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和购物欲

前两天陪大boss出去做讲座,穿了风衣出门,不知道是长远没穿还是我胖了,反正觉得很绷,隔天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姑娘的风衣十分美,而且看起来舒服,偷偷拍了一张给shu看,他也说蛮好,突发奇想在淘宝里用搜图功能试试看,居然啊,居然啊!就这么一张偷拍的坐姿图也搜出了一模一样的款,更可怕的是,我以为自己终于变得时髦了,结果这件衣服是优衣库的。。。
所以,搞来搞去,我还是爱朴素的优衣库,一个没有花头的人类。。。

周末家里有事,回了一趟海口,返程的时候去机场比较早,在免税店逛了一圈,看到大家热火朝天的购物,想,要不要买瓶粉底呢?坐下来开始刷手机看测评,正好茄子发消息来问我在干啥,我就随口问她有没有比较轻薄的粉底推荐,她发过来一个链接,我一看,65块!想我十分钟前,看看满眼过去各种粉底都是几百块的,好像也就觉得粉底应该是这个价格,居然也想着要买,真是脑子进水了,还好链接惊醒梦中人。。。欲念全消

因为想不定色号,跑去看B站,看了两眼口红和粉底试色就觉得,好无聊啊,就去刷B站上的京剧去了,谭富英是好听啊!
还看了一个方亚芬的视频,说票友啊青年演员啊学师傅,要学师傅状态最好的时候,不要学师傅年纪大的时候,啊,示范了一下越剧艺术家们年轻的时候和年纪大的时候以及青年演员把年纪大的时候的状态还夸大的样子,真是笑得我倒在沙发上,想起梅兰芳在书里说一个老演员,“但是他嘴里的功夫,那种犀利的喷口,是经过千锤百炼才造成的……在他的晚年,我还赶上同他唱过几出戏,那时他的牙齿全掉了,完全运用上下唇的力量来唱,这又是另一种神韵了。学他的人,大半是学了他晚年没有牙的口风……”

最近没看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把《a spy among frirends》读完了,半懂不懂吧,后半部分比较好看,但是因为不太喜欢菲尔比,怎么说呢,对主要人物无爱的话,就不会深刻的喜欢一本书。菲尔比他为什么要为苏联做间谍啊他?!他自己的经过苏联人许可出版的回忆录里当然他是一个光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奉献自己,但是实际上颇不能令人信服。虽然最开始可能他确实是这么想的,但是到后来,支撑他的并不是这些,而作者更倾向的答案是,这位沉迷于欺骗(而且还见缝插针的出轨),在欺骗和诱惑别人里获得了极大的乐趣,某种程度上有一点成瘾。
菲尔比叛逃莫斯科之后,给他最好的朋友(也是军情六处的同事)写信,还约了再见面什么的,语气之自信之风轻云淡,就好像他的背叛不过是他们友谊中微不足道的插曲,怎么说呢,作为一个女的,读那封信,居然有一种熟悉的渣男感。总之,这封信让他朋友震惊到不行,然后他就冷冷的回了信,说“ Put some flowers for me on poor Volkov’s grave.”Volkov就是因他而死的人之一。

又开始读一篇同人,这篇同人文字非常漂亮,在同人里很少见这样的文笔,情景交融,一个动作可以写一整段,非常有画面感,按照评论里说,很有诗意。昨天看了一段讲《魔戒》的翻译版本,有两小段原文,看了之后就觉得吧,这篇同人大概受了蛮多《魔戒》的影响来着~
不过剧情不够那么紧凑的文章就会读起来不够那么放不下,而且要读得细,会比一般的同人读起来慢很多,也算蛮新奇的体验。
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有词汇量一万五啊,有一万五的话应该阅读就比较流畅了吧?

