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转折以及百忙之中谈朋友

周五和老板以及同事在搞一个案子,协调各方以及提出方案,顷刻之间也是上千万的增加或减少了,如果最后能搞成的话,也算是一个非常win-win的案子,会非常有成就感,不过这种东西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而且说到底上千万的钱又不进我们口袋

目前在读一本叫做《Meet Me at the Museum》的书,也是书信体,刚读了开头,好像还可以,我对书信体还是挺偏爱,可惜已经很久没和人写过信/邮件了,叹口气

前两天在路上奔波,翻出有声书,找了《The Prince’s Tale》这一章来听,啊,听完真是伤感S了,传统的伤感段落就不谈了,听到最后一句,And Snape left the room. Harry rose up out of the Pensieve, and moments later he lay on the carpeted floor in exactly the same room: Snape might just have closed the door.整个胸口都堵住了的感觉,怎么这么伤感的啦!
赶紧跑去fanfiction上东翻西翻读同人去了,希望在同人里教授能有一些安慰。说起来有一些同人是有一些闪亮的地方的,但是从文笔到故事到结构全方位觉得精彩的同人实在是很少啊,但是读完好看的小说那种心满意足的治愈感,是所有其他娱乐活动不能比拟的。要不是已经读过《Troubled Blood》的中文,过年期间简直想要开始搞这本了,现在只好默默的开始盼望罗阿姨的新侦探小说。。。

读了一篇写在死亡圣器之前的同人《Who Lives in Disguise》。里面写SS给HG上课的,那种情景和《传奇办公室》里面纪尧姆和席琳在餐厅的那一幕非常相似,再次感叹上位者如果想搞定下位者,实在是太容易了,但是确实很能理解HG/席琳被吃得死死的,是多么理所当然。
这篇文里面有个地方很戳,SS知道自己肯定要去杀老邓,HG也知道SS肯定要在某一刻会离开她去做一件不知道是什么事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的事情,她问他这一刻我会知道么?你会告诉我么?他说会的,他和她分次说过“When I do what I soon must… You will have to decide whether to trust me. Thousands of lives will hang on your choice. I hope you will choose wisely,…… when you look back you won’t bear the burden of knowing you could have stopped me”等等,怎么说呢,我觉得所有间谍小说这个部分,就是男主人公要去做点啥,俩人要分开,女主人公模模糊糊的知道并在发生以后反复回想当初男主人公是不是已有所暗示,这个桥段统统很好看!从这篇文到《second life》到《传奇办公室》到《柏林谍影》,这个转折真的都很戳我!真的是间谍小说的经典段落,啊!
《Who Lives in Disguise》这篇文还挺好看的,就是实在不甜,要是再稍微甜一点点,也未必要谈朋友,就是她决心信任他,他知道她信任她,只要再往后续一点点就好了喏。

单纯的言情小说我不太要看,比较喜欢做任务或者打怪的时候百忙之中谈朋友,甚至不一定要谈很情浓意浓的朋友,互相有一些慰藉都行,总体来说大概我就是一个很别扭的言情小说读者吧。这样的小说其实还蛮难写的,因为做任务写得好,必须要对任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和描述,光发糖,光有谈朋友的分分合合是不够的,对编故事的能力还是有点要求的,这样说起来同人的优势,就是坏人非常明确,而罗阿姨的侦探小说也非常符合我的这样口味。
总之,我现在对自己喜欢的言情小说类型已经搞得很清楚了,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小说,啊!

清水如泉

今天上午老清老早爬起来去昆山干活,吃早餐的时候天还整个是黑的,快吃完天也没大亮,这时候的窗外阴沉沉的,有一些云,云的裂隙里是不甚耀眼的光,非常像电影里食死徒快要出来前的伦敦,然后我就这么胡思乱想的出门了,吭哧吭哧花了3个多小时去昆山,办好事情又吭哧吭哧花了3个多小时回办公室。在地铁上读了一些书,听了彭广林讲古典音乐,心得体会就是肖邦似乎不是我的菜。

