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啾啾啾

4月1日凌晨开始浦西封闭,在阳台看下去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一辆车都没有,有一种非常诡异的感觉,好像外星人把所有的人都吸走了,只留下一座阳光明媚的空城
家里边上的轻轨也停了,地铁/轻轨可是自从开始运营就二十多年没有停过一天的存在啊,非常非常安静,每天就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以及小鸟各种变着花样的啾啾啾

依然没办法上课,上周和老师商量了在线上课,结果本周他们宿舍楼出现确诊,以至于只能在宿舍不能去琴房,在线上课也不存在了,叹口气
马上就一个月没有上课了,但那又能怎么办呢是吧

读完了《毒枪手》,还算好看,但也没有特别惊艳,看到英格对俄罗斯最大的印象就是厕所脏的一塌糊涂,简直太可怕了,果然是我们妇女同志看问题的角度,我们妇女同志最怕的就是洗手间脏兮兮了,我一直和shu说,如果能在家隔离我就不怕新冠了,我主要是怕隔离啊,万一去方舱,洗手间脏兮兮,我估计最后就憋S在方舱了。。。
另外一个心得体会就是,CIA手艺不行,以及叛逃的间谍都没什么好待遇,或者说获得好待遇太难了,《间谍与叛徒》里面,奥列格之所以待遇好,可能是因为这是英国人自己发展的间谍吧,两情相悦,这么说起来老邓对ss算是不错了,从始至终都这么信任他,性命相托且不去说,托付霍格沃兹真的已经是信任的巅峰了大概

又跑去看了一些熟悉的东西,温宇航的《望乡》还是怎么听都觉得好,说起来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看到他的现场
这两天看了一点周传瑛的视频,还是要感叹,怎么这么美啊?!那个弓架节奏,身上那个干净,而且随随便便一抖水袖就人物啊,潘必正的水袖、吕布的水袖、蔡伯喈的水袖、吕蒙正的水袖统统不一样
看到这样的表演的时候就觉得我们的艺术真的和世界最顶尖的艺术相比也是毫不逊色,但。。。看到那些国风咯戏腔咯新编戏咯,就觉得。。。十分丢人!

最近在读一篇不认识的单词有点多的同人,但还挺好看的,希望可以读完之后词汇量会不会又再涨一涨

战士的责任重

这两天在读《毒枪手》,一本非虚构,讲的是一个乌克兰青年变成了克格勃,搞了两次暗杀之后心理压力巨大,就,搞情报是一回事,直接杀人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罗琳阿姨点点头,灵魂要分裂的)总之,虽然他在克格勃内部地位扶摇直上,但还是充满了恐惧想要退出,然后就跑路了的故事(看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这个故事里面CIA不太行啊,手艺非常不精湛)
其中有一段,他想要和一个东德姑娘结婚,但是克格勃从来不会让特工和外国人结婚,克格勃想让他找个女克格勃结婚,总之就经过很多沟通波折之后,他老板妥协了,说,那就让她也到莫斯科来,把她变成克格勃,然后他就去她坦白自己的身份,他小心翼翼的说自己是乌克兰人(确实也是),虽然为苏联克格勃效劳云云,他为什么说自己是乌克兰人呢,因为德国人尤其是德国妇女对苏联人印象非常差,1945年的大批德国妇女被苏联人强奸,包括他的未婚妻的母亲就被强奸了3次

我跑去看了一下wiki,有个专门的词条“Rape during the occupation of Germany”虽然那时候英法美都有强奸德国妇女,但苏联人还是一骑绝尘的,“The exact number of German women and girls raped by Soviet troops during the war and occupation is uncertain, but western historians estimate their numbers are likely in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and possibly as many as two million”
各种因为受伤、堕胎、自杀死亡的妇女不计其数,西德总理夫人据她的传记作者说也是12岁被强奸,然后各种疾病缠身,最后死于自杀
反正一打仗,妇女就是很惨啊,真的很惨啊