又,我已经是买了粉底的高级人士了!真是很期待呀~~~

自信

这两天在读《a spy among friends》,读得懵懵的,估计只能算是读懂六七成?写国际形势的就差一点,家长理短的就好一点,但总之还是能读下去的,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很喜欢金菲尔比,倒不是说不赞同他的理想信念,也不是说觉得他不爱国,而是对这种非常charming的人,就不是很有爱。
印象比较深的一点是,对于招募了他,其实苏联那边一直疑虑重重,觉得这人可能是军情六处放出来的倒钩,投靠对家的间谍一开始往往不被信任,这是很自然的,一开始军情六处也不相信奥列格是真心想帮他们做事。但是区别在于,英国人很快就对奥列格放心下来,因为觉得克格勃不敢让自己的人如此接近军情六处,万一真的叛变了呢,但苏联人对菲尔比的不信任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就是。。。没啥自信啊!毕竟自己都没觉得自己有啥好的,很难相信/理解人家真的一门子心思想和你好吧?
又话说,克格勃啊,食死徒啊,这种机构有个重要的特点,都是能进不能出,所以,咳咳咳咳~~~

接着在看《传奇办公室》第五季,好看的!听同事剧透了之后,因为可以在看的时候就抓到细节和伏笔,所以觉得格外好看!啊!间谍片里的爱情线是多么美好啊。纪尧姆面对俄罗斯姐姐,很游刃有余,但是面对娜迪亚会有一点点小紧张,可见关系之精准。纪尧姆当然也是喜欢俄罗斯姐姐的,但是对娜迪亚真的就是爱啊,简直爱得潽出来~~
娜迪亚问他俄罗斯姐姐是什么样的,他介绍了一下,然后说自己很喜欢她,说她很勇敢,和你一样。啊!勇敢诶!格兰芬多的top品质诶。我喜欢这个评价,不是说她很可爱,很美,很温柔,而是很勇敢,我喜欢被女人的勇敢打动和吸引的男人!
我觉得这部片子真的是塑造了非常美妙的人物的群像,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有自己的软肋和坚持,啊!还可以有5集的快乐时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是我妈以前经常和我说的一句话,由于这基本上就是批评我没有长远规划的开篇词,所以即使想到都是一哆嗦。但是,我觉得啊,我深深的觉得啊,就是因为有远虑才来的近忧
小远想着下个礼拜开庭的案子还有一大堆解决不了的问题,中远想着目前没有在谈且能接的新案子没有新收入,老远想着大概这辈子也买不起房子,哪一桩哪一件不令人忧啊?!更不要说其他健康啊,安全啊,养老啊,这些连想都不敢想的问题了。。。
shu说虽然你老想着地球快点爆炸掉算了,但是鉴于地球一时半会儿实在也没有什么要爆炸的迹象,所以自己一天天的过得开心点,尽量让自己舒服一点比较重要,让自己太焦虑压力太大身体坏掉地球又不还没爆炸就不好了。因为说到个什么事情,昨天又去看了一眼房价,且不要说首付,就算勉为其难的付了首付,月供也不是我能负担得起的,按照shu的原话说,如果这种月供的话,你这种肠胃,估计会焦虑到再也便便不出来了,甚是有理。

找点小快乐,比如说订做了一条珍珠项链,已经到手,十分十分美丽,订制了一枚坦桑石的小戒指,也十分十分的美丽,啊!

读完了《间谍与叛徒》,好看的!本来是中英文对照着读的,到最后20%读的中文,因为情节太快了,读英文实在是读得急S了,就改看中文,果然是爽啊!对于间谍来说,信任实在是一种比爱分量更重的东西,难怪我在读同人的时候,非常沉迷的是的HG和SS建立信任的过程,这比男女之爱更好看。以及,除了自身的孤独啊,彷徨啊,坚定啊什么的,我还蛮沉迷特工与负责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种部分的。
然后顺藤摸瓜,亚马逊上有间谍故事的类别,《a woman of on importance》评价颇好,本·麦金泰尔的书里面看起来《a spy among friends》,讲金菲尔比的,评分也很高,然后当然是麻利的都下好存在kindle里!啊,努力学英文不就是为了能读一些感兴趣的,但是又没有中文的书么~~~
英文已经带领我开拓了同人和黄色小说的新世界了,间谍故事的世界希望我也可以愉快的进入!

