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种叙事

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毛十八的微博,“说了又要被当酸鸡,每次看到吹华裔又是这个套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是奥运XX鹅,而且是学霸、藤校……就觉得很累,整个人很疲惫,从耳朵到心灵”
啊,我懂啊,这套叙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对体育/音乐明星(王同学不就是典型)的描述是这款,对民国时期的很多人的描述也差不多是一样的路子
我并非不喜欢看天才的故事,但是样样都好,家里条件好,自身有天赋又努力,方方面面的天赋多得潽出来,哦,对了,还要长得也好,总之就是人类精华,一路闪耀,但是这种叙事怎么就这么没意思呢?
对于这一款故事,我倒是从来没有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感情存在
天才类型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于我而言可能是一种传奇感,但上述这种叙事完全没有传奇感,而是非常市侩,就好像,我开了一辆上海大众,叙事者要是给我讲谁谁谁会幻影移形,我肯定哇的一声叫出来,但是叙事者告诉我谁谁谁开了一辆玛莎拉蒂,好像我就觉得没什么很大意思,倒不是说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他们的才华和我相比只是上海大众和玛莎拉蒂的区别,不不不,我相信自己和他们的才华相比很可能是萤火同皓月的区别,而是说这种叙事方式这种讲故事里着重描绘的点让我觉得十分玛莎拉蒂

然后看到女足逆势反转,很多人觉得十分振奋,应该给钱,给大钱,要提高待遇,看到有企业给钱了,就更开心,每个人都喜气洋洋,我也会觉得事情好像这么搞没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孩子考了好成绩就才拼命给她买鸡腿,很功利。。。非常成王败寇
喜欢女足是喜欢女足还是为了凸显对男足的嫌弃?喜欢女足是喜欢女足赢还是喜欢女足这支队伍还是喜欢足球运动?我是觉得这里有很多微妙的感情区别
体育比赛当然是赢了好,这毫无疑问,可能也有人能在其中感到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可能确实和功利以及成王败寇只有一线之隔,但是我就是觉得这一线之隔还蛮重要的,体育比赛变成了赢了就是为国争光了,就是可以配得起好待遇了,就很没劲

我觉得可能以上两种给我的共同感觉就是势利。。。咩哈哈哈哈,这就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胡说八道的小博客的好处~

I need you

之前看过一篇非常非常喜欢的同人,里面破除SS诅咒,救他回来的是一句话“I need you”
前两天看一篇小黄文同人,俩人感情的某个变化的地方也是在HG对他说“I need you”SS震住了,For some reason those three simple words made his mind reel. No one needed him for no reason. They all needed him to do something. The world constantly demanded things from him. Brew this. Fix that. Grade these. Save us. But never once did anyone say “I need you” without some ulterior motive.
两篇文如此的不约而同,以至于我觉得这三个字简直就是一切言情小说的精髓,被人爱以及爱人,仅仅因为我是我,我本身就是值得爱的,就是美好的存在,这种感受就是人类最追求和向往的

大提琴的功课一下子难起来,我居然周末两天练了快7个小时,一度产生一种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嘛的恍惚,但是也挺开心
单位说要去团建,去外面住两天,第一个想到的是,啊!我两天不能练琴了,怨念。。。
昨天看了一个讲大提琴换把位对比演奏的视频,才知道原来同一个音在不同弦的不同把位是都是存在的,于是,同一个乐句,既可以在第一把位上呆呆的拉,也可以在不同把位上换来换去炫耀的拉,后者显然比前者丰富得多,其实这和古琴的原理也差不多,但我居然才知道,亏得我以前以为是第一把位的音不够了,才会往下走呢,真是太傻了!