前阵子读了一些书,略记一笔
《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总体来说,可读性没有那么强,更多的是用田野的方式证实/讨论了一下其实也并不很难想象到的主旨吧,还可以,但也不算很惊喜。
读着读着就想到《坎特伯雷故事集》也不知道是《尼罗河上的惨案》里说“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爱她”,如果再多补充一句的话,就是女人啊,不仅需要他爱她且她也需要他也热烈的需要她爱他!言情小说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俩人互相很深的看见彼此。
这本书里面有个点蛮有意思的,就是浪漫小说会合理化男权社会,比如说,男主人公的冷漠粗暴是因为女主人公没有正确识别他的信号,或者是为了掩盖爱意,比如说男主人公的精虫上脑(原文肯定不是这个),是因为无法抗拒女主人公的美貌什么的,也许很多妇女读了之后,就觉得日子更过得下去一点?但与此同时,也会给女性一些对抗的力量,总之就是一个生活的balance吧~~~
书里还说“阅读浪漫小说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体验本身不同于日常生活。它不仅能让人从日常问题及责任所制造的紧张中脱身而出,而且还创造了一个女性可完全独自享有并专注于其个人需求、渴望和愉悦的时间或空间。这同时也是一种通往或逃到异域,或者说不同时空的方式。”,又说“阅读意味着一个自由的空间”太对了,世界上的中年妇女都一样呀都一样!读言情小说就是这种感觉!有一种被包裹起来进入一个新时空的快乐。说起来,而且确实我和书里的妇女们一样,会重读一些喜欢的作品,有一些同人也会让我读不止一篇,倦的时候,累的时候,觉得没有生趣的时候,看人家谈朋友也是好的,也会觉得春风拂面。而且读熟悉的happy ending的同人的时候还会有一种稳妥的知道美好必然会出现的安慰感。

《英汉名译赏析》
意外的好看!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换句话说就是要翻译得好像中国人写的,还是要保留这种“异域感”?虽然这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不过不同的译者确实是有不同的偏好。总体来说,我还是更偏异化一点,太过于本土化,会很奇怪,总让我疑心到底原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啊?又,以作者举的例子而言,我觉得董乐山的译笔真好啊!有一种端正的美感。
里面最后一章讨论的是《哈利波特》的翻译,这是我拿到书看的第一章,怎么说呢,我觉得啊,罗琳阿姨啊,真的热爱头韵和各种文字小游戏啊。又说起来,我觉得人文版的哈利波特里的咒语翻译实在太美妙了,“摄神取念”以及“神锋无影”多么多么多么的帅气啊!
又又,我找到了《天真的人类学家》的英文版,蛮难懂的,完全没有中文版这么有意思,只能说有隐隐的喜感,但是中文版真是读到笑得完全停不下来,看来绝大部分是翻译的功劳,翻译极大的放大了喜感。想起来之前读同人《Beyond 84 Charing Cross Road》,我其实也觉得翻译很多地方颇为放大了原文的嘲叽叽的喜感以及间杂的苦涩,还挺喜欢的。相对来说《second life》的译笔有的地方就不太行,太铺陈煽情了。总之啊,总之啊,翻译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也~~

《阿兰的初恋》
非常非常喜欢,shu还帮我把《阿兰的战争》给收了,很多年前在季风书店站着读完《阿兰的战争》,里面提到的红杉树,我现在都还记得。吃完饭就读完了《阿兰的初恋》,用一句大俗套的话说,就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的很美,文字和画都非常质朴而美,最后一张海上生明月的图,简直有一种古今中外人类共通的感人。

亦舒
晚上和陆正聊了几句亦舒,她说亦舒的女主人公有一种疲惫感,我觉得实在太对了!!小时候我很向往这种疲惫感,觉得有一种很成熟很大人很都市(话说,这个词好土)的感觉,而且还以为女主角的迷倒众生部分是来源于这种疲惫感,直到有一天才豁然开朗,女主角的迷倒众生就是因为长得好看嘛,和疲不疲惫半点关系也没有,啊!