然后我就在豆瓣上搜了一下这本书的评论,看到有一条还蛮认真的评论,(我还翻了一下他的豆瓣,就是一个稍微读点书写点小感想的普普通通豆瓣用户)他认为苏联人因为物质条件不好,所以留不住特工,只能采用限制个人自由,暗杀自己人的路线,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大概也喜欢锦衣卫吧?!)。然后,他说“甲骨文另一本书《野蛮大陆》里面描写过二战胜利后美军和苏军在德国的所为所为:美国用香烟巧克力或小礼物来引诱姑娘同意“被性侵”,苏军没有物质诱惑只能靠武力来强奸妇女。难道说美军的行为更“高尚”或者更有“人性”?为了达到目的,大家都不择手段,没有谁比谁更有人性。”
我。。。真的。。。被镇住了。。。他觉得用礼物诱骗妇女和暴力侵犯妇女差不多?!没有谁更有人性?!可能这位读者觉得,妇女么,显然都只是物品,强奸战败国的妇女本就是战胜国的士兵应得的,而苏联人只能靠武力强奸,嘤嘤嘤,委屈S了,对吧?!?!
虽然妇女衣食无着为了一点利益和人发生关系绝对算不上是自己的意志,但是为了一点利益发生关系和被暴力侵犯仍然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啊!
我觉得《红色娘子军连歌》唱得对,“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悬浮

昨天下午封闭管理终于结束了,还闪送来了一包诉讼材料,但是有一种不太知道怎么干活了的感觉
疫情或者说封闭在家最大的问题就是让我觉得一切都在糊弄,娃每天糊弄着上两个小时课(全天加起来!),我每天 一早看上海发布到底新增了多少,糊弄着干会活,看看业主群里到底有没有解封的消息要不要下去做核酸, 刷刷手机看看书拉拉琴一天就过去了。很难会有那种既然明天一切不可知,那不如过好当下每一天吧这样的感觉,而是,既然明天都不可知,今天也随便糊弄过去吧
心思不定,不可能做长远的规划,是一种悬浮在空中的感觉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从我同学到同事到shu,都不约而同的买了无绳跳绳,无绳诶!!就。。。连跳绳也跳得很糊弄啊

娃倒是每天都挺开心的,前天看电视上志愿者过生日什么的,说“祝疫情早日结束”,娃说,怎么可能嘛,我说,这个就是美好的祝福呀,祝福又不一定能实现了咯,比如我说,祝你万事如意,又不见得你就真的万事如意咯,结果娃说,可是我现在就是万事如意啊!
好的吧,万事如意恒,你好
可能悬浮的原因还有就是在家一直被娃打断吧,昨我和她说我好想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啊,把你关在外面!她说,那我就在门上敲一个洞,在洞口不停说“妈妈亲,妈妈抱,妈妈喵喵喵!”

读完了《do no harm》,好看的,但是也能充分感到是privileged white man写出来的书,小女巫说的一点没错,女权视角一旦开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就是会有一个新的视角看世界,我觉得也挺好的就是了
《do no harm》有很多很多片段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医生和病人之外,有一个地方我觉得颇玄妙,比如说大脑手术居然是能够局部麻醉的,因为疼痛是由大脑产生的,如果大脑麻醉了就不会感觉到疼了,再加上脑部肿瘤长得和大脑本身很像,有的时候难以分辨,而稍微不留神就会伤到神经,所以局部麻醉手术的好处是可以和患者不停的讲话,让他动动手动动脚,以确定没有碰到知觉和运动神经,我就,啊?!还有一段是有个病人说她腰疼,查下来她脊椎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医生认为根本没法解决,因为疼痛是大脑产生的,而大脑本身也没有什么病变,反正就是神经怎么地了,就觉得很疼,这种情况往极端里推就是幻肢疼,明明肢体都没有了,还是会觉得疼。我就觉得吧,所以有时候那种巫术啊玄学是道理的,把意识搞一搞说不定就不觉得不舒服了?所以止痛片也是作用于大脑的诶