说到黄色小说,某天看一篇黄色小说的时候,因为觉得写得还蛮好,就去翻评论,有一条评论印象非常深刻,她说,我像女主角这个年纪的时候I could never have asked my husband for any specific sexual favor(主要是我也不很确切的知道这是指啥,性偏好?但是sexual favor一般不是指以行获取利益么?),甚至我都不知道身体那些部位的名称,如今我已经结婚42年了,我也没有向丈夫要求过什么,你故事的女主角是多么勇敢,啊!
我感叹的点是,哪怕是老太太啊,也依然是有看黄色小说的需求的,干净健康的黄色小说(相当部分是女人写给女人看的黄色小说)能带给人们生理心理的双重慰藉,然而,真的,这样的东西中文世界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颇让人忧伤。

值得一胖

昨天过生日,一个在妇女节出生的人,啊,天然的女权主义者啊简直!
总之,过了非常劳动的一天,早上四点多不到五点起来,五点半出门,去昆山开庭,三个多小时开好回上海,接着干活,在办公室马不停蹄的搞到快7点下班。
回家吃了烤鸡,shu做的烤鸡真的好吃啊,好吃啊!皮那么脆,内里那么柔软多汁!
晚上电脑都没拿出来,读了几页《The Spy and the Traitor: The Greatest Espionage Story of the Cold War》,这本书我下了英文版和中文版,读中文版的话大概可以过完超级愉快的一个周末,读英文版大概可以过完比较愉快的四个周末,所以目前还在吭哧吭哧读英文版,真的好看啊!目前读了30%,怎么这么好看的啦!

说起来,间谍故事里最好看的不是技术,不是策略,而是人的部分,人类之间的试探和信任,爱和控制,归属感和荣誉感,非常精妙有意思。
有一段我印象很深,“所有的间谍都需要感受到爱。间谍和情报工作最强大的力量之一(也是核心神话之一)就是间谍和上级、特工与负责人之间的情感纽带。间谍们想让自己不可或缺,成为秘密团体的一分子,受到奖赏、信任与珍视……利用并控制好对爱与肯定的渴望,是一名特工管理者应具备的最重要技能之一。”
这。。。怎么能不想到SS和老邓啦?!在《死亡圣器》里面,哈利通过冥想盆看到SS在老邓办公室里说“ ……“我和哈利待在一起,是因为我有事情要跟他商量,我必须给他一些信息,不然就来不及了。”“信息,”斯内普说,“你信任他……却不信任我。为什么我不能得到同样的信息?”…… “你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却还指望我帮你那个小忙!”斯内普低吼道。瘦瘦的脸上闪着真正的怒气,“你觉得许多事情都理所当然,邓布利多!说不定我改变主意了呢!””
我翻了一下这本《The Spy and the Traitor》的评论,后文据说还有吐真剂,怎么能,怎么能让人不再次想到《哈利波特》?!
所以啊,罗琳的书实在是好看,不仅在人物关系以及情感层面的描写非常有实感,而且即使是设备,也是夸大了的真实设备嘛!
啊,这本书真的好看,是很可以配珍珠奶茶的好看!值得一胖~~~

社恐人永远是年轻

前两天开工了,老板来上班的时候拿出一个不锈钢户外水壶,随口问我,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么?我说好像比之前更亮了一点,你做全方位清洁狠狠刷过了?他说,不,我原来的丢了买了个新的一模一样的。。。
哈哈哈哈哈
跑回去和shu说,shu说你们俩真的是很像啊,这事情太像是你会干出来的了。对的!一点没错!然后shu说,为啥这么像?难道因为你们都属兔?我说,因为我们都社恐。。。
接着给他看了一个和我同年的姑娘的同学聚会合影,其中大部分男生和少部分女生吧,看着真的很沧桑啊,一点不像个小青年,非常中年大叔款了,他说这么看,我老婆还真的是很显年轻啊,虽我并没有很想看上去年轻,毕竟本行业看着年轻不利于收钱,但是我前阵子去居委会提供咨询服务的时候阿姨还想帮我介绍对象呢。。。
为什么显年轻呢,而且说起来我老板也十分显年轻,想来想去,我觉得吧,大概因为社会化得不够好,不爱吃喝嫖赌声色犬马,遇人遇事只会想着躲起来根本不油腻,所以社恐比较容易显年轻,叹口气。。。
说起来,我的少女时代,虽然是比现在肯定是胶原蛋白要多得多,但完全不是那种很水灵的少女款,可能这种款式的女青年也格外经得住老。。。吧?

