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红楼梦》

豆瓣上有位经常写乐评听过无数多古典音乐专辑的网友,古典音乐我一点不懂,前两天看到他写了一篇王文娟的豆瓣日志,这个我懂啊!就默默的觉得写的不太行啊。。。然后生出一种待小僧伸伸脚的感觉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姐姐说,“她塑造过角色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就迥异的人物,但却都拥有自尊、自爱、自信的精神内核。即便是在越剧这样以女性观众为主要受众的剧种里,这类风格也并不多见”,我觉得这个真是说到点子上!
王文娟的黛玉特别令我觉得厉害的一点是在这出戏最后,以为宝玉另娶他人,但是表现方式不是怨恨和惨烈的那种,焚稿里虽然肝肠寸断,“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孤独和幻灭,所以能令人感觉到她是林黛玉,不是情探里的敫桂英。而宝玉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没有那种想到赢得佳人的得失心,而是“你若烦恼我担忧,你若开颜我先笑”,就是怎么看怎么好,这大概也就是这出戏和其他众多才子佳人戏不大一样的地方。

如果说,因为越剧《红楼梦》是用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黛玉还算是一般意义上古典美人儿的范畴,所谓才子佳人戏的“佳人”。宝玉则不是通常款款深情的才子,那种痴很难把握,一不留神就傻得很,会有一种故作天真的感觉。徐玉兰的宝玉我是觉得出神入化,后来的演员们,黛玉有演得不错的,但宝玉基本没有。宝玉这样毫无家国啊世俗啊追求的富贵闲人,自始至终有一种理所当然感,也可以说是何不食肉糜感,就是这个人物不是衡量了之后才做的决定,而是一切出于本心和自然。徐玉兰塑造的宝玉表演里的光明和单纯(这种单纯某种程度就是何不食肉糜感)其实非常微妙以及难以传承。唱腔里小腔之灵活摇曳,非常妙。其实一个人物如果复杂,A演员偏重于这一面B演员偏重于那一面其实都还好说,但是,被徐玉兰一塑造,宝玉这个人物就很难演

另外,这出戏我觉得前半部分尤其难,一开始黛玉进府的时候两个人的孩子气,很多演员这个地方根本演不好,渐渐长大共读西厢,到互诉衷肠,再到后来焚稿和哭灵反而更容易把握,62年的电影版里面那种一层层往前推直到最后的高潮然后归于平静。即使是最后一场戏,也是很有层次,在“问紫娟”的时候稍微平静,然后在“天缺一角有女娲,心缺一块难再补”的时候再掀起一个小浪,到最后“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挣脱了不离不弃黄金锁。”一切归零,但是又不是初生的归零,而是经历过很多归零

说起来,经过我也不知道多久,一个多月?总之,终于把《梧叶舞秋风》弹下来了,现在跟着刘丽的录音0.75倍速已经比较流畅,应该很快就能跟着原速弹了呢!这首曲子应该算是自己自学的第一首曲子,完整弹下来还是挺高兴的也。
昨天看B站,安迪老师讲柴可夫斯基的《悲歌》( Op.40 No.2 Chanson Triste),听着会想到《忆故人》诶

在知乎上看了一个上海电气的贴,然后又稍微搜了一下上海电气,还真是挺有意思
好像最近很久没有读/看过令人沉醉的东西了,无论是《fleabag》还是《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都更接近段子一点,没有那种让人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完整的快乐,最近一部令人沉浸的就是《传奇办公室》了,啊!不知道会不会有第六部
以及罗琳阿姨的侦探小说第六本不知道啥时候写好,啊!

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

今天吃早餐的时候看到新闻说王文娟过世了,开完庭坐在回来的公交车上,听了一折黛玉焚稿,又一路听下来,直到听完“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挣脱了不离不弃黄金锁。离开了苍蝇竞血肮脏地,撇开了黑蚁争穴富贵窠。”
好久好久没听越剧了,再听依然觉得真是感人啊,想起十几岁的时候越剧《红楼梦》不知道看/听了多少遍,最后一幕是宝玉解开脖子上的通灵宝玉轻蔑的看了一眼,轻轻往外一扔,上面四句画外音齐唱起来,全剧终。
小时候第一次看的时候,经过前面那么激烈的“宝玉哭灵”,以为最后解开来玉会是往地下一砸,愤然而去,看到是如此轻轻一扔,颇为吃惊。长大之后才觉得真的好,不是赌气不是愤怒,就是”我不要了”,“我不想要了”,“你们爱谁谁吧”,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舞台效果和戏剧感受
在公交车上听到黛玉一身病骨,快要不行了,一句“只落得,路远山高家难归”,是小时候完全没留意到的,今天听来也觉得感慨,编剧真是心思细腻,就再怎么样,这里也还是不是家,是“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寄人篱下