昨天看了某官媒的文章,硬生生把原文里的“unacceptable”翻译成可以接受,然后我就想起以前看到的一个笑话:
有三个人在过世之后来到天堂门口,第一位说,我一直都是个好人,我要如何进入天堂呢?上帝回答,很简单,你只需要拼对一个单词。什么单词?他问。上帝,上帝回答。于是第一位拼出了G-O-D,进入了天堂。接下来的第二位也因为拼对了god进入了天堂。到了第三位,上帝说:“别担心,天堂里没有歧视。”“谢谢你,那么我可以进入天堂吗?”第三位问。上帝回答说:“很简单,你只需要拼写一个单词。”第三位问:“什么单词?”“捷克斯洛伐克”上帝回答。
之前看到有人引用这个故事,是说一篇文章是否能让自己认可是有点道理的,表面上看是取决于文章是否严谨,但其实是看文章的观点,比如在有的人看来,如果这篇论文是说中医有效的,我就要求它拼写”上帝”。如果这篇论文是说转基因无害的,我就要求它拼写”捷克斯洛伐克”。
我觉得吧,其实还看作者,有的作者的文章,我只要求拼写”上帝”就通过,而有的作者得拼出”捷克斯洛伐克”,我才觉得可能有一点可以参考的价值
但是,如果简中的世界里,面对所有的官方文章都变成需要拼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话,我只能说又疲惫又悲哀又没劲

业主群里,总有人提到其他区其他街道的情况,然后就会有人说,真的么?(人家和你分享信息还要额外担保100%属实,你谁啊你?),还会有人说“不确定的不要说,等官宣吧”(哎哟,这么爱官宣你加什么群啊,你天天看新闻联播就好了啊),有人分享信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信或者不信,根据自己知道信息提出反驳或补充,但自己也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业主,为什么这么爱堵住其他业主的口啊,真是搞不懂啊!

你是个大眼睛的小朋友

某天和娃说个什么事情,我说,因为你整个就比我小呀,你看你鼻子比我小,手手比我小,她说,可是我眼睛比你大啊!
哼!讨厌!不理你了。。。
某天早上娃跑到我床上,钻进来,说,我和你share一下被子
听起来,好像个在CBD工作的小白领哦。。。
自从隔离在家,上空中课堂,这个人过着上课20分钟下课40分钟的生活,大把时间一边吃薯片一边看闲书,还和我感叹,妈妈,我觉得生活真是滋润又幸福啊!

我们就已经默默的被隔离8天了,以及没有任何尽头没有任何说法,动态调整管控措施的意思就是没有准头吧

《do no harm》看了四分之三,下了一个中文版,稍微翻了一下,即使我这么不懂英文的人都觉得翻得不好。很多地方原文令人极其印象深刻,但中文没有翻出那种感觉,这可能是个人理解有异,中文版还有的地方是非常明显的错译(虽然我就翻了不超过20页),这可能是译者的疏忽。但,我最搞不懂的是,译者为什么不翻译原文的小标题而是自己擅自加一些傻乎乎的小标题啊?!!
原文每一章是一种脑部疾病的题目,下面一行字,简单解释一下这种疾病,然后每一章内部没有小节名称,但是翻译弃用了原文每章的标题换成了一句话或几个词,这些标题是译者自己对这一章的概述。而且译者还给每个小节加上了自己的理解的小题目,这是在干嘛啊?!看起来整本书变蠢了很多很多
还是要好好学英文啊,再次感叹一下
说回《do no harm》,真的还挺好看的,没有那么多神奇的振奋故事,而更多的是失误、错误,如何面对患者如何面对家属如何面对术后并发症如何面对死亡。和那本心脏外科医生的书不同,我觉得可能心脏外科更多的时候是成或败二选一,不太有脑部手术里虽然活下来但是瘫痪了这种后果。于是经过长期工作,两位医生对于治疗、手术、死亡的看法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我最近接连读了一些外科医生的书,读到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还是挺有收获的
可能我会和Marsh医生的想法更接近一点,就是并没有那么积极,而是算了吧,尽量不要折腾

也不知道本周六能不能大提琴课能不能恢复,哎,我想上课啊!又,听了一段白俄罗斯某个三重奏组合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真好听啊!冬季那个乐章反反复复听了好几遍,我喜欢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的三重奏诶

生活气息

因为小区封闭,昨天晚饭后出去散步,发现好多人散步!大概那些平时8点多还没下班的、8点多才下班的、8点多才刚刚吃上饭的中青年邻居都出来散步了
又因为小区车辆无法进出,小朋友在楼下各种疯跑,中午下午各一趟,小朋友自己下楼玩,一帮娃时不时就在树下呼啸而过,还有人打羽毛球、跑步,怎么说呢,我觉得小区从来没有这么有生活气息过,虽然是一种颇为异样的生活气息

