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祝您的孩子学习愉快

收到娃中学的短信通知,通知家长去领录取通知书,说“通知书上将明确学生报道时间和各类入学注意事项。欢迎您的孩子来我校就读,预祝您的孩子学习愉快!学校地址……”
我觉得很好
而在小红书上刷到另一所本区中学的短信,不仅要去领录取通知,还要搞新生报道第一课及新生家长会,还要求学生穿小学校服,戴好红领巾,而且!还没有预祝您的孩子学习愉快!!

啊!立刻更觉得我们这个中学不错,希望这位小同学未来学习愉快!

话说,之前看过一篇帖子,分析女频爽文,爽文嘛,就是对应了现实里憋屈的地方,然后要求实现,女的爽点有个非常好笑的地方,就是要讲道理,最好就是通过规则和讲道理赢,赢了就很爽!要人家心服口服!大概是因为我们女的在生活里对通过力量赢就不报任何希望,所以没能通过力量赢,也并不觉得憋屈,但我们以为我们可以通过规则和讲道理赢,结果世界根本不讲道理,所以我们就觉得憋屈,在爽文里面攻克这个问题,就很爽
这确实特别容易理解,但是爽文里有个东西,我一点都不理解,就是嫡庶神教,按照kimi的定义“其核心在于将嫡出与庶出的差别想象得无限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种等级森严、充满争斗的叙事模式”。。。

这个东西我就不是很懂了,因为凭我不怎么好的历史知识,古代也没有那么重视这个吧,比如王熙凤和平儿聊起探春,她说“你哪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
就,庶出虽然是差一点,但并不是天经地义被嫌弃

就,为什么要搞出嫡庶神教呢?爽点在哪里呢?!看了那篇帖子,我觉得很有道理,完全被说服了!作者说,你看,嫡就是好的,庶就是不好的,你是嫡出,你没本事也是好的,你是庶出,你再出色也比不过嫡出,那不就是“家庭版重男轻女”么?!
有道理啊!
我们女的经常感觉到憋屈的一点就是,男的,他们经常自然而然被偏爱,那种天经地义的偏爱完全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小丁丁。。。
那么,这个憋屈怎么来化解呢,就是嫡庶神教,女主是嫡出那就是体会被偏爱的快乐,女主是庶出,那就是体会终于比人强的扬眉吐气。。。

怎么说呢,我们女的真的很吃被偏爱啊,缺啥想啥啊
我今天在小红书上刷到《pitt》里面朗登和梅尔,有人说,啊,这该死的偏爱,啊,这一碗水端的都快洒出来了,超级好磕
背景是,朗登下面有俩实习生,梅尔和桑托斯,朗登和桑托斯不对付,相对来说对梅尔比较好,就很多人吃他俩
但实际上,朗登这个角色我觉得已经塑造的很直白了,他就是一个急功近利想要成功的确实也有能力的人,我不磕他和梅尔,并不是因为他有老婆,而是他这个人不行,他不在意老婆真正想要的,甚至也不在意自己的身体,所有的一切都能给他成功让路
他并不是真的喜欢梅尔欣赏梅尔,他完全不想真的理解梅尔,之所以看着偏爱梅尔,有好几个原因,一是他更讨厌桑托斯,一是他也知道怎么样可以显得自己人不错,一是梅尔确是人很好很善良,一是梅尔崇拜他,让他有一点“成功”的感觉。。。

即使是这样,即使明明很假很虚的偏爱,但就这样一点点看上去的偏爱,也让很多人很磕,只能说明我们大部分人就没有从来没能获得过理所当然的偏爱和天经地义的力挺

再次想起之前上过一次文学课,老师说,你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可能这份感受本身就是启示,这份感受也许不能让你更理解文学作品,但是好好观察这份感受,这份感受肯定能让你更理解你自己,啊,说的对啊!

一款我很吃的故事

周末收到和案子有关的微信,一个很风起云涌的案子,一下子有点心慌,感觉心脏不太舒服,我觉得就是传说中惊恐发作,测了一下心跳130+
就,非常弱鸡啊
然后就跑去练巴赫了,希望可以peace,第一组曲里的这一支曲子我觉得老也找不到气口,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一支,但还是拉得挺开心