昨天看了两个蔡珂宜的视频,皮亚佐拉曲子,好喜欢这个姑娘,非常沉静,虽然这么说起来和皮亚佐拉好像不搭,但是其实有一种意外的美感,太灵了!
路上听了马友友的皮亚佐拉的专辑,皮亚佐拉就是带感啊

杨小恒最近很好玩,比如说前两天说个什么零食,她问坏了没有,shu说应该没有,那么甜不容易坏的,她说,啊?!甜食这么厉害啊?自己不容易坏,但是专门容易坏小朋友的牙,真是万食之王!
她跑来和我各种蹭,我说,你不要搞我啊,她一脸严肃说,正人先正己,你专门搞爸爸,怎么能叫我不搞你呢?!我只好说。。。那,要么我们一起去搞爸爸?
某天我不想去跳操,说为什么减个肥这么难啊,跳操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杨小恒说,你还要跳很久很久,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然后,经过两周的努力,我现在又已经放弃树人了,一寸光阴一寸金,还是快快乐乐的看书拉琴好了

青春

每周六早上穿着卫衣骑着共享单车,背着琴去上课,觉得自己真是青春无边啊无边
最近每天拉练习曲的时候内心真是非常平静,虽然我也知道是一种逃避所带来的平静,但那种平静本身确实很美妙,而且。。。我总觉得逃避在练习曲里和逃避在刷手机里感觉还是不大一样的?我也很知道往下的学习里一定会很暴躁的时候,会有很厌倦的时候,会有积累起来的成就感,也会有到底行不行啊的自我怀疑,就。。。走一步看一步开心一时是一时吧!而且既然知道会有困难,真的有困难的时候应该也能面对和解决吧?!

最近在读陆正推荐的《莫斯科绅士》,她说是很童话,目前读到三分之一这样,深以为然,不是那种写实的小说也不是描绘了平行宇宙或者另一个世界,而是一种装饰画的感觉,就还蛮奇特的
在豆瓣上刷了一些《莫斯科绅士》的评论,看到一些小读者就是把语文课本和政治课本那套东西完全内化了,就很没意思,啊!

陆正在读我推荐的《Agent Sonya》,然后有时候会一起讨论,好快乐啊!这种根本没人看没人讨论的书可以有小伙伴一起聊,实在是太太太开心了!有说起来像Sonya这么有主体性的女性角色真的很少见,凡事都以自己的感受为先,但也没有那种世界应该围着她转的理所当然,她并非是招人喜欢的女性,也不着力于搞女性那种迂回婉转身段柔软所谓高情商,但是也绝不傻乎乎,她信仰共产主义,里面寄托了她的热情和浪漫的幻想,以及充分满足了她对刺激和抓马生活的爱好,但是她也对其中的危险有充分认识和评估。怎么说呢,这本书虽然很地摊文学,但里面就没什么女间谍的刻板印象,是展示了一个间谍,而不是一个女间谍。

又,以前看到人说“女权即人权”总是不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天看到有人论证张桂梅老师的女校不仅有利于女学生也有利于男学生,我觉得顿悟了,女性本身就是人类,人类争取自己的权利当然就是人权。为什么我会在这里顿悟呢,因为一件事情如果对女性有好处,总要有人为其正当性论证,论证的方向往往就是不仅对女性有好处,也惠及男性。可是其实没有必要,因为我们女的也是一半人类,如果一件事能对一半人类有好处就已经是很正当的了,不是么?就是说,不是通过拯救女性而拯救全体人类,而是拯救女性就是拯救人类。换成种族就很好理解吧,争取黑人的权益的时候,人们并不会特别说这件事对白人也同样有好处,而是这件事本身就是黑人应得的,甚至于在应得的当然会有可能损害到一部分白人已经得到的好处,可是又怎样呢?黑人就因此不应该争取自己的权益么?坦白说,争取女性权益,在相当一个维度内,对男性有什么好处,我是看不出来的,可是因为对他们没有好处,就可以去做/维持这种不对的事情么?

shu说《Project Hail Mary》还不错的,准备要接着读下去,目前我停在外星人出来之前,据说外星人出来就忽然好看了很多
今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个友邻说“她朋友孩子做卷子,有个问题是how do you feel ….the paragraph 。 孩子回答:I feel confused……”咦!很有道理啊!