最近没有接着读《heartburn》,这位的书怎么说呢,有的地方是很好笑,但有的地方就显得做作,好笑和做作有的时候真的就是一线之隔啊!
又跑去读了一篇新的同人,说起来有人说同人也是一种类型文学,是角色爱好向的,也就是说读者对角色本身有很大兴趣,愿意看到这些人物在各种环境的表现,这种说法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
其实SSHG的文看多了, 大家常用的设定就是那些,比如说婚姻法和灵魂绑定,虽然我最喜欢的一篇算是婚姻法的设定,但大部分情况下,我对这两种设定不太感兴趣,主要是显得比较假。。。还有一个很常用的设定就是战后疗伤,反正因为各种原因SS没挂,HG疗伤,或者反一反,总之在疗伤过程中俩人就好了,这种设定更合理一些,但是看多了也会觉得有点没劲。
目前在读的这篇设定是HG在受托审计/调查中发现战争孤儿院中有一些小孩不仅没有人愿意领养,还境遇十分凄惨,因为他们是食死徒的小孩,SS秘密的管照他们,但是SS一方面一人之力十分不够,另一方面自己也没啥温暖家庭生活的经历,总之也是处于快要耗尽并且也进展有限的状态,HG和HP决心要帮上忙,SS既需要又充满怀疑。总之,这篇目前读到四分之一多一点的地方,就读到的部分而言,确实非常好看。以至于不满足囫囵读个大概,读得比较细,时不时会去查单词,说不定读完之后英文水平又能涨一点~~咩嘿嘿

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说了个什么事情,然后叹了口气,杨小恒居然问“怎么啦?生意不好么?”哇哇哇,听上去真的是一个小商小贩的娃啊!
晚上和她说不要一直晃椅子撞到后面的柜子,那个柜子不是很结实,她过了一会会又去撞,我说我都说了好几次,不要撞柜子,柜子会坏掉。结果她居然一脸认真的说,不,这才是你说的第二次,再一再二不再三,我应该是有2次机会的,到了第3次你才能烦躁。。。我只好认栽,抱拳说道:这位妹妹,你。。。说的对!不过,这人居然会再一再二不再三这种词?!

创造、审美与消费

前两天可乐爸妈问要不要今天一起去植物园,我很诚实的说,不要了,今天放假最后一天,我要在家摊着,早晨他妈妈发微信说,要么他们来接杨小恒,他们带去植物园,我和shu不用去,我赶紧问杨小恒去不去,她说去,啊!!这实在是太好了!!!本来我还躺在床上呢,立刻起床,把早晨的流程做完,等他们到了,shu把娃送下楼,整个世界啊,都安静了

下午过得非常开心,先是刷刷手机,然后我开始画画shu去网上和人下棋,好久好久好久没画了,发现画画真的使人快乐。这件事杨小恒说的对,她说妈妈,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画画和看书!
我和shu说,娃不在家真是开心啊,不过不能让她知道,shu很冷静的说,你娃又不傻,搞得好像她不知道一样。。。说的。。。好对啊
和shu聊天,我说我觉得看同人看多了不行的,反而有一种。。。纵欲过度的空虚感,和画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当然画画也不见得时时快乐,毕竟画得难看的时候经常会很烦躁,但是确实不会有那种空虚感。我说我觉得业余活动分为3种,创造型的、审美型的和消费型的
他问我说,那你觉得下棋属于哪一类?我说属于创造型的,我觉得画画啊、下棋啊、做饭啊,烘焙啊什么的就是很创造型的,这种快乐比较令人感到充实
突然想到罗素在《幸福之路》里说,一份有趣的工作必须要有两个要素,一是要有技能的运用(而且这种技能还要有提高的空间),二是建设性(就是一个东西从无到有的建设起来什么的),现在想来不但是工作,即使是业余休闲娱乐,也是具备了这两个要素的活动才会有比较长久的快乐

审美型的比如看戏啊,听音乐会啊,读某些书啊都是,消费型的就是看电视剧,看另一些书啊,购物、吃东西,当然也快乐,但是往往结束的时候会有一种讲不清楚的空虚感。但我没有想清楚的是,审美型和消费型的区别的点在哪里?为什么有的演出看完整个人很振奋,觉得真是未来20年的美好回忆,有的片子看完也觉得是蛮好看的,但不会有那种振奋的感觉。有的演出看完,会有“这都是什么啊,也太差了吧,我这俩钟头干点啥不好啊”的感觉,但也并不会觉得有一种被消耗的感觉,而有的很难看的速食小说就会让人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的感觉。