周末读完了《教宗与墨索里尼》,还挺好看的,第一次知道原来法西斯是意大利党,纳粹是德国的党,我一直以为这俩是同一个东西呢
主要的心得体会是,
1)独裁其实实质都差不多的,无论打的名号是什么;
2)没有什么众望所归,暗杀啦揍一顿啦灌蓖麻油啦才是基础。比如,墨索里尼之所以能上台,并不是真靠超高人气起家,而还是恐惧,起码是恐惧和画大饼相结合,毕竟他明面画大饼暗面搞打打杀杀;
3)一旦掌权,就会想要更多更多更多;
4)两支力量,或者两个人角力的时候,总是更不要脸更豁得出去的会赢,教宗与墨索里尼,墨索里尼赢了,墨索里尼与希特勒,希特勒赢了;
5)最重要的还是胜利的,一旦胜利不再,其实没有那么多人真的买账,人民群众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爱领导者,而人民群众是不喜欢侵略战争的,侵略了胜利了还行,一旦失败,人民群众就会立刻抛弃领导者,说啥都不管用了,墨索里尼的失势完全反映了这一点;
6)历史真的有很多岔路口很多巧合,有时候就是偏那么一点点,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另外,我看到微博上个up主说,教宗在助纣为虐上如此坚决说一不二,在救人于危难的时候软弱犹豫,很准确啊!就看完这本书,再次感叹,没啥意思,坏人总是过得好,好人总之打不过他们

还看了部《莫里斯》,年轻的休·格兰特,真的好年轻啊。我还挺喜欢这种往前走的片子的成长故事(可能也是爱进步的一种),我喜欢最后的部分,男主去和休·格兰特告别,就,虽然之前一直放不下的是我,但我和你的男仆好啦!到今天为止的事情我都告诉你,往后的一切你不必再问,啊,很好!我很吃这种“我有了另外想要珍惜的人”的故事
又,同样是帅哥,我觉得拉尔夫·费因斯的戏路宽广很多,就可以演神经兮兮的人,可以演好人,可以演坏人,也可以一往情深,但休·格兰特不行,他真的只适合演渣男。。。而且是没有大奸大恶(因为不勇敢所以无法大奸大恶)的渣男

行活儿

我果然还是不喜欢迪士尼,看了音乐剧《冰雪奇缘》(Frozen)的官摄,舞台非常炫酷,演员也都不错(演艾莎的演员,我还在上海大剧院看过真人,当时就觉得蛮好),这戏看着挺热闹,没有什么可以挑刺的地方,但完全不感人,看完之后,完完全全没有前不久《Billy Elliot》带来的感动,《Billy Elliot》隔周我还又看了一遍类,依然觉得很感动
我觉得是《冰雪奇缘》太商业了,没什么大意思,可!难道其他音乐剧就不商业么?我觉得音乐剧是所有舞台剧的品种里最最商业的品种了,那么到底《冰雪奇缘》和其他我喜欢的音乐剧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想了半天,我觉得有两点:1)把观众当宝宝哄,没有把观众当有想法的大人,我觉得是很低估观众,觉得观众就满足于一些很炫酷的东西;2)其实“自己”不信,我喜欢的音乐剧,我觉得制作团队多少是想要表达一点什么,自己是相信/喜欢所表达的东西,是一种“我把我觉得好的东西”尽力呈现给你,希望你也喜欢。但是很难说《冰雪奇缘》的制作团队信这个,很难说他们能被自己讲的故事说服并感动,而只能说他们确实觉得观众会喜欢这个。所以其实这两方面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冰雪奇缘》就是一个颇为精美的行活儿

说起来,我觉得我妈烧的肉菜就远没有我烧的好吃,就是因为她根本不喜欢吃肉啊!就是如果自己没有真的很喜欢,还要想打动别人基本就更不可能了,出来的只能是行活儿,无非是精美一点或者粗糙一点。。。当然,我觉得一个健康的演出/文娱市场,是应该有大量的行活儿的,贵精不贵多,集中力量出精品的结果一定是出不了精品,而且连行活儿都出不了,只能出一点骗拨款的献礼之作。。。但《冰雪奇缘》依然是。。。行活儿
当然还有可能就是我实在对迪士尼的一切都不买账

周末还看了一部《女王召见》的话剧官摄,就还挺有意思,有一些颇妙的地方诶,以及,我觉得英国演员貌似舞台剧/话剧演员和电视剧/电影演员完全没有区隔,大家都很有才华的感觉!啊,不干活使人快乐!

