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每周六早上穿着卫衣骑着共享单车,背着琴去上课,觉得自己真是青春无边啊无边
最近每天拉练习曲的时候内心真是非常平静,虽然我也知道是一种逃避所带来的平静,但那种平静本身确实很美妙,而且。。。我总觉得逃避在练习曲里和逃避在刷手机里感觉还是不大一样的?我也很知道往下的学习里一定会很暴躁的时候,会有很厌倦的时候,会有积累起来的成就感,也会有到底行不行啊的自我怀疑,就。。。走一步看一步开心一时是一时吧!而且既然知道会有困难,真的有困难的时候应该也能面对和解决吧?!

最近在读陆正推荐的《莫斯科绅士》,她说是很童话,目前读到三分之一这样,深以为然,不是那种写实的小说也不是描绘了平行宇宙或者另一个世界,而是一种装饰画的感觉,就还蛮奇特的
在豆瓣上刷了一些《莫斯科绅士》的评论,看到一些小读者就是把语文课本和政治课本那套东西完全内化了,就很没意思,啊!

陆正在读我推荐的《Agent Sonya》,然后有时候会一起讨论,好快乐啊!这种根本没人看没人讨论的书可以有小伙伴一起聊,实在是太太太开心了!有说起来像Sonya这么有主体性的女性角色真的很少见,凡事都以自己的感受为先,但也没有那种世界应该围着她转的理所当然,她并非是招人喜欢的女性,也不着力于搞女性那种迂回婉转身段柔软所谓高情商,但是也绝不傻乎乎,她信仰共产主义,里面寄托了她的热情和浪漫的幻想,以及充分满足了她对刺激和抓马生活的爱好,但是她也对其中的危险有充分认识和评估。怎么说呢,这本书虽然很地摊文学,但里面就没什么女间谍的刻板印象,是展示了一个间谍,而不是一个女间谍。

又,以前看到人说“女权即人权”总是不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天看到有人论证张桂梅老师的女校不仅有利于女学生也有利于男学生,我觉得顿悟了,女性本身就是人类,人类争取自己的权利当然就是人权。为什么我会在这里顿悟呢,因为一件事情如果对女性有好处,总要有人为其正当性论证,论证的方向往往就是不仅对女性有好处,也惠及男性。可是其实没有必要,因为我们女的也是一半人类,如果一件事能对一半人类有好处就已经是很正当的了,不是么?就是说,不是通过拯救女性而拯救全体人类,而是拯救女性就是拯救人类。换成种族就很好理解吧,争取黑人的权益的时候,人们并不会特别说这件事对白人也同样有好处,而是这件事本身就是黑人应得的,甚至于在应得的当然会有可能损害到一部分白人已经得到的好处,可是又怎样呢?黑人就因此不应该争取自己的权益么?坦白说,争取女性权益,在相当一个维度内,对男性有什么好处,我是看不出来的,可是因为对他们没有好处,就可以去做/维持这种不对的事情么?

shu说《Project Hail Mary》还不错的,准备要接着读下去,目前我停在外星人出来之前,据说外星人出来就忽然好看了很多
今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个友邻说“她朋友孩子做卷子,有个问题是how do you feel ….the paragraph 。 孩子回答:I feel confused……”咦!很有道理啊!

学生体作文

周一早上开庭的时候把对方律师绕进去,于是对方律师作出不利己方的陈述,我迅速抓住猛击还是挺愉快的,算是最近工作中的开心时刻。
今天记错一个日期,虽然事情本身倒不是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但是深深的恐慌,怎么能记错日期?!日期于我们简直就是身家性命啊,然后本能的责怪自己,最近心思不知道在哪里,一点没有用在工作上,一瞬间内化了一个班主任/我妈出来。。。太可怕了
总之,不管怎么说,反正一定一定要谨言慎行,反复确认,切记

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可以感知到的进步,会使人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对!大概是每个人的幸福感来源不同,和茄子聊天,她倒是对这个感受不深,但是我非常能体会,无论是学英语还是学大提琴,可能除了开拓一个新世界之外,就是为了那些“可以感知到的进步”吧。系统的学习一个东西在其中获得一些进步,真的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在豆瓣上看了有个人推荐了一个womenoverseas的平台,虽然我并非overseas,但是女性社区嘛,还是有点小好奇的,就登录去看看。真的,我觉得我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看到大家用中文好好讲话了,这些帖子简直令人感动。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发言,也未必见得有什么很令人震动的见地,但是大家好好讲话,没有拼音没有缩写没有奇奇怪怪的通假指代符号,用我们美丽的中文各抒己见,就,啊,多好啊!