又话说,昨天洗澡的时候,在想一个很无聊的问题,哈利波特最后一本最后一章,哈利波特对儿子说,你名字里有两位霍格沃茨校长的名字,其中一位就是斯莱特林的,而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而之前,邓布利多也说,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的分院帽有点太草率了,无非意思就是觉得SS真的很勇敢也很有勇气,然后我就在想了。如果把勇敢的定义是不惧死亡不惧危险,SS当然是很勇敢的,但是我总觉得斯莱特林的勇敢/勇气和格兰芬多的勇敢/勇气有点不大一样
我隐约觉得在斯莱特林那里,实现目的是最重要的,勇敢是一种手段,如果不通过勇敢而是通过谄媚能搞死伏地魔,说不定SS也肯的,是不惧危险的实现目的还是尽量狡诈的实现目的,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在格兰芬多看来,勇敢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我也没办法讲得更清楚,但是似乎能够隐隐感觉到一种。。。差异?
这样说来,邓布利多好像更斯莱特林一点?但是他十分向往格兰芬多吧,就是对于光明磊落的勇敢本身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前两天看到一个关注的姐姐,在微博上说“美好的记忆是我们的“安全乐园”和“避风港”, 在我们焦虑、悲伤、痛苦、绝望的时候,我们想起来这些美好的记忆时,可以缓和自己的情绪,阻止负面情绪不断把你往下拉,它们再次给我们带来愉悦和平静,还有希望。”我一看,这不就是罗琳阿姨说的“守护神”和“摄魂怪”么?!通过想起美好的时光召唤的守护神,可以抵御令人觉得冰冷的“仿佛再也高兴不起来”的摄魂怪,按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快乐的记忆,但是为什么召唤守护神“呼神守卫”还是一个很高级的魔咒呢,我自己随便总结了一下是这样的:在心情很差/抑郁,碰到摄魂怪的时候,回忆起曾经的快乐,其实会觉得好像也没那么快乐,那些快乐似乎也蒙上了一层灰纱,没有那么鲜活,所以要能够看到灰纱之下的明亮的快乐回忆也是很难的
总之,罗琳阿姨真的好会写啊!

今天听了一个Isabelle Faust和Alexander Melnikov版本的D943,也好听的,第一乐章有一种极其紧张的氛围感,起伏对比更明显。开始是听了一个他俩的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和谢林的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很饱满而有激情,很抓人,一听就仿佛顿时知道为什么郑延益说谢林的琴一点点火气都没有。然后又倒回去再听,Carolin Widmann和Alexander Lonquich的版本,也还是很喜欢的,觉得他俩的更内心戏一点。D934还听过Szymon Goldberg和Radu Lupu的版本,还不错,很正,但是很喜欢也没有
昨晚上听了一段很有名的D960,起先听的是肯普夫的版本,挺好听的,第一乐章有一种清泉石上流的感觉,但后来听了里赫特的,则是那种,啊!!好听啊!!

目前看奥运会最大的心得是,撑杆跳可真好看啊!那一场男子撑杆跳实在太令人印象深刻了。若干米(具体是几米我忘了)障碍跑里面,有一个横栏前面是水坑,女运动员前前后后跳过去的时候真的好像一群小鹿哦

小炒肉和大提琴

最近胖了,裤子都明显变紧,要控制一下,想要恢复到55以下,无非就是不吃甜食+晚饭少吃一点,如果有力气再辅之以稍作运动,但是我就觉得好没劲啊,如果不能吃喜欢的食物,还要做讨厌的运动生活究竟有什么乐趣啊?!然后回到理想体重之后,再小心翼翼的维持,依旧觉得很没劲,如果不控制呢,该吃吃该喝喝很快就胖起来,胖起来之后整个人都很滞重,走路活动都觉得笨笨的,也很没劲,横竖就是没劲
而且吧,随着年纪渐长,维持现有体重一定是越来越困难的,就越发觉得。。。哎
因为控制甜食,所以整个人非常暴躁+心情差,连shu都和娃说不要惹妈妈,我看到他俩愉快的吃西瓜,简直要怨S了,shu上网查了一番和我说,100克西瓜里只有4克糖,说吃两块好了,犹豫再三,吃了两块,啊啊啊啊啊,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啊!清甜得无与伦比啊!!!
我从来不是坚持着那种一直不吃甜食,再吃的时候就觉得为什么会这么甜腻,完全不爱了的人,也不是那种小时候觉得能尽情吃巧克力就好了,长大终于能敞开吃就觉得不过尔尔的人,我真的,就是那种,自己喜欢的东西,无论何时吃都由衷地觉得,就是好吃啊!果然是好吃啊!!如果忍了很久没吃了,那就更好吃了啊,而且能随便吃就是比不能随便吃幸福感高得多,我是这种的人,啊!
深深的叹口气。。。没意思啊没意思