但说起来,从号称封闭48小时到已经90小时,到遥遥无期,从2次核酸到要求3次,我已经被折腾得完全没脾气了,当然我对目前的政策有自己的想法,但,有个P用啊,对吧,逆来顺受啊逆来顺受

在继续读《do no harm》,这位医生比较人类,不像上一本书的心外科医生,他因为脑子受过伤,恢复过来之后性情大变,完全没有害怕和恐惧这种情绪了,非常敢于冒险,但是这位医生我觉得就时常有一种,啊,怎么办怎么办,这回惨了,啊,不想再搞下去了,啊,好想逃走啊的情绪
有一段还蛮有意思的,他做了一天很成功的手术,下了班在超市排队结账,队伍无比长,他有点心烦,一边排着队一边想,我这么厉害的人物为什么也要排队等着嘛,然后他又想“But I then thought of how the value of my work as a doctor is measured solely in the value of other people’s lives, and that included the people in front of me in the check-out queue.”
就,对啊,真的,医生的重要性、老师的重要性,就是取决于人的重要性啊。。。人本身不重要的话,就什么都不重要了
目前读到他在苏联刚解体的时候去乌克兰做手术了,乌克兰诶

还下了一本书叫做《毒枪手:慕尼黑的秘密间谍》,但是原版的标题是《The Man with the Poison Gun: A Cold War Spy Story》,一眼看到中文版的标题我还以为是二战间谍呢,话说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好看

说起来日日不干活,日日看闲书,搞得我很心慌啊!!

2020 too

上周四开庭,同事签笔录的时候居然一没留神写了的是2020.3.10,结果周末各种严峻,中小学居然停课了,果然是2020 too
而且停课不停工,大家都很心烦暴躁,有些地方莫名其妙就被封了,莫名其妙被关在哪里,也让人非常没有安全感,很动荡的感觉
我甚至想干脆小区出问题,大家隔离在家14天算了,好歹心定一点

在家里看书,《Big Little Lies》看了五分之一不到一点,很容易懂,但是不太喜欢,怎么说呢,就是上班看人家长里短的吵,下班继续看人家长里短的吵就没什么意思,而且女性之间微妙的小情绪也不是我现在想读的,看的我很疲惫,就弃掉了
又跑去翻《second life》,从中间开始慢慢往下读,读到“For all your wisdom, Dumbledore, there is one thing you have never understood. Humans are not chess pieces, no matter how well you think you understand them. They will never do exactly what you think they should.”的时候,想到两年前第一次读这一段,也差不多是这个天气,从二中院开好庭出来,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抓紧时间读几页,读的如痴如醉,这就两年过去了,还是这样的文能让人沉浸其中逃避现实啊!

开始读《do no harm》,仿佛还挺好看的,目前看到的一段是,一位年轻的女士被发现脑子里有动脉瘤,如果是切除呢,有5%的可能性死亡或者瘫痪,如果不去切呢,随时可能会破裂,然后就挂了,但是也存在可能性一直不破裂,女士决定手术,我还没往下看到手术结果,我就在想啊,如果是我会怎么办呢?我觉得可能我就这么呆着了,随便吧。。。这位医生说每个外科医生心中都有一座墓园。。。我觉得真的,可能大部分人活到现在就只是因为运气好吧

大提琴课又暂停了,我又变成失学儿童了,虽然每天在家里还是练琴的,上周某一天落枕了之后做了一次天鹅臂以期能好点,然后做完之后去拉琴,手臂酸痛根本使不上劲儿,然后我觉得觉得似乎我突然学会放松了。。。但是也没法去上课,不知道右手到底有没有点进步
在B站上看到一个中提琴和小提琴合奏的巴赫大无+奇异恩典,这俩居然能合一块还挺神奇的,而且真是好听好看啊,不仅曲调真挚感人,而且两个女生都好好看,循环了很多很多遍
说起来在B站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拉琴视频,即使大家都是拉一些小曲子,对于小曲子来说,可能大家的技术没有那么大差别,但有人就是有感染力有人就是没有感染力,就还挺神奇的

彩虹

周六上完课,中午出去吃饭,在外面逛了一圈下午在家里练琴,一首特别像练习曲的练习曲练得有点困的时候忽然发现乐谱上有几道彩虹,有一点点欣喜,应该是太阳照在远处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又反射回来的缘故,啊,美丽
学到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了,当初看马友友视频的时候这首小曲子就印象很深,真美啊,自己拉的时候也觉得很好听,里面一个泛音有一点点梦幻感,而拉到降BCD这三个音的时候有一种宽广的感觉诶
昨天又开始读sshg的同人,还是好看的,算是一种comfort food

我有俩大学室友,日常群里以吐槽娃为主,居然一个最近在读《邓小平传》,一个下载了电子版毛选,可能大家到了这个岁数,都还是想知道想更深的理解,我们以及我们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又将走到哪里去的吧?

