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油菌不行

青头菌也不行,反正,世界上最好吃的还是牛肝菌!!!
在闲鱼上淘来淘去淘来淘去淘来淘去,终于找到3张连号还原价出的票,准备9月和shu以及杨小恒再去看一次《剧院魅影》,希望他俩也能喜欢
话说听完音乐会,比如说上次大提琴卡普松,很开心,或者几年前看完温宇航的《玉簪记》也非常喜欢,甚至今天都还会回味那场戏的美妙,但是并没有希望shu也能一起去看,但是看《剧院魅影》的时候,才到中场,我就想,好希望分享给他一起来看啊!
可能,这样的音乐剧就比较接近吃大餐,去高级餐厅的,很容易分享的快乐

上周每天晚上练好琴,和shu看一集古老的电视剧《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快乐
还可以看《史迈利的人马》,快乐
明天又可以上课见老师了,快乐
话说,如果能开始学一首新的曲子就好了

昨天在路上又听了一遍Gregor Piatigorsky的德沃夏克,Eugene Ormandy指挥的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协奏,啊,德沃夏克里面我似乎没有听过比这个更好的乐队了,非常有精神头,和德沃夏克特别配

小咏叹调

巴赫的小咏叹调,是很久以前学的曲子,想要搞得更好一点,一开始是找小红书上比较喜欢的版本模仿,后来想,咦,大佬有没有拉过?也听了几个版本,听下来非常喜欢史塔克的版本!这首曲子,曲调舒缓,是慢速的曲子,很多人会拉得非常浪漫派,就是很胖很浓很抒情,我一直觉得不是特别好,史塔克的版本则特别瘦,但是柔和,是我理想中巴赫的柔板该有的样子
一遍遍的模仿之后仿佛觉得自己有了重大提高,一录下来就发现并没有。。。叹口气

顺便说,维瓦尔第的e小调的第一乐章的广板,老师当时教我是说,在巴洛克时期同一个音要做断开处理,要拉出巴洛克的感觉,很多地方要用余音去补足,但是我听很多人拉,真是拉得缠缠绵绵啊,当时听了史塔克也觉得特别好,非常有巴洛克的美感,感觉我老师教我的和他的版本特别一致啊!
又顺便说,我觉得啊,演奏家的长相气质和音乐真的是有点关系的,史塔克看着很干瘦,拉琴风格就是很清冷,而奥依斯特拉赫胖乎乎,拉琴风格就非常丰腴
演奏家我觉得毕竟是表演的艺术,虽然出名的演奏家大部分都长得挺好,但如果我喜欢他们的音乐的人基本都是长相我觉得也还不错的呢

然后跑去找梦幻曲的版本,也听了若干版本,听下来是老罗的最喜欢,准备模仿这个!!
这么听下来,西西里舞曲确实是非常浅薄的曲子,就是好听而已,大佬好像都拉得差不多。。。但也确实是好听的

我觉得啊,如果我能把喜欢的版本模仿下来,也不说多像吧,哪怕有个几成也非常高兴了,好像我并没有很像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因为。。。言简意赅的说,我就没有理解
更多时候拉琴我是当做做手工/做菜一样去做,能复刻出来就足够满足,那么为什么要复刻呢?为什么不直接听人家拉琴的,我想,又和织围巾一样了,我要这是我的,是我有能力且真的做出来的,我的我的我的。。。
一个非常。。。重视所有权的人

在路上听了一段格鲁米欧的勃拉姆斯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一直非常喜欢的一首,第二乐章更是觉得很好听,今天听下来,觉得,咦,为啥我觉得他每一句最后都落在地上的感觉?而不是盘旋而上。。。好奇怪啊

我觉得我学琴活动还是没有真正回到正轨,希望可以快点进入正轨,啊!
然后,想着想着,我又斥巨资买了两根新弦。。。
啊,冷藏过的软的黄油桃真的超级超级好吃,呀!