《Billy Elliot》

周末看了这部音乐剧2014年的官摄,啊啊啊!!太好了!!实在是太好了!!!看完这部戏,我觉得上周所有的累啊疲劳啊都没有了!文艺生活果然还是大补啊!
电影的豆瓣简介是:
“比利的家人是英国的一个底层矿工。他们参加罢工,挣扎在贫困的生活中,并认为比利应该学些男人的拳击。比利本来每周都去一回拳击班,偶然的机会却让他走上了不一样的路途。
因为一个小意外,比利发现了潜意识中对芭蕾的热爱,而挑剔世故的芭蕾老师威尔金森无意中发现了比利极具芭蕾天赋。二人一拍即合,威尔金森甚至放弃她的一班女学生,把全部心思放在培养小比利上。可是比利的家庭全然不理解儿子为何爱上女生的玩意。比利在家庭的反对下,痛苦的抉择。
然而大好机会就在当前。万一考上伦敦的皇家芭蕾学校,比利的芭蕾梦想将得到一个广阔舞台。比利站在一个十字路口,选择着他的人生。”
这部电影我去年看过,电影也算是好看的。但是一则故事比较传统,从贫困里走出的天才故事,最后父亲和哥哥从不理解转而对他支持,二则电影比较现实向,当时我想的是“好看是好看的,尤其是最后一幕,非常惊人。不过,到底有calling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感觉呢?真的很难以想象诶。。。又,小朋友的成长实在太不容易了,成长过程中实在是要碰到无数件奇奇怪怪的事情。。。又又,这个故事如果反一反,就不行,一个有天赋的小女孩和一个中年婚姻不顺的男人私下里学习舞蹈?!听着就让人警铃大作。。。怎么说呢,这样想想,真是没意思”

但是,音乐剧实在太!好!了!!!虽然音乐剧完全用的是电影的故事,有一些台词和场景都一模一样,但!
音乐剧的呈现把令我觉得细想想觉得没意思的地方完全淡化了,而有意思的地方都突出了!整部戏着重在对比,罢工矿工/警察,日常生活/精神生活,拳击/芭蕾,罢工/工贼,性别/性别认同,自我认同/不认同,中产/工人,普通话/方言口音,温柔/强硬,这些对比很多又是流动有交叉的,并不是铁板一块
编排得非常好!!有很细腻的地方,有很感人的地方,也有很好笑的地方,我觉得罢工这一条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是这条线所谓整个的背景,单纯是生活贫困,那整个故事就要逊色得多得多
音乐剧更放大了内心戏,这种讲舞蹈作为人物calling的故事,天然适合音乐剧,因为可以把内心戏放大出来

比利读去世的妈妈信,奶奶回忆起当年的生活,矿工的圣诞聚会都很令人印象深刻,但最感人的两幕是,一是圣诞聚会之后,比利在空无一人的破旧的大厅和小伙伴玩,小伙伴走了,他开始跳舞,灯光暗下来,一个成年演员上场,意思是一个长大的了比利,比利幻想自己在飞翔,幻想自己长大了,台上演大比利的是这部剧的初代比利,舞台上一大一小两个人的双人舞,背景音乐是老柴的天鹅湖,天啊!!我看得一身鸡皮疙瘩,实在是太美太美了,把复杂的内心用这样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真的很妙,两个人的配合严丝合缝,大演员的托举和力量,小演员的轻盈和舒展,在对视和互动里,大演员看着小演员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小演员看着大演员仿佛在看梦想中的自己,两个人都有很强的戏剧感,绝不仅仅是一段美的舞蹈
看人跳舞看得我差点眼眶一湿,实在是人生第一回,以及人生第一回有一点点明白耽美的看点了(大误)

第二幕是比利去面试皇家芭蕾舞学校,乡下小朋友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优渥的中产小朋友,压力挫败所有的感觉叠加在一起,面试还一点都不顺利,准备要走的时候,其中一个面试官问比利,我再问一个问题,你跳舞的时候有什么感觉?电影里这里就是一段台词,音乐剧里比利唱了一段,唱完之后跳起来,然后又唱了几句,这一场结束,掌声雷动。这一段也实在是太好看了!比利全场用的就是一种北部口音,反正非常一字一顿,口音很重,这首被唱得有一种很倔强的感觉,那一段唱词,我觉得也非常非常好,就是那场双人舞小比利的内心
后来我还找了初代比利的这一段,和2014版官摄的比利一脸不服气不同,那一版更忧郁,是愁愁表情里有一种很弱的强,像一颗小芽,但是两版都好看,难怪扮演音乐老师的演员说,每场都不一样,不同的比利带给这部剧不同的感觉,太对了,而并不存在“真正正确”的演绎,每一种有说服力的演绎都有可能打动人,可能这也是剧场的魅力
啊!这些小演员实在太有才华才有表现力了!双人舞和面试这一段后来我还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每次都觉得非常感动,音乐、舞蹈,就是非常非常好的东西啊!
我要把这段面试的时候比利的歌词都贴在下面,喜欢!!