《第一炉香》最近很火热,王安忆也被翻出来,王安忆的小说我也颇读过一些,从最早先的小雨沙沙沙,到近些年的天香,怎么说呢,我觉得早年间的小说更好,到了天香就实在不怎么样了,主要的问题是太喜欢解释了,作者忍不住要自己出来说话,我觉得作为小说是很失败的。叶广岑某种程度也是这样。故事是个好故事,也有动人的地方,但是就是行文本身有一种脱不去的语文课本感或者说学生作文感。
我也很无聊的特地去找来文本:
王安忆的《长恨歌》里前面关于城市的铺陈暂不去说,人物真正出场的时候最开头一句:“前一天,吴佩珍就说好,这天要带王琦瑶去片厂玩。吴佩珍是那类粗心的女孩子。她本应当为自己的丑自卑的,但因为家境不错,有人疼爱,养成了豁朗单纯的个性,使这自卑变成了谦虚,这谦虚里是很有一些实事求是的精神的。由这谦虚出发,她就总无意地放大别人的优点,很忠实地崇拜,随时准备奉献她的热诚。”
叶广岑的《谁翻乐府凄凉曲》:“父亲听了大格格的唱腔一时也蒙住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大格格的嗓音、唱法竟然大变,变得宽阔婉转,深沉凝重,实实地托出了角色的富足、沉稳、多情、善良。大格格圆润的嗓音,那些裹腔包腔的巧妙运用,一丝不苟的做派,华美的扮相,无不令人感心动耳,加之那唱腔忽而如浮云柳絮,迂回飘荡,忽而如冲天白鹤,天高阔远;有时低如絮语,柔肠百转,近于无声,有时奔喉一放,一泻千里,石破天惊;真真地让下头的观众心旷神怡,如醉如痴,销魂夺魄了。”
真的就是随手一找,书里这样的段落到处可见。我觉得是非常语文课本腔的,除了套话很多以外,最受不了的地方是唯恐你不知道,唯恐你不能理解,要字字句句把中心思想给你提炼出来解释出来总结升华出来。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写作技术差,一方面可能也是作者对自己这支笔没有足够的信心。
豆瓣上费滢评论《夜晚的潜水艇》也有这个问题,无法通过更具体的细节表现人物个性,我觉得她说的对!她在豆瓣上说某些作者是“农家乐”文学,刻薄当然是很刻薄的,但还挺准确?说回张爱玲,她的文体读者喜不喜欢当然是各有所好,但是确实没有这个问题,而且真的是一个新的文体和新的叙述体系,是这起码就是她非常厉害的地方了!
写什么是一个问题,但怎么写真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啊!

在B站上发现里赫特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录音有10万的点击,而且不论何时点开来都至少有七八个人同时也在听,好受欢迎啊!!第二乐章真是美啊!
最近倒回去听重听彭广林的《古典音乐奇幻之旅》,咦,更觉得有意思了呢!

练琴

7号开始上了第一节正式的课,说起来,老师的空弦都那么好听,啊!
从道理上来说,我能理解在弓速、弓压和着力点之间的变化就已经有无数多种排列组合了,但做起来简直是变化莫测。更不用说角度,在我练了两天之后,忽然发现琴的音量变大了,我觉得就是因为角度对了,在同样的力量下(因为才两天,我觉得力量应该没什么变化),带动琴弦震动所用的力量在弓和弦垂直是最小的,也就是最轻易能发出饱满的声音,咦,难怪说弓要直,好科学哦!
每次上课做笔记,练琴开动脑筋,有心得及时写一笔,我总要发挥一个大人仅有的理解能力强这一优势嘛

练琴还挺开心的,心无旁骛,看着琴弦震动、同时要想手型、把位、听着锯木头的声音,尝试锯得更好听哪怕一丢丢。学过古琴的优势大概在于无名指可能不是完全没力?并不觉得按下去特别难?以及我觉得未来有一天学到拇指把位的时候应该会轻松吧,毕竟有多年拇指按弦的经验(老茧)?