我初步觉得可能是在调动情绪上会有差别,消费型的活动会更着力调动情绪,且不说言情小说,即使是购物本身,也会营造那种买了啥啥啥你就成为人生赢家的昂扬的情绪,但是,情绪保持兴奋时间稍长,就反而会格外精疲力尽。。。但是可能也不完全是?还有一些我还没想出来的点?
昨天晚上读了门罗《Too Much Happiness》里面的第一篇,不难,都看得懂,除了故事有点吓人之外,还是很好看的,但更重要的是,读完之后在脑子里久久不散,但这种不散如果排除了故事有点吓人的“吓人”部分的话,确实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我突然意识到和读的某些同人们真的不一样,整个气质就是不一样的气质,这种区分我也说不好,但可能还是情绪操控的问题,有一些书是在讲一个故事,或者分享一些感受或者表达自己对世界和人类的看法,这些书(短篇小说可能除外)里面必然会有冗长的部分繁琐的部分枯燥的部分,而这些书也和那种就是为了调动情绪而设置的小说或者片子,就是会有点不一样

但是消费型快乐可以转换为创造性的快乐的,比如说读同人转变为翻译同人,真的就完全不一样了,即使水平差如我,也依然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体会到一点这种快乐。

又,临睡前在读《heartburn》,有个地方很好笑。女主角的丈夫出轨女主角的好朋友,女主角发现之后,离家出走暂时搬到父亲的空房子里去住(父亲住院了),正坐着郁闷呢,门铃响,她以为是丈夫,一瞬间她已经想好了无数句台词,结果门一开,发现是好朋友的丈夫,结果这人一进门脱口而出,我爱Thelma,女主角心想,哈?!为啥一天之内先是我丈夫和我说他爱Thelma,接着又是你说,她怎么就这么幸运啊她!
这里已经够好笑的了,然后这人又说,你能不能劝劝你老公回头?然后又道,Thelma也是很有很多缺点的,等你老公发现了,他们应该也就会散了。女主角很冷静的说,Thelma有很多缺点,你还爱着她,我老公有很多缺点,我也还爱着他,所以究竟你为什么会认为他俩互相发现了缺点之后就不会继续相爱啊?!!
这位真是。。。逻辑满分啊满分!接着女主角的爸爸从医院逃回来了,女主角和他说了如是这般,然后她爸说,要么给你叫一份炸大虾外卖吧?女主角说,好的!我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喜欢吃炸大虾了!然后。。。她居然就开始描述炸大虾去了。。。可是配着芥末酱和番茄酱,两种酱料的炸大虾哟

又又,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姐姐说她去本科同学聚会,她本科是交大的,说男同学有一半家有二胎,而女同学很少有生二胎的,这说明了什么?
我觉得这个点蛮有意思的,然后我也就在想了,这说明了什么?!后来我觉得大概说明了本科交大毕业的同学们都混得比较好,一般而言,混的比较好的男同学经济条件啊各方面都好了之后有条件也倾向于生两个,而一般意义上职场混得好的女同学则一般不大愿意生育。。。

又又又,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最近很红的电影,然后说希望可以回到过去,改变父母的婚姻,即使因此自己不出生也没有关系。我心想的是,啥叫即使啊?!我根本就不想出生啊,如果能不出生的话也实在是太好了一点吧!!地球啊,到底有没有爆炸的可能性啊?!

不过,今天之所以如此话痨,显然是因为读过了愉快的一天,啊!

过年以及读小说

假期居然就过半了,实在是飞一样,抚胸口
年三十在家做饭,三个人的年夜饭按计划进行,我做了是糯米红枣、沙姜猪手、香煎虾饼、西芹牛肉、清蒸鳜鱼、冬笋青菜和竹荪鸡汤,基本吃光光,真是舒舒服服熨熨贴贴
初一去了shu哥哥家拜年,坐了大半天
初二陪娃去徐家汇晃了一圈,人超多
初三是情人节,四点半到一家喜欢的披萨店吃饭,店员期期艾艾的说,因为没有预定,能不能在7点前吃好?因为有预定是7点钟的,哈,我们可是来吃饭的,又不是来谈朋友的。。。怎么可能吃两个半小时饭嘛?!然后。。。5点半不到就吃好闪人了,说起来这家的玛格丽特披萨可真是好吃啊!蘑菇炒虾仁也真是好吃啊!然后去南丰城晃了一圈,买了杯咖啡回家
真的很轻松愉快啊,不要见人不要想问题不要动脑筋,每天就是吃吃吃外加读小说