感冒宝宝

就是我,又感冒了。。。感冒之后,体力和注意力都急速下降,坐很长时间的地铁也看不动书,只好刷刷手机,所以啊,再次感叹,所以体力好真是成功的必备元素,那个80多岁开会开到半夜还神采奕奕的当事人我真是历历在目,那时候我同事,一个小青年很感叹的和我说,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岁数还两说呢。。。

感冒之后依然今天上午去开了个庭中午回来整理材料寄快递下午接着奔波去立案,回来继续整理材料写材料。还接了好些电话回了好些微信。说起来某个法院已经到了收了材料回执都不给的地步,更不要说什么11月的案子连诉调案号都没有居然还在慢慢消化,真是在令人发指的路上一骑绝尘啊。。。

因为觉得累,前天很早上床,娃睡前跑到大床上来玩一会,絮絮叨叨和说了半天之后,问我,妈妈你小的时候是不是想要什么都有?我问她何出此言?她说,我觉得我想要什么都有!看着这家伙一脸幸福的样子,我就觉得吧,这个物质欲望不高容易满足外加十分话痨的小孩真的是。。。还蛮像我的

最近买了几本书,《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看了两章,还蛮有意思的,睡觉前靠在床上看书真的是开心啊!
《英汉名译赏析》,是一本本科生的教材,每一篇最后还有个小作业类,对于名译的优秀处和不足处都有评析,出乎意料的好看。要是两年前谁和我说,我今年会买这样一本书,我一定会认为这人脑子坏掉了。对比这些人翻译的《哀希腊》实在太好玩了,梁启超的翻译版本是“我向那波斯军墓门凭眺,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非常戏词儿,差点没笑S我。会忽然想起273同学,十多年前那位同学颇有热情的搞过一些奇奇怪怪的翻译文体类。这本书里面关于“to be or not to be”的讲法也蛮有意思,待我慢慢看完!
还买了本《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说起来我真是喜欢看教材啊~~~

最近有2个人说我变好看了,我想来想去,要么就是最近胖了皮肤撑开了显得光洁饱满,要么就是最近非常控制糖的摄入皮肤会变好,总之,请继续好看下去!!

没有声音

昨天看了篇文章,蛮有意思,不如记一笔。电影界有Bechdel Test一说,测试的来源是一幅漫画里,两个人物的对话,其中一个人说,不去看不符合这三个规则的电影,规则是1)电影中必须出现至少2名女演员,而且她们必须有名字。2)这些女演员之间必须有对话。3)对话主题不能涉及男性。
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要通过很难。然后立刻想到哈利波特,我多爱HP啊,多爱赫敏啊,搜了一下评论但是HP电影里至少两部不符合这个规则。一般认为是火焰杯和某一部死亡圣器。
第一部魔法石,符合的对话主要发生在赫敏和麦格教授之间,有人说,可是她俩谈论时巨怪,这里面的巨怪是男的吧?还蛮好笑的,但是,是不是也有一点惨呢?

有的电影里,女性角色太少,但是角色本身是饱满的,于是测试有一个变种,森真子测试。意思是作品至少有1个女性角色,且有自己的故事情节线索且可以脱离其他男性角色故事线存在,并不是为了支持男性角色的故事性而设立。
即使是这样,HP也并不符合。或者卢娜算是一个?但是卢娜有什么故事线啦?卢娜向往友情的故事线?

符合这个测试的电影/文艺作品当然不见得就是好作品,但是测试的意义在于,符合测试的作品远比想象中少得多,以及如果把这个测试翻转一下,一部片子比如有2个有名字的男性角色,他们之间必须发生对话且不涉及女性,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电影都是符合的。
延伸来说,在电影中男性的角色往往远多于女性,而且男性话还多!!我看到统计,全球2000部电影,男性台词占多数(超过60%)的超过1500部,其中颇有一些电影男性角色讲的话,超过90%呢。即使在分阶段统计中,在2001年-2010年的640部电影中,男性台词占多数 (超过60%) 的也有474部。
测试就真的就再一次说明,再一次显示了,男性的故事是被广泛讲述的,而女性并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女性的意见不被表达,女性之间的联结也更单一。

在查资料中,看到有人说,大难不死的男孩,一部讲男巫师成长的故事,全世界风靡,但是,如果是一本讲女巫师成长的故事,估计就只有女孩会看。我觉得说的一点没错!女性会去看男性的故事,但基本男性不会看女性的故事。因为男性的故事丰富啊,男性的故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广泛啊,男性是标准的“人”啊。女性故事的类型文学也好,互动范式也好并没有形成。