I can’t really explain it, I haven’t got the words
It’s a feeling that you can’t control
I suppose it’s like forgetting, losing who you are
And at the same time something makes you whole

It’s like that there’s a music, playing in your ear
And I’m listening, and I’m listening, and then I disappear

And then I feel a change, like a fire deep inside
Something bursting me wide open, impossible to hide
And suddenly I’m flying, flying like a bird
Like Electricity, electricity
Sparks inside of me, and I’m free, I’m free

It’s a bit like being angry; it’s a bit like being scared
Confused and all mixed up and mad as hell
It’s like when you’ve been crying
And you’re empty and you’re full
I don’t know what it is, it’s hard to tell

不上班

在小红书上看了一小段《维多利亚》第一季的剪辑片段,意思是维多利亚女王结婚前和墨尔本勋爵的一段感情,就是大叔和萝莉,保护她,指引她,鼓励她,相信她,然后,拒绝她!啊!看起来就是我的菜啊
因为在言情故事的审美上,我非常老旧,并不喜欢“大女主”或者是“姐弟”模式,还是喜欢携手进步模式或者是被带着进步模式(我是有多爱进步啊我)
总之,我就跑去了看了一下《维多利亚》第一季,看了1.5集就弃剧了,完全不行!可能部分是因为,墨尔本勋爵不够帅,但这应该不是关键,关键是,我对女王实在没啥感觉啊,这种不上班不事生产不愁生计的角色不在我的审美点上
虽然我不想上班,可我想看别人上班啊,心理很不健康就是了

总之,没看下去,这两天重读了一下《大魔法师》,也觉得普普通通
唯一有意思的设定是,不要乱和精灵做交易,条款要严谨,比如说诺莱尔和精灵做交易说,要救回20岁的波尔夫人,精灵说,假设她能活到75岁,我要她一半的生命,诺莱尔想想,也就是说波尔夫人可以活到20+75/2=50多岁,也还行吧。。。结果精灵其实的意思是白天波尔夫人属于人间,晚上带波尔夫人去精灵舞会,夜夜跳舞不停歇,波尔夫人累得半死,然后白天就形容枯槁非常呆滞。。。啊!!这就是合同没签好啊!!
以及,精灵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有封口咒,就是波尔夫人和其他去过精灵地盘的人,都没办法描述过程,一开口就是胡言乱语。。。怎么说呢,我觉得这就是安徒生最爱的设定,“不能言说”,无论是拿声音换王子复活,还是不织好斗篷不能开口的野天鹅。。。总之,我非常理解,不能说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一切不让人说话的人统统都是坏人

最近在读《黑暗物质》三部曲的第一部,好像还可以,如果读到50%我还是觉得不错,我就去读英文版去,不过我还是想说,我现在是很难搞的,《黑暗物质》是小女孩的冒险故事,怎么说呢,小女孩确实不如小男孩好写,但是小男孩看多了,我作为一个小女孩又会觉得很没劲

读完了《修复12000颗心》,我觉得已经没有前两本好看了,最大的心得体会可能就是,不要乱动。。。比如说这个人胸口被插了根钉子/木棍/等等,如果他还没死意识还有,还能呼吸,就先不要乱动,因为人体是会自动凝血和找到一个平衡状态的,如果不在手术室,平衡打破就会彻底坏掉。。。一个东西能运行,修bug就要谨慎,毕竟说不定它就是靠着bug在运行。。。

周末还看了四集《pitt》,还可以,不如《摩斯探长前传》荡漾,但也能看下去,但还是好想再荡漾一下啊
周末还练了很久琴,啊,好想能拉好琴,什么时候能拉好琴就好了!

快乐五一假期

放假就是快乐啊,就是快乐啊!!
放假前两天和shu一起看完了《教宗的继承》和《秘密会议》。《教宗的继承》我还挺喜欢的,虽然是方济各宣传片吧,但是拍得可看性很强,大概也知道了一点他们究竟在干嘛,两个意见完全向左的人,本笃十六世和方济各,如何相处。我觉得,I am changed,还是挺感人的,就是一个人,其实是真的有可能改变的。当然这种改变得是真的改变,而不是妥协,不是变色龙式的变换的时候
《秘密会议》就不太行,行的只是伏地魔大人,啊,伏大人确实长得美貌啊!!但是这个结尾我不喜欢,完完全全不喜欢,我觉得破坏了前半部分带来的所有有意思的东西,一个人,如何一点一点被架上去,一点一点有一种“我大概也行”的野心,结尾太傻了,完全毁掉了整部电影
看了两部片子之后,三个人去徐家汇天主教堂参观了一圈,shu和杨小恒是第一次进去,怎么说呢,我觉得站在里面,抬头看玫瑰窗里丰富的颜色投进来,整个空间确实还是让人觉得一种神圣的,是一种更高更远的东西

