(这篇也有中文,我甚至看到过不止一个翻译版本!),我非常非常喜欢!
企鹅出版社还说,她在AO3上的作品超过2000万次个人下载,大家自发翻译成了23种语言,怎么说呢,23种啊,叫我一下子说出世界上常见的23种语言种类,我都不见得说得出来
AO3真的是有一种国际主义的精神

我看wiki以及企鹅出版社说,senlinyu,90年或者91年出生于保守的基督教家庭,家里包括她在内有7个娃,母亲是芭蕾舞演员,父亲是福音派牧师,她一开始是在家接受教育,差点没上成大学,后来上了基督教大学,学习古典艺术和文化,童年时不可以读哈利波特这种书,教育非常严格保守,结婚之后是全职主妇,在带娃间隙用手机在AO3上写文
而且据说这本《alchemised》,版权卖了300万美金,怎么说呢,这样一个人,可以发出被2000多万人看到的光芒,就好像童话一样,就更觉得AO3有一种国际主义的精神了,或者说是一种原始的民主的精神

其实我们女的,真的有很多人很有才华,而这种才华很容易被无视被磨灭被浪费,按理说“怀才不遇”是一个中性的词,但是其实特别男,我几乎没见过女的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实际上,这个世界对男的实在太好了,男的根本不会怀才不遇呢,不怀才但是待遇超级好才是大多数

不过如果说有女的,明明不行,还自我感觉好死了,可能就是匡灵秀吧!
匡灵秀的《巴别塔》实在太难看了!!
我在这本书火起来之前读的原版,读了20%弃掉了,非常不喜欢这本书。因为能明显感觉到她不爱她的人物,只爱大道理,人物行事完全没逻辑,根本不能自圆其说,而且甚至那些大道理我都不觉得是她自己真的相信的大道理,毫无真情实感,她可能只是爱自己吧

之前我只觉得,匡灵秀大概没上过班,所以没有面对过“实”的生活,但是senlinyu应该是真的没上过班,但是人家写的东西就非常“实”,然后我就在想,到底什么是“实”的生活,那看来并不是这人上没上过班决定的
想来想去,可能就是要真的独立面对过生活,并且得是一个能够站在别人角度看周围的人,因为你只有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周围,这种多角度才能让你真正了解周围,而学生腔往往就是,只从自己出发,并不真的了解周围世界,和周围不熟

昨天在《故事》里读到,“然而,可信性并不是指现实性。赋予故事一个当代的环境并不能保证它的可信性;可信性是指一个内部连贯的世界,其规模、深度和细节都能自圆其说。可信性与所谓的现实毫无关系。以一个绝不可能存在的世界为背景的故事完全可能是绝对可信的。真实可信取决于“讲述细节”。当我们使用少量精选的细节之后,观众的想象会自然脑补其余,完成一个可信的整体。只要我们不给观众怀疑的理由,观众就会相信。”
这句话字字珠玑,“使用少量精选的细节”,就意味着作者本人对脑海中的世界非常了解,在海量的细节里,选择了一小部分做出呈现,而匡灵秀的问题就是,她对她笔下的世界并不熟悉,所以毫无可信度

昨天临睡前,我又找出《Do Not Go Gentle》,看了一章,再次一下子被吸进去了,有很多地方非常动人
所以啊,其实不真诚其实是很难在长篇故事里矫饰的,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假装也是没用的,“要写一个你真正了解的东西,并且以真情实感去写”,这不仅是写作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啊!
咩哈哈哈哈,我下到了《alchemised》、《Manacled》(这本现在她已经在AO3删掉了,以及这本有自发的中文翻译!)
快乐!