昨天翻了翻我纸质的日记本,本子不大但巨厚无比,所以断断续续写了快10年,居然还没用完,总之,我又开始写起来了,大概今年会用完?
看到2013年的时候,我写说,等shu下班,等娃出生,等司考,等出成绩,等找工作,“当所有等待都变成曾经,我会讲好多精彩的故事给你听”,这些等待确实都变成曾经了,但是,好像也没有好多精彩的故事
那几年我还很热爱计时,本子上长期有各种计时累计,比如复习考试累计多长时间,健身累计多长时间,学英语累计多长时间,画画累计多长时间,弹琴累计多长时间,计时最初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不太焦虑,因为学无止境,再怎么复习都觉得自己可以更努力,所以想记录个时间,如果我累计复习超过600个小时,那考不出来我也认了,也不要觉得自己本应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到后来,就发展到什么事情都要累计时间,觉得可能累计到某个时间我就能有很好的体型,画很美的画,弹很好的琴,流利阅读英文材料等等
但是,现在我终于不干这件事了,读英文书是因为读英文书真的快乐,拉琴是因为拉琴真的快乐,并不是为了等待一个更好的结果,而是当下本身就是好的,这些过程本身就有价值,而不是为了更伟大的利益的微不足道不得不经历最好快点走完的过程
所以,可能这么多年来,我也还是有点长进的,这么看起来,35岁的自己不仅是一个25岁的时候完全想象不到的自己,也是一个还算令自己满意的自己,就,生日快乐呀,emily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为什么我最近这么话痨呢,当然是因为焦虑咯
昨天下午是一个非常威猛火爆的案子开庭,双方吵得快打起来,我也跟着吵了一整个下午,不说身心俱疲吧,反正也是挺累的,走出法院没多远看到商场门口一个倒下去快要塌了的超大型的草莓卡通充气装置,我随手拍了一张发给同事,说这就是此刻的我,她大笑说很传神
而且还是生理期第一天,头很疼,一边吵架还一边血流不止
(然后今天同事刚刚告诉我她查了一下,这个不是倒下去的草莓,而是故意这样的,是韩国艺术家stickymonger的装置艺术 )

吃完饭吃了一片止痛片,觉得好一点,琴还是要练的,琴靠在胸口,才刚开始练音阶,就已经觉得一股peace之情油然而生,说起来琴在胸口震动,会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就好像虽然拉得还是很不怎么样,但是也好似有了生命力,因为。。。它毕竟是在动吧?
天气一下子暖和了,阳台的窗户半开着,拉琴的时候不时有风轻轻吹在我露出来的脚踝上,凉凉的,但是微微有一丁点暖意,非常撩人

前两天读的那篇同人里,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女主邀请ss去听《魔笛》,到某一段女主让ss集中注意力感受,ss感受到剧院里魔力波动的涟漪,他很震惊,以为女演员是哑炮,女主说女演员是彻头彻尾的麻瓜,说“莫扎特在写这一段乐章的时候,非常巧妙地加入了仪式魔法的元素……我认为,只要能够用德语饱含感情又准确地唱出他当初谱写的旋律,哪怕是麻瓜也能施出一个极其微弱的、影响情绪的魔法”
然后散戏以后,有了这样一段:
““你今晚为什么邀请我?”离开点心店后,斯内普终于问道,“你有很多的老朋友,不缺愿意陪你看歌剧的人。为什么不邀请他们?”
“他们感觉不到的,”她不在意地说,“绝大部分的巫师都不可能感觉得到,他们没有足够的敏感度。可是……”她垂下眼,“这样奇妙的东西,只有我一个人欣赏不是很可惜吗。”她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知道这种魔法没什么用处,可还是很神奇不是吗?”
虽然她的话没说得很透,可斯内普居然完全理解了——在他孤独的童年,他也曾是多么欣喜于能够和莉莉分享魔法的奥妙。这也许甚至与陪伴无关,仅仅是一个人看见奇妙事物时的本能——那人必带着孩童般的惊奇,要回头寻找第一个同类,问他,你也瞧见了吗?是不是很美?”

