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

在该处上班,最令人觉得啊,好温柔的时候就是在洗手间坐下来的时候,因为,它是一个发热的马桶!!啊,温热的垫圈碰到冰凉的腿的时候,觉得整个人都被抚慰了!根本不想起来,有一种,让我一直一直坐在这里吧,的感觉
看了两季《流人》的前两集,还是可以的,帅帅的小哥一脸倒霉鬼的样子颇惹人喜欢,但还是要感叹一下,小天狼星已经这么老了啊,我下了一本《流人》的原著,是得过某一年的金匕首奖的,不知道会不会好看
一年就要过掉了,这一年过得其实。。。还挺开心的
但,如果管制放开之后,业务再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诶,想到此,就不免提前就焦虑了起来

昨晚在看《魔戒》的第三部,总算有一点点情绪在里面了,魔戒有一种古代故事的感觉,那些人物都好端庄哦。。。其实每个人都是纸片人,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也没很多故事性,和我们现在想要看的立体的人物或者复杂的情感什么的毫不相干,但居然我也吭哧吭哧看到第三部了!

最近看了几篇文章,现在AI大概已经很厉害了,我觉得我们人类之间的情感,我们的脆弱之处,我们的偏好之物,似乎越发珍贵,这。。。正是我们有别于AI之处,呀!

前两天看荞麦的微博说,男人最爱的就是他崇拜的另一个男人,或者说对于男性来说,男性的肯定比异性的肯定更让他们高潮。确实。。。很多故事都是这样的故事,说到底就是找爹
但是,我想说的是,男女言情故事里,“认可”这个元素,好像是没办法性别互换的。“认可”,其实就是有上下属性的一个词,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确认,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上位者的选择,下位者是一个被动态。在带有这个元素的文艺作品里,我觉得根本没办法想象出来一个“女性的认可,对这个男性来说至关重要”的故事,更不要说是爱情故事了,就。。。可能归根结底,我们想要获得的是社会的认可,而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男权社会,叹口气
又话说,看多了荞麦的投稿,真的觉得,我们女的,在感情故事里,非常容易用被动语态来描述自己,比如说,“他放弃了我”/“他没有坚定的选择我”,而不是“我的选择没有成功”。。。要善用主动语态,建立自己的叙事,啊!

gaslighting expert

昨天看论坛上一个帖子,帖主如是这般的描述了男朋友如是那般,到底然后提出的疑问是:我遇到了Gaslighter吗?
我觉得这个疑问的潜台词是:是我的问题么?还是对方的问题?
有一条跟帖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你试图分析为什么会在这个人的关系里感受到不公平和伤害,恰恰你的直觉已经给了你答案。就算他不是个gaslighter,他只是标准高、多批评人,但你又何须忍受呢?他是不是gaslighter,就现在来一个gaslighting expert给你一个答案,也并不能证明或者否认你所感受的正当性。如果你感受到贬抑、感受到不公、觉得委屈,那他就是在贬抑你,委屈你,不公平的评价你。”
结合我前几天看的一篇文章,里面张春说,可能因为在网上公开输出过关于家暴的内容,她的很多来访者都是家暴受害者,她发现这些来访者问的第一个问题几乎都是:这是不是家暴?他如是这般了,这是不是家暴?
我觉得潜台词也是:如果不是家暴,我的愤怒就是不正当的,如果周围有很多人这样,我的愤怒就是不正当的等等。
所以,真的很多人已经被剥夺/放弃了,最基本的,确认自身感受的权利诶。。。
我觉得我一度也是这样,但找回确认自身感受的权利,真的还挺治愈的,虽然也不见得会变得更开心,但起码自我折磨还是少了很多,不开心就不开心了,毕竟不仅不开心,还觉得不开心是不对的,那。。。就只能更不开心了不是

就,所以其实调节心态是没有用的
说起来,可能真的去做点什么才有可能会好一点,或者有个地方可以逃避一会才会好一点,对于我来说,可能学习就是这个“做点什么”和“逃避一会”