第二组曲

第二组曲的萨拉班德还可以,但是吉格舞曲好难啊,而且拉着不怎么开心,我觉得第二组曲大概因为是小调?总之都不怎么开心
在reditt看到有人说,”I like to think of them like stages of life. 1st Suite – youth, innocence, wonder, simplicity 2nd Suite – adolescence, intense emotional wanderings, angst even 3rd Suite – newfound adulthood, decisiveness, confidence 4th Suite – settled adulthood, mature assertiveness and emotions, and genuine happiness. 5th Suite – Mid-late adulthood, un-sated ambition, and self-doubt, longing. 6th Suite – Accept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life, pure genuine bliss, and a return to a certain innocent simplicity”
虽然看起来非常穿凿附会,但我觉得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尤其是对第一和第六的解读倒是很符合我心,那么也许第二真的就是这样一种彷徨的感觉吧,啊,难,我觉得有一组双音左手别扭得不得了
就只能慢慢练了,一天练两三行,大概两周也能练出来吧

最近每天晚上睡前读几页Rudolf Nureyev的传记,传记写的蛮容易看进去的,虽然也不是说很爱他,但是慢悠悠的读几页也觉得蛮好,说起来,写苏联的事情,我们真的很容易看懂,作者写了个单词,解释了老半天,我一眼就看出来,就是政委啊,后来真的去查了一下,发现并不是政委,还不够政委的级别,应该是指导员,哈,那我猜的也是八斤八两。。。还看到一个很长很长的单词,可能来源俄语吧,作者说是“singing and dancing groups”,我一看,这我懂啊,不就是文工团嘛!

终于快要国庆了,啊,不想干活想放假

《故事》笔记之一

这本书我才读了四分之一吧,但是已经觉得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作者认为,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揭示/展现了某一种生活,因为人类永恒的追求就是:人应当怎样度过这一生,因此人类对故事的渴求是无尽的,故事是一种古老而永远的存在
1)创作选择——创作是指在取舍过程中所做出的创造性选择。
“优秀的写作绝不是一对一的,绝不是设计出某一精确数目的事件来填满一个故事,然后用铅笔划拉出对白那样简单的事情。创作是五比一,甚至十比一、二十比一。这个行当要求你发明比你可能的用量要多得多的材料,并从这贴合人物角色及世界真实的大量优质事件、新颖瞬间中做出明智之选。当演员们互相恭维时,他们常说,“我喜欢你的选择。”因为他们深知,如果一个同行成功地演绎了一个美妙时刻,是因为在彩排中该演员已经尝试过二十种不同的方式,最后才选择的这个完美瞬间。”“如果你从未抛弃任何一个想法,如果你的修改只不过是在提炼对白上做了些文章,那么你的作品几乎肯定要失败”
我非常喜欢这个讲法诶!上大提琴课的时候,老师经常说,要试,这一句,你弓子走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弓毛多一点还是少一点?怎么分配弓子?揉弦宽一点还是窄一点?你得通过不断地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那种版本。当然有一些规律,比如说,你跳弓喜欢干净果断一点,那可能压的要多,蹭的要少,喜欢更灵巧柔和一点,那可能压得要少一点,蹭的比重要增加一点,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在不断的选择里出现一部好的作品,弯路和冗余是必须的,那种多快好省立刻能有最优解,我觉得。。。既不现实也没什么美感

2)人物的真相——人物的选择
作者认为,人物塑造和人物是不一样的,人物塑造是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的素质总和,这个人的年龄啦外貌啊等等,但人物,“人物真相是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得知真相的唯一 方法就是看他如何在压力之下做出选择,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采取哪种行动。他选故他在“。另外,人物塑造如果和人物真相完全一样,那这个人物就没什么意思,就是工具人,不能做主角,简单的说就是要“看似如此,其实并非如此 。”
读到这里,一则我想到老邓的名言“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二则我想到,哈利波特的世界确实就是这样,比说说莉莉,这个人物没什么大意思就是因为,她看起来为人热情善良勇敢,结果这个人物的真相居然也是为人热情善良勇敢,那就不太行,而有意思的人物,且不要说斯内普了,就说老邓吧,人物塑造是一个看起来慈祥宽厚的长辈,但是揭示出来的人物真相是有操控人心的一面,接着看起来是无所不知不爱权力,但是转一转,揭示出来的任务真相是也有过“为了更伟大的利益”的和格林德沃的一段过去,等等,所以这个人物就比较有意思
而演技,也是这样,一个演员演技好,就在于TA知道了人物的全部真相,但在人物塑造的表象之下,把人物真相在具体的场景里恰如其分的体现出来