这位作者写得也好美啊!好适合这样酥酥软软的春天读啊!春天啊,就适合读读言情小说,看人家谈谈朋友,啊,春心无处不飞悬,嘿嘿嘿

正当年啊正当年

最近读了一篇ss和一个原创女主的中文同人,还挺好看的!很多地方看得我颇为荡漾,作者借ss的口吐槽卢平也深得我心,然后我就忽然在想,艾伦年纪很大,演的ss虽然迷人但是是中老人年那款已经,但按照书里的设定,ss与莉莉的同级,莉莉毕业之后就结婚生子,也就是说,在哈利小朋友刚入校的时候,ss才三十刚出头!找了potterwiki来看,ss死的时候也不过才38岁
(这样的话,我觉得本卫肖在《this is going to hurt》里面的样子还挺合适?瘦弱的小身板儿+一脸疲惫+各种嘴贱+但是也有真心)
30才出头的ss,真的也就是个小伙子啊,莉莉的惨死于他也就是10年前的事情,真的还很历历在目,并不是什么尘封的往事,所以他看到哈利就来气,以及热衷于嘲笑哈利热衷于扣学院分,像个幼稚鬼,好像就也并没有那么不可以理解

然后我就去把我的新发现和魔药群的小伙伴分享,结果chloe说,觉得自己回想十年前的事情似乎也并不非常鲜明啊,我起先是一愣,后来一想,对哦!那是因为她小啊,她10年前还真的只是小朋友,童年时期的时期对于青年时期来说真的就很模糊了,但是我们中年人,想起10年前的青年时期就还颇为近在眼前。所以,30岁的人想起20岁的时候,和20岁的人想起10岁时候当然大不一样
以及也就是说,我现在的年纪已经是哈利四年级/五年级的时候ss的年纪了,真是,啊!正是山雨欲来,要重回老伏身边如履薄冰的时候了!

又,昨天的同人里有一段,ss说“你知道我是食死徒,也知道我曾经的罪名,但你认识我的时候我已经在为邓布利多工作,也许这给了你我是好人的错觉。也许你并不知道我当年加入食死徒时的情况。我那时还很年轻,但我是完全自愿加入食死徒的。和我的一些‘同事’不同,我并不愚蠢,也不狂热,既没有被洗脑,也没有受欺骗。也许我没能理解加入食死徒的后果,但我是自愿的,出于野心和愤怒。我知道所谓纯血至上都是扯淡,也清楚地知道黑魔王的主张会伤害一些人,就像莉莉和她的朋友,然而我还是加入了。因为在另一边我什么都不是,因为我痛恨他们中的一些人。我以为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可以保下莉莉,但我当时已经下了哪怕伤害其他无辜的人也要为自己谋得地位的决心。我后悔了,但这种耻辱是无法洗刷的。我想为了这个,你会鄙视我一辈子。我经常想,我和你立誓要杀死的仇人,和罗齐尔,罗尔,多洛霍夫他们其实没有那么不同。如果当年受威胁的不是莉莉,而是比如说爱丽丝·隆巴顿,我也许一直都会是食死徒,总有一天会因为试图伤害你或者你关心的人成为你的敌人。每次我这么想,我就不能明白为什么你对我能产生哪怕一丁点的好感。”
读完这一段的时候,我居然忽然间理解了《日瓦戈医生》里我一直一直没法理解的那段著名的话,“我想,如果你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我不会爱你爱的这样热烈。我不爱没有过失、未曾失足或跌过跤的人。她们的美德没有生气,价值不高。生命从未向她们展现过美。”
我看了一眼豆瓣,《日瓦戈医生》是2008年的时候读过的,所以居然我在14年以后,在读同人的时候才突然有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领悟,哎