沉迷于学习里,做了一件大事,(协助shu)给琴换了弦!
9月底我就总疑心AD两根弦音色衰退很多,需要换了,上网搜,说一年左右要换,我就开始心思活络起来,上周上课,远程视频的情况下老师居然也说可以考虑换弦了,那,当然就搞起来!
大提琴弦的种类没有小提琴多,因为。。。它大个啊。。。所以它贵很多啊。。。我又不想用原来的那种,反正最后挑了俗称绿美人的弦,又和shu看了两个换弦的视频,就顺顺利利的换上去了!
很好,声音真的好了很多很多,可以作出一点想要的效果,我觉得练习曲还不明显,曲子特别明显,特别是A弦,本来就是只有虚掉和很响两种声音,现在可以有一种无级变速的效果,shu一直觉得自己耳朵不敏感,但是他也说听起来是很不一样,所以!这件事再次告诉我们,没有花钱的不是啊~~~~
咩哈哈哈哈,我不仅有了很好听的新弦,我还可以自己在家换了!
这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啊!

梦幻曲还在搞,老师说这种慢的曲子是要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拉好,因为音少,没有一个音符可以随随便便混过去,每一个音符都要有想法有控制有处理。我觉得我已经拉了两百遍了吧?居然也不觉得烦诶!啊,如果我的梦幻曲有点意思了之后,说不定就解锁了很多新技能,不说一通百通吧,起码慢曲子们会普遍性更灵光一点?

审美风格

我发现大家喜欢的风格都好不一样啊!shu喜欢的音乐是那种空灵的,这一点连杨小恒都发现了,某天我回家shu在放音乐,我一听和她说,哦哟,果然是爸爸喜欢的风格,杨小恒说,对,就是那种飘飘的!
没错,飘飘的!
看小女巫的博客,她喜欢那种华丽,细腻,激情,我能想象那种诶,门德尔松我就不太行,也可能是错误的印象,但我一直觉得他比较富贵闲人,好听确实是好听的,但是不太打动我
我喜欢的是真诚质朴,而且最好还要有劲儿有力气的路线,似乎十分农民伯伯或者工人师傅,相对来说是那种“重”的路线,而不是轻巧的路线,啊,审美这东西就是这么统一,就好像小天狼星就一直不是我的菜。。。

哦,周末听了一段VOCES8和Lack Liebeck合作的《云雀高飞》,真的有一种非常非常自由舒展的感觉,好好听啊!以及,这首曲子居然听起来非常有。。。中国风?!
周末还听了王识君博士讲贝多芬的《悲怆》,之前还听过他讲勃拉姆斯的op118,讲的真好啊!既有很技术很细节的一面又有很宏观的个人理解的一面,听完之后我就又完整的听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悲怆》和几个不同版本的片段,依稀仿佛我不是特别喜欢席夫的版本,觉得过于纤细了
下周准备继续听王博士讲莫扎特,灭哈哈哈~~~开心!

杨小恒最近有了新名字:悠悠恒!因为她每天过着晃悠来晃悠去不干活不学习的生活!
悠悠恒做语文题目,一道阅读题后面有一道开放性问题,你有缺点么?请你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她说:有,我经常吵妈妈,粗心大意……但我觉得没有缺点的人才是最无聊的。
真是深受启发啊我

悠悠恒快要过生日了,她说生日蛋糕要她确认过,我找到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蛋糕店,有各式各样定制的美貌蛋糕,我以为是那种小朋友看了之后,会哇一声惊喜叫出来的那种,她很期待的接过我手机,看了一小会之后说,太乱糟了,还是派悦坊的巧克力物语好,而派悦坊的巧克力物语就是通体巧克力淋面,外加摆了几条榛子碎组成的条纹,我觉得是派悦坊众多蛋糕里面小朋友不太会喜欢的款
所以,这位小朋友的审美风格是高冷路线么?!