3)时间的艺术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而生活是在时间中度过的。所以,电影是时间的艺术,而不是造型的艺术。我们的堂表兄弟们并不是绘画、雕塑、建筑或摄影等空间媒体,而是音乐、舞蹈、诗歌和歌曲这样的时间形式。所有时间艺术的第一大训诫就是:“汝必留最佳于最后””
我觉得时间的艺术的最后的高潮,是和前面紧密相关的,家门口一棵樱花,日复一日目睹它光秃秃的,到了春天,忽然有一天灿若云霞,这就很震撼,但是如果只是乍一看一棵开满花的树,就那么震撼,所以就是要有过程

4)审美情感
“一个讲好了的故事能够给你提供你在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那样东西: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体验需通过事后的反思 变得有意义;而在艺术里,体验在其发生的那一瞬间 马上就会具有意义。艺术家不仅需要表达思想,还需要证明思想。仅揭示出某一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观众不仅需要理解,还需要相信。你要让全世界观众都在离开你的故事之后,依然相信你所讲述的故事是对人生的一个切实比喻。”
所以,不要解释!绝不采用任何解释性的话语。“故事大师从不解释。他们所从事的是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戏剧化表达。”
我觉得很有道理,讲道理文艺我觉得是不行的,所有讲道理的文艺作品我都不太喜欢,即使TA讲的道理都是我同意的那种道理

5)映照出自我的创作
“你并不是从思想中汲取出了行动,而是从行动中汲取出了思想。因为无论你的灵感为何,到最后,故事总要将其主控思想植入最后的高潮之中。而当这一事件道出了它自身的意义之时,你将体验到写作生活中感受最为强烈的一个时刻——自我认知 :故事高潮反照出你的内在自我,如果故事来自你内心最好的源泉,通常的情况是,你会为自己看到的、它所反映的东西感到非常震惊。”
“思想可以被控制和操纵,但情感却是发自内心且不可预料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对权威构成威胁,是因为他们揭露了谎言并激发了思变的激情。”
“既然故事的影响力不可忽视,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讨一下艺术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我相信,我们并没有责任疗救社会的弊端,恢复对人性的信心,振奋社会的精神,甚或表达我们的内在本质。我们只有一个责任:讲真话或曰揭示真理 。因此,你必须研究你的故事高潮,并从中提取你的主控思想。”
“但是,在你采取下一步行动之前,你不妨自问:这是不是真理?我是否相信自己故事的意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把它扔掉,然后从头开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要尽一切可能让世人看到你的作品。因为,尽管艺术家在私人生活中也许会对人撒谎,甚至自欺,但他创作时一定会讲真话。”

我觉得说的没错,这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说,创作其实是很难矫饰的,解释和表达的时候可以立人设,TA可以写很多宣传文,说自己最赞同“人人平等”了,但是在TA讲故事的时候,这个故事有很多细节的时候,TA的社达思想反而是很难的矫饰的,你的情节你的描绘你的人物真相就揭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另一方面,自己都不信的东西是不会打动人的。。。文化产品虽然是产品,是有明确受众的产品,但是如果这个产品你都不信,那也不行。。。就好像。。。自己店里做的饼自己都觉得很难吃,应该也很难大受欢迎吧。。。自己觉得好吃别人不一定觉得行,自己都觉得不好吃,可能就更不行了。。。技术本身就不行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还在于自己到底信什么

舞者

最近读完了本小说《舞者》(新版译名是《随巴黎起舞》),非常好看!比想象中好看得多,看到后半段开始,就是每天睡前读一段,很珍惜的读完,倒也不是人物写的多立体饱满,而是非常有灵气,就好像是抓住神态的人物抽象肖像图