本周居然一共开了七个庭,超级超级累,到最后,每次都深吸一口气,假装自己是斯内普,伏地魔召唤毕竟不能不去。。。下周又是四个,然后接受了一些咨询和同学聚会听了一些故事,深感搞不好了,各行各业都搞不好了
何兆武在《上学记》里说“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以上两个条件我统统没觉得,只不过生活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爱丽丝漫游镜中世界》的红桃皇后说“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真想和她握握手!
且不要说现在东西又涨价了,以至于钱越来越不禁花,不赚更多就是不能维持现在已由的物质生活!就算是肉体也是啊,维持体重留在原地多难啊

前两天在路上听了一段 Miklós Perényi和Zoltán Kocsis合奏的勃拉姆斯的第一大提琴奏鸣曲,Op.38,非常有一种风华正茂的感觉,网易音乐上说是2014年的CD,我觉得不是吧,2014年的话他俩都是老头子了诶,然后在豆瓣上看到说是1980年发行的,大概是后来又再版或者转制过,总之,如果说是1980年的话,那感觉就对了!那时候大提琴32岁,钢琴27岁,可不正是青春?!虽然我也不知道勃拉姆斯这么朝气蓬勃到底对不对,但是这一版我确实还挺喜欢,听得人很激动
今天平生第一次去听了大提琴的现场,巴赫无伴奏组曲的1-3,返场是一支《天鹅》,少许有一些片段还不错,但总体我觉得并不太好,音符本身不够清楚?或者整体有点软?没有筋骨?
昨天晚上去云海肴吃饭,汽锅鸡鲜美!shu点了个皱皮椒炒肉,居然有点甜丝丝的,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小炒肉标准,今天他和我说,让我晚上炒一碟青椒炒肉,灭哈哈哈,果然还是我炒的好吃!而我今天听完这场大无之后出来立刻就在耳机里放了一遍自己喜欢版本的大无了。。。和小炒肉有异曲同工之处

前两天看微博有个姐姐说,为什么有人看到加拿大(不一定,可能我记错了,反正就是某西方国家)可以比较容易的安乐死,就觉得应该奋力赚钱,然后去那呢?她总觉得逻辑说不通啊。。。我倒觉得非常通啊!!这就好像是特工的那一颗氰化物(是这个名字么?),有这样的小胶囊傍身,就不那么害怕了,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容易的S的话,活着就轻松多了,就。。。随便活活好了。。。所以奋力赚钱就是为了随便活活(这不就是我么?!)啊,多么的容易理解!

郎情妾意

最近在读一本《The Billion Dollar Spy 》,也不知道是我间谍相关看多了还是怎么,反正觉得很好读,目前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CIA在冷战开始的时候实在太弱鸡了,非常没有自信心,各种疑神疑鬼,觉得所有人都是克格勃,没有发展出一个真正的情报人员,相比起来军情六处真是成熟老练又狡猾!
说起来这书我已经看了20%+了,居然那个CIA还没有接受那个准备投靠他们的苏联人,这个苏联人可是从一年半前就孜孜不倦表示愿意为他们服务的呢,CIA总觉得他是克格勃的人,是克格勃做的一个局,CIA反反复复搞了很久之后,终于觉得他应该不是诱饵,准备开始搞了,结果总部有个人说,虽然可能他来找我们的时候还不是克格勃,但是都这么久了呢,说不定克格勃已经发展了他!
就怎么说呢,之前那本《间谍与叛徒》,虽然双方关系的建立也经历过试探犹豫和迟疑,但还是挺顺滑的,奥列格就顺滑的开始为英国人服务了,可能一大原因是这位某种程度算是英国人自己发展的间谍,郎有情妾有意
这说明了什么呢,上赶着不是买卖啊,追求人家的至高境界是要让人家觉得仿佛是自己先动了心,自己先主动的。。。再次感叹说到底间谍就是操控人心

最近好累,事情多到爆炸,今天回到家洗完手换了衣服先在床上平躺了一会会,躺着的时候我就想到有一个偷偷关注的姐姐,各种厉害以及有很多信息具有可参考性,读书的口味也很类似,我想说的是,人家可以每天4点半起来练瑜伽,不分寒暑,我觉得自己就算每天晚上都10点睡觉,早晨4点半也起不来啊,无论如何起不来啊,所以呢,就不要说智商/情商的差距了,体力也完全无法相比,一旦太累了注意力和意志力完全不够用
现在能做到平静的承认,搞不了就是搞不了,作为一个就是会累就是会注意力无法集中就是会意志力缺乏的人类,认命,不要勉强自己,要知道搞S自己不划算,接受这样的自己大概也算一个进步,然后我还把这篇加上了“在成长”的tag,灭哈哈哈