语文课

前两天杨小恒在读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读好之后,我听得浑身不舒服,十分搓火,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课文的问题,我就和几个年龄不等的女性小伙伴分享了一下,从同龄人到娃都已经大学了的女同事,大家纷纷表示,恶心!
就,怎么说呢,一眼看上去就觉得是一个男人写的,然后搜了一下果然就是!

来来来,大家(虽然我的blog也没几个人读大概)一起看,一个字没改的课文原文:《妈妈睡了》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睡梦中的妈妈好累。妈妈的呼吸那么沉。她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妈妈全听不到。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

这!都!是!什!么!鬼!
我看了一下百度百科,说是2017年新入选的课文,(难怪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了午睡时他的所见所闻”,请问,谁家的孩子这口吻啊?!
我同事说“一点也不像孩子看妈妈,像男人看出轨对象”
就。。。哪有个孩子看妈妈重点看的是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乌黑的头发?!充满了男人那种不健康的凝视。。。
那种不健康的凝视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凝视的对象不是人类,而是为我所用的物件,然后下一句就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啊!!!为什么睡个午觉做个梦都要为你服务啊?!你啊是周扒皮转世啊?!而且还是狠斗私心一闪念的周扒皮

总之,这句话让我认定了作者是个男的,如果说前面弯弯的眉毛什么的还只是套路的俗话罢了,这一句就充分暴露了这种世界啊都是围着我转的感觉,自我为中心到这种地步也是很可以了。我表姐说,“就是典型的男人理解的女人,不仅女的要伺候他,还要以伺候他为至高享受”,是啊!连梦里都要伺候也就算了,还要为了这能更好的伺候他笑出声,我真是。。。隔夜饭也要吐出来啊!

简直要发出天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会那么自然的觉得妈妈梦里笑出来,不是因为吃蛋糕不是因为玩游戏,而是因为想出了更好的为他服务/干活儿方案啊?!!

本来我还有很多别的想写类,但是,写完这篇先让我缓缓~~

反反机器人

某日和杨小恒闹着玩,我说你的小脸脸看起来又香又软,能不能吃的?按照一般的套路她就要作出瑟瑟发抖的样子,然后说,赶紧跑呀,有人要吃我呀。。。结果那天她笑嘻嘻地说,可以吃的呀,但是要吃至少20次,不少于5分钟。。。真的,我就忽然从内到外,一点都不想吃了,那种索然无味简直就是生理性的反应,诚实地和她说,听你这么一说,我就立刻不想吃了诶!

然后想到以前看过的一篇李松蔚的文章,非常有意思,如何毁掉一个娃的热情,假设这娃热爱搭积木,有很多办法啦,比如说他最开始接触的时候,就和他说,这是你自己选的积木哦,要坚持完哦,比如说要求他每天必须玩一次,定点催促“该玩积木了,快点”,比如说,发现他玩的时候,积极鼓励“对嘛,积木就应该自觉的玩”,比如说娃感到不耐烦的时候,鼓励他,哄劝他,再玩半小时就好,玩好了给你零食/物质奖励,比如说玩的时候给他擦汗,说真是辛苦了等等。。。反正就是看了之后,就想赶紧把积木丢出去,大喊一声,妖怪啊!!!

当初看完这篇文章还只是理性上的认识,听到杨小恒和我说“可以吃的呀,但是要吃至少20次,不少于5分钟”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有了感性的认识啊,太可怕了!!

接着想到,晚上有时候我会催娃去刷牙/换睡衣/睡觉,总之就是快点快点快点,大人小孩都烦躁,她会说,妈妈,我是反反机器人,你越催我快,我就越慢,你要反过来说,于是我就很配合夸张地说,杨小恒,你慢一点呀,千万不要这么早睡,千万不要赶着去刷牙,衣服慢慢换呀,一个袖子要穿个十分钟呀,然后她就兴高采烈的快速搞完自己躺好准备睡觉,我就作出一脸遗憾的样子,啊!都和你说了要慢一点,怎么这么快的啦?!!
据我妈说,我小时候也是啊,如果想让我喝汤,就要说,别喝了别喝了,撑着了撑着了,我就咕嘟咕嘟喝掉一大碗汤,在我妈说来,就是一种搞我的小技巧,但是在杨小恒这里,我觉得更是一种她有主动性的合谋。