看不上和看不上

看到有人说天朝就两种电影,一种看不上,一种看不上

上周某天去很远的地方,路上在听昆曲,啊,淫词艳曲!周末在家里又翻出温宇航的《望乡》听了一遍,听过无数遍这一段,还是觉得真的是好啊,如果说淫词艳曲是中外皆然,李陵的羞惭悲愤就感觉特别中国,“教我如何回转”?!在京剧《杨家将》里,杨老令公碰死在李陵碑前这个设置也是非常令人叹息啊!
然后我就想19年的时候温宇航的《玉簪记》真是流光溢彩,听说他在台湾演了《琵琶记》,我觉得我现在人生理想之一就是能看到他的《琵琶记》了,只要他来演,演几场我看几场啊!
而这就是属于:看不上
至于现在演来演去都是牡丹亭,我觉得那就是:看不上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何冰说,“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你甭管说什么话,只要是有一定理解和情绪的站在那儿,就能够带动整个环境,我们当年排《海鸥》……他那可是满嘴俄文啊,可是他往那一战,就那么一举手,一投足,一说话的时候,我们一个字儿都听不懂,但是就是突然间觉得,他带出来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物,而是整个场景,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事就一定是他这样的……这也许就是于是之老师他们说的心象吧……你心里如果能有这个印象,技术还重要么?不管你的台词是什么,说什么你都自信,对吧?”
我忽然觉得,这话我懂!就是当年看过于是之说的演员的概括能力要强,他说就好像画家画的虽然是只能画出人物的一瞬间,但是要让看的人通过这一瞬间,看到人物的一生,只有观众的想象力被调动,才能得到满足。
以及,我觉得传统戏曲也是这样的,人物有人物特有的节奏,或者说我们一般说的“尺寸”,演员在舞台上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入戏,而且也没啥必要,但是只要掌握了这个所演人物的特有节奏,那就是怎么演怎么有了。这一点我印象最最深的就是周传瑛,真的,大家都是抖一抖袖子,唐明皇的水袖和吕布的水袖就是不一样!
可能。。。这就是写同人的时候掌握了某种核心,就怎么写都不ooc了

学大提琴马上就要一年整了,前两天看到一个网站,有一个所有的常见的大提琴曲子的难度参考和推荐版本的谱曲,里面说Grade 2相当于铃木第四册的水平,Grade 3相当于铃木5-6册的水平。竟然发觉某些我觉得“这辈子能拉下来这首我就满足了的曲子”是Grade 4,我现在是铃木第3册一半的水平,今年底明年初应该能开始第4册,所以也许假以时日,学个五六年,我真的能拉下来Brahms Sonata No. 1 for Piano and Cello, Op. 38,吧?

这两天在读一本《A Good Girl’s Guide to Murder》,标准的YA小说,读起来果然快,难度不高,可读性也非常强,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同样是读起来难度不高的《Olive, Again》或者我看过几篇门罗,就完全是一种更“文学”的感觉,我还没想好究竟是为什么,究竟是什么带来了这种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很明显的,好神奇啊!

看着

都说人在做,天在看,但是好像就是人一直一直在做,天一直一直在看,但也不过就是看着。。。可,光看着有什么威力呢?是吧?

前天大提琴课被老师表扬了!说音准好了很多,咩嘿嘿嘿,看来多听多练还是有用的。话说我经常让shu看小红书上学琴时间和我差不多的成人拉琴,然后逼问他,快说快说!你老婆是不是比这些大人拉得好一点!!我觉得吧。。。一个东亚做题家一旦没有比较没有明确答案对与错的题目,就真的好难建立自信心啊,自己和自己比确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挺难