论入戏以及学院派

周一回来并不怎么想干活,结果到了下午事情就很多起来,然后一开始干活儿的时候就说服自己这是在演出,此刻我是在扮演一位劳动模范,结果就入戏了,晚上加班到快8点才离开办公室,觉得做了好多事情,好像一个真的劳动模范!

昨天上午开庭,又是一个共有物分割的案子,又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又是一个不成器的舅舅。。。无新事啊无新事

那天抽了一本《好心眼巨人》的英文版来看,才发现书里有非常多作者自创的单词和谐音梗,比如说巨人说有些巨人只喜欢吃土耳其人,索菲亚瞬间被激起爱国之心,脱口而出,为什么啊?!我们英国人有什么不好啊!巨人说,因为土耳其人吃起来有火鸡的味道啊!又说希腊人不好吃,希腊人吃起来油乎乎(greasy),我就去跑去扫了一眼中文译本,中文翻译说,希腊人不好吃,希腊人吃起来味同嚼蜡,也不能说翻得不巧妙,但是作为我这种读者,还是希望作者严格按照原文翻译,然后加个注释,告诉大家其中的谐音,或者就算翻成味同嚼蜡,也可以增加一个注释说一下原文和谐音。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是本好书,名字翻得很蠢,作者是个男医生,里面屡次提到的H是他男朋友,然而翻译硬要翻成女朋友,第三人称代词,一定用“她”,我只能说一句,呸

最近太忙了,都没怎么听音乐,说起来之前提到Perenyi的舒伯特超好听,就在豆瓣上翻来翻去,看到一个姑娘在一盘专辑的短评里评论说她觉得Perenyi是在世的最棒的大提琴家,我就跑去搭讪,然后这姑娘说她当年上过Perenyi的课,就,啊,豆瓣真是神奇的地方!
还是喜欢听一些熟悉的东西,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已经听得很熟了,听了一版Perenyi的,倒觉得不是太好,在乐队之后大提琴进来,进来的时候觉得处理得和别人都不一样,特别软,但是听惯了进来的时候有那种往上一拎的劲头之后,觉得这么软好像确实是差口气。而且这个乐队也软,听着不精神,话说在南京的时候还听了两段他拉的福雷的大提琴奏鸣曲,仿佛还挺好听的,回来在B站上搜,看到一位叫做Steven Isserlis的大师课,听了一段,这位看起来神神叨叨的,倒还蛮好听,是那种还挺可爱的神神叨叨
继续说回Perenyi,豆瓣上的姑娘说,他“非常学院派的演奏法”,然后我就想到家里有一盒1994年出的CD,一个拼盘,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最后一首是刘丽和陈涛的琴箫合奏《平沙落雁》,小学高年级也不知道是初中的时候,就被深深的迷住了,这么多年搬家都带着,非常中正平和典雅的审美趣味,当时还觉得他们合奏之间的默契尤其令人沉醉。去年在B站上发现了很多很多他俩近期的合奏,也才知道他们是夫妻,目前都在纽约,在B站的视频里有弹幕说“学院派”,哈,原来我喜欢来喜欢去喜欢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啊?!!又说起来,中国民乐里我觉得并没有和声这种概念,但是琴因为有手走音,手走音多的曲子,也是就所谓声少韵多的曲子,比如平沙落雁,就特别适合琴箫合奏,极其互补妥帖
我在想,提琴奏鸣曲往往都配上钢琴,钢琴是颗粒状的音,提琴听起来可以是不断的连贯的线状的音,而在中国京剧里面,胡琴要配月琴(弹拨的颗粒状的音),琴要配箫,其实也都是一样的道理,真的。。。大概就是人同此心吧?
接着说合奏,上次在豆瓣上看到锦瑟说,有的四重奏组合,四个人音乐上非常合拍,但是彼此关系很差,非常不对付,我其实挺难想象和一个关系很差的人能够工作配合默契的,就。。。好神奇哦!

下周日可以去现场听一场大提琴的演出了诶,不知道会不会喜欢,还想着要去试试看学一学,说起来真的要给自己找点少许形而上一点的快乐,啊!