我开始只是觉得就是人类都追求自主性,追求自由,一方面我知道应该早点睡,一方面你说了早点睡,那么如果我早点睡了,如何体现自主性呢?我只是顺应了你的要求而已,我的自主性在那里呢?
说起来,我大学毕业之后,就特别想工作,特别想赚钱,可能就是因为想独立想追求自主性。。。吧。。。

后来在李松蔚的文章里,看到悖论和认知影响行动,觉得非常有意思。原型是“一位克里特人说“所有的克里特人都说谎“。其中的悖论显而易见,如果这位克里特人是对的,那么他(说的内容)就是错的。
那么如果孩子成长为青少年的时期,他的独立性体现在不依附父母,对抗父母的意志,那么如果父母的意志是“你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要独立”,那他究竟怎么做才能体现出“不依附/顺从父母”呢?估计就只能是偏不独立,偏自己什么都赖着了?
李松蔚给出来的办法是建立一种反悖论的认知,就是怎么做都是对的,“在这种认识下,孩子独立是在追求独立,不独立也是在追求独立。如果父母接受这样一种悖论性的认识,他们就放松了,孩子怎么样他们都可以接受。孩子也放松了,他怎么做都是独立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可以中断这种认知

睡觉这个主题,虽然没有那么明确,但也是有这个意思在的,就是她的“自我管理”体现在违抗我的意愿,当我的意愿和她自我管理的意愿重合的时候,她就。。很烦躁。。。那么我们就来人为制造两种意愿的分离,即使这种分离是彼此心知肚明的假装和演戏,也依然是有效的!

还有一个认知影响行为的例子,也很有意思,他举的例子是游泳教练和他娃说,不要紧张,越紧张越容易往下沉,这话说的,只能更紧张啊,我本来的紧张还只是单纯对水的紧张,现在的紧张还叠加了,如果我紧张了更会下沉的紧张,也就是“不要紧张”反而成为我的紧张来源之一,李松蔚破的办法是告诉女儿,“教练说得不对。要学会游泳必须度过一个紧张的阶段。你要紧张100次,100次之后就能浮起来了。我说你现在已经学了四天,每天紧张一次,你才紧张了4次,现在还剩下96次。”就是你告诉她紧张是学习的必需品,她出现这种感觉的时候就会很安心,反而就不紧张了。
我觉得也很有意思,就是人为干预了悖论,把它中断掉了

我这几天拉琴拉得很开心,每天都想快点下班回家,都想快点到周六可以去上课,因为觉得超过晚上9点就不合适再吵了,所以基本上只能练一个小时,时间嗖的一下就过去了,想要以前听人说“如果一件事想快点做完,基本上就说明已经不太想做了”,真是太有道理了!说起来,坚持也是这样一直悖论,如果想到要“坚持”,基本上就快“坚持”不下去了,因为这时候已经并不享受当下,而是为了未来的某个结果,所以,慢慢走,欣赏啊!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很难。网上又一次吵了一遍妈妈带2岁男童上女洗手间的事情,我真是觉得太奇怪了。这有什么可说的呢?不要说2岁了,4岁5岁妈妈带着上女洗手间也没问题啊!毕竟洗手间都有隔间嘛。。。而且不上女洗手间上哪啊?上男洗手间?这些娃裤子都不一定自己脱得下来。。。而且如果是便便呢?马桶也不一定坐的上去。。。
而且也不一定是娃想上厕所,妈妈想上啊,总不见得把幼儿放在外头咯?!
所以,按照某些网友(我都不知道是活人还是机器人)的意思,家长不能单独带与自己性别不一致小朋友出门咯?!
就算有无性别洗手间,在小朋友经常出现的地方也一定是不够用的,为什么你总是看到空着的无性别洗手间,那显然是因为你去的地方主要是大人去嘛
小朋友出门玩耍是权利不是恩赐,小朋友使用公共设施也同样是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婴儿在公共交通上哭闹,家长带着婴儿车上下公交车缓慢,而如果不能让小朋友感受到社会的友善,是大人的失败,并不是胜利