忙成陀螺

我已经连续好几天一点半以后才睡了,而且还老清老早爬起来干活
昨天快8点从办公室出来,脑子都不转了,一点也听不动学英语播客了,就翻出steve barton的《贪欲》来听,结果显示3人在听,也就是说此刻,还有俩人在和我一起听某个吸血鬼怨天怨地

百忙之中,在论坛上看了个帖子,说如果入了一个低收入的行业/专业,是不是一辈子就这样了,做的不比其他行业少,拿的比其他行业少,然后即使转行,吭哧吭哧转,也要若干年后才和初入行的人一样,说不定大好年华已过,毕竟20岁的心境和30岁总是不同,生活即使享受起来也体会不同了
有人安慰她说,但你说不定比较轻松呀,说不定工作内容比较有趣呀,这个那个。。。我只想说(当然我没跑去留言),可不呗,这辈子就是这样了呢,不是说,你这里少了那里就多了,大家总量差不多,运气不好不当心入了一个低收入的行业/专业,很有可能你就是干得多拿得少工作内容还不开心,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啊。。。

前两年程序员挣得那么多,难道他们就比小医生更勤奋更辛苦更聪明么?我们挣得比流水线工人多,难道我们就好意意思说我们比人家更勤奋更辛苦更聪明么?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原因那可是太多了太多了,自身特质起到的作用甚小
换个领域,就是重新开始,就是比人家享受生活晚,走过的路就是白走了,但还能怎么办呢?起码也享受起来了不是。。。有总比没的强。。。不开心的话。。。那就不开心着,要么吃点巧克力?
天下多的是不劳而获的人和劳而不获的人,虽然比上不足比下还是颇有余的,我的策略基本就是鸵鸟款,自己生活里多找点快乐的事情,对自己好一点,其他的不听不看不想不问,如果非要比,也要往下比
所以我对文艺作品里面那种上位者的痛苦,皇帝的孤独啦,领导的无奈啦,美女的不方便啦。。。真的。。。毫无兴趣。。。完全无法共情

又,话说我发现,搜索国内关于谢林(Henryk Szeryng)的资料/评论,没有任何一个人说到他非常嗜酒,说不定还酒精依赖,每次上台都要喝很多,一身酒气的上台。。。但是如果看英文网站或者英文论坛,这简直就是公认的背景知识
所以,我在想,我一直觉得谢林的音乐里有一种很自由的感觉,是那种在空中的自由,在空中骄傲的上下滑翔的自由。。。搞了半天是喝高了咯?!!不仅在空中飘着还飞不稳当?!
啊。。。我也试过,但我喝点酒去拉琴只会犯困。。。叹口气

就是这么不能比

昨天回家和shu说,听说悲惨世界要来演出,我说要去看,shu说你可以带杨小恒一起,我说,要三个人一起,你也要一起去呀!于是,shu大概想看看到底这个东西灵不灵,就在电视上投影了25周年版,因为他觉得这个版本比较清晰,我也是第一次看这版,shu有一搭没一搭的看到芳汀之死,我彻底觉得不行啊,和shu说,要看10周年版!!10周年版当然是比较糊,但是然后放了10周年版之后,shu就和我一起看下去了,完全看进去了。他也非常喜欢,看完之后我俩又去扫了一眼25周年版的尾巴,就是Final+彩蛋,shu叹口气说,真是不能比啊,完全不能比啊!

真的就是这样,就真的是不能比啊,一比较,一放在一起,就是这么高下立见,高下立见到我简直替25周年马斯吕臊得慌。。。10周年艾潘妮这会演芳汀,我觉得。。。她的艾潘妮非常非常好,但是芳汀,尤其是芳汀的魂魄,过于实敦敦的,有种生命力很强的样子

然后我俩还去看了一眼安妮海瑟薇的电影版,这个电影版。。。就太电影了。。。这么电影的情况下,演着演着唱起来就非常奇怪,我觉得舞台剧总体来说是一个很概括的东西,在概括里有很细腻的部分,但是电影是一个力求写实的东西,就很奇怪

10周年版,每一个人都特别特别好,都特别准确,在一种很准确的基调之上有非常细腻的部分,也有现场因为观众欢呼而夸大的部分,显得特别有气氛
话说,我觉得这个戏还蛮符合我们传统舞台的戏的,有负责一身正气的老生(冉阿让),有负责暴躁吓人的花脸(沙威),有负责贞洁圣光的大青衣(芳汀),有负责插科打诨活跃气氛的丑角儿和彩旦(酒馆夫妇)
还是要再说,大合唱真的很带感啊!

又,我俩还去看了一眼法语版,看的是芳汀之死和Final,啊!才发现,法语原来是一个如此。。。软绵绵的语言啊!听着非常不铿锵

希望年底可以是剧来,而不是音乐会!握拳!