不懂也可以瞎说说呀

如我这么不懂的人,听曲子基本上就分成4类,一种就是啊,好听!不仅听完了,甚至有的地方或者整首曲子会回去再听一/二/三/四次;第二种是,好听,完全能等进度条走完;第三种就是,啊,不知道在搞点什么也不难听,进度条也不长了,不如就听完;第四种则是,额,不行不行,关掉换一首吧。
看戏有所谓人保戏,戏保人之分,有些戏就是比较讨好,基本上谁演出来都还能看,曲子里面我觉得Schubert Arpeggione Sonata D821算一首吧,大家演奏起来都不难听,可能是曲子写得美?前两天在B站上翻到祖克曼的中提琴版本的舒伯特这首,也非常非常好听,然后就去找祖克曼,发现是小提琴家兼拉中提琴,听了一段《春天》觉得好听诶,有一种清秀又松弛的感觉

这两天在网上听来听去嘛,有一些现阶段很喜欢的曲子,要记一笔
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6-118,尤其是Op.118的第二首和第五首,第五首最后一部分真是有一种广阔疏朗的感觉,非常好听。因为曲子短,乱七八糟的听了一些版本,包括张昊辰啦、鲁宾斯坦啦、席夫啦等等,目前最喜欢一个叫做亚历山大·隆奎奇(Alexander Lonquich)弹的,啊,真是十分好听,当初打开这个版本是因为看起来最全,看这位走上舞台穿得好像厨房大师傅哦,结果一坐下来那么好听的!
记得郑延益的书里有一篇写拉小提琴的齐默尔曼,那时候齐默尔曼还是个小青年,郑曾听过他和朗凯什的莫扎特,觉得非常好,有一种真诚的赤子之心,然后接触之后对两位都印象极好,又评价他和搭档朗凯什之间天衣无缝合作默契极了,完全是水乳交融,还说朗凯什未必会红,但是齐默尔曼要再找到这样水准的搭档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珍惜云云,然后我去找了他俩的莫扎特来听,确实是非常好听的,但是莫扎特的曲子好像一直没有特别打动我,我想说的是,刚刚为了写这篇记录,我去搜了一下隆奎奇,才忽然发现他就是郑说的朗凯什,啊!!!!

说起来勃拉姆斯的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Op.108,尤其是第二乐章,超级无敌好听,有一种心被揉来揉去的感觉!第一次点开的是谢林的版本,极其无限剧烈好听,小提琴音色美得不行,居然一遍听完立刻重听了一遍。然后搜到祖克曼的版本,并不喜欢,觉得第一乐章仿佛不是很流畅,又看到有著名的奥伊斯特拉赫,直接去听了第二乐章,也不很喜欢,觉得揉弦揉的十分晃,有一种晕车感

也许第一次的曲子大概很重要?初恋是很难忘掉的?或者也有可能是直到听到一个喜欢的演奏,才会喜欢上这首曲子,以至于这首曲子就和这个第一次听(其实不是第一次听,而是第一次听完并喜欢)紧紧联系在一起,很多时候就有点难抹去,比如说齐默尔曼(弹钢琴的齐默尔曼)对于我来说就和《悲怆》在一起了,居然听了鲁宾斯坦的《悲怆》都没那么喜欢。。。

目前喜欢的曲子还有,
贝多芬的第三号钢琴/大提琴奏鸣曲(Op.69)(好像谁得都好,但是杜普蕾和贝多芬特别配?都是情绪起伏很大?)
舒伯特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D. 929(蛮好听,但还没有发现特别震撼的)
布鲁赫《晚祷》(因为曲子不长,这个听过一些版本,都没觉得特别记得,直到听到1994年哈雷尔的版本,才被震住)
圣桑的天鹅(这个曲子容易变得很俗气,但是斯塔克的蛮特别,非常清冷)
古诺的圣母颂(马友友和Kathryn Stott,马友友这一组小曲子都特别温暖)
勃拉姆斯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喜欢我喜欢的这几首勃拉姆斯似乎都有一种中年人的赶脚,正气里面有很微妙的一些旋律非常动人,仿佛都蛮好,挺喜欢Perenyi和Kocsis1990年一个录像版(这大概也是属于这个曲子的我的第一个版本?)
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仿佛大家都拉过这个曲子吧,有无数个版本,最喜欢杜普蕾的)
德沃夏克四重奏美国有一种非常非常民谣风的感觉,朗朗上口,听的是普拉斯科弦乐四重奏团的,别的还没有听过。
我发现目前会比较喜欢在10分钟-30分钟的曲子,太长了好像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太短的也确实不够铺陈

