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才读了四分之一吧,但是已经觉得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作者认为,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揭示/展现了某一种生活,因为人类永恒的追求就是:人应当怎样度过这一生,因此人类对故事的渴求是无尽的,故事是一种古老而永远的存在
1)创作选择——创作是指在取舍过程中所做出的创造性选择。
“优秀的写作绝不是一对一的,绝不是设计出某一精确数目的事件来填满一个故事,然后用铅笔划拉出对白那样简单的事情。创作是五比一,甚至十比一、二十比一。这个行当要求你发明比你可能的用量要多得多的材料,并从这贴合人物角色及世界真实的大量优质事件、新颖瞬间中做出明智之选。当演员们互相恭维时,他们常说,“我喜欢你的选择。”因为他们深知,如果一个同行成功地演绎了一个美妙时刻,是因为在彩排中该演员已经尝试过二十种不同的方式,最后才选择的这个完美瞬间。”“如果你从未抛弃任何一个想法,如果你的修改只不过是在提炼对白上做了些文章,那么你的作品几乎肯定要失败”
我非常喜欢这个讲法诶!上大提琴课的时候,老师经常说,要试,这一句,你弓子走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弓毛多一点还是少一点?怎么分配弓子?揉弦宽一点还是窄一点?你得通过不断地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那种版本。当然有一些规律,比如说,你跳弓喜欢干净果断一点,那可能压的要多,蹭的要少,喜欢更灵巧柔和一点,那可能压得要少一点,蹭的比重要增加一点,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在不断的选择里出现一部好的作品,弯路和冗余是必须的,那种多快好省立刻能有最优解,我觉得。。。既不现实也没什么美感
2)人物的真相——人物的选择
作者认为,人物塑造和人物是不一样的,人物塑造是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的素质总和,这个人的年龄啦外貌啊等等,但人物,“人物真相是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得知真相的唯一 方法就是看他如何在压力之下做出选择,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采取哪种行动。他选故他在“。另外,人物塑造如果和人物真相完全一样,那这个人物就没什么意思,就是工具人,不能做主角,简单的说就是要“看似如此,其实并非如此 。”
读到这里,一则我想到老邓的名言“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二则我想到,哈利波特的世界确实就是这样,比说说莉莉,这个人物没什么大意思就是因为,她看起来为人热情善良勇敢,结果这个人物的真相居然也是为人热情善良勇敢,那就不太行,而有意思的人物,且不要说斯内普了,就说老邓吧,人物塑造是一个看起来慈祥宽厚的长辈,但是揭示出来的人物真相是有操控人心的一面,接着看起来是无所不知不爱权力,但是转一转,揭示出来的任务真相是也有过“为了更伟大的利益”的和格林德沃的一段过去,等等,所以这个人物就比较有意思
而演技,也是这样,一个演员演技好,就在于TA知道了人物的全部真相,但在人物塑造的表象之下,把人物真相在具体的场景里恰如其分的体现出来
3)时间的艺术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而生活是在时间中度过的。所以,电影是时间的艺术,而不是造型的艺术。我们的堂表兄弟们并不是绘画、雕塑、建筑或摄影等空间媒体,而是音乐、舞蹈、诗歌和歌曲这样的时间形式。所有时间艺术的第一大训诫就是:“汝必留最佳于最后””
我觉得时间的艺术的最后的高潮,是和前面紧密相关的,家门口一棵樱花,日复一日目睹它光秃秃的,到了春天,忽然有一天灿若云霞,这就很震撼,但是如果只是乍一看一棵开满花的树,就那么震撼,所以就是要有过程
4)审美情感
“一个讲好了的故事能够给你提供你在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那样东西: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体验需通过事后的反思 变得有意义;而在艺术里,体验在其发生的那一瞬间 马上就会具有意义。艺术家不仅需要表达思想,还需要证明思想。仅揭示出某一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观众不仅需要理解,还需要相信。你要让全世界观众都在离开你的故事之后,依然相信你所讲述的故事是对人生的一个切实比喻。”
所以,不要解释!绝不采用任何解释性的话语。“故事大师从不解释。他们所从事的是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戏剧化表达。”
我觉得很有道理,讲道理文艺我觉得是不行的,所有讲道理的文艺作品我都不太喜欢,即使TA讲的道理都是我同意的那种道理
5)映照出自我的创作
“你并不是从思想中汲取出了行动,而是从行动中汲取出了思想。因为无论你的灵感为何,到最后,故事总要将其主控思想植入最后的高潮之中。而当这一事件道出了它自身的意义之时,你将体验到写作生活中感受最为强烈的一个时刻——自我认知 :故事高潮反照出你的内在自我,如果故事来自你内心最好的源泉,通常的情况是,你会为自己看到的、它所反映的东西感到非常震惊。”
“思想可以被控制和操纵,但情感却是发自内心且不可预料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对权威构成威胁,是因为他们揭露了谎言并激发了思变的激情。”
“既然故事的影响力不可忽视,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讨一下艺术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我相信,我们并没有责任疗救社会的弊端,恢复对人性的信心,振奋社会的精神,甚或表达我们的内在本质。我们只有一个责任:讲真话或曰揭示真理 。因此,你必须研究你的故事高潮,并从中提取你的主控思想。”
“但是,在你采取下一步行动之前,你不妨自问:这是不是真理?我是否相信自己故事的意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把它扔掉,然后从头开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要尽一切可能让世人看到你的作品。因为,尽管艺术家在私人生活中也许会对人撒谎,甚至自欺,但他创作时一定会讲真话。”
我觉得说的没错,这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说,创作其实是很难矫饰的,解释和表达的时候可以立人设,TA可以写很多宣传文,说自己最赞同“人人平等”了,但是在TA讲故事的时候,这个故事有很多细节的时候,TA的社达思想反而是很难的矫饰的,你的情节你的描绘你的人物真相就揭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另一方面,自己都不信的东西是不会打动人的。。。文化产品虽然是产品,是有明确受众的产品,但是如果这个产品你都不信,那也不行。。。就好像。。。自己店里做的饼自己都觉得很难吃,应该也很难大受欢迎吧。。。自己觉得好吃别人不一定觉得行,自己都觉得不好吃,可能就更不行了。。。技术本身就不行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还在于自己到底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