接着翻到“smurfette principle”,意思是有一些作品里的女性觉得就类似蓝精灵里唯一的蓝妹妹,按照wiki的说法,“include only one woman in an otherwise entirely male ensemble. It establishes a male-dominated narrative, where the woman is the exception and exists only in reference to the men”,符合蓝妹妹的角色非常多,星球大战里的莱娅公主,生活大爆炸1-3季里的penny等等。
如果以这样的想法来看动画片,大家一起组团打怪兽或者解决困难的动画片,比如说《汪汪队立大功》,队长是人类男性,率领了一群狗狗去排忧解难,但队员里只有一只小狗是女性,《超级飞侠》里,一群飞机去排忧解难,不仅只有一只飞机是女飞机,名字是小爱(那首主题曲中“无限爱心小爱”),而且吧,女性角色还承担的是救助小动物之类的护理工作。。。怎么说呢,小朋友们看着的动画片,传递的信息,按照提出蓝妹妹原则的人说就是“The message is clear. Boys are the norm, girls the variation; boys are central, girls peripheral; boys are individuals, girls types. Boys define the group, its story and its code of values. Girls exist only in relation to boys.”

想想也蛮没劲的,世界上一半的人口的故事不被认真讲述一半人口的意见没有真正说出口,有一半的小孩没怎么见过什么和自己性别一样的榜样,甚至,有一半的小孩可以被表扬为好棒,真是个男子汉的时候,另一半的小孩都没有一个带有成年以后带有褒义的统称。

沙姜拌猪肚

元旦假期在B站看了一些京剧,有些人说的根本就是错的,不是观点不同,而是完完全全是错的,居然还能好像很懂的样子发弹幕,真是很可以。说起来,听谭富英的唱,嗓子实在太舒服了,外在的松弛和内在的筋骨之平衡,啊,好听!
在读HP,发现中译本有一个很傻的错误,居然一次次再版修订都没有更正,英文版里说巨怪“Twelve feet tall, its skin was a dull, granite gray, its great lumpy body like a boulder with its small bald head perched on top like a coconut. ”
“它有十二英尺高,皮肤暗淡无光,像花岗岩一般灰乎乎的,庞大而蠢笨的身体像一堆巨大的泥砾,上面顶着一个可可豆一般的小脑袋。”
首先“boulder”应该是巨石,就是一整块的那种,如果翻译成泥砾,就感觉巨怪是一个半流动的松散的的奇怪物体,但更奇怪的是巨怪的头,居然翻译成可可豆一般,明明是椰子啊!身为一个巨怪,头如果只有可可豆大,像什么样子!如果可可豆大的话,站在地上的哈利抬头应该就基本看不见巨怪的头了,就要变成无头怪了。。。

元旦在家做了微博上农师傅的沙姜拌猪肚,好吃的!农师傅的菜颇合口味,之前做过的咸鱼茄子煲和酸菜炒牛肉也很好吃。这一次的沙姜拌猪肚的料汁味道非常正,很喜欢。沙姜的味道真是迷人啊,和猪肚以及鸡肉都那么那么搭。椰子鸡也可以等下一波降温搞起来了!
今天中午和同事说起这个,同事很捧场的说,一直觉得能在家做猪肚就是很厉害的标志,我很激动的说,对对,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特地要说一下元旦我做了猪肚呢~~

元旦陪娃看了《心灵奇旅》,不喜欢。故事本身不吸引人,略生硬,而且那个心理投胎前的世界也有点太简陋了。故事里的意思当然是个好的意思,试图把道理讲得很具象,大致就是每一个人都得找到自己的火花,而火花并非一定是人生理想或者使命,并不是非得有梦想需要实现人生才值得一过,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附加街角的披萨店,生命里每一刻的体验都是独特而足以成为自己活下去的火花的。但是,太轻巧了太中产阶级了。生活中的困难,哪怕仅仅是精神上的困难也都并不是专心走路专心吃饭专心体会生命里的每一刻就能解决的。
我心目中的好动画片不是这样的,然后和娃一起,一气儿重看了全部的《Wallace & Gromit》,补一补,Gromit最好了~~