一种同人文和一种不同的人

前两天听了一个Janine Jansen和麦凯莱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啊!!好听!!一连听了好几遍,有一种非常戏剧性的舞台感,就是那种认认真真做一台大戏给你看的感觉,每一个细节都想好了,听完最大的感觉就是非常爽
西小协这一首很多人都说要有冰山覆盖之下的火山的感觉,这话说得非常高级,而换句话说就是,内心憋着一股邪火。。。有一种乖张
以及,我忽然觉得,这首西小协和拉赫的很多曲子都有一种写得那别好的。。。同人文的感觉

同人文,也不是不深刻,而是相较于“严肃文学”/“正统文学”更容易理解,更挑动情绪,更有一种切肤的感觉,所以会有一种很深的感动,会戳到人心
古典作品就不行,海顿的两部大提琴协奏曲,尤其是海C,那真是大凡有点追求的琴童都要搞的,曲子当然是好听的,有一段真是春水一样的和煦,但是我并没有从中获得很深的感动,会觉得很隔,当然。。。我觉得可能这些艺术所追求的东西也远远不是戳人
而我现在,就想被戳一下

shu要准备7月初带杨小恒去黄山,其实就是就近去个地方,杨小恒很兴奋,然后非常好笑的说,虽然我很想去,很激动,但是我知道等我回来一定会感叹,还是家里舒服啊!
这位小同学还真是蛮有预见性的
我和shu说,我突然发现自己完全不想去国内旅游的人文景点了,都不考虑人多人少,根本就一点都不想去,完全没兴趣,尤其不想去北京啊南京啊西安啊这些有悠久传统历史的地方,但如果单纯看看大好河山就还不错,尤其是相对比较开阔的湖面什么的,看着平静广大的湖水发发呆,我还是有点兴趣的。。。可是,我小时候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几乎不太要看自然风光,觉得自然风光很没劲,而很喜欢各种人文景点,也特别爱去看个传统民居什么的
shu说,那大概你唯一有的兴趣的人文景点就是三星堆了,我大笑,说他果然真的懂我!没错,就是只有三星堆了,可能因为三星堆比较像外星文明吧。。。
反正,我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就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荡漾、像个曲子、音乐性以及其他

我小的时候觉得自己唱歌不够荡漾,想出来的方案是对着电风扇唱,发现电风扇之下,声音会有一些波动
很久以前,熊猫和我说她小时候觉得自己唱歌不够荡漾,发现一边锤胸口一边唱,声音就会有一些波动
我一直觉得无论是唱歌还是演奏,如果有起伏,有水波这种荡起来高高低低的效果,就会特别好听
而shu管这种有音波起伏的效果,统统都称为:有点像个曲子了
周日去上课,老师说右手虽然不能揉弦,但是也可以通过压力的变换营造出一种起伏的效果,类似于揉弦时候的音波,在基准音上下浮动,她说有时候这就是很多时候说的音乐性,就是有起伏,而实际上音乐性就是通过这样的技术去实现的
然后我就忽然明白了,无论是我小时候追求的荡漾还是shu说的像个曲子,又或者专业人士说的音乐性,大家殊途同归,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周日上课解决了一直以来很困扰的两个问题,几乎就是立竿见影。老师还说上次上课提到的点基本都做到了,啊!太开心!
之前看到的一些小红书上的大人/小孩,他们拉琴的进步看起来基本就是简单→难,生涩→熟练,但从来没见过谁是难听→好听的,换句话说,拉得好听的那些人,他们一开始就是好听的,尽管初学只能拉一些很简单的曲目,但明确能知道他们是好听的,最起码是有好听的潜质的,而非常非常少见到难听→好听的人,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小朋友,之前拉琴完全不行,毫无灵气,但确实这几次有完全不一样了的感觉,可能就是厚积薄发?也可能是小朋友忽然开窍了?
但,我想说的是,我总觉得,我也快要厚积薄发了,呢!!