自从买了琴之后,在家里练习还蛮积极的,脑子里有的时候会有一个声音在说“你啊,就是三分钟热度,看你能积极到什么时候去”,然后就很内心复杂的意识到,为什么我会对自己这么不友好这么打击啊?所幸,这个打击自己的小人已经不太是我自己的一部分了,不太是我对自己的评价了,只是一个不友好的声音而已,我可以和TA说,别吵别吵,我就是要练琴,怎么着吧?

国庆假期在读《Operation Mincemeat》,读了三分之一吧,计划本身的原理看起来还挺简单,但是真的操作起来会有这么多这么多问题以及不可控的地方,伪造一个身份,让人相信真正的目标其实是cover target,说到底仍然还是操控人心的技术诶

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

今天吃早餐的时候看到新闻说王文娟过世了,开完庭坐在回来的公交车上,听了一折黛玉焚稿,又一路听下来,直到听完“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挣脱了不离不弃黄金锁。离开了苍蝇竞血肮脏地,撇开了黑蚁争穴富贵窠。”
好久好久没听越剧了,再听依然觉得真是感人啊,想起十几岁的时候越剧《红楼梦》不知道看/听了多少遍,最后一幕是宝玉解开脖子上的通灵宝玉轻蔑的看了一眼,轻轻往外一扔,上面四句画外音齐唱起来,全剧终。
小时候第一次看的时候,经过前面那么激烈的“宝玉哭灵”,以为最后解开来玉会是往地下一砸,愤然而去,看到是如此轻轻一扔,颇为吃惊。长大之后才觉得真的好,不是赌气不是愤怒,就是”我不要了”,“我不想要了”,“你们爱谁谁吧”,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舞台效果和戏剧感受
在公交车上听到黛玉一身病骨,快要不行了,一句“只落得,路远山高家难归”,是小时候完全没留意到的,今天听来也觉得感慨,编剧真是心思细腻,就再怎么样,这里也还是不是家,是“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寄人篱下

又话说,昨天洗澡的时候,在想一个很无聊的问题,哈利波特最后一本最后一章,哈利波特对儿子说,你名字里有两位霍格沃茨校长的名字,其中一位就是斯莱特林的,而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而之前,邓布利多也说,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的分院帽有点太草率了,无非意思就是觉得SS真的很勇敢也很有勇气,然后我就在想了。如果把勇敢的定义是不惧死亡不惧危险,SS当然是很勇敢的,但是我总觉得斯莱特林的勇敢/勇气和格兰芬多的勇敢/勇气有点不大一样
我隐约觉得在斯莱特林那里,实现目的是最重要的,勇敢是一种手段,如果不通过勇敢而是通过谄媚能搞死伏地魔,说不定SS也肯的,是不惧危险的实现目的还是尽量狡诈的实现目的,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在格兰芬多看来,勇敢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我也没办法讲得更清楚,但是似乎能够隐隐感觉到一种。。。差异?
这样说来,邓布利多好像更斯莱特林一点?但是他十分向往格兰芬多吧,就是对于光明磊落的勇敢本身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前两天看到一个关注的姐姐,在微博上说“美好的记忆是我们的“安全乐园”和“避风港”, 在我们焦虑、悲伤、痛苦、绝望的时候,我们想起来这些美好的记忆时,可以缓和自己的情绪,阻止负面情绪不断把你往下拉,它们再次给我们带来愉悦和平静,还有希望。”我一看,这不就是罗琳阿姨说的“守护神”和“摄魂怪”么?!通过想起美好的时光召唤的守护神,可以抵御令人觉得冰冷的“仿佛再也高兴不起来”的摄魂怪,按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快乐的记忆,但是为什么召唤守护神“呼神守卫”还是一个很高级的魔咒呢,我自己随便总结了一下是这样的:在心情很差/抑郁,碰到摄魂怪的时候,回忆起曾经的快乐,其实会觉得好像也没那么快乐,那些快乐似乎也蒙上了一层灰纱,没有那么鲜活,所以要能够看到灰纱之下的明亮的快乐回忆也是很难的
总之,罗琳阿姨真的好会写啊!