当中就是看书和练琴了,看了半本《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没太看懂,我觉得可能要翻出《世界小史》再重读一下,但是就看懂的部分的而言,我也觉得大家仿佛从根儿上就不一样,并不是世界人民都一样,然后走到了一个分叉路口,而是,我们和他们就是不一样,从公元前好几百年就不一样

上了一堂课,还是在搞《幻想曲》第一乐章,这次老师讲得非常非常细,具体到包括两个音符怎么连,左手怎么搞右手怎么搞,右手弓尖要顶住还是要渐弱,原地换弓还是力量收回来换弓,开弓是要震动着开出去,还是要慢慢蹭过去,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假期搞了两天,我觉得还是有点进步的,把这些知识迁移到《天鹅》上,《天鹅》似乎也好了一点
还是要追求更细的东西,要有耐心
以及,我发现右手如果把琴弦振动开立刻,拿掉,会有很大很宽的共鸣,但是弓子又不能拿开,因为还有下一个音,所以要延续琴弦的震动但又不能挡住琴弦的震动,就很难。以及音很准的是时候就会有ring的共鸣,甚至也不是准,好的共鸣就是且仅是一个点,尽量多的去找,仔细听自己的声音
一首曲子,从完全不会是0,到自己觉得有点好听了是100,最容易有成就感的就是0-60的阶段,那真是每天都蹭蹭蹭啊,然后到了60-80,就有点难了,但还是觉得很快乐,而80-90这个阶段,我觉得就是非常折磨,搞老半天才好一丢丢,甚至才在两个音上好一丢丢,而真的要练琴,每一句都要注意很多,比如说舒曼开头那一句,174,3217,6升5,要想的记得且注意的内容包括:1开弓的时候把琴弦震开来,同时左手开始揉弦,左手抬指到7,要缓慢且保持力量,要稳定,换把到4,换下来的瞬间弓子要全弓毛贴弦往右拉开,把音往上托起来,到弓尖的时候,用肩膀顶住力量不变换弓到3,换把到217,一路抬指要蹭着起来,轻快,然后换弦到6升5,升5右手要撑住有延展性打开,向上消散
怎么说呢,我觉得“一分钱一分货,三分钱两分货,一毛钱三分货”是各行各业的真理啊

假期最后一天去听了卡普松的全套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很满足!上半场是第一、第四和第二,第一不太好,我觉得贝多芬那时候还没掌握怎么写大提琴曲子的技巧,因为如果用的都是低把位的C弦或者G弦,钢琴比较复杂的话,根本听不见大提琴声音,所以后人不这么写,比如说勃拉姆斯奏鸣曲的第一句,用C弦的低把位,钢琴只有几个和弦,就比较搭配。总之,一上来,几乎听不太出卡普松的声音,就看他在那里忙来忙去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因为实在不怎么出声儿啊
相对来说,第四算还挺好的

下半场是第三和第五,啊,好听!!第三大家演的多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确实很好听,既然有万物生发的春天的花香,又有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派。而且中场的时候有人来调过钢琴,不知道是曲子好了还是琴也好了点,反正听着两者的比例好了很多
以前没特别听过第五,我发现第五也挺好听,第二乐章的开头,是那种很亮的月亮照在很暗的海上,有人在沙滩上缓缓行走,有一种非常神圣的宗教感,第三乐章密不透风里面有两句很美的地方
我就回来搜了一下,新芭网上是“充满感情的很慢的慢板,D小调,3段体,这是一个充满愁伤的乐章,开始的主题令人感觉像是宗教的圣咏……乐曲不间断的进入末乐章,这是一首雄健的三声部赋格,主题由一段上行音阶开始,分别被大提琴和钢琴含 蓄的奏出。乐章行进到三分之二处时,闪现出一段温柔的乐思,与之前的赋格对比强烈,但它稍纵即逝,很快又被赋格取代。”我觉得和我听感非常一致,觉得自己好高级啊!居然听出来了!!我也听到了那个温柔的闪现!!
然后就想去搜一下,到底是谁写的,没有找到中文来源,换了英文去搜,也没有搜到,经过一些比对,应该来源是“罗宾·戈尔丁(Robin Golding)”在Maurice Gendron / Mstislav Rostropovich 的全套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CD里面作为Liner Notes 写的内容
但其他分析文里面,无论是用“chant”还是用“chorale”去搜,好像内容都很少,所以,到底我也不知道自己听得对不对,是听力有点高级呢还是纯粹瞎想呢。。。摊手