最近网上在说“松弛感”,有人羡慕别人有一种松弛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悖论。就是,如果我焦虑自己不松弛,我老是批评自己不松弛,那我显然就更不松弛了,而我一旦能接受自己的焦虑,觉得焦虑就焦虑着吧,反而就是一种松弛。与之相类似的就是接纳,接纳自己的每一个部分,包不包括接纳自己的“不接纳”,我就是嫌弃自己啊,就是不接纳自己啊,就是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好明明还可以做得更好啊,那么,如果我觉得嫌弃就嫌弃着吧,反而是接纳了“自己不能接纳自己”这个部分,反而更接纳了呢!我总觉得这个悖论里应该有点什么我还没有参透的哲理。。。虽然我还没想出来。。。但,核心思想仿佛就是,随便吧,就这么着吧~~~

前几天读完的英文小说是《tell me everything》,还可以的,虽然有一些部分确实有点我们一般刻板印象的那种调调,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是那种过目不忘的影响深刻
之前看过一种说法,认为强奸本质是只身体暴力,带给受害者的影响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于某种社会压力或者社会标准,是社会性的,例如“她的人生就毁了”“今后怎么做人”之类。如果不考虑这些社会性的部分,那么强奸就和被歹徒暴揍了一顿差不多,虽然强奸和其他暴力犯罪一样,会令人产生强大的恐惧,不安全感,PTSD等等,但我一直强奸所带来的的影响在除去了所有社会性的部分,除去了所有加给女性贞操的意义之外的部分也仍然有非常独特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究竟是什么我一直没有很清楚的想好

读完这本书,我忽然领悟了,那就是强奸是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完全视之为物的行为,视之为工具,一个人的快乐就来源于另一个人的痛苦,会有一种自己是非人的感觉,完全没有主体性,这和被歹徒暴揍一顿抢走钱包可是太不一样了,毕竟抢钱是主要的快乐来源还是拿到钱
回到我们的刑法理论,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刑法认为盗窃抢夺罪侵犯的法益是财产权,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法益是身体健康权,而强奸罪和猥亵妇女侵犯的法益是妇女的性自主权,性自主权,其实也就是自主权,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足点,吧?
虽然如此浅显的道理明白得如此晚似乎不值得一提,但,想明白一个一直也没有很明白的地方也还是值得高兴一下的

间谍小说的迷人之处及其他

一直以来很喜欢间谍小说,但也没有去细想,间谍小说里最迷人的地方究竟是什么,直到前两天看了一篇《军官与间谍》的作者的访谈,他说“我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体制内的局外人,虽然身处体制之中,但是与其格格不入。”
我突然间就明白了间谍小说于我,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人物既融入又疏离,内心总有一个需要守护的不为人知的地方,人物熟悉社会规则,和人相处毫无问题,可以融入环境,看起来和大家差不多,但未必见得真的认同通行的社会规则,对一般认为的人生赢家的那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很大兴趣。可以说是孤独,但并不是离群索居式的孤独。我喜欢《图灵传》正是这样描述图灵的“在他们的头颅中,都有那么几立方厘米,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且要不惜一切代价,抵御外部世界的入侵。”
这就是间谍小说的迷人之处,啊!一个人有另一个不为身边大多数人知的世界

前两天听了一个播客,也很有意思,讲的是性与政治。其中提到《窃听风暴》和《色戒》。《窃听风暴》是我很喜欢的电影,我觉得其中主要想说的是,经验/感受大于理论,代入一个人,体会他之所想他之所感,是有力量的。秘密警察之所以能被改变,是因为他是理论的,他并不投机,只是他是书本上得到的干枯的理论,在经验/感受前面所有的理论黯然无光
有人说这部片子是典型的男性的成长,因为秘密警察的第一次转变发生在窃听作家(也就是秘密警察某种程度上代入了自己)的女朋友被性侵,而他彻底的转变大概发生在女朋友意外死亡的时候。然后我就在想无数多文艺作品里,男性的成长都发生在某个重要的女性死亡之后
《柏林谍影》里,男主角未必对丽兹怀着很深的爱情,但丽兹是一个符号,就是他内心里真正属于自己的部分的符号,连这一部分也被算计了的话,就。。。彻底幻灭了。
就连《哈利波特》里,在SS的转变中,Lily的死亡显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老邓都是因为妹妹的死让他避免走上岔路。
小女巫说《大江大河》里,宋运萍的死对宋运辉的成长也是一块里程牌
就,啊!好没劲啊!