今天听了一个Isabelle Faust和Alexander Melnikov版本的D943,也好听的,第一乐章有一种极其紧张的氛围感,起伏对比更明显。开始是听了一个他俩的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和谢林的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很饱满而有激情,很抓人,一听就仿佛顿时知道为什么郑延益说谢林的琴一点点火气都没有。然后又倒回去再听,Carolin Widmann和Alexander Lonquich的版本,也还是很喜欢的,觉得他俩的更内心戏一点。D934还听过Szymon Goldberg和Radu Lupu的版本,还不错,很正,但是很喜欢也没有
昨晚上听了一段很有名的D960,起先听的是肯普夫的版本,挺好听的,第一乐章有一种清泉石上流的感觉,但后来听了里赫特的,则是那种,啊!!好听啊!!

目前看奥运会最大的心得是,撑杆跳可真好看啊!那一场男子撑杆跳实在太令人印象深刻了。若干米(具体是几米我忘了)障碍跑里面,有一个横栏前面是水坑,女运动员前前后后跳过去的时候真的好像一群小鹿哦

郎情妾意

最近在读一本《The Billion Dollar Spy 》,也不知道是我间谍相关看多了还是怎么,反正觉得很好读,目前最大的心得体会就是CIA在冷战开始的时候实在太弱鸡了,非常没有自信心,各种疑神疑鬼,觉得所有人都是克格勃,没有发展出一个真正的情报人员,相比起来军情六处真是成熟老练又狡猾!
说起来这书我已经看了20%+了,居然那个CIA还没有接受那个准备投靠他们的苏联人,这个苏联人可是从一年半前就孜孜不倦表示愿意为他们服务的呢,CIA总觉得他是克格勃的人,是克格勃做的一个局,CIA反反复复搞了很久之后,终于觉得他应该不是诱饵,准备开始搞了,结果总部有个人说,虽然可能他来找我们的时候还不是克格勃,但是都这么久了呢,说不定克格勃已经发展了他!
就怎么说呢,之前那本《间谍与叛徒》,虽然双方关系的建立也经历过试探犹豫和迟疑,但还是挺顺滑的,奥列格就顺滑的开始为英国人服务了,可能一大原因是这位某种程度算是英国人自己发展的间谍,郎有情妾有意
这说明了什么呢,上赶着不是买卖啊,追求人家的至高境界是要让人家觉得仿佛是自己先动了心,自己先主动的。。。再次感叹说到底间谍就是操控人心

最近好累,事情多到爆炸,今天回到家洗完手换了衣服先在床上平躺了一会会,躺着的时候我就想到有一个偷偷关注的姐姐,各种厉害以及有很多信息具有可参考性,读书的口味也很类似,我想说的是,人家可以每天4点半起来练瑜伽,不分寒暑,我觉得自己就算每天晚上都10点睡觉,早晨4点半也起不来啊,无论如何起不来啊,所以呢,就不要说智商/情商的差距了,体力也完全无法相比,一旦太累了注意力和意志力完全不够用
现在能做到平静的承认,搞不了就是搞不了,作为一个就是会累就是会注意力无法集中就是会意志力缺乏的人类,认命,不要勉强自己,要知道搞S自己不划算,接受这样的自己大概也算一个进步,然后我还把这篇加上了“在成长”的tag,灭哈哈哈

论入戏以及学院派

周一回来并不怎么想干活,结果到了下午事情就很多起来,然后一开始干活儿的时候就说服自己这是在演出,此刻我是在扮演一位劳动模范,结果就入戏了,晚上加班到快8点才离开办公室,觉得做了好多事情,好像一个真的劳动模范!