假期里读完了一篇20万字+的同人,《The sound of silence》,颇为感人。。。一般来说我不太喜欢这种有幼儿的故事,毕竟把幼儿当做推进故事的工具人会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幼儿是一种完全不可控的生物啊,怎么可能如你们所愿?!!但是这篇还不错,没有让人觉得太出戏,除了SS和HG的互动之外,在一个很莫名其妙的地方被打动了,Teddy说”I miss having a dad”,SS沉默了一会,居然说“I miss having a dad too”,从开头一路读到这里,会觉得这个地方非常真挚。。。
这篇文里面的HG不算特别招人喜欢,但是我后来反思了一下这种“不招人喜欢”,我觉得似乎一般而言,我似乎会女性角色的要求更高一点,要善解人意、替他人考虑、十分稳妥十分自省,就是那种好学生心态吧,题目都没做对凭什么能拿到好分数(男主角的爱),不过可能也有一路言情小说的小读者喜欢傻白甜角色?就单凭可爱就招人喜欢的?啊!不知道这些小读者是怎么考虑女性角色的~~~
这篇文处理SS和lily的方式也很妙,那就是没啥处理,HG不是不疑惑的,不是没有过担心的,特别是HP和她说,如果你和SS在一起,我会觉得有一种属于我和他的联结消失了,但是她没有去深究这件事,她试探性的问了一下,SS有没有觉得和HP有什么特别的联结,SS说没有,HG回想了一下和SS在一起的时候并不觉得有lily的阴影在,她也就算了,她觉得自己的感受和对方的行为比能说得出来的言语更重要,不要去再深入的非要探个究竟了,我觉得这个处理看起来很偷懒,但其实很写实也很成熟,生活里面就是有很多东西是混沌的,不可能也未必愿意丝丝缕缕剖析清楚的,而带着这些负重且与之和平共处也没什么不好。
我小时候大概不能接受,长大了之后倒是觉得,灰色的讲不清楚的东西反而更吸引人。

虽然还有一些想读的同人,但还是准备开始读一些别的书了,下了英文版的《84 Charing Cross Road》,十多年前读过中文版,然而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超级超级超级喜欢《Beyond 84 Charing Cross Road》这篇同人,所以想再找来那篇读读看。下了《heartburn》,因为微博关注的一个姐姐说,这是她非常喜欢的一篇小说,看了个开头,很好笑,有一种心酸的好笑,不知道接下去会怎么样~

红楼梦是个宝藏

上次读同人读到回学校做老师的HG收到校长SS的圣诞节礼物,心里想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老师们都有,和林妹妹别无二致,前两天又读到另一篇同人,SS说,“I’m afraid you’ve made rather a bad enemy for us.”,然后HG说,”For – for us?” He gave her that “You idiot” look again. She couldn’t decide whether to be offended by the reproof or warmed by the reassurance that they were in this together.
噢哟,晴雯可是听袭人说了一句她和宝玉是“我们”,当场就炸毛了呢,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哪里就称起‘我们’来了。
所以说全世界的人情世故都差不多么?

最近很忙,每天都觉得今天可以摸个鱼,结果每天都是出去奔波,然而因为出去奔波路途漫长,竟然开开心心的颇刷了一些同人。
想起小学的时候,听说某个女同学的妈妈热爱读琼瑶小说,我当时颇为吃惊,觉得中年阿姨怎么爱看这么没水平的书啦?!然而,我娃也上小学了,我也变成了爱读言情小说的中年阿姨。
真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最近继续沉迷哈利波特,以至于今天我和老板说,我们要不要如此这般寄一个什么什么材料给某某法官,他本来想说的大概是用什么由头,怎么说这个事情,但是他原话是“怎么寄?”我一愣,很懵的问他说“EMS寄?总不能用猫头鹰啊!”
还给娃买了一套霍格沃兹的校服,格兰芬多的袍子披上去颇为威武(确实袍子是一种披上就很有气势的服装种类,想到某个法官换下法官袍帅气程度减半啊!),娃也喜欢得不得了,给她拍了各种照片,无论是shu还是朋友/同事,看了都表示非常像我,以及这个娃越来越像我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经常有人表扬她好看,而30多年来,就没人夸过我好看,呢?叹口气~~~