但一开始我甚至都没意识到是有原型的,看到一半反应过来,于是想了解一下完整的人物简史
大致查了一下,Rudolf Nureyev,1938年生,出身贫困,小时候和妈妈以及三个姐姐一起长大,母亲偶然得了一张芭蕾舞演出票,他随母亲去看了之后喜欢上舞蹈,和女老师学了一阵。他爸爸打仗回来了,坚决反对,然后他偷偷摸摸半夜接着跑出去学
老师觉得她很有天赋,希望他能去更厉害的地方学舞,他后来去了列宁格勒,毕业之后到了基洛夫芭蕾舞团(应该就是后来著名的马林斯基芭蕾舞团)并成为基洛夫芭蕾舞团首席男演员。1961年去巴黎演出的时候叛逃巴黎,后来一路风生水起,名利双收,被认为是确立了男演员在芭蕾舞剧中的重要地位,是超级大佬,同时一生和无数男、女发生过关系,最后因艾滋病去世。

我行动力超群!不仅在周末看完了一部讲他的纪录片,还看完了一部拉尔夫费因斯(啊,伏地魔大人)导演并出演了的讲他故事的《白乌鸦》,以及看完了他和Margot Fonteyn的《天鹅湖》

看完纪录片,对这个人物更有一些实感,总体来说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爱自由,随心所欲,还精神头和体力都超级好,应该是女人缘很好。同时,艺术上非常有追求,是真心爱跳舞爱舞台,而且对观众有巨大的吸引力
我小时候应该是对这款人物兴趣不大的,因为我小时候总体来说是一个非常单调,保守,非黑即白的小孩,但是现在确实觉得很有意思啊!虽然某种程度上符合“艺术家”的刻板印象,但是他吸引我的点在于,他不是很“男的”,起码。。。没有交一堆小女朋友,任何一个男的,只要后面找了小女朋友,再生个娃,娇妻稚子,啊!我就觉得完全不行!

尤其是纪录片里稍微提到的他和Margot Fonteyn的那段故事,我觉得颇为传奇
Margot Fonteyn,1919年生,是英国最有名的芭蕾舞演员,60年代初,因为她帮助她外交官丈夫参与了巴拿马政变被捕,虽然被英国斡旋之后搞回来,但是事业可能也就这样了,准备退休。那时候Rudolf Nureyev刚刚叛逃不久,他一直想要和Margot Fonteyn跳(基本上就是,啊,我从小就看你跳舞),Margot Fonteyn觉得,这人比自己小19岁,完全就是后辈,也不是很愿意。但也总想说那客气一下,总之俩人就跳了一次。结果彼此都发现非常非常合拍,就此合作下去,合作了17年,合作场次也非常非常多。总之,她一直跳到1979年,跳到60岁高龄(kimi说30~35 岁是绝大多数女演员离开“主要角色舞台”的集中年龄段)

顺便,她要支付她老公的医疗费,因为她老公被人打伤了,瘫痪在床(而据说是出轨,被人家的老公打伤了),基本积蓄耗尽,后来她得了癌症,Rudolf Nureyev也为她支付了相当多的医疗费

我觉得这段关系很迷人的地方在于复杂和丰富。首先,这并不是一段艺术家和缪斯的关系(啊!我讨厌这种关系),而可以说是互相成就。其次,他俩不管在肉体上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但肯定在同一时间都各自还有其他肉体关系,所以,并不是什么排他的传统“神仙眷侣”。于此同时,他们又应该是心灵相通,因为两个人台下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而俩人跳了那么多舞,那么多情意绵绵的舞,那么多身体互动的舞,也一定会有精神上的好朋友之外的东西,又有这么大的年龄差,可能彼此之间还是姐姐/弟弟、母亲/儿子、既有情欲又有一些神圣而纯洁的部分,总之,就很有意思!

我去看了他俩的《天鹅湖》,好看的,我觉得俩人之间的气韵流动,非常好看!颇有一些心得,但是关于芭蕾舞本身的我的心得体会准备过两天来写!

绿豆汤、冬瓜YI、读小说和滚来滚去

夏天中午喝一碗shu搞的冰凉凉的加了冬瓜YI的绿豆汤,然后坐在地上看小说,看一会就在地板上滚来滚去,一边躺在开了空调的木地板上,一边看外面蓝天白云明晃晃的太阳,然后心里默默的赞美shu,赞美木地板,赞美扫地机器人,赞美空调,以及赞美南食召的冬瓜YI。。。啊!快乐!