昨天上午开庭,又是一个共有物分割的案子,又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又是一个不成器的舅舅。。。无新事啊无新事

那天抽了一本《好心眼巨人》的英文版来看,才发现书里有非常多作者自创的单词和谐音梗,比如说巨人说有些巨人只喜欢吃土耳其人,索菲亚瞬间被激起爱国之心,脱口而出,为什么啊?!我们英国人有什么不好啊!巨人说,因为土耳其人吃起来有火鸡的味道啊!又说希腊人不好吃,希腊人吃起来油乎乎(greasy),我就去跑去扫了一眼中文译本,中文翻译说,希腊人不好吃,希腊人吃起来味同嚼蜡,也不能说翻得不巧妙,但是作为我这种读者,还是希望作者严格按照原文翻译,然后加个注释,告诉大家其中的谐音,或者就算翻成味同嚼蜡,也可以增加一个注释说一下原文和谐音。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是本好书,名字翻得很蠢,作者是个男医生,里面屡次提到的H是他男朋友,然而翻译硬要翻成女朋友,第三人称代词,一定用“她”,我只能说一句,呸

最近太忙了,都没怎么听音乐,说起来之前提到Perenyi的舒伯特超好听,就在豆瓣上翻来翻去,看到一个姑娘在一盘专辑的短评里评论说她觉得Perenyi是在世的最棒的大提琴家,我就跑去搭讪,然后这姑娘说她当年上过Perenyi的课,就,啊,豆瓣真是神奇的地方!
还是喜欢听一些熟悉的东西,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已经听得很熟了,听了一版Perenyi的,倒觉得不是太好,在乐队之后大提琴进来,进来的时候觉得处理得和别人都不一样,特别软,但是听惯了进来的时候有那种往上一拎的劲头之后,觉得这么软好像确实是差口气。而且这个乐队也软,听着不精神,话说在南京的时候还听了两段他拉的福雷的大提琴奏鸣曲,仿佛还挺好听的,回来在B站上搜,看到一位叫做Steven Isserlis的大师课,听了一段,这位看起来神神叨叨的,倒还蛮好听,是那种还挺可爱的神神叨叨
继续说回Perenyi,豆瓣上的姑娘说,他“非常学院派的演奏法”,然后我就想到家里有一盒1994年出的CD,一个拼盘,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最后一首是刘丽和陈涛的琴箫合奏《平沙落雁》,小学高年级也不知道是初中的时候,就被深深的迷住了,这么多年搬家都带着,非常中正平和典雅的审美趣味,当时还觉得他们合奏之间的默契尤其令人沉醉。去年在B站上发现了很多很多他俩近期的合奏,也才知道他们是夫妻,目前都在纽约,在B站的视频里有弹幕说“学院派”,哈,原来我喜欢来喜欢去喜欢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啊?!!又说起来,中国民乐里我觉得并没有和声这种概念,但是琴因为有手走音,手走音多的曲子,也是就所谓声少韵多的曲子,比如平沙落雁,就特别适合琴箫合奏,极其互补妥帖
我在想,提琴奏鸣曲往往都配上钢琴,钢琴是颗粒状的音,提琴听起来可以是不断的连贯的线状的音,而在中国京剧里面,胡琴要配月琴(弹拨的颗粒状的音),琴要配箫,其实也都是一样的道理,真的。。。大概就是人同此心吧?
接着说合奏,上次在豆瓣上看到锦瑟说,有的四重奏组合,四个人音乐上非常合拍,但是彼此关系很差,非常不对付,我其实挺难想象和一个关系很差的人能够工作配合默契的,就。。。好神奇哦!

下周日可以去现场听一场大提琴的演出了诶,不知道会不会喜欢,还想着要去试试看学一学,说起来真的要给自己找点少许形而上一点的快乐,啊!