然后就想到,我们女的在文艺作品里怎么成长呢?颇为悲哀的发现我们女的,在文艺作品里基本不成长,按照小女巫的话说,就是只是忍受。。。如果说成长,我觉得《飘》和《第一炉香》算是俩吧?
虽然《第一炉香》里葛薇龙的成长,或者说《色戒》里王佳芝的成长,和众多男性的成长完全不一样,成长对于她们,是她们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为自己做选择,这个选择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的选择,但是以自己的意志作出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已经就是一大步了。
如果说男的成长,是站在地平线上,A是正义B是邪恶,在懵懵懂懂之间咔嚓,成长了,选择了A正义,但是女的不是这样的,女的可能是在地下,A是服从别人/社会B是自己选,只要选了B,就很成长了。
如果我们把成长定义为上述内容,接下去的一个问题是,文学作品里女性成长的契机是什么,我想来想去,就这《飘》和《色戒》而言,在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任何依靠,根本没有家的时候

如果说这前后间谍小说和女性角色的成长有什么关联的话,我觉得可能就是,相当多女的都是在扮演一个社会化得很好的角色而已

拇指把位

上周上课,开始练习C大调的3个八度音阶,A弦出现了拇指把位。拇指把位诶,我一直觉得这是又一个重大的进步,说起来拇指把位最大的特征应该就是拇指会很疼很疼,但这我并不怕,和困难重重重重重重的音准相比,手疼算什么啦?!

在小红书上听了一组大提琴的流行歌曲,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拉的,技术没的说,但是听下来发现根本不行,像《新不了情》这样的歌想象中会很适合大提琴,还有《海阔天空》觉得应该也会好听,但真正听下来觉得是不难听啦,但很直白单薄,基本听不太下去,和古典音乐里的小曲子都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但是这两首歌,原唱我都觉得还挺好听的,是非常听得下去的歌,于是发现人声和器乐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吧,并不能互相替换,对于曲调非常简单的歌,人声唱唱还挺好听,器乐演奏会觉得未免有点傻乎乎了

如果反过来,用古典音乐来写歌呢?某日听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发现,齐豫的《欢颜》和这首的调子非常非常像诶!然后我去搜了一下,百度百科说“李泰祥结合了古典音乐的元素来创作《欢颜》,成功将古典音乐自然地融入流行音乐中,消弭了古典音乐和一般人的距离。”嘿,不仅仅是融入吧。。。
不过《欢颜》确实挺好听的,除了调子好听之外,似乎还有一种依字行腔的美感,“只要你轻轻一笑,我的心的迷醉,只有你的欢颜笑语,伴我在慢慢长途有所依”

周日和同学聚会吃饭,三个人聊得很开心,大家都是十足中年人了,叹口气。话说这种完全不用想这句话怎么说才合适,这样讲究竟合不合适的聊天实在太轻松了,好舒服啊

shu前几天做了奶酪布丁,这已经是他的招牌品种了,十分好吃,他这次在吃之前撒了一层细砂糖,用喷枪喷出来了一个焦糖糖壳,勺子敲下去“king”的一声,碎裂开来,轻薄又脆,还很香,伴着十分细腻柔软的布丁,啊!!真的十分十分美味啊啊啊啊!
小时候看《天使爱美丽》里面就有这种有焦糖壳的布丁,那时候就在想,这种布丁一定很好吃吧,确实,很好吃啊!