在读的是琼斯奶奶的《哈尔的移动城堡》英文版和《伦敦规则》中文版,后者可读性虽然还是很强的,但我觉得不值得让我去读英文版。。。之前读了半本琼斯奶奶的《Dark Lord Of Derkholm》,虽然还可以,但不是特别吸引人,就弃掉了。可能一上来是读的《Fire and Hemlock》,实在太惊艳了,再看什么都觉得不能与之相比,说起来我还去找了AO3上找了一些《Fire and Hemlock》的同人,作品不多,稍微翻了几篇,确实都不是很行,可见,琼斯奶奶的结局已经非常完整且完美了

不过《哈尔的移动城堡》到目前还挺好看的,fire demon好萌啊!
以及,里面写,某个夫人的谈话,你要加入,就好像是跳长绳,你得找准时机,如果在恰当的时间点你进去了,那就进去了,啊哈哈哈哈哈,我觉得还挺传神的,因为我分别体会过人家谈话,要么就是找不到时机加进去,要么加入的时机不好就是仿佛是被长绳打到脑袋,谈话就断掉了

最近练琴时灵时不灵的,巴赫的前奏曲好好坏坏,大臂和肘的感觉还是不太稳定,很想要拉出流畅如溪流一样的感觉,现在大概就是要么不出水,要么水管突突突,然后哗啦一下,然后继续不出水这种运行不畅的水管吧。。。
说起来,上次老师加了一个双音的练习曲,现在想想也许双音有助于训练右手的平衡和角度,不过我也根本没问,反正就练着,但!双音拉准的时候真的好好听啊,有一种特别丰富的共鸣,声音“嘭”起来的感觉,但是这首的C弦频繁的跳弓实在太费手了,跳不动啊跳不动

又拉着shu听了一下小咏叹调,是前几天新录的和4月份我自己颇为满意的一段,让他猜,他听出了新录的,那就说明客观上还是有进步的,啊,略略有点小快乐!
默默开始自己复习勃拉姆斯e小调第二乐章,老师也没要求,我也不为什么,就是希望每天认认真真练一句,把这个乐章再顺一遍。说起来,现在回头再拉,深刻的意识到,这一段虽然看起来简单,因为主要是左手技术上看着还好,虽然这个半音都要准本身也没那么容易,但更关键是右手其实很难很难,非常难做出那种轻巧又柔和的效果,难怪这居然是英皇8级的考级曲目,而我本来竟然还觉得,这也不至于吧,这就8级了,哎,真是太没眼光了

准确

读完了《Fire and Hemlock》,虽然有心理预期,但还是如很多评论想要感叹的,啊!这个结尾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我觉得没完全看懂,跑去reddit上翻,在评论里找到了一篇解析文,总算捋明白了之后,觉得如果不考虑第一眼看不太懂的话,这个结尾其实还不错诶!这篇解析文很好笑,她说“I took to Google. Perchance Wikipedia could explain. It turns out “Fire and Hemlock ending“ is a top search term.Apparently, in the two decades since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 am not the first reader to seek clarification.Well, I am here to assure all future seekers that DWJ knew exactly what she was doing. Every word in the finale had significance. I have solved the ending of Fire and Hemlock.You are welcome.”写得真好,我确实收获良多!

啊!!这本书实在太太太太好了,非常喜欢!最近几个晚上在读的时候,都舍不得读完,在被子里读一段,然后缓一缓,觉得有这样一本书陪伴的夜晚,在书里的氛围的笼罩之下,真是无比美妙
如果完全剥开魔法和各种各样典故的外壳,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离婚家庭的小女孩成长的故事,这位老阿姨(我算了一下这时候DWJ应该是51岁)实在是太记得一个小女孩是怎么样的感受了,而且她用一种非常成人的尊重和体谅来描绘,那种的准确并不是靠形容词和比喻,而是靠情景设置和动作语言,她写小女孩的局促和尴尬,写情窦初开,写自我意识的萌发,她对孩子感受抓得之准确,时不时让我觉得,天啊!世界各地的小女孩原来都一样啊!!
你以为是孤独的成长,有人记得,有人不仅记得还写下来了,不仅写下来了,还用的是一种充满正视的目光,既没有矫饰也没有自怜也没有自嘲,更没有浪漫化,真的很感人