我不慌不忙地说

某天吼娃说,你快点把我桌子上收拾干净,我最讨厌你把东西摊到我桌上了!结果娃原话是“我这就去收嘛,我不慌不忙地说”,一旦把副词直接加在句子里讲出来,就顿时有一种喜感,然后我只好接口“你总是这样,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我生气地说”
这样“生气地说”肯定就毫无威力了,然后我们就开始用这样的方式讲话,“我幸灾乐祸地说”,“我邪恶地笑着说道”,还蛮好笑的

说起来,上周末我要去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周六早晨一边换衣服一边说,真是不想去啊!她说,不想去为什么还要去呢?我说,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嘛,就好像难道你每天都很想去上学么?!结果这人说,对啊,每天都很想去。。。我就。。。额。。。好吧

前两天读《the buried》,里面有一段,何伟问在埃及开内衣店的中国商人,这位中国商人大概也就小学文化,老婆基本是文盲,他们在埃及开了夫妻老婆店,何伟问他,你觉得为什么埃及就是发展不好呢?怎么样才能繁荣富强呢?结果这位商人给了何伟一个非常出乎意料的答案,他说埃及如果要发展,必须要解决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你看我的店没有老婆一起肯定开不好,埃及的女人都不出来工作,浪费了一半人口的脑力和体力
啊!说得好!

继续在听古典音乐,某天听Rostropovich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这大提琴一出来立刻让人觉得,霍,真是好角儿啊!非常非常有气派!
开始听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居然还发现了俩爱好者做的个人网站,列明了所有出版过CD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而且还持续在更新,以及差不多一小半CD他俩有自己写的乐评,整个网站非常令人赞叹,有一种古早的诚挚的互联网感觉
说起来还是第一和第六好听诶,其他几部的乐趣我还没找到
在amzon上搜CD评论的时候除了英文评论之外,几乎每张我搜到的CD都有日文评论诶
熟悉的曲子听CD还行,不熟悉的还是视频更容易听进去,比较有现场感,而且还能看到表情神态,说起来马友友年纪大了之后反而比年轻的时候好看~

《Agent Sonya》

读完了,还挺好看,而且比上一本要容易懂。话说这位女间谍真是带着娃不妨碍工作的职业女性啊。其实也是那时候女性职业之路太窄,像这位,这种聪明才智这种精力充沛我觉得干啥都会成功的吧?!
Sonya和Johann Patra在船上假扮一对开展了罗曼蒂克关系的富商和年轻少妇母亲(说起来娃还带在身边呢!),Johann很喜欢她,她也中意Johann的无产阶级的男子汉气概,船上一度暧昧气氛极其浓郁,在那种暧昧到不行的,她居然能退后一步,说我觉得这是因为气氛,我不想屈从于气氛。当时我就觉得非常厉害,很了解自己以及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每一步都清清楚楚,并不是那种被退着裹挟着往前走的女性

到了奉天之后,又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他俩当然滚了床单,但是她依旧拒绝和他共同生活,他俩还是分房间,因为她觉得没到那一步。怀孕了之后,她觉得这种事情没必要撒谎,就跑去和老公一脸诚恳的说,我怀孕了,不是你的娃,如果你要离婚,我很理解,如果你决定不离婚,让我在婚姻的庇护下生下这个孩子,我则非常感激。她老公当然大受震动,然后决定说,你生吧,我们就对两边的家长保密好了。我也,啊?!这都行啊?!

除了Sonya的感情线,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书里各式各样的人的际遇和感情。她老公可真是一个非常非常温柔的人,这个温柔的人后来也成了苏联间谍,但是因为技术太差,人又太实诚,两次被捕虽然都抗住了,但是苏联觉得他一定出卖了组织,就还被搞到古拉格去了,很晚才出来,非常惨

说起来,那个把大量原子弹的情报传递给苏联的科学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天真,他先是传递非常多顶级秘密文件,但是他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人好事,平衡世界,因为大家都是盟国,都在为打败纳粹奋斗,这样瞒着盟友太不仗义了。但是到了后来,二战之后,他眼看着苏联变成那个样子,就跑去和英国情报部门说,我之前干了啥啥啥,我虽然仍然信仰共产主义,但我信仰的不是苏联那款的,然后英国人说,哦?是伐?就把他抓起来了

又在说起来,Sonya心里总有一个角落是给Richard Sorge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比金菲尔比那本好看,这位间谍,她真的爱过一些人,爱过一些事业,而且书里面很多人物都有情有义,Old boys’ club什么的确实没啥意思,啊!