很快就要过年了,然而觉得毫无过年气氛,然后想想,我觉得的过年气氛就是路上人越来越少,地铁越来越空,快递开始停掉了,奶茶店开始关门。但是因为疫情,大家都就地过年,昨天地铁还超多人,一路没位置,所以。。。完全没感觉啊!
今年过年是三个人过,颇为难得,我已经开始想年夜饭的菜单了,初步想冷菜是红枣糯米、木耳拌豆皮,热菜是沙姜猪手、香煎虾饼、清蒸鳜鱼、冬笋青菜、再有一个竹荪鸡汤一个八宝饭,应该也是吃得舒舒服服。
过年了,就要明天在家里吃吃喝喝看看书,想着都觉得很期待呢!

经典转折以及百忙之中谈朋友

周五和老板以及同事在搞一个案子,协调各方以及提出方案,顷刻之间也是上千万的增加或减少了,如果最后能搞成的话,也算是一个非常win-win的案子,会非常有成就感,不过这种东西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而且说到底上千万的钱又不进我们口袋

目前在读一本叫做《Meet Me at the Museum》的书,也是书信体,刚读了开头,好像还可以,我对书信体还是挺偏爱,可惜已经很久没和人写过信/邮件了,叹口气

前两天在路上奔波,翻出有声书,找了《The Prince’s Tale》这一章来听,啊,听完真是伤感S了,传统的伤感段落就不谈了,听到最后一句,And Snape left the room. Harry rose up out of the Pensieve, and moments later he lay on the carpeted floor in exactly the same room: Snape might just have closed the door.整个胸口都堵住了的感觉,怎么这么伤感的啦!
赶紧跑去fanfiction上东翻西翻读同人去了,希望在同人里教授能有一些安慰。说起来有一些同人是有一些闪亮的地方的,但是从文笔到故事到结构全方位觉得精彩的同人实在是很少啊,但是读完好看的小说那种心满意足的治愈感,是所有其他娱乐活动不能比拟的。要不是已经读过《Troubled Blood》的中文,过年期间简直想要开始搞这本了,现在只好默默的开始盼望罗阿姨的新侦探小说。。。

读了一篇写在死亡圣器之前的同人《Who Lives in Disguise》。里面写SS给HG上课的,那种情景和《传奇办公室》里面纪尧姆和席琳在餐厅的那一幕非常相似,再次感叹上位者如果想搞定下位者,实在是太容易了,但是确实很能理解HG/席琳被吃得死死的,是多么理所当然。
这篇文里面有个地方很戳,SS知道自己肯定要去杀老邓,HG也知道SS肯定要在某一刻会离开她去做一件不知道是什么事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的事情,她问他这一刻我会知道么?你会告诉我么?他说会的,他和她分次说过“When I do what I soon must… You will have to decide whether to trust me. Thousands of lives will hang on your choice. I hope you will choose wisely,…… when you look back you won’t bear the burden of knowing you could have stopped me”等等,怎么说呢,我觉得所有间谍小说这个部分,就是男主人公要去做点啥,俩人要分开,女主人公模模糊糊的知道并在发生以后反复回想当初男主人公是不是已有所暗示,这个桥段统统很好看!从这篇文到《second life》到《传奇办公室》到《柏林谍影》,这个转折真的都很戳我!真的是间谍小说的经典段落,啊!
《Who Lives in Disguise》这篇文还挺好看的,就是实在不甜,要是再稍微甜一点点,也未必要谈朋友,就是她决心信任他,他知道她信任她,只要再往后续一点点就好了喏。

单纯的言情小说我不太要看,比较喜欢做任务或者打怪的时候百忙之中谈朋友,甚至不一定要谈很情浓意浓的朋友,互相有一些慰藉都行,总体来说大概我就是一个很别扭的言情小说读者吧。这样的小说其实还蛮难写的,因为做任务写得好,必须要对任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和描述,光发糖,光有谈朋友的分分合合是不够的,对编故事的能力还是有点要求的,这样说起来同人的优势,就是坏人非常明确,而罗阿姨的侦探小说也非常符合我的这样口味。
总之,我现在对自己喜欢的言情小说类型已经搞得很清楚了,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小说,啊!