周日去武汉出差,下午出发晚上到,周一上午办完事情中午返程,晚上回到家,洗头洗澡吃完饭,立刻踏踏实实练了一个多小时琴,好爽啊
在路上把《dead lions》读完了,读了三分之一《凯旋门》,不知道是书的问题还是高铁的问题还是我被空调吹感冒了,总体就是昏昏沉沉的
在火车上听了一段陈锐讲贝小协,说哈恩的琴就是非常“空”,不是冷的也不是热的,就是仅仅在那里,有宇宙之感,就没什么色彩的变换只有形状的变化,我其实能理解他的意思,也觉得非常精准。但是又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哈恩的琴充满了控制感,而控制感是那么人类的东西,反而被认为适合宇宙?又话说巴赫为什么那么秩序(这种秩序也是非常人类的,毕竟自然界就是乱糟糟的嘛),反而被认为是极大的自然,是一种宇宙一般的自然。
小女巫给了我非常有启发的答案,她认为在现代审美里:人类=情感的流溢=不控制,因此控制=超越人类本性=宇宙,这里的宇宙是超越意义上的宇宙不是自然界的那种宇宙
我觉得真是太有道理了!!要记一笔
又话说,我听了一段谢林的贝小协的第二乐章,尤其是伦敦交响乐团的那版,那就是自然界的感觉啊,是小草的生发,是春天的微风

落苏

昨天看了人生中第一场现场音乐剧,啊!想说的太多了。起这个标题,是因为散场之后,我听到后面的姑娘在聊天,一个说,整场戏全靠maya撑着,那个XX(没听清楚)港伐?!一身紫,蹦蹦跳跳的跑上来,跟只落苏一样。我简直笑出声,落苏就是茄子,一根蹦蹦跳跳的茄子

昨天看的是《麦克白夫人》,徐俊导的某个流产的西区的音乐剧本,英文音乐剧,我主要是冲着maya去看的,主要就是想看角儿
总体来说,角儿是好的,剧很不行

虽然叫做《麦克白夫人》,但完全就是麦克白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改动,看完之后,最大的体会就是,麦克白夫人她到底图个啥啊她?

麦克白是有逻辑的,他被预言诱惑,在夫人的怂恿下,杀了国王,然后错一步步步错,成也预言败也预言,人越杀越多,最后几乎就被吓死啦。如果着眼于麦克白,没有问题,夫人就当工具人好了。但如果想要从夫人的角度的出发,“在夫人的怂恿下”,那就要解决一个问题,夫人的动机是什么呢?
如果夫人爱好权势荣华,剧里没有体现,如果夫人是爱麦克白看出他的欲望想要满足他,剧里也没有体现,如果说夫人是被裹挟的,是半推半就之后的已无退路,剧里依然没体现。动机不足之后,后续整个夫人这条线都非常没意思,因为这个人物没有成长没有变化,情感也很单一,刚上场就哐哐哐杀人,没有动摇没有迟疑,当了王后也没有让人觉得她很爱当王后,沉醉于当王后,就连做了噩梦之后都没有觉得悔不当初。。。

我看了repo才知道,剧里有三段闪回,闪回到她和麦克白刚刚有个新家,刚刚生育了儿子,儿子不知所踪。但由于女巫反反复复唱麦克白无子,我还一度以为生育儿子是她疯掉了幻想出来的类,而且很多人也是这么以为的,可见闪回做得很差。我能理解到夫人因为儿子的问题,想要放过麦克德夫有孕的妻子,我觉得演员尽力了,但剧里完全没处理好,就很莫名其妙的一笔。
最后的高潮也很莫名其妙,麦克白和麦克德夫准备决斗,中间升起一个长条形台子,俩人隔空比剑,台子周围一群人,完全就是《哈利波特与密室》里斯内普和洛哈特的场景,看得我差点笑出来。。。
决斗很迷惑,决斗好之后更迷惑,麦克德夫杀了麦克白,夫人说也杀了我吧,麦克德夫没杀,不知道为啥,然后夫人最后高唱“set me free”,依旧不知道为啥,她怎么就不free了?按理说,她应该精神恍惚,老是想从手上洗去看不见的血迹,于是觉得死是free,但由于那个精神恍惚没铺垫好,并没有觉得她被困住,所以free就变困惑了