不过话又说话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是个好的意思,但是有很多人吧,对自己的幼也相当不怎么样,如果以幼吾幼来推导如何对待人之幼的话,人之幼大概只想赶紧跑!
还有这么多家长觉得可以打小朋友,如果不打小朋友也只不过觉得因为打了小朋友,他反而会自卑/学习不好/叛逆,他们根本没想过,打人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对,并不是因为导致了如此这般的后果才不对,而是从头到尾根根本本就不对!我本来想说“难道你是因为杀人偿命才不杀人的么?”后来一想,大概对于某些人来说,还真就是这样,想想人类也真是没蛮没劲的

千万不要说,一个人的生命不但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的这句话,听到的人,比如我,只会想说,那我不要了,我还给你好不好

某天看荞麦的微博,说她发现有的人总会在别人讲的故事里带入那个不在场的人,比如说有的人讲自己出轨,和出轨对象这般那般的互动,有读者就会带入这个不在故事里出现的讲故事的人的配偶的感受,有时候有一些人就是没办法直接面对这种“主角”体验,就是会代入/幻想自己是被承受的那一方,又有说到“很多时候我们女的,不是喜欢对方,而是喜欢“他喜欢我”这件事”。我觉得还挺有洞察力的。。。就是我们女的,确实很多时候没有什么主体性,也非常缺爱,over

又以及,翻《游艺黑白》的时候,看到采访席夫(András Schiff),他说到“至于喜欢的合作对象,多数要看曲目,比方说我和来自布拉格的帕诺莎四重奏(Panocha Quartet)合作德沃夏克之后,就很难和其他人合作同一曲目了——他们的德沃夏克是那么真诚、感人且高贵,没有任何廉价感伤。”
我就去找了Panocha Quartet德沃夏克来听,真的,是好听啊!无论是“F大调第12弦乐四重奏(美国Op.96)还是Op.100的小奏鸣曲,都十分好听,有一种质朴健康的氛围,哪怕是忧愁,也是那种身心和谐不拧巴不别扭的感觉,而且这种和谐不是那种天堂啊神圣的和谐,而是非常实在的人间的和谐,有那种绝对不能一边听着一边干别的,而是只能认认真真听完的感染力

不如来做数学题

最近忙得不行,因为新接了两个案子以及突然冒出来很多杂事,以至于工作量大爆发,不过生意兴隆还是挺开心的,耶

某天叫闪送帮我取个东西,送到的时候我正好瞄到一眼小哥的入账金额,我付了37块(按照路程计费),这一单大概耗时在70分钟左右(因为这个取件的地址我一直要取件的,所以很熟悉,最快的话五十分钟也有过,慢的话也有过八九十分钟的),总之,他入账28元。电瓶车跑一趟成本不明,就姑且算是扣除电瓶车的成本之后时薪22元吧(因为耗时是从取件的时候开始计算,接单的时候他不可能正好在这个地方楼下,通常到了地方上楼取件什么也至少需要10分钟),然后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总之上海市2020年非全日制(也就是一般说的小时工)最低工资标准时薪也是22元。
闪送和卖奶茶相比前者自由一点,后者不风吹雨淋安稳一点,不过后者如果是很忙的门店工作强度应该会比前者大
没啥,我就随便算算

前两天看了一个帖子,说城市里面养娃花销的中位数是10万,我就跑去问了一下shu,我们家有多少,他算算,吃喝不论,娃的支出应该一年也就3万这样,毕竟读的是公立小学,又不收学费。除了围棋,我们没有报其他兴趣班更没有报补习班,我朴素的想法就是,一年级这点东西就要补了,那就彻底搞不好了,还不如帮娃存点钱呢。。。然后我想的是,如果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如果在城里养娃,花销比我们肯定是只多不少,因为他们不能读公立幼儿园(公立小学我不知道能不能读),一个月最最不怎么样的私立园也有3000+,一年单幼儿园就要3万不止,所以什么呢,大概就是越没有的越要剥夺吧,有钱人反而能买到便宜东西