另外,听了很有名的《死神与少女》和《鳟鱼五重奏》,目前完全没感觉

市民音乐会

买了两张大提琴演奏的票,其中一场是市民音乐会,票价从30-80不等,深感在魔都做市民还是蛮开心的,而且曲目很喜欢,有舒伯特的A小调阿佩乔尼奏鸣曲,这首实在太美了!
想起来那时候去嵊州干活,路上听彭广林介绍舒伯特,屡次听到“这个旋律,好听啊”,但我完全不知道好听在哪里,反而昏睡过去若干次。好像忽然就不能说懂了吧,起码是觉得,是好听啊!
说不定喜欢什么,对什么有感觉真的是会变的

夜深人静对着ipad听看视频,昨天听肖邦,不怎么听得进去,听了一会会就关掉了,然后听了贝多芬的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好听诶,仿佛一遍都没听够似的
什么能打动内心这真的是个玄学啊

还买了一场是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洗澡的时候在想这个第六首组曲真的有一种辉煌在里面,中国音乐也好戏曲还好,完全不缺乏悲伤、喜悦,刻骨铭心,悠然自得这些人类都共通的情感,但是好像没有“辉煌”这种东西,这种东西并不是单单气势宏伟而是有一种明亮在其中

说起来,翻了一本叫做《春风风人》的乐评,里面作者认为“二流的演奏家录音比现场好,一流的演奏家录音和现场一样好,大师现场比录音还好”,录音是可以修补可以美化的,但是可能我的大部分音乐审美都在是戏曲中建立的?我觉得现场就是最好的,二流的演员录音比现场还不可取,因为录音虽然可能没什么瑕疵但是也没什么趣味啊!现场会有一种活泼生动在,哪怕是戏校的小孩子,现场都尚有可看的地方,他们的录音应该不会有人去听吧?即使不考虑舞台表演的部分,戏校小孩子的演唱会我觉得应该也是比录音更能看。因为现场虽然会有瑕疵,会出问题,但是有观众坐在下面,你的表演直接面对的是这么多人,我还是相信和在录音棚里是完全不同的,会更激发出一些生气的
所以我对录音品质这种并不是特别特别在意,对耳机音响也不是很在意,甚至有些音响我觉得是过于修饰了,反而没意思,毕竟听梅兰芳余叔岩什么的,就是这种音效了,但是也毫不掩盖风采

意外发现了一个氛围很古早的论坛,很多人分享小提琴学习的林林总总,除了琴童家长外,更多就是退休老人家了,完全没有网络语言,有人的网名叫“老知青”,有人写了一篇退休后学琴,有人跟帖说“退休学琴是好事,既是老有所为,又是老有所乐”。
还有个有意思的是有个澳洲的姐姐,学中提琴,其中有一句说“在Coursera上学了点数学,觉得上班动脑子晚上再动脑子太累了,就决定学学音乐”,哈,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爱学习的人!然后被问起是什么信念可以支持这么久(她学了4年吧),她回复说”入门的时候遇到了个好老师,让我再很短的时间内就到交响乐团里去玩,在乐团里每周排练就有动力好好练琴。通过乐团认识了很多玩音乐的朋友,感觉开启了一个新世界。去年年底换的老师帮我改掉了很多初学者的动作,拉琴更有专业范儿了,再今年参加了好几个拿钱的表演,上礼拜还在悉尼歌剧院表演了一次,练琴就更加有动力。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去参加我两个老师都参与的乐团 ,还有就是能在现在的乐团独奏一次”,上下文来看,这些乐团就是一些社区乐团啦,然后演出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闽商音乐会”什么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啊!看着真好啊!非常令人向往而羡慕。
又话说,最近在B站上东看西看,对频繁的大量的用网络语言,一直都不是特别喜欢,有人讲古典音乐,讲得也不算特别次,但是一定要用最流行的语言来讲,“按照德沃夏克的好基友勃拉姆斯的话说……”就,没啥必要啊,讲得清晰有意思,并不是一定要用这样的语言的,说起来现在最喜欢的up主还是“音乐家的无聊人生”,真的是很不错啊!

昨天在开始读《she said》,不是特别好读,可能大部分英文书开头都不是特别好读,因为还没有适应作者的行文习惯,目前看了13%,就觉得,这些男的啊,实在太讨厌了!

前两天脖子和肩膀疼,shu帮忙按摩,基本上按下去的时候是很舒服的,但是随即就又疼起来,效果根本无法维持,然后就跑去做美丽芭蕾之小鹅飞飞飞,居然做完之后就哪哪都好了,完全不疼还不说,后脖颈处还热乎乎的,准备还是要每天都做一次,13分钟换一个好肩颈,值得的~

大提琴及其他

以前总羡慕懂古典音乐的人,觉得平白的他们的快乐就比我多,就好像识字了就比文盲好,那么自然就想去识字,在豆瓣上订阅了彭广林的《古典音乐的奇幻之旅》,虽然是有一些收获,但好像就是没有碰到心里的那个点。
前阵子在微博上看到马友友的视频答推特网友问,十分可爱,然后提到巴赫的无伴奏第六组,他示范了前几个小节,哇哇哇,真的是一道光注下来,这也太好听了吧!