同人入坑一周年

昨天去遥远的三中院,风和日丽然后就在想,去年也是这个时候,五月份疫情缓解,我正热烈的读完哈利波特英文版,投入到哈利波特同人文和艾伦的美貌中不能自拔,这就一年了也,也算是时光飞快。这真的是一个曾经完全没想到从来没一丁点了解过的领域,在这里找到那么多的新的快乐,实在太好了。
大前年是古琴,前年是水彩,去年是同人文,真希望今年也能找到一些新的快乐,啊!
虽然现在水彩和古琴也还在搞,比如周日又画了一副暴风雨和阴沉沉的天,但是其实琴弹来弹去没啥进步似乎又还给老师了,水彩也一样画来画去也没啥进步,反而同人文是最有成果的了,英文阅读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实打实的一大截!

还在读《Agent Sonya》 ,因为读到无论似乎很多男的都很喜欢她,就去翻了一下Sonyai的照片,她长得真的不能算是好看,但从书里我能get到她的魅力,说起来就是特别诚实和真挚,评价一个间谍,这个评价显得很奇怪,总体来说就是对自己情感、事业以及自身感受的真实和热情,她并非不善解人意,但是从来不半推半就遮遮掩掩,而且非常有工作热情,其实就真的还蛮有魅力的,而且是在别的小说里没有看到过的一种魅力。

某天和前同事聚会,年轻律师激情满满活力四射,很闯得出去的样子,也不知道我是因为快感冒还是最近疲惫,反正看着觉得,啊,好累
这位律师提到,每次被咨询前,无论是谁,她都会先报咨询费,一小时2千,不愿意就客客气气拒绝咨询,我是很佩服的,因为自己做不到,对于擅于收费的同行,我确实发自内心的佩服,以前还很气自己不擅此道,但是后来也看开了,反正多劳多得收收辛苦钱做做小案子也蛮开心的
关键我想说,这位律师很骄傲的表示,所以人家经常说白嫖,我几乎没被白嫖过!怎么说呢。。。这话就。。。不太好了吧?当然不是没有在网上看到这种表述,但是我大概是老派人,依然觉得这话很难听啊,也没啥可骄傲的啊听着,合着自己就是小姐么?!收钱就能搞么?!就一本正经的说,我没接受过免费咨询不好么?!

说起来最近还读了一篇小黄文,赤裸裸的BDSM,这种文严肃认真向的我看过,但是居然有欢乐向的,我也是很吃惊,而且写得还不错,怎么说呢,有一种健康的活力的玩闹的气氛,但是气氛里又是很认真的在spank,而且完全不会令人笑场,就还挺特别的,并且借主人公之口也讨论了一些心理上的微妙感受之类的,还颇有启发类。说起来,再次感叹我们的母语已经一塌糊涂了,日常语言的粗陋以及并不能我手写我心,我手只能写假大空~

清风明月配牛肉干

这就是我的五一假期!
假期第一天,穿起巧克力蛙的T恤,为了配衣服,还涂了粉+口红呢!出门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可真好看啊,徐家汇最靓的仔!
然后出门没多久娃就累了,估计假期外面是人太多,闹腾外加梧桐絮过敏,说起来我们平时在家里根本不开电视,家里又只有3个人,安静惯了,她大概也很怕吵,她说要回家,然后就回来了,按照这位的原话就是“走进大楼的走廊里我就觉得好多了”。

接下去五一当然就是呆在家里啦!我就在阳台和沙发两处移动,带着书/kindle+茶/咖啡+牛肉干+MM豆+虾片,看掉了一本《九王夺嫡》、一本《史迈利的人马》和半本《Agent Sonya: Moscow’s Most Daring Wartime Spy》,都还挺好看的!