罗琳阿姨讲故事

罗琳阿姨是会讲故事啊!真的是会讲故事啊!前阵子读完了《Lethal White》,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几乎没有勇气开始搞《Troubled Blood》。微博上有个姑娘居然翻译出来了,虽然一直心向往之,但是一直以为没有机会读到,但是!居然姑娘组了一个微信群,然后,我就读到了!!
度过了非常开心的两周,晚上临睡前读读侦探小说,读到半夜不睡觉,沉浸在斯特莱克和罗宾的伦敦,实在是愉快得不行,有什么比冷飕飕的晚上,钻进开好电热毯的被子里读喜欢的故事更令人开心的事情了呢?!
一般的侦探小说关键在情节,主要是解谜本身,但是罗琳的这几本,还有人物关系的一条线,就好像《The Good Wife》,除了做案子,还有主角之间的爱恨情仇,会让人很关心人物的命运和互动。而且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支线,这些支线对于主线案件来讲,是不重要,但是对于塑造一个平行世界,一个侦探事务所来说,就很重要,毕竟哪有什么机构一次只搞一个案子而且从来不考虑经费的啦?!
罗宾这个角色真是令人喜欢啊,简直就是完美女主角么!而且还有一种真实感。这本书讲了关于刻板印象,讲了很多很多女人,被伤害的,有力量的,善良的,邪恶的,林林总总十分好看。其中一个女性角色引了一句波伏娃,说“把男人定义为人,把女人定义为女性——每当她的举止像一个人时,她就被说成是在模仿男人。”,我读到的时候简直就脑子嗡的一声,哎哟,这不就是我前阵子想过的问题么,原来前人何止想过更是精辟的总结过了耶
又,斯特莱克和琼在一起,和他说她遗愿那一段真是感人啊
又又,罗宾和马修分开的那一段我印象还蛮深的,毕竟这俩人还是有过好时候的,毕竟她对他还是有过感激的,然后他很快的抱了一下她。怎么说呢,这种不截然分明的感情,最好看了!
又又又,斯特莱克去见克里德那一章也好看的~

读完这本之后,我居然准备去精读《HP》了,尤其是因为手里有实体书,可以精读里面涉及到SS的段落,啊哈哈哈哈!

最近买了个很红的bra牌子,内外,一个没有钢圈的走舒服路线的bra,之前虽然已经穿了很多年没有钢圈的bra了,但是那个底边还是有点硬,现在这个倒是确实舒服的,不过不知道持久度如何,会不会很快就松懈掉。还记得有一天老清老早出差,谈事情谈到半夜一天bra穿下来,到最后已经快不行了,偷偷解开扣子,这个似乎是可以穿整整一天不吐血的bra~~

又,昨天娃有个字不会输入,让我去帮忙,我就又瞄了一眼喵喵军团,蜜小桃同学发了暗号诶!想到之前我还想可以建议她们搞暗号,哈,看来搞小团体的路数大家都差不多嘛,而且她们的暗号还定期更换,反正我看到这一期是:柠檬最萌,喵呜喵呜!

奥利奥变小了

风衣的扣子扣不上,shu说是奥利奥变小了,我很实诚的说,不,是我长大啦,唉,毕竟裤子、衬衫、毛衣、风衣应该不可能同时变小吧,对不对。。。叹口气

前两天看了一个讲恐怖片的帖子,然后我在想一个问题,拍一个有力量的、善于决断的,简单说就是刻板印象上通常会认为是男性具有优秀品质的女性角色(以下简称为“好品质”),应该是怎么样?她应该是相对中性化,比如说平胸、短发、穿裤子(以下简称为“平胸”),还是应该是女性特征明显的大胸、有曲线、长头发(以下简称为“大胸”)?如果说是平胸,那么是不是强化了男性才有好品质,女性只有在抛弃女性特征的时候才更接近好品质?如果说是大胸,那么是不是变为,有好品质又怎样,依然得符合男性社会的审美,那么到底怎样才是恰当的?
想来想去之后,我觉得可能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自己问题提的不对,好品质的女性角色应该是什么样,不取决于女性形象本身是大胸还是平胸,而是取决于具体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包括人物的互动关系。最近沉迷的《传奇办公室》,玛丽和席琳角色够重要,也没有那种男性打量或者凝视式的拍摄手法,所以也就长成什么样并不重要,玛丽是平胸那一路的,但是如果她变成大胸那一路的,虽然是有点奇怪,但也没有违和到没法看的地步,可能外在形象本身和突出去表现外在形象,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然后,最近在读《The Gender Knot》,才刚刚开了个小头,但是确实还蛮有意思的,就是因为一个标准的人,通常是男的,所以女的怎么搞好像都有点不顺,这个不顺就是因为源头有问题。
因为很多时候事情是搅在一起的,没办法区分。比如说我们认为果断的人容易成功,男的果断的人多,所以男的容易成功。这里的果断是一个一般认为成功必备的品质的统称和泛指,并不是仅仅指果断本身。这样的判断肯定是简单粗暴不准确的,但是这里面可能有好几个问题。
首先假设上述果断的人容易成功,这是目前的客观现象,也就是是实然,那么:
男性是否比女性果断?可以有如下推演:
1、否,男性不比女性果断,这时候需要达到的目标是改变社会认知,宣传女性也同样果断,正确测量果断,推广果断的正确衡量的尺子。
2、是,那么社会以世俗意义的成功来奖赏果断主要原因是否是因为社会由男性掌控?男性奖赏自身所容易具有特质?
2.1 是。那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果断不被继续奖赏,或与果断相对立的迟疑由于也同样被奖赏。
2.2 否。果断就是容易成功,而男性就是果断的人比较多。那么问题就变成了,男性比女性果断是天生的还是后天教化的?
2.2.1 天生的。那么其实某种程度就和2.1相一致了。
2.2.2 后天教化的。那么我们的路径其实是加强女性教育,然后可能就和1相一致了。