然后说演员,maya确实是好的,非常有气势,而且有细节。是那种会有碰头彩的好角儿!于是,这部戏唯一的意义就是,我看到了真的maya吧。顺便,很后悔当初没有买到她音乐会的票,叹气。。。麦克白的演员是karl,唱做都还行,但问题是俩人毫无CP感,反而很母子,非常尴尬
麦克德夫是Richard,我觉得很一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白男,麦克德夫夫人是王梓庭,小红书上一片好评,但我觉得也不行,非常学生剧团,完全没有成熟的舞台气派,于是麦克德夫这一对一上场,觉得舞台都坍缩了一块
而轮到麦克白夫妇上场的时候,会觉得整个剧场peng了起来
班柯的演员是赵伟纲,还可以,虽然没有很出彩,但至少没有觉得他一上场他的那部分就塌了一块
邓肯国王的演员是胡芳洲,虽然这个角色很小,但这是全剧里面我印象最深的中国演员,颇有一点气势,而且唱得也很实,不会觉得他英文很虚的样子

接着就要说到音乐了,因为算是小剧场,基本不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演员表情,所以氛围很好,一开场的时候,军队行进,大家齐唱《mother Scotland》,非常好听,让我觉得,哇哇哇,这部戏真的好像很灵的样子!舞台真的很有魅力啊!!结果。。。这就是全场最好听的一首歌了
音乐有的还不错,有的,就很不怎么样,还有的就是那种,你们听好了,我要唱大歌了的感觉,和剧情不融合

题外话,看音乐剧的观众。。。真的。。。都是女的。。。我觉得全场所有的男观众加起来也不到20个吧。。。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这部戏会做成这样就是试图讨好女观众,但是我们女的,也不是不能接受好看的男性叙事的,但不能接受假装的女性叙事,让人觉得不真诚

说回麦克白,看演出之前我去搜了一下这个故事,女巫的预言包括: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我当时心想,莫非他最后是被谁家的狗咬死了?或者被幽灵吓死了?结果,他被麦克德夫杀了,因为麦克德夫是剖腹产的。。。妈呀。。。莎士比亚你对“生下”的理解这么狭隘么?!或者说,果然。。。和预言啊魔法啊相关的事情,要特别着重抠字眼才行。。。

说起来,这个故事还蛮有意思的,女巫的预言,并不是那种天气预报式的,自己呆着就会发生的事情,比如明天会下雨,而是那种需要自己做点什么才能实现的,比如说杀了国王,会成为国王,所以是一个预言/命运与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相互交错的故事。就是你得相信它,它才会有所作用。罗琳阿姨的哈利波特不知道是不是有所借鉴,毕竟伏地魔大人听到的,未来说不定能搞掉他本人的那位的预言是:1)他将出生在一个曾三次对抗黑魔王的家庭;2)生于第七个月月末;3)黑魔王标记他为劲敌。
说明这个预言的成立也是需要有主观能动性的,需要黑魔王“标记”为劲敌呢!

看完这部戏,我又跑去听《伊丽莎白》了~啊!还是这个好!好太多太多了太多了!
以及,我再次知道了,一部戏,戏是很重要的,戏写得不好就没药救

妈妈感

某一天在听Walter Gieseking / Gerhard Taschner / Ludwig Hoelscher 的舒伯特第一钢琴三重奏,其中第二乐章,啊,也太美了吧,大提琴有一种恳切的感觉。以及这里面的小提琴刚刚出来的时候,有一种特别小女孩的感觉,而且是那种很小的年纪,学龄前儿童的小女孩,但是这个小提琴手他未免太爱滑音了吧?
然后我就去找了各种版本,其中听到Arthur Rubinstein / Henryk Szeryng / Pierre Fournier的版本,不知道为什么,Pierre Fournier的大提琴一出来,突然有一种。。。妈妈感。。。仿佛特别慈祥的样子,很诡异。我一直以为大提琴只能拉出一种中年性别不明人士的感觉,居然还可以这么妈妈感。。。不过这个版本总体我觉得还蛮好听的,非常优美而且抓人,可能是因为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整个乐章只有9分31秒,而像Trio Fontenay的整个乐章有15分13秒,我觉得就很拖沓
而第一次心动的版本Walter Gieseking / Gerhard Taschner / Ludwig Hoelscher差不多是11分钟,我觉得整体速度真的影响很大啊

说起来,还听了一些brahms op.118的第五首,最快和最慢的速度随随便便差出一半,一半啊!有人弹2分多钟,有人弹五分多钟啊,以至于听不同的人弹就好像两首曲子一样。。。