当年看《雍正王朝》以及二月河看得可投入了,后来还和shu有一起断断续续看过,无论是电视剧还是书,精华都在夺嫡之前,郑小悠的前两本书我都还蛮喜欢,所以当初还在预售的时候就已经入手,果然好看,新知识点是,居然大行皇帝遗诏并不是康熙自己写的,而是雍正把他听到的口谕写下来而已,个么废话,总归是传位於四子咯,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以为遗诏就是遗嘱类,一定要本人手写。
说起来,看完《九王夺嫡》之后,除了长了很多新知识以外,最大的感叹大概就是成王败寇,历史真的就是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们他们怎么写怎么有道理,而失败者怎么都是错,连呼吸都是错,实在太没意思了。所以夺取胜利不仅仅是自我成就,根本就是性命攸关的事情。

《史迈利的人马》比想象中容易看进去很多,可读性很强,勒卡雷的特色大概就是描写一种“没意思”的氛围,阴沉沉的伦敦,话里有话的办公室政治,频频出轨的老婆,在面对老婆的时候史迈利似乎很被动,但是面对工作那种得心应手非常迷人。
这本书很有意思,故事情节很简单,有一个伦敦的退休情报员被杀了,这个情报员曾经是苏联的军官,因为是爱沙尼亚人,后来投靠了圆场,同样退休的史迈利因为当初是这位情报员的联系人,外加这位情报员最后一个电话是要找史迈利,所以他被圆场找回来参与这个案子。在破案过程中,史迈利发现卡拉(苏联的间谍大佬,史迈利一辈子的对家)有一个精神可能略微不正常的私生女,卡拉用了冒名顶替的办法把这个女儿弄到瑞士,被杀的情报员就是因为意外发现了这个事情,想要告诉史迈利,所以才被灭口。卡拉为了这个女儿杀了人,挪用了公款等等,然后史迈利就在想要不要利用这个事情让卡拉投靠圆场?
史迈利觉得卡拉对私生女的处理简直就是卡拉难得的人性中善的时刻,要利用这种东西来搞倒卡拉,那么自己和卡拉或者卡拉所代表的邪恶的苏联又有什么区别呢?唯一的善的时刻就成了软肋和破绽,让史迈利内心颇为复杂,当然最后他还是觉得这么干了,而且异常成功,但是这种成功也没带给他多大的喜悦,反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
那种气氛和细节,写得太厉害了!探寻谜题的过程,紧凑程度不输侦探小说,各种细节手法都写得非常漂亮。史迈利大多数时候是非常喜怒不形于色的,基本就是没表情的扑克脸,在探访情报员的公寓的时候,一边凭借职业敏感性有一些发现,一边内心感到“他关上窗户,心想,不知有没有专为死去情报员所设的英灵殿,让他可以和瓦拉狄米尔相聚,弥补一切;他告诉自己,他已活过漫长的一生,这正是结束的时刻。但有那么一瞬间,他自己并不相信。”这已经是本书里感情宣泄的顶峰了,也不过就是这么一句。
但是整本书就是有一种非常情绪性的东西笼罩,完全是营造了一个世界。

五一中间两天在读《Agent Sonya: Moscow’s Most Daring Wartime Spy》,读到20%之前都觉得一般般,那时候Sonya在上海,还没被招募,被史沫特莱搞得五迷三道的,怎么说呢,有一种在上历史课的感觉,她被招募之后去苏联受训,受训完成前往奉天开展工作,啊!!从在准备去奉天开始,书就陡然好看起来,开始了这位女间谍的爱恨情仇。之前虽然也她和Richard Sorge也爱恨情仇了一会会,但是太刻板印象?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间谍以美男计诱惑了这位本来也蠢蠢欲动向往共产主义的家庭妇女。反正,从她准备去奉天开始,情感就复杂了很多,虽然她和Johann Patra的关系了多少也有一点资产阶级小姐和无产阶级工人这种故事模板的样子,但确实里面那种千回百转难以名状的部分多了很多,很好看起来!
我目前看到一半不到一点,Sonya作为一名女的,有非常吸引我的地方,以及令我喜爱的地方,看到有一段,她和Johann Patra已经很到那个点了,“But still she held back. She had loved and lost one fellow spy already. “I resisted succumbing to the atmosphere of an ocean voyage with romantic evenings and constant togetherness.” 这冷静!该搞的时候搞,该冷静的时候冷静,该欺骗的时候瞎话张口就来,没必要的时候怀着孕就和老公说,这娃不是你的,你看怎么办?
总之,也不知道是这位作者写得越发往地摊文学那靠拢了还是我英文水平越发提高了,比起《a spy among frirends》看得起劲得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