说起来,除了老邓确实老点儿,无论是ss还是卢修斯、卢平、小天狼星都是正当年啊!就。。。巫师界他们还真是早婚早育啊他们

高大宜

昨天看B站,有人搬运了某个台湾的大提琴教学的视频,这一集介绍了他觉得很重要的一些大提琴曲子,其中无伴奏系列,他打出一个画面,写着“高大宜 B小调奏鸣曲”,我心想,咦,高大宜是谁?没听说过诶,后来出来英文才知道是Kodaly Zoltan,大陆翻译成柯达伊,变成高大宜之后,有一种莫名的乡土气息
然后我就去找高大宜的这首曲子了,还挺好听的,尤其是第二乐章开头的乐句,有一种很感人的忧伤。这首曲子真的很民族风情,虽然匈牙利的民族风情和我们的民族风情大概很不一样,但还是很莫名其妙的听出一种熟悉感,说起来拨奏和拉奏能同时出现真的很神奇,完全不觉得这是一人一琴而已
又说起来,被搬运博主说在spotify上做了播放清单,是他喜欢的曲子的喜欢版本,我本来充满好奇的准备去看看,然后发现spotify不为天朝提供服务,深深的叹口气。。。哎。。。为什么我们就不配看点好东西啊?!
又看了一段“音乐家的无聊人生”讲的舒曼的《梦幻曲》,讲的可真好啊,《梦幻曲》也真好听啊,忽然想到麦兜里面的音乐,又去听了一遍,觉得《黎根之歌》用的是《梦幻曲》的调子,竟然还很情景交融,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贴合,“无力挽”。。。

上周末临时停课一次,可是上上周的作业我也练的差不多了,这个周末就试着摸一摸柴可夫斯基的《古老的小法国歌谣》,还真是挺好听的呢,非常优美

小女巫去音乐会前,听说协奏曲其实主奏乐器和大家也没很多时间磨合,基本上是这个音乐家repertoire里有的,搞两遍就能上,她大为吃惊觉得就是赶场子嘛,很多音乐家说穿了就是多线项目打工人,反而是四重奏之类的室内乐,大家长期合作共同打磨十分迷人。
我倒觉得这两种都各有各的浪漫之处。如果大家各自埋头练,一碰居然能合上,虽然未必多精妙,但也能大致合得上,有些小地方还说不定有点小火花,似乎也挺妙?我忽然想到周传瑛在《昆剧生涯六十年》说的“凡是在老先生手里学过的戏,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也不大会走样。……我们“传”字辈师兄弟,直到现在虽然分开几十年,相隔天南地北,一旦会在一起,马上可以相互配戏上台。曲文、曲腔、板眼、工尺、白口的热接和冷接,身段动作的相互照应,都不会错到哪里去。”啊,我当时看得感动S了,说起来这本书真的非常质朴而感人
然后又想到《游艺黑白》里作者说他很喜欢席夫和佩雷尼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问说怎么才能如此默契,席夫大概是说,就是一直合作一直听对方的演奏,也不怎么讨论,俩人就一直一直弹/拉下去,我看的也觉得,啊!好好啊,一直听一直听,直到彼此音乐自然而然靠近交织
就,可能我觉得合作只要能合得上,都是很开心的事情,所以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么!?
顺便,我的人生目标可能就是和钢琴合奏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了,哪怕只有一个乐章也好啊啊啊啊

又顺便,我一直有一个巨大的困惑,一般认为右手持弓的时候大拇指不应该瘪/凹/弯进去,应该有一个向往顶起来的弧度,但是我自己的感觉是拇指弯进去的时候反而可以练很久琴,如果拇指关节有一个向往的弧度,听起来倒是很放松,听起来和我们人类自然松弛状态的姿势很一致,但实际上这样的话,整个手掌都很疼,根本拉不了多久
我暗中观察过老师,他好像拇指也和我差不多,而且他也从来没和我说右手拇指的问题,又看了perenyi拉琴的视频,努力截了图放大看,我觉得也并没有关节呈向外的自然弧度么?!!结果在朱利安(一个法国人)的讲解视频里解惑了也!他说关节往外有一个自然的弧度是从小提琴持弓那里来的方法,他们小时候的时候就是这么学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比如王健或者据说东欧的一些大师是拇指弯进去的。。。我真是豁然开朗啊!所以怎么样的姿势没有那么重要,声音好,自己觉得轻松可持久才是真正重要的吧,姿势再标准,架子看起来再好,声音不好,岂不就是本末倒置?
然后又回到了可怕的关键问题,耳朵要好。。。要听得出微小的差别才能不断调整不断进步,叹口气。。。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