前阵子看小女巫的blog,又提到Zanders的大师课,之前因为锦瑟的豆瓣提到,我也去看过,英文没有字幕完全不懂,那个小姑娘的勃拉姆斯也不懂,反正就是通通不懂,结果最近再一去听,仿佛就懂了诶!不是说勃拉姆斯我懂了,而是起码英文听得懂了。。。(再次感谢罗琳阿姨)
然后就这么看下去了,觉得还蛮有趣的居然,然后连着听了好几段,发现颇为喜欢勃拉姆斯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昨天晚上听到第二大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拨奏之后的一段拉奏,哇哇哇,那个音一下子往下走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真是心里一颤,但是我觉得这是勃拉姆斯写的好,因为那个姐姐,拉得十分平。。。
那个姐姐吧,长得很好看,就是那种头发是浅金色皮肤白到半透明的美人的样子,然后Zanders说,perfect,你的各方面都是perfect,你有好的教育背景,你的技术不错,你长得好,但所有的一切都perfect,是这就是问题,你的琴里没有理解勃拉姆斯,然后Zanders把她带到观众席一个小男孩面前,意思是,你要想,你的音乐可能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你得带着这样的想法去拉琴等等,我就当时就想,明天要找个别的版本的勃拉姆斯第二大提琴协奏来听听看

然后在B站上搜,除了著名的杜普蕾之外,看到一个没听说过的名字Miklos Perenyi,看上去是90年代的录像,点开来听,就我自己觉得而言是有一种非常质朴的美感,还蛮喜欢的,当然我也不知道这位到底是不是以质朴作为特色的,说不定我听岔了呢?
总之继续在B站上翻他的作品,翻到一首舒伯特的D821阿佩乔尼奏鸣曲,就点开来听了,啊!!!太好听了吧这也!!!尤其是第二乐章,真是感人至深啊,就接着在网上搜,结果在豆瓣上看到有个姐姐说“第不知道多少次看Miklos Perenyi和Andras Schiff合奏的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依旧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曲子,不仅是因为曲子本身,还有Perenyi高超的技艺在这首曲子里的体现……很喜欢Perenyi的演奏,不仅技艺高超,而且有着少见的朴实。或许因为他为人谦逊低调的性格,他的室内乐比交响乐表现要好。他演奏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就没有那么醒耳了,总觉得被其他乐器喧宾夺主。或许正是这个原因Perenyi并没有跻身那些众所周知的大师之列。”
就不免有点小兴奋,我这么不懂的听众也听出了朴实之感么?!

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推荐过Jean-Guihen Queyras,听了他的勃拉姆斯,觉得有一种纤细的感觉,好像没有特别触到我的点,然后听了杜普蕾的勃拉姆斯,觉得一下子饱满很多,啊!这两首勃拉姆斯真好听,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听古典音乐的新新新手,随便记一笔
晚上听听Zanders的大师课,又订了彭广林的解说式音乐课,包括在地铁上听《古典音乐的奇幻之旅》,还在B站上看“音乐家的无聊人生”以及“好和弦”,有找各种各样的音乐视频来看,居然让我前几天都很起劲,每天晚上都神采奕奕的看到睡觉前,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是,居然不困了!!说不定。。。真的能开始发现一个新天地了,呢!

《Agent Sonya》

读完了,还挺好看,而且比上一本要容易懂。话说这位女间谍真是带着娃不妨碍工作的职业女性啊。其实也是那时候女性职业之路太窄,像这位,这种聪明才智这种精力充沛我觉得干啥都会成功的吧?!
Sonya和Johann Patra在船上假扮一对开展了罗曼蒂克关系的富商和年轻少妇母亲(说起来娃还带在身边呢!),Johann很喜欢她,她也中意Johann的无产阶级的男子汉气概,船上一度暧昧气氛极其浓郁,在那种暧昧到不行的,她居然能退后一步,说我觉得这是因为气氛,我不想屈从于气氛。当时我就觉得非常厉害,很了解自己以及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每一步都清清楚楚,并不是那种被退着裹挟着往前走的女性

到了奉天之后,又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他俩当然滚了床单,但是她依旧拒绝和他共同生活,他俩还是分房间,因为她觉得没到那一步。怀孕了之后,她觉得这种事情没必要撒谎,就跑去和老公一脸诚恳的说,我怀孕了,不是你的娃,如果你要离婚,我很理解,如果你决定不离婚,让我在婚姻的庇护下生下这个孩子,我则非常感激。她老公当然大受震动,然后决定说,你生吧,我们就对两边的家长保密好了。我也,啊?!这都行啊?!