里面有很多部分写得美得惊人,除了之前提到的她怎么演怎么对的舞台剧,还有她妈把她赶到她爸那边去,她爸根本没有想要和她生活在一起,她在徘徊,看到tom的车,tom带她去看他们四重奏排练那一段,还有游乐场那一段,以及fiona说她知道tom那一段,都非常美
而且有很多很微妙的描写,tom对polly是成年人对孩子的塑造,这种塑造固然背后有一些不得不的原因,可是能够完全看出来成人想要控制一个孩子,实在太容易了。但是呢,tom也有一些克制和爱,会让人持续觉得,是爱么?多少有一点吧?这种不健康的CP也确实很好磕,很上头,而DWJ写得又好,啊!好磕!我觉得她比罗琳阿姨写CP荡漾多了!!
很多场景既可以解释为爱也可以解释为利用,而两者可能同时存在,“The truth between two people always cuts both ways”,但在这些模糊的描写里我觉得也有一种准确性,就是模糊是因为事物本身就是模糊的,而DWJ则是准确的勾画了这种模糊本身
其中游乐场的一段,是15岁的polly明确的喜欢上tom,但是tom似乎推开了她,而那一段心理描写完完全全复刻我自己十五六岁时候对比我更大的男生的迷恋,准确到简直我想要尖叫的地步

我开始不太理解什么叫做失去才是得到,尾声有一段polly说,“For you, the only way to behave well was to behave badly. For me, the only way to win was to lose. ”但我看了后记,她想要写一个女英雄的故事,一个并非放置在男英雄位置上的女英雄,所以我隐约觉得,我们女的,成长的第一步,就是丢掉被塑造的那部分东西,我们不是被塑造成的“谁的人”。。。诚实面对自我,诚实的面对记忆,在书的开头,DWJ就写过“real life trumps made-up things every time”

与此同时,我们女英雄并不是要拯救别人让别人然后加以自己的意志,不是那种,要么你说服我要么我说服你,要么我是你的人要么你是我的人。而是,最终的目的是我们能分别作出忠于自己内心的决定,我有我的向往(虽然可能这个向往的是与你交往),但我并不强加于你,我并不希望试图影响你或试图改变你的想法。我记得我看过一篇SSHG的同人,里面也有一段是SS已经买了一条非常精美她一定会喜欢的项链(大概是吧,我不是很精确的记得了),但恰逢在敏敏做一个关键决定(留下或者去澳洲)的时刻,所以他特地没有拿出来,因为他不想以此影响她真正的决定,我觉得这种爱情观特别女作者或者说特别女

说起来polly最后如何看清这种成年人的利用,如何面对这种利用,我觉得polly说出“……the way you used me. You took me over as a child to save your own skin.……Now you know how I felt,Taste of your own medicine. We’ve nothing in common anyway, and I’ve got a career to come too.”作为一本80年代的书,我觉得还是挺振聋发聩的。顺便,tom也非常诚实,“All right. I did use you. I admit, All I can say is that I did my best… not to hurt you… though there was probably no way not to……”我喜欢这种较为坦荡的表达

这本书还有很多很妙的地方,除了很多人说的,这简直是写给古典文学/各类民间传说/各类神话的情书,有各种映射各种隐喻,仿佛是个万花筒,稍微一变换就是一个新角度之外,DWJ还以四个乐章划分整本书,最后一章是“急板”,确实整个故事节奏骤然加快,真的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所以整本书在节奏上也非常精彩!
啊,喜欢!

我在reddit上看有人说她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20出头,现在已经60岁了,重新在读,仍然觉得是自己最喜欢的书,还有人在读了7遍之后和人讨论那个令人迷惑的结尾,很多人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当然也有人觉得完全不行,总体来说是一本评价很两极分化的书,而我,毫无疑问,是站在非常喜欢的那一头!
一方面可能重读一次,一方面也准备继续找一些DWJ的书来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