我梳理自己的思路,其实我经常在想的是2.2.2,然后会进化到1,我觉得一旦承认2.1就会好像天然比男性差了,就不容易成功了,虽然即使是现在我依然觉得,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天生的即使存在的差异也被后天的规训给放大了很多很多,社会评价和天性之间是交织在一起,并不能截然分开。以前总是觉得,这个社会就是为一个有老婆的男性设置的世界,无论从社会的软件和硬件都是这样。但是并没有很认真的想过,社会奖赏/认可的品质是否也是为男性设置的问题。但是书里提到了2.1,但又从根基上来动摇了天生一说,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
以及换句话说,我在吭哧坑次费劲的增强女性/我自己的果断值的同时,也不妨去设想一个评价标准更多元的社会,可能。。。对大家都好吧?!多元化当然是一个好词,人人都知道好,我为什么要想这么老半天才能理顺自己的思路呢?想来想去,可能只有自己比较傻这一个答案了,继续叹气~~~

致命的白色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读完了《Lethal White》,如果同人不算的话,这应该是第一本我读之前不知道故事情节的英文小说了,虽然也先看了一下豆瓣和wiki,但基本上也还算是不知道具体情节了,读完了这样一本书,而且也懂了个七八成吧,还是很高兴的!今年最大的成果大概就是在英文阅读上,读的英文材料大概是我人生以前所有年度的总和还多好几倍吧~~~
《Lethal White》故事本身说穿了没什么大意思,主题很罗琳,就是决定一个人的是他的选择,大家都爹不疼娘不爱的,为什么有人就能去杀人,有人就还有余力顾着别人的传统罗琳的主题。但好看在细节,人物之间的小心思非常准确传神。尤其是Robin职业上的不自信以及渴望获得认同,确实还是挺感同身受的。和很多从不为案源发愁的侦探不同,Strike的私人侦探事务所还经常要财务危机的,没有案子就很愁,为了生存,也要接无聊的案子,偶尔才有令人兴奋的案子,多么。。。真实!
罗琳一如既往的对upper class各种不待见,还挺可爱的。。。而我朝的作者似乎均已走上了慕强、赢者通吃的社达道路了。。。
又顺便,发现英国有个犯罪推理小说奖,叫“金匕首”奖,这个名字也十分可爱啊!

读着读着我在想个问题,Strike和Robin在伦敦的街头巷尾跑来跑去,用的真实的地名,仿佛就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和这样一个世界,包括哈利波特,国王十字车站,啊,多好玩啊!但是我朝小说就几乎不可能了,地名必然是虚构的,非常不好玩。地名用的是真实的小说,想来想去,比如说很多年以前,读过江南的《上海堡垒》,故事早已不记得了,但是一本科幻小说里用的是上海的地名,到了静安寺,在陆家嘴如何如何,还蛮有意思~~

仍然在看《传奇办公室》,看的非常从容了,就看到很多小细节,也蛮开心!然后我在想一个问题,虽然间谍生活我是不懂,但起码这些人在办公室里都像个上班的样子,想想我朝的电视剧,里面的人就一副从来没上过班的样子,尴尬到不行。然后我就在想类型文学,我朝的通俗小说真是贫瘠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啊,沙漠啊!!没有间谍小说、没有侦探小说、没有医生、法律、商战小说(阿耐的小说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大陆的,好看的,现实题材的小说了),我朝大概只有修仙、玄幻和穿越吧。。。果然应该要好好学英语