植物

昨天去徐汇法院开庭,进法院的时候天色阴沉,据说随后是一场暴雨,我出来的时候雨已经停了,因为天太热,路面已经干了七八成,不影响骑车。路过漕溪公园,公园是用镂空的栅栏围起来的,骑过的时候一阵凉意,非常非常凉,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冷,冷得我有点狐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因为路对面是殡仪馆?!一边想着一边往前,漕溪公园一过,路边都是普通的房子,又非常热起来。往前骑到一片种了不少树的绿化带边,又是这样的凉气,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植物带来的!
真的很神奇,晚上和shu去散步,路过有比较密集的植物的路边就是和有房子的路边温度和体感完全不一样,第一次知道一场暴雨后的植物是这么神奇的存在

昨天所里开会,高院的破产管理人要扩容,要准备考试。说今年外资业务和非诉业务都一塌糊涂,清盘业务倒是蛮好,以及所有的律所都觉得未来破产业务会是为数不多的比较好的业务,所以大家争得很厉害等等
但。。。破产业务是唯一好的业务。。。这听着有点惨啊?!

手里有一个案子,对方提供了银行流水,毕业了几年的大学生,做一份略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周一到周五在办公室的时间超过大概平均10小时+,周末也有加班,工资到手1万,本市人社局公布的平均工资是税前,如果要算税后,也就是9000多一点
所以还是略高于平均工资的。但是看银行流水,真的,每天晚饭吃的不是小馄饨就是兰州拉面,基本就在15元左右,然后偶尔买水果,偶尔买蛋糕,看银行流水就深深的觉得生活不宽裕。如果到手1万,在本市的话,总不能离上班的地方太远,租个单间,起码要3000元,那就剩下7000了,每天吃饭,本市小馄饨也要15了,几乎是没有肉的那种,我觉得也就小姑娘吃吃,男生根本不够,而且也不能一日三餐吃小馄饨吧?因为每天8点下班肯定不能做饭,所以,早晨包子豆浆5+一餐小馄饨15+一餐多吃点20,一天40块肯定要的,那么一个月最少吃饭也要1200,还要日用品类,还偶尔要买点水果零食类,还要换季总要买点衣服类,还要电话费交通费类,偶尔聚会出去外,总要在外面吃吃饭,我觉得一个月4000已经是很紧张了,也就是说一个月最多能剩3000,一年存个3万了不起了,不要说买房子了养孩子了,而且这种工作时间几乎就没有休闲娱乐/给自己充电的时间,而存款也几乎就没什么抗风险的可能。这还是收入高于平均工资10%,我想应该远高于中位数的情况,怎么说呢,我就是想感叹,纯粹靠劳动过上还可以的体面生活,真的很难

没有天赋的爱好

我以前一直觉得完全没有任何一点点天赋的东西不会成为爱好,比如一个小朋友喜欢数学,多半是她数学一开始就比较好,或者学的比较容易,学得好了之后还会获得各种表扬各种机会各种仰慕,然后稍微花一点功夫就学得更好了,如此这般正向反馈,就变成了一个喜欢数学的小朋友,但这种喜欢简单的说就是有点天赋+正向反馈
就算没有外在的表扬之类的反馈,但学得好本身也会带来成就感,也是一种正向反馈
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人不会喜欢一种自己毫无天赋毫不擅长的东西

直到我昨天骑车在路上想到,可是我喜欢大提琴诶,虽然可以说是一种逃避,因为拉琴的时候有一种虚伪的peace,但确实也是喜欢的,因为我自从学琴以来,没有一天不练琴,平均下来每天练琴时间应该有1.5H,而且我也不会觉得自己在坚持练琴,谈不上坚持,就好像我肯定不会说我自己坚持每天刷手机/刷豆瓣一样
但是,与此同时,我非常客观的知道,在音乐上我的禀赋绝对低于平均值,肯定是中等偏下的那一组,说不定偏下很多还。。。深深的叹口气
昨天散步的时候问shu,你说我们人类会不会喜欢一种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东西?shu说会啊,比如有些人下棋一直下的很臭,但是拦不住人家爱下啊
好像也是哦,有道理!
这么说来,喜欢一件事,是因为喜欢自己学得又快又好,反而显得不太纯粹了诶!