除了Sonya的感情线,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书里各式各样的人的际遇和感情。她老公可真是一个非常非常温柔的人,这个温柔的人后来也成了苏联间谍,但是因为技术太差,人又太实诚,两次被捕虽然都抗住了,但是苏联觉得他一定出卖了组织,就还被搞到古拉格去了,很晚才出来,非常惨

说起来,那个把大量原子弹的情报传递给苏联的科学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天真,他先是传递非常多顶级秘密文件,但是他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人好事,平衡世界,因为大家都是盟国,都在为打败纳粹奋斗,这样瞒着盟友太不仗义了。但是到了后来,二战之后,他眼看着苏联变成那个样子,就跑去和英国情报部门说,我之前干了啥啥啥,我虽然仍然信仰共产主义,但我信仰的不是苏联那款的,然后英国人说,哦?是伐?就把他抓起来了

又在说起来,Sonya心里总有一个角落是给Richard Sorge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比金菲尔比那本好看,这位间谍,她真的爱过一些人,爱过一些事业,而且书里面很多人物都有情有义,Old boys’ club什么的确实没啥意思,啊!

不如来做数学题

最近忙得不行,因为新接了两个案子以及突然冒出来很多杂事,以至于工作量大爆发,不过生意兴隆还是挺开心的,耶

某天叫闪送帮我取个东西,送到的时候我正好瞄到一眼小哥的入账金额,我付了37块(按照路程计费),这一单大概耗时在70分钟左右(因为这个取件的地址我一直要取件的,所以很熟悉,最快的话五十分钟也有过,慢的话也有过八九十分钟的),总之,他入账28元。电瓶车跑一趟成本不明,就姑且算是扣除电瓶车的成本之后时薪22元吧(因为耗时是从取件的时候开始计算,接单的时候他不可能正好在这个地方楼下,通常到了地方上楼取件什么也至少需要10分钟),然后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总之上海市2020年非全日制(也就是一般说的小时工)最低工资标准时薪也是22元。
闪送和卖奶茶相比前者自由一点,后者不风吹雨淋安稳一点,不过后者如果是很忙的门店工作强度应该会比前者大
没啥,我就随便算算

前两天看了一个帖子,说城市里面养娃花销的中位数是10万,我就跑去问了一下shu,我们家有多少,他算算,吃喝不论,娃的支出应该一年也就3万这样,毕竟读的是公立小学,又不收学费。除了围棋,我们没有报其他兴趣班更没有报补习班,我朴素的想法就是,一年级这点东西就要补了,那就彻底搞不好了,还不如帮娃存点钱呢。。。然后我想的是,如果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如果在城里养娃,花销比我们肯定是只多不少,因为他们不能读公立幼儿园(公立小学我不知道能不能读),一个月最最不怎么样的私立园也有3000+,一年单幼儿园就要3万不止,所以什么呢,大概就是越没有的越要剥夺吧,有钱人反而能买到便宜东西

以前还想过一个事情,我和数位家长们聊过,送娃出国读书,如果单单算钱的话,一般而言是回不了本的。而且比如说老板团队里面,收入差距和有无留学背景几乎没有关联,所以留学也好鸡娃也好,大概率本是回不了本的,算钱的话还不如同样价给他买个房子呢,如果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把留学或者鸡娃当做是一场旅游,也就是说是快乐的消费而不是期待回报的投资/或者纯粹的攀比,那也没啥问题,但是搞得那么痛苦似乎就没啥必要了诶

大概我觉得自己的优点(如果有优点的话)并不是可以量化的优点,所以觉得量化来量化去非常没意思,你去量化人家人家也量化你,或者你去量化人家还希望人家不量化你(怎么可能),然后关键自己又不能被量化出好分数有什么意思呢?
年轻貌美有优势还是熟龄知性有优势,重点是要说服社会自己这款更有优势,但社会偏又不认,这不是很痛苦嘛,我还是觉得不要真心认可这个评价体系,更不要用这套标准内化自己衡量自己比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这也是何不食肉糜,时薪才22元,怎么能不进入这种评价体系,但是如果都勉强算个有户口的中产阶级了,那不如就看开一点,知道规则但不认可社会规则可能会心情少许好一丢丢,吧?不过,其实我也不知道,说不定其实是认可这个社会规则然后力争上游有个好分数(或者一点点获得好分数)会比较开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