以前还想过一个事情,我和数位家长们聊过,送娃出国读书,如果单单算钱的话,一般而言是回不了本的。而且比如说老板团队里面,收入差距和有无留学背景几乎没有关联,所以留学也好鸡娃也好,大概率本是回不了本的,算钱的话还不如同样价给他买个房子呢,如果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把留学或者鸡娃当做是一场旅游,也就是说是快乐的消费而不是期待回报的投资/或者纯粹的攀比,那也没啥问题,但是搞得那么痛苦似乎就没啥必要了诶

大概我觉得自己的优点(如果有优点的话)并不是可以量化的优点,所以觉得量化来量化去非常没意思,你去量化人家人家也量化你,或者你去量化人家还希望人家不量化你(怎么可能),然后关键自己又不能被量化出好分数有什么意思呢?
年轻貌美有优势还是熟龄知性有优势,重点是要说服社会自己这款更有优势,但社会偏又不认,这不是很痛苦嘛,我还是觉得不要真心认可这个评价体系,更不要用这套标准内化自己衡量自己比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这也是何不食肉糜,时薪才22元,怎么能不进入这种评价体系,但是如果都勉强算个有户口的中产阶级了,那不如就看开一点,知道规则但不认可社会规则可能会心情少许好一丢丢,吧?不过,其实我也不知道,说不定其实是认可这个社会规则然后力争上游有个好分数(或者一点点获得好分数)会比较开心,呢?

girls help girls

这是我前两天看到的荞麦的微博,有个人投稿,言简意赅的说,就是她在读博期间怀孕生娃,女导师在方方面面没有行方便,反而是有一些男同事倒是表示了理解,这姑娘感叹,girls help girls很难啊。
这个问题很常见,再引申出来就是很多人(不分男女)会觉得女上司很难弄等等,我当然也见过有一些年纪大的女的吧,就是看着年轻小姑娘不开心,心态很复杂,基本上是一种全方位的嫉妒,嫉妒小姑娘青春年少正当时,又有我当年是如何如何你怎么能好过的记恨,不过我个人而言,不是那种招中年阿姨(以及自己现在也已经是中年阿姨了)不爽的女生,可能是因为没啥性别感,也不怎么水灵。这是后话了,继续说女上司很难弄的问题。
其实女上司我个人觉得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男上司难弄,大家一般就会说,我老板很难搞,而女上司难搞,大家就会说,我老板,女的呀(说不定还要说更年期),很难搞,然后旁观者就露出很懂的样子,就我浅薄的认识,我是觉得难搞的女上司并不比难搞的男上司更多,而且如果一个公司里女上司多的话,某种程度而言,作为女职工也容易升职啊,不然那些上司都是哪来的?
女上司难弄,本质就和大家认为女司机不灵差不多

又在岔开来说,我记得以前和一个传统制造业的大boss稍微聊过几句,中年阿姨,她后来雇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她和我说,他们男的还是方便很多,当时是在聊一个质量瑕疵的处理,我太知道她说的什么意思了, 这个行业从客户到供应商都是男的呀, 男的们喝喝酒唱唱歌找找小姐,事情就搞定了,我们女的怎么弄啊?所以男的多的行业,女的不好混,而女的多的行业,男的很容易出挑,世界啊,就是这么不公平。

我在想啊,男的之所以有的时候看着友善,基本就是作为老板的他,没怎么考虑过你本人的升职加薪肩挑重任,你只是一个可爱的小猫咪,作为同事的他,乐得你经常请假不具有同等竞争力,大部分时候不过是口惠实不至,他们根本就没真的想过生育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吧,girls help girls某种程度也是对girls寄予了更高的道德期望,并不是girls help girls很难,而是。。。在工作中有人真心help就很难。