说起来,之前看过一张照片,应该是在图书馆拍的大屏幕,是2019年上海图书馆借阅排行榜十大作者,为了印证图片的真实性,我还特地去搜了一下图书馆官方近几年的阅读报告,官方阅读报告里的热门作者和这张图非常吻合。这张图里排名第一的东野圭吾,而且还是连续三年榜首,第二名是金庸,第三名是唐家三少(这位的作品虽然我没读过,但这人我听说过),以下的7位作者,除了古龙、梁羽生、克里斯蒂之外,我居然听都没有听说过,也就是说大家借阅最热门的10位作者,我有4位完完全全没听说过诶!!

柏林谍影

这本书2015年的时候读过,当时下的版本有点问题,最后结局居然和正版完全不一样,至于内容是不是完全一模一样已经不太记得了,总之就是看了一本假的书,这大概就是下载电子书的可怕之处,有时候会下到非常奇怪的东西,以前还下过一本内容隔三差五就删掉几章的《面纱》,就这样还看得津津有味,直到看了一眼PDF扫描版,才知道错过了多少,然后重新读了真正的《面纱》

说回《柏林谍影》,不知道是过了这几年我日渐狡猾还是上次读的版本内容也非常不准确,总之之前读得云里雾里的,还十分怀疑自己智商,但这次读完觉得整个局中局真是非常清晰啊,一层层清晰又耐琢磨,确实非常精彩。书里的间谍工作并不靠什么高科技设备,简直就是笃悠悠的手艺活儿,其中的心理攻防写得真是太漂亮了!
利玛斯就是棋子,当然是技艺高超的棋子,但是依然是棋子,被非常漂亮的利用了,说起来为什么最后利玛斯还是返回来死在丽兹身边,如果用政治课本上的语言来说,就是他充分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虚伪和残酷,他知道他渴望的平静的阳光下的生活终究不能到来,而如果用更探究内心的话来说,大概就是他需要有一些东西来确认自己仍然是自己,而不完全是工具,固然他被利用了,固然他是棋子了,可是棋子也有内心别人不能撼动的东西,也有一小块地方是属于真正的自己。这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很重要。
未必他就对丽兹有着怎样的爱情,但丽兹就是他内心里真正属于自己的部分,连这一部分也被算计了的话,也毫无希望的话,那究竟还有什么可活的呢。

最近安利同事看《传奇办公室》,她也很喜欢,我们就一起感叹每个人都有软肋,尤其是对于间谍这种工作来说,伪装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维持生命的那一部分,实在太容易在其中迷失,而软肋,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是区别自己与他人的那一点东西吧,某种程度来说就是用来标记自我。
为什么最近深刻能体会到这一点,显然是因为最近忙到爆炸,事情一件件喷薄而出,每天奔波,靠着公共交通,一天也能奔波个六七十公里,总之就是非常累。但是这么累的时候,也依然要读两页小说读一点和仕途经济完全没关系的东西,就是觉得,如果连这个也没有了,那我和一个法律服务机器有什么区别,AI咯?!
想到《图灵传》里的几句话“在他们的头颅中,都有那么几立方厘米,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抵御外部世界的入侵。”

周四和老板以及当事人三个人去张江的知产法院开庭,一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的案子,我们是原告,因为种种原因,总之是我和当事人开庭,老板旁听。这个案子也非常有意思,我们在网页的里增加一行经过转换的注释,如果用在线编码转换转换回来就是以上代码复制自XXX(原告名称),所以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作品里做了署名。然而显然被告在抄的时候没看出来,连这行注释也一起抄上去了,真是不由的赞叹,埋伏笔的间谍工作干得漂亮啊!当然,这些代码本身是在开源代码的基础上改的,那么就涉及到开源代码的lisence,我开始对于被告证据里开源代码有点懵,就把整个案情讲给shu听,shu就帮我普及了一下各种知识,结果开庭的时候对方真的提到lisence的问题,说到MIT许可协议什么的,那真是心下大喜啊,心想MIT许可协议,我昨晚上可是刚刚补过课呢!除了MIT协议以外,其他部分我几个点自我感觉都抓得很好,庭开得很顺利,连老板都说,我想到以及准备到了他没想到的内容。开心!
这个庭的时间比预想的要长,知产法院居然有技术调查官这种很帅气的专门岗位,省的委托出去鉴定,费时费力费钱,技术调查官中午把原告代码、被告代码、开源代码三者比对一遍,下午接着开庭。于是整个中午就要在法院边上耗掉,我、我老板、当事人,跑到咖啡馆呆着,当事人是个技术小男生,我们三个人吃好午饭居然就各自没话,各自刷手机,我把这个场面偷偷微信给同事,她快笑S了,说这个场面怎么诡异的啦?三个社恐咯?
总之,我们各自刷手机,过了一会,一个人起身,在门口租了一个充电宝回来接着刷,又过了一会,另一个人起身,在门口租了另一个充电宝回来接着刷,又过了一会,我,拿出了包里的充电宝!
然后我看大家都没有没话找话的趋势,就干脆拿出kindle看《柏林谍影》了,就这也看掉了半本。。。。