但,如果真心喜欢一件事,又很擅长一件事,大概就是传说中的calling了,而我们这些喜欢一件事,又非常不擅长这件事的人,就只能是臭棋篓子啦!

还和shu讨论,说可是有些calling真的是要有不断尝试的条件的,比如说某个南方山村小女孩,其实也非常喜欢以及非常有滑雪天赋,但是她甚至没有见过雪,就根本不可能发展出滑雪的本领,那么是不是每一个人其实都有calling,只要他有足够的尝试和接触?似乎也不是?或者可能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社会,感受到calling的人会远远更多,但,一定仍有很多人没有calling的吧?那就当个快乐的臭棋篓子吧~

《俗女养成记》读了个开头,出乎意料的好看诶,好像看人家古早的博客。《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也读了个开头,也好看诶,开心!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没有,水冷得很
前两天做梦梦到没有业务,非常非常焦虑(这也不是梦啦,这根本就是实际情况),我妈还非常嫌弃我,觉得我赚不到钱,然后在梦里我就和她争论了几句,就大哭起来,眼泪像动画片里一样彪出来,外加喘不过气来,然后我就醒了,躺在枕头上一阵恍惚
一个朋友问我说最近怎么样,我说十分崎岖,他非常开心的说,来来来,说一说!我说好像也不能说崎岖,毕竟几乎没新案子,也谈不上做案子做得崎岖,问他说,你怎么样,他说开了一个全风险代理的庭,眼看着要输,谈了一家顾问单位,没谈下来,所以,虽然没休息,但依然没钱。。。
他和一个之前业务很好的家事团队关系不错,我问他人家怎么样,他说他们也是一塌糊涂,我很惊讶,说我以为唯一好的就是家事团队了呢,毕竟疫情关在家这么久,应该很多人想离婚的吧!他说他之前也这么以为,但是实际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聊下来,大家是觉得一方面没钱付律师费,另一方面觉得市面萧条了,离婚了生活不稳定性更高,还是先凑合着吧
shu说,形势不好的话,首先受影响的大概就是服务业吧,毕竟服务业是使得大家更轻松的,是弹性很大的需求,而不是刚性需求。。。叹口气

不能堂食的城市没什么意思,偷偷的,像搞地下工作一样堂食也丝毫没有意思,体体面面坐下来,窗明几净灯光璀璨的体体面面吃餐饭才是堂食的基本要义,我们要吃的不仅仅是那个食物,而是那个好好生活的氛围
堂食搞小餐馆也倒了一批又一批,但,又怎样?!走掉的人就走掉了,总有源源不断的新人要涌进这个城市,关掉的小餐馆就关掉了,总有新人要带着新钱再开新店,这个城市依然是本国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所以完全无所谓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根本无需尊重每一个人/每一家店
进每一家店都要扫码,走过的小店好像也有点兴趣,本来可以进去晃一圈的,也就不去了,扫码倒也不是觉得非常麻烦,而是一种厌恶和扫兴,如果手都伸得那么长了,如果个人的隐私丝毫没有得到尊重,big brother都这么明晃晃的watching you,那就算了吧,不要搞了吧。。。

周末在读《the sisters grimm》的第一本,目前读了20%吧,还挺有意思的,就是那种胡扯八道的童话动画片风,不怎么用动脑筋,非常有画面感,感觉不太红?感觉似乎比Percy Jackson更有意思一点
还读了《The Dictionary of Lost Words》的一个开头,amazon上评价蛮好的,但可能我只看了开头?比较模式化?或者说畅销小说化?而且我不太喜欢故事的开头部分就颇有一些,写出来就告诉你,“我是金句”的文,显得傻乎乎的。。。

周末热得要命,空调稍微关一会就就发现练琴练得手臂都是烫的,和shu说,我每次练琴都觉得非常高兴,从来没有任何一次练琴是觉得,虽然我现在不太想练但好像应该练一下才练的,而是每次都还挺想练的,这个玩具除了贵/上课贵以外,真是没有任何缺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