至于有人说,女孩子因此要屏住一口气不因为生育家庭影响分毫,以免人家觉得女孩子果然不行,就使得女孩子的路走得更难,更窄,我觉得好像也不必如此,按照流行的话说,这也太内卷了,为什么男的做80分就能升职,女的要做100分啊,我们为什么要当那个“模范族裔”啊?!以及,girls能够help girls的时候help一下,重要的是不要以“取悦男性”的标准生活,但如果真的确定生育和家庭是自己想要的,上班摸摸鱼也可以啊,女孩子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多为自己想一想,不要被洗脑,我一向的思路就是,我们要和他们一!样!差!

五颜六色的宝石及其他

快要过生日了,在淘宝上挑选小首饰,看来看去喜欢的还是那种很细巧少女的,当然明知道和我自己平时的穿衣服风格并不搭配,也很知道自己远非细巧的少女,按照我同事的说话“这种戒指,都是那种小女孩买的第一枚戒指,连第二枚都不会买它了。”
我无限同意她的看法,然而喜欢就是喜欢呀,说不定我内心根本还不是少女的问题,就是一个小女孩,和杨小恒差不多。。。
昨天在淘宝上看各种各种的小宝石,不贵,不大,五颜六色,沉迷到不能自已,记得前两年买了很多很多这种天然石,小小的一粒,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全身心的愉快,昨天不慎被娃看到了,她真是眼睛都亮了,缠着我看了半天,呼,握握手!
这些小宝石怎么这么好看的啦?!!摩根石的原石都美丽到不行,啊!这些石头怎么这么美的啦?!我果然是地质队长大的孩子么?!

然后在一家店挑了一粒小小的坦桑石,不到200块,准备镶起来做一枚小小的戒指,咩哈哈哈哈!
以前买过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的蒂凡尼的项链,吊坠的样式正中我的红心,但我猜蒂凡尼估计卖得也并没有很好,总之也没再卖过,这条项链是银的,一直要变黑,搞得我很烦躁,终于下定决心,在淘宝上找了一家首饰工厂,准备订制一条一模一样的18K金的,真是非常期待啊!

早晨刷订阅号,看到有个公众号说到爱酱离婚的事情,有一个地方颇为有意思,说是爱酱喜欢买小文具,然后老公说家里已经有很多本子了,不要再买,爱酱就很生气,俩人就吵了一架,然后爱酱就赌气说不买了。这种赌气方向我熟悉的,因为我自己至少之前也是这样的人,简化一下就是:不要买BLBL一堆理由,你什么态度啊BLBL附带一堆生气,好了好了,你不要生气了,买嘛买嘛,我不要了,我生气了,买了也没意思了。当然这是一个简化版本,这个买东西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件其他的想要对方完成的事情
在公众号里说,爱酱把这件事讲给王楠,王楠的说,你当然就要买啦,一次买个10本,没事就在他面前晃。。。
我。。。又一次被启发了。。。对啊,赌气的方向应该是让对方崩溃达到自己的目标,不要反而落入了对方最开始想要达到的目标

想要一样东西(不管这个东西是指具体的物品还是一件事情还是什么)还不够,还要对方双手奉上,这要求未免太高了,吵架的过程要不忘初心,态度无所谓,让别人不管什么情况下同意了的时候就赶紧抓住机会实现初心!
比如说娃吃太多糖,批评娃,娃不高兴赌气说,哼我再也不吃了,我就开开心心的及时说,好呀,那我们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然后娃就意识到吃亏的还是自己,不能往这个方向赌气。。。
其实,我自己也不是一个强硬的人,多数时候还是那种能有一点是一点,有的搞总比没得搞强,搞得多总比搞得少好的人,只想说,爱酱的故事提醒我,自己想要的东西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总之,我要继续做一个不忘初心的身段柔软的大人!

耽美小说

今天看了一点关于耽美的讨论,蛮有意思。读书的时候寝室里有小姑娘很热衷耽美,耽美实际上作者也是女的读者也是女的,是非常服务于女性的一种类型小说,和gay所热衷的文其实并不是同一种东西,但这是一个我一直不太理解的领域,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就压根没读过,就想象过去觉得。。。我们这种异性恋的女人,看俩男的搞来搞去究竟有啥乐趣啊?!