居然这么猛的一晚上之后,返场还返了三首曲子,爱的礼赞、梦后、天鹅,梦后我觉得不错,非常适合他,我觉得他没有那种坚硬的芯子,总体是软的,但是有自己的逻辑和说服力,也是好听好看的,以及他的软又不是马友友那种秀气的软,是另一款。。。总之,我觉得他拉贝多芬需要屏住一股真气(但可能贝多芬这种硬朗男,谁都要屏住一股真气才能搞他吧?)。。。返场这几首,就可以放飞自我怎么拉怎么有的感觉
减去中场休息也整整有两个小时,是一场。。。非常量大管饱的音乐会

啊,虽然后面两天其实感冒了,但,吃了药也不影响休闲娱乐,还是多么快乐的假期啊!

清明小假期

放三天假就是比放两天假好得多!
这三天,主要在家里练琴读小说,断断续续练了7-8个小时,主要在搞左手,依稀仿佛觉得自己的揉弦有了一些本质的变化,鉴于我隔三差五就觉得自己有了本质的变化,所以。。。可能事实上的效果也不值得一提。。。但,我觉得舒曼的这首曲子,稍微找到了一点点float的感觉,做得更轻盈了一丢丢,也可能是因为天气渐暖,琴弦变软了,不用使大劲儿也能发音?

读了半本奇幻+探案的英文小说,还可以,但是我觉得全凭英文进入一个奇幻的设定世界,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描绘的场景虽然在眼前展开,但总也看不真切,就好像是像素过低的一幅照片,能看,但不清楚,但我觉得能看也已经是进步了!

居然又跑去看了两集《摩斯探长前传》,第六季最后一集和全剧最后一集,都是情感浓度很高的两集,全剧最后一集的时候,摩斯说“someone who came home that night unrecognisable as the captain l would have followed into hell,”瑟斯得说”morse…”,摩斯说”I know thee not, old man”,然后一大颗眼泪掉下来,真的,悬空掉下来啊,啪嗒一下,啊!!真好看啊!!
说起来,我吃饭的时候说,我要再看看一遍最后一集,好喜欢看这样的男生哭哭啊!然后有点心虚的说,是不是有点变态啊?杨小恒说,那可不,你好变态哦。。。啊。。。算了,我就先变态着好了

shu买了本丘吉尔传,问我有没有兴趣,我说没有,总体来说,我对成功人士都没啥兴趣。。。当然出传记的人肯定都是成功人士,毕竟没有成功也不会有人给TA写传记啊,但是我不喜欢那种名利双收人生赢家社会化得特别好那种如鱼得水的成功人士,当然我也不喜欢看人家为了一个理念过得很苦,本国宣传劳动模范/爱国科学家的那路子我也不喜欢。。。目前最喜欢的传记是《图灵传》,图灵本人最后虽然有点惨但他在传记里大部分时候真的还挺快活的。。。

可能我审美意义上,只喜欢/有兴趣的是聪明、专注、业务能力强、爱人(这很重要!要爱某些人类,很珍重TA们,对TA们好,设身处地为TA们着想为并愿意放弃一部分自己)、有原则、要上班(我对贵族/皇室,不需要上班就有钱的诸位就没有兴趣,唐顿庄园和王冠分别都看了好些集但最终都没看下去),并且TA并非不懂人际关系但其实社会化得不怎么样/或者其实内心并不认可社会化或者并不认可社会评价体系的人吧,对社会评价系统或者所谓体制认可特别买账的人我通通不喜欢。。。
啊,不过我居然还要求人家得要上班!写出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说起来,这就是摩斯探长前传里的摩斯啊,就是哈利波特里的斯内普教授啊,就是图灵传里的图灵啊,就是传奇办公室的里的纪尧姆啊。。。

想要看一些有情感冲击的东西,《万物生灵》就不太行,太温暖了,大家一起包饺子,虽然确实很治愈,但也容易让我觉得虚不受补,但是又不能太现实向,《初步举证》或者《道格拉斯被取消了》都没有去看,因为我不想看人家一模一样烦一遍,现实的困境,尤其是作为一个女的,在日常生活里已经感受到的无孔不入的不公平,如果再在剧里看一次,只会令现在的我烦躁。。。不符合我目前只想逃避,只想要心里一荡的精神追求。。。
所以看来看去。。。就是又跑去看摩斯了。。。叹气。。。

以及!假期买了一份维多利亚蛋糕,真好吃啊!