清水如泉

今天上午老清老早爬起来去昆山干活,吃早餐的时候天还整个是黑的,快吃完天也没大亮,这时候的窗外阴沉沉的,有一些云,云的裂隙里是不甚耀眼的光,非常像电影里食死徒快要出来前的伦敦,然后我就这么胡思乱想的出门了,吭哧吭哧花了3个多小时去昆山,办好事情又吭哧吭哧花了3个多小时回办公室。在地铁上读了一些书,听了彭广林讲古典音乐,心得体会就是肖邦似乎不是我的菜。

前阵子读了一些书,略记一笔
《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
总体来说,可读性没有那么强,更多的是用田野的方式证实/讨论了一下其实也并不很难想象到的主旨吧,还可以,但也不算很惊喜。
读着读着就想到《坎特伯雷故事集》也不知道是《尼罗河上的惨案》里说“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爱她”,如果再多补充一句的话,就是女人啊,不仅需要他爱她且她也需要他也热烈的需要她爱他!言情小说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俩人互相很深的看见彼此。
这本书里面有个点蛮有意思的,就是浪漫小说会合理化男权社会,比如说,男主人公的冷漠粗暴是因为女主人公没有正确识别他的信号,或者是为了掩盖爱意,比如说男主人公的精虫上脑(原文肯定不是这个),是因为无法抗拒女主人公的美貌什么的,也许很多妇女读了之后,就觉得日子更过得下去一点?但与此同时,也会给女性一些对抗的力量,总之就是一个生活的balance吧~~~
书里还说“阅读浪漫小说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体验本身不同于日常生活。它不仅能让人从日常问题及责任所制造的紧张中脱身而出,而且还创造了一个女性可完全独自享有并专注于其个人需求、渴望和愉悦的时间或空间。这同时也是一种通往或逃到异域,或者说不同时空的方式。”,又说“阅读意味着一个自由的空间”太对了,世界上的中年妇女都一样呀都一样!读言情小说就是这种感觉!有一种被包裹起来进入一个新时空的快乐。说起来,而且确实我和书里的妇女们一样,会重读一些喜欢的作品,有一些同人也会让我读不止一篇,倦的时候,累的时候,觉得没有生趣的时候,看人家谈朋友也是好的,也会觉得春风拂面。而且读熟悉的happy ending的同人的时候还会有一种稳妥的知道美好必然会出现的安慰感。

《英汉名译赏析》
意外的好看!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换句话说就是要翻译得好像中国人写的,还是要保留这种“异域感”?虽然这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不过不同的译者确实是有不同的偏好。总体来说,我还是更偏异化一点,太过于本土化,会很奇怪,总让我疑心到底原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啊?又,以作者举的例子而言,我觉得董乐山的译笔真好啊!有一种端正的美感。
里面最后一章讨论的是《哈利波特》的翻译,这是我拿到书看的第一章,怎么说呢,我觉得啊,罗琳阿姨啊,真的热爱头韵和各种文字小游戏啊。又说起来,我觉得人文版的哈利波特里的咒语翻译实在太美妙了,“摄神取念”以及“神锋无影”多么多么多么的帅气啊!
又又,我找到了《天真的人类学家》的英文版,蛮难懂的,完全没有中文版这么有意思,只能说有隐隐的喜感,但是中文版真是读到笑得完全停不下来,看来绝大部分是翻译的功劳,翻译极大的放大了喜感。想起来之前读同人《Beyond 84 Charing Cross Road》,我其实也觉得翻译很多地方颇为放大了原文的嘲叽叽的喜感以及间杂的苦涩,还挺喜欢的。相对来说《second life》的译笔有的地方就不太行,太铺陈煽情了。总之啊,总之啊,翻译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也~~

《阿兰的初恋》
非常非常喜欢,shu还帮我把《阿兰的战争》给收了,很多年前在季风书店站着读完《阿兰的战争》,里面提到的红杉树,我现在都还记得。吃完饭就读完了《阿兰的初恋》,用一句大俗套的话说,就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的很美,文字和画都非常质朴而美,最后一张海上生明月的图,简直有一种古今中外人类共通的感人。

亦舒
晚上和陆正聊了几句亦舒,她说亦舒的女主人公有一种疲惫感,我觉得实在太对了!!小时候我很向往这种疲惫感,觉得有一种很成熟很大人很都市(话说,这个词好土)的感觉,而且还以为女主角的迷倒众生部分是来源于这种疲惫感,直到有一天才豁然开朗,女主角的迷倒众生就是因为长得好看嘛,和疲不疲惫半点关系也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