以前一直觉得耽美里有一种微妙的厌女,在魔药群里讨论,另外两位小朋友也说会有这种感觉,青春期的时候会有一种女性的性方面的耻感,所以耽美既是女性欲望的投射又避免掉了耻感这一部分,还有说因为是男男配对,实际上就离开了女性的求偶范围,“美好的男的就应该和男的在一起”,多多少少是出于对女性身份的嫌恶

记得群里小女巫说BL因为不限定强弱,所以有更多可能性,会让人代入得比较愉快,尤其是代入到“攻”,今天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与小女巫说的非常吻合,这位作者说“自己喜欢的言情故事模式:强强。我不能够再接受故事里的女性只关注爱情,也不能够接受一段依附来依附去的关系。女性依附男性固然不可,男性依附女性也不舒服……耽美的确是比较容易塑造平等的爱情关系。因为BG(Boy/Girl)的爱情,由于女性的结构性从属地位使然,一不注意就会写成一强一弱。即使作者故意塑造强势的女子,也不见得成功,而且强势的女子,往往模仿的是男性,最终还是会有点别扭,不如双方都是男性来得自然。”

这简直是脑子里叮的一声填补了我一直困惑的另外一面,我终于可以get到一点耽美流行的原因了!豆瓣上的那位作者还举了个栗子说“但即使没有爱情,蓝魏二人也都是自成一格、立得起来的英雄……蓝忘机对魏无羡的爱慕、理解和包容,建立在绝对尊重的基础上。魏无羡在知道了蓝忘机的心意后,回报以最热烈的纵容和疼爱。这其中没有一丁点的怨悔、乞怜与委屈。我佩服这种自信刚硬的旖旎。”

所以说,其实耽美流行的一大原因就是在父权社会里女性参与社会生活和女性的失声,这和通常说的厌女还不完全一样,有时候是一种表达上的困惑。女性的故事或者说男女之间互动的范式并没有形成,甚至连想象都想不出来,硬要想出来就是别扭和看着很假很做作。男女之间相互平等的绝对尊重的互动和故事非常难写得以令人信服,而故事里(故事里,并非是男主心中)女性不可动摇的地位/作用的不仅难写得实,更难以写得令人喜爱。男性的故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女性如何与周围进行互动,其实就已经足够难写了。有很多在言情小说里令人心动和喜爱的品质,比如说极其的自控、专注、克制换成女的就很奇怪啊!而男女之间的互动,写慰藉心动都不难,哪怕是牺牲奉献都是容易的,但互相成就荡气回肠什么的就太难了。


在著名的言情小说《飘》里面,我对白瑞德意见很大的一点就是,他看郝思嘉也太像是看一只可爱的小猫咪了吧!他完全没有看到郝思嘉勇敢和力量的珍贵之处。
我翻来覆去想要想出一些除了同人以外的非常喜欢的言情小说中的一对,几乎没想出来,可能罗琳阿姨侦探小说里的是一对,还有就是阿耐《艰难的制造》里面的一对吧?以前似乎还看过一个很奇怪的校园言情小说?里面男主角说女主角像一架计算雌性计算机,非常特别,本来想再去翻一下,但是怎么都想不起来名字了。。。

耽美当然是好的,(以前我并不这么觉得),因为让女性自己写是最重要的,女性写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想法,写来写去总能找到点突破。。。

如果说回到我最近沉迷的SSHG的同人,在很多文里面,SS是有天然的弱点的,比如在《双重人生》里面,因为他是间谍,他就不能出面,他上面还有大boss,而罗琳阿姨已经孜孜不倦花了整整七册书去写HG的在打败终极大boss上的重要性,所以在《双重人生》里他俩的合作就非常合理,各有各的任务的并肩战斗而且互相还在很多时候根本帮不上对方忙,显得非常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