典故以及其他

周末看了一个82年的《理发师陶德》,这个故事演出来比单纯看梗概吓人得多,几乎把我吓着了。。。确实觉得陶德和洛维特夫人演得都很传神,但是,这些唱段实在是太太太没啥起伏了,根本就没个调啊
看完隐约觉得里面的音乐有一些特别之处,去搜音乐分析,发现全剧都用了很多很多《Dies Irae》的曲调以及曲调的变体,这个旋律里的音程关系都很近,没有超过大三度的音程,所以真的听起来非常叨叨念。。。好像念经啊!
又看了一些Dies Irae的介绍,这个旋律片段真的是被引用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广泛啊,所以懂行的人一听到这几个音符大概就会知道是关于死亡啦,复仇啦什么的。。。忽然发现,所以在旋律界也有典故啊?!就和我们诗词的固定意向差不多,比如说柳树啊长亭,自然就是离别送别,比如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里面的典故。。。

我这么不懂英文的人,都能觉得桑德海姆真的是押韵狂人,非常非常喜欢押韵,然后看到一段分析说,陶德给他的剃刀唱情歌的那一段,用了很多s、th,f,这样的词,比如说these/friend/see/glisten/this/shine/smiles/faithful/whisper等等,这些词的发音就比较柔和,我觉得是因为比较在舌尖,有更多气,或者说更多嘶嘶嘶的声音(?)听起来就比较容易营造一种亲密的氛围
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中文才讲究发音,比如说“璀璨”听起来就有一种细碎的感觉,而“铿锵”听起来就比较。。。铿锵。。。以及,我小时候就觉得,女生的名字不能两个后鼻音连用,会显得很笨重,言情小说里姓林、姓苏颇为常见,一则是字型比较美,二则是读音比较脆生生或者说比较灵巧
看来确实发音和呈现效果是有关联的!看来人类的本能就是会对所使用的语言和音乐作出联系的!

还有一些分析还桑德海姆的词和曲调的走向,这个我之前在音乐家的无聊人生分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里也看到过,就比如说一个全曲的最高点所对应的也是歌词的最高点,或者歌词的情感不断往下走,旋律也不断往下走之类
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无论从作词作曲上来分析,桑德海姆都做得很高级分析起来也很高级,可是,我还是觉得不太好听啊!这部戏是很规整,但是没有他自己的《into the woods》好听,我觉得。。。韦伯虽然屡被吐槽,可是就是比较好听一点诶,以及《悲惨世界》也很好听。。。可能我目前还是只能欣赏这种流行曲目吧。。。又以及,我看了一个知乎问答,我突然间有点get了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喜欢桑德海姆,可能因为他的戏没有一种热情/激情吧,就是没有什么煽动性,不太挑动情绪,固然可以赏玩,也能在理智上觉得很高级,可是我看戏,还是想看一点能引起情绪的东西,让我被戳中,让我在情感上有波动

以及,还看了一个讲Harold Prince的纪录片,Harold Prince是很厉害,2012年的《Evita》和他导演的《Evita》感觉简直不是一个东西,我要找他的版本再看一次。上周看2012《Evita》的时候一直觉得舞台不太行,在舞台上打出一个二楼,有点像骑楼,感觉颇为东南亚,并没有多好看,看了一些他的原版的片段,觉得这才是我想象中的《Evita》,在B站上找到一个很糊的版本,准备看一看。。。以及提到《剧院魅影》,他很为转场得意,而我确实也觉得剧院魅影的几个转场非常非常精彩
但是,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无论是看采访的人还是看工作的片段,我觉得音乐剧领域还是十分的。。。白男。。。当然其实各种广大的文艺领域都非常男。。。AO3也好,播客也好比较女还是因为,这个东西比较容易一个人开展,而音乐剧和众多舞台剧,在艺术之余,更是一个需要广泛协调各种资源的大型项目,所以顽强的很男。。。

心理健康

特别喜欢急剧降温的时候。尤其是下过雨之后,地面微微湿,天气阴沉但是和降温前的闷热相比有一种透气的干燥
这种天气里,觉得做什么都好,无论是出门散步还是在家拉琴
居然跟着最喜欢的录音版本,完完整整把勃拉姆斯大提琴第一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拉下来了,虽然远远谈不上能听,但能跟得上录音的速度,就已经算是挺快乐的了
以及,我发现湿度在50%左右,琴的声音特别好听

最近在看《IT 狂人》,啊!!实在是太太太好笑了。。。第四季第一集又好笑又让我觉得颇为心碎啊,看着ROY的小眼神儿,一边笑得喘不过气,一边我都要替他哭出来了,一集20分钟的喜剧片,居然可以有如此丰富的效果!