十分效率高

早晨跑了两个杨浦的派出所摘抄户籍,中午迅速回律所拿卷宗,吃掉一个包里的抹茶松饼喝口水,回2封邮件,然后骑车到徐汇劳动仲裁,等了一刻钟仲裁开门,1点30分钟,拿了第一个号,立好案,骑车到地铁,准备3点到人民广场见客户,然后到早了,客户那边倒也方便,3点半居然就从客户那里出来了,然后拎着大包小裹的卷宗跑到福州路书店晃了一圈,晃到快五点,在王宝和看到有糟鸡,买了半只鸡,回家!顺便感叹自己效率真是高到不行啊~~

书店里翻了一本《中国文学课》,陈思和主编,我挑了一些看过的篇目的讲解翻了一翻,并没有很有意思,有很多都太过于浅了,有篇讲《第一炉香》的,啊,这是张爱玲23岁写出来的诶,23啊!虽然文笔十分红楼腔,也有很做作的地方,但是人物身份和关系的准确和成熟实在是很厉害!真是人情练达即文章,啊!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说,年轻人初入繁华场,多半是一个描写天真是如何丧失的主题,说花园里的花如何映衬主题,又说姑妈面纱上的绿宝石蜘蛛装饰其实也是隐喻,隐喻这种东西,确实还是很有意思的,被点出来的时候,是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想到之前读《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也是对于猜谜解谜的部分特别有兴趣,真的会发现很多新的乐趣,找到作者埋下的小松果
啊!改天准备要去继续读一读这个作者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最近真的好累,事情多的扑出来,做也做不完,周末下午读小说读着读着就睡过去,昏昏沉沉睡到6点钟起来,也没有多香甜,脑子里乱七八糟还是松弛不下来,而且也不妨碍晚上11点又继续困。。。说起来上周五,我下午开好庭回办公室,看到老板也在就聊了两句,然后就开始做自己手里的事情,他貌似就开始面无表情的看着手机,过了半个小时,突然和我说,我不行了,做不动了,今天状态很差,然后他就回去了。。。
大家都很辛苦啊,唯有写写blog解压

读的小说是《Lethal White》,虽然吃力也还是能往下看的,目前读到38%但还没有S一个人,真是十分不侦探小说了。记得读完上一本的时候心里就想,要是罗琳改言情路线专注于Strike和Robin互动就好了,啊!这一本就真的是了呢!Strike招了新人,在Robin工作瓶颈中没啥突破的时候,“Barclay’s doing good work, though,” said Strike, as though the thought of it cheered him up.随后的一段把Robin心里小失落+不服气写得非常传神。想起前一阵子,老板想招新人,我和shu说,啊,如果来了新人,我就不是唯一的小猫咪了!哦,所以啊,所以啊partner以下助理以上的人们都这么想的吧~~
Strike脆弱的时候跑到现女友家疗伤(肉体的伤),现女友说了I love you,明明知道应该回什么,但是Strike因为不爱,实在说不出来,And so he had said nothing after her whispered declaration, and then, when she’d asked whether he’d heard her, he’d said, “Yeah, I did.”我觉得这姑娘肯定憋着一口血没吐出来

昨天刷微博,看到央视的微博,一张图带你游世博,专业观众如何游览,普通观众如何游览,然后专业观众的画了一个西装革履的男生卡通头,普通观众画了一个长发披肩的休闲装女生卡通头,你说!这都是为什么啊,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