又,最近找到了一个特别喜欢的Brahms第一钢琴三重奏的版本,是Josef Suk / János Starker / Julius Katchen的版本,真是有一种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感觉
又又,听了Zoltán Kocsis的悲怆,第三乐章有一种少年气诶,总体来说Zoltán Kocsis的琴就有一种少年气,可能是因为他。。。普遍弹得快吧?
又又又,同一首音乐剧里的歌,音乐剧演员和歌手唱起来就完全不一样,音乐剧演员要更有剧情有表现力得多,而歌手一唱起来就确实不大行,还真的蛮神奇的

汉密尔顿

听说过这部音乐剧很久很久了,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看完了,是一部很好的剧,无论是编排调度还是表演,都非常好,但是我不怎么喜欢。是那种我能看出好来,也能理解为什么会很多人特别喜欢,但情感上我自己不怎么喜欢的戏
看到一半,我忽然在想,可能我不太喜欢主旋律吧,哪国的主旋律都不行
相对我们的主旋律来说,这个故事更不光伟正得多,讲了婚外情,讲了负面的部分,能看得出来希望塑造一个复杂的人物,但我感觉还是没什么很大意思

说起来一部戏要好看感人,我也不知道要点是什么。如果说是要故事新意,那《音乐之声》的故事可真的是太俗套了,但每次看都会被打动,如果说是要有爱情,那《悲惨世界》我觉得也就不算怎么很爱情,但也是每次都会觉得很喜欢
我想来想去,可能对我来说,要点是作品里有对人本身的兴趣吧,而不是对事物的兴趣,着眼于想要建一个理想之国想要写出千古作品对我来说就不太行

五一节的最后一天开始读中文的《“流人”系列01:驽马 》,还挺好看的,我喜欢这种调调,以及我发现片子情节我几乎都没啥印象了。。。记性很不行啊

最近读得最震撼的一本书是《西线无战事》,真的很好很好,有一个友邻说“写得很直白、很心平气和,但读起来感觉很高贵”,我觉得此言甚是!我总觉得战争爱好者应该一人发一本,不读完不许走
有点想再找几本雷马克来读读

装修终于差不多了,实在太美了,非常非常喜欢,我只想日日待在家里不出门

正确和错误

最近王健在杭州演出了拉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三重奏,于是前几天有一天我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个人放了两段录音,一组是:Emanuel Ax / Leonidas Kavakos / 马友友;一组是Maria Joao Pires/ Augustin Dumay / 王健,都是正式出版的CD,所以音质什么的都没问题,分别拉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三重奏的开头,让大家盲听

凭我对王健和马友友的了解,以及对钢琴的感觉,很容易区别出第一组是马友友,第二组是王健。因为马友友的琴清秀柔和和其他乐器更融合,王健的琴浓郁厚实更独立强势,加上Pires钢琴不猛,虽然我没很注意过Ax,但直觉上应该他比Pires猛,所以这么一来,我就得出了答案。最后up主揭晓答案,确实第一组是马友友,第二组是王健,答对啦!

但是,up主没出答案的时候,先有个人非常肯定的留言说:刚在杭州听了王健老师太太太好听了,我最喜欢第一段,很明显第二段才是马友友。还有个人说:没听过马友友的版本,但对第一段很熟,那就应该是王健的版本了。。。
我真的很服气啊,这些人哪里来的自信啊?!为什么可以这么肯定的说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答案呢?
回想起来,我还在B站弹幕里在梅葆玖的贵妃里说“这反串真是不错”,梅葆玖虽然是男的,杨贵妃虽然是女的,可是梅葆玖他就是工青衣啊!这就是本行好嘛。。。他要是唱老生才是反串呢

怎么说呢,有时候我在自己完全不懂的领域不免会觉得其他人都是大佬,其他人都是听得懂,才说得出来,但是现在要经常提醒自己,完全不是这样,很多人虽然言语十分肯定,可完完全全就是错的
而且有明确对错的东西尚且如此,在鉴赏和感受领域那就是更多纯胡扯了和纯脑补了。。。

说起来这首三重奏确实还挺好听的呢!

啊!无心上班,一心只想搞家庭建设,想要搬家,想要劳动,终于要五一放假了~~~~明天再随随便便上一天班就要放假了!!等我读完手里的这本讲罗马尼亚的小说,说不定准备开始读《迷雾之子》了,希望可以沉迷在一个奇幻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