周末看了三分之二Andrew Scott版本的《哈姆雷特》,还没看完,准备晚上接着看完。说起来,Andrew Scott在《伦敦生活》里的那一句“kneel”,多少人觉得荡漾得不得了,女主说“I love you ”,他说“it will past”,又是多么令人心碎
这一版《哈姆雷特》是现代化的改编,还是演绎得挺顺的。我想说,Andrew Scott演技是好的,在舞台上,他的软弱,疯狂,挣扎都很丝丝入扣,爆发力也很强,以至于我觉得这么一场戏演下来实在是太伤了,多演几场简直要吐血了都
但是,我想说的是,不知道为什么,看Andrew Scott的戏,即使他演得是个精神状况非常堪忧的人物,我也依然觉得该演员本人精神状态好得很,演员本人就是是一个特别。。。健康的人
完全不是说他演技不行的意思,而是,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客观的评价

周末还读了《玩转形状游戏》,算是安东尼布朗的自传,我觉得看下来,这位作者的心理健康就很堪忧。安东尼布朗一直是我很喜欢的绘本作家,杨小恒也还挺喜欢,但他的作品里确实有一些颇为阴暗的、可怕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存在着,并不是用来吓唬小孩儿的,也不对小孩儿刻意隐瞒,而是,经过剪裁之后很友好自然的呈现。

心理健不健康倒不是说不能在社会生存,我看安东尼布朗本人也算是名利双收,社会化得不差,换句话说,可能就只是一个不太“正面”的人
我小时候颇为为自己不是一个特别“正”的人而觉得自我痛恨,希望自己能身心如一变成书本里面的一身正气的“好人”,但随着岁数渐长,我倒觉得那些特别正的人很没劲啊,也并不希望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了。。。而且,我们懂他们,可他们不懂我们,咩哈哈哈哈哈

就是这么不能比

昨天回家和shu说,听说悲惨世界要来演出,我说要去看,shu说你可以带杨小恒一起,我说,要三个人一起,你也要一起去呀!于是,shu大概想看看到底这个东西灵不灵,就在电视上投影了25周年版,因为他觉得这个版本比较清晰,我也是第一次看这版,shu有一搭没一搭的看到芳汀之死,我彻底觉得不行啊,和shu说,要看10周年版!!10周年版当然是比较糊,但是然后放了10周年版之后,shu就和我一起看下去了,完全看进去了。他也非常喜欢,看完之后我俩又去扫了一眼25周年版的尾巴,就是Final+彩蛋,shu叹口气说,真是不能比啊,完全不能比啊!

真的就是这样,就真的是不能比啊,一比较,一放在一起,就是这么高下立见,高下立见到我简直替25周年马斯吕臊得慌。。。10周年艾潘妮这会演芳汀,我觉得。。。她的艾潘妮非常非常好,但是芳汀,尤其是芳汀的魂魄,过于实敦敦的,有种生命力很强的样子

然后我俩还去看了一眼安妮海瑟薇的电影版,这个电影版。。。就太电影了。。。这么电影的情况下,演着演着唱起来就非常奇怪,我觉得舞台剧总体来说是一个很概括的东西,在概括里有很细腻的部分,但是电影是一个力求写实的东西,就很奇怪

10周年版,每一个人都特别特别好,都特别准确,在一种很准确的基调之上有非常细腻的部分,也有现场因为观众欢呼而夸大的部分,显得特别有气氛
话说,我觉得这个戏还蛮符合我们传统舞台的戏的,有负责一身正气的老生(冉阿让),有负责暴躁吓人的花脸(沙威),有负责贞洁圣光的大青衣(芳汀),有负责插科打诨活跃气氛的丑角儿和彩旦(酒馆夫妇)
还是要再说,大合唱真的很带感啊!

又,我俩还去看了一眼法语版,看的是芳汀之死和Final,啊!才发现,法语原来是一个如此。。。软绵绵的语言啊!听着非常不铿锵

希望年底可以是剧来,而不是音乐会!握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