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大眼睛的小朋友

某天和娃说个什么事情,我说,因为你整个就比我小呀,你看你鼻子比我小,手手比我小,她说,可是我眼睛比你大啊!
哼!讨厌!不理你了。。。
某天早上娃跑到我床上,钻进来,说,我和你share一下被子
听起来,好像个在CBD工作的小白领哦。。。
自从隔离在家,上空中课堂,这个人过着上课20分钟下课40分钟的生活,大把时间一边吃薯片一边看闲书,还和我感叹,妈妈,我觉得生活真是滋润又幸福啊!

我们就已经默默的被隔离8天了,以及没有任何尽头没有任何说法,动态调整管控措施的意思就是没有准头吧

《do no harm》看了四分之三,下了一个中文版,稍微翻了一下,即使我这么不懂英文的人都觉得翻得不好。很多地方原文令人极其印象深刻,但中文没有翻出那种感觉,这可能是个人理解有异,中文版还有的地方是非常明显的错译(虽然我就翻了不超过20页),这可能是译者的疏忽。但,我最搞不懂的是,译者为什么不翻译原文的小标题而是自己擅自加一些傻乎乎的小标题啊?!!
原文每一章是一种脑部疾病的题目,下面一行字,简单解释一下这种疾病,然后每一章内部没有小节名称,但是翻译弃用了原文每章的标题换成了一句话或几个词,这些标题是译者自己对这一章的概述。而且译者还给每个小节加上了自己的理解的小题目,这是在干嘛啊?!看起来整本书变蠢了很多很多
还是要好好学英文啊,再次感叹一下
说回《do no harm》,真的还挺好看的,没有那么多神奇的振奋故事,而更多的是失误、错误,如何面对患者如何面对家属如何面对术后并发症如何面对死亡。和那本心脏外科医生的书不同,我觉得可能心脏外科更多的时候是成或败二选一,不太有脑部手术里虽然活下来但是瘫痪了这种后果。于是经过长期工作,两位医生对于治疗、手术、死亡的看法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我最近接连读了一些外科医生的书,读到不同人的不同看法还是挺有收获的
可能我会和Marsh医生的想法更接近一点,就是并没有那么积极,而是算了吧,尽量不要折腾

也不知道本周六能不能大提琴课能不能恢复,哎,我想上课啊!又,听了一段白俄罗斯某个三重奏组合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真好听啊!冬季那个乐章反反复复听了好几遍,我喜欢钢琴、大提琴、小提琴的三重奏诶

轻盈而微醺的快乐

今天晚上真的很快乐,我觉得好久没有那么快乐过了,不是那种温暖的甜蜜的幸福,不是那种厚重的感动,而是一种轻盈的甚至有点微醺的,没有任何附着的单纯的快乐
因为我去听了一场沙龙式的室内乐

看大提琴老师在朋友圈发过这场演出瀚乐集《冬夜探戈》的海报的时候,一方面不知道那天是不是有空,一方面票价也贵过平时买的戏票,略有点犹豫
今天上午去上课,回上周的练习曲,是一个两声部的曲子,老师说他今天正好带了琴,可以跟我合奏,就,虽然是一首傻乎乎的练习曲,但,真的,超级美妙,第一次的时候我几乎听不到他的琴声,因为一听他的声音自己手里就彻底不知道怎么拉了,不过第二次就好很多,听到我的长音的时候他的琴声补上来这些空,我的旋律的时候他的长音衬在底下,就,啊,真的有意思!!非常令人兴奋!!

上完课就非常非常想晚上去看老师演出,发现已经没票了,发微信给老师让他帮忙订了一张票,吃完饭就一个人开心的跑出去看演出。
天气干冷晴朗,走在路上很舒服,一边走一遍就已经是内心雀跃。进来发现是沙龙式的布置, 是那种近距离的不插麦的演出。没有舞台,也并不对号入座, 钢琴和几把椅子在低处,周围是不高的台阶,大家坐在台阶上,基本上就是围坐在乐手周围,落地窗外是外滩的灯光。演出的下半场是皮亚佐拉的各种各样的探戈,一台钢琴+三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啊啊啊啊,十分十分十分带感,那种炫酷啊,现场的感觉太美好了,那些细腻的部分纤毫毕现,而且是未经放大的纤毫毕现。

说起来,我进来的时候觉得第二排不错,而且默默的觉得大提琴应该靠右手边,就挑了个位置坐下来,前面的姑娘回头和我打招呼,啊哈哈哈,是我每次上课的时候我出来她进去的排在我后面上课的姑娘,同门诶!这姑娘和她同学一起来的,她们在读大二,聊了一会,看完演出,我们三个人一起去地铁站。走在路上,我想起十多年前看戏的时候,在中场和barakiel以及豆爸他们聊天,或者散戏了一起去地铁,那时候,我就是在读大学的小朋友的角色,觉得barakiel她们真是成熟的上班的人了呢!而现在,我和小朋友一起看完演出一起去地铁,聊得也很开心,我变成了那个成熟的上班的人的角色了,有一种真是斗转星移啊的感觉,内心小小的感慨了一下

从地铁出来,走在路上,那种快乐还久久未散去,虽然并没有喝酒,但就是有一种微醺的感觉,一路晃回家,我觉得啊,音乐,真好啊,合奏,真好啊,生活,真好啊,emily同学,要。。。加油练琴啊!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很难。网上又一次吵了一遍妈妈带2岁男童上女洗手间的事情,我真是觉得太奇怪了。这有什么可说的呢?不要说2岁了,4岁5岁妈妈带着上女洗手间也没问题啊!毕竟洗手间都有隔间嘛。。。而且不上女洗手间上哪啊?上男洗手间?这些娃裤子都不一定自己脱得下来。。。而且如果是便便呢?马桶也不一定坐的上去。。。
而且也不一定是娃想上厕所,妈妈想上啊,总不见得把幼儿放在外头咯?!
所以,按照某些网友(我都不知道是活人还是机器人)的意思,家长不能单独带与自己性别不一致小朋友出门咯?!
就算有无性别洗手间,在小朋友经常出现的地方也一定是不够用的,为什么你总是看到空着的无性别洗手间,那显然是因为你去的地方主要是大人去嘛
小朋友出门玩耍是权利不是恩赐,小朋友使用公共设施也同样是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婴儿在公共交通上哭闹,家长带着婴儿车上下公交车缓慢,而如果不能让小朋友感受到社会的友善,是大人的失败,并不是胜利

不过话又说话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是个好的意思,但是有很多人吧,对自己的幼也相当不怎么样,如果以幼吾幼来推导如何对待人之幼的话,人之幼大概只想赶紧跑!
还有这么多家长觉得可以打小朋友,如果不打小朋友也只不过觉得因为打了小朋友,他反而会自卑/学习不好/叛逆,他们根本没想过,打人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对,并不是因为导致了如此这般的后果才不对,而是从头到尾根根本本就不对!我本来想说“难道你是因为杀人偿命才不杀人的么?”后来一想,大概对于某些人来说,还真就是这样,想想人类也真是没蛮没劲的

千万不要说,一个人的生命不但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的这句话,听到的人,比如我,只会想说,那我不要了,我还给你好不好

某天看荞麦的微博,说她发现有的人总会在别人讲的故事里带入那个不在场的人,比如说有的人讲自己出轨,和出轨对象这般那般的互动,有读者就会带入这个不在故事里出现的讲故事的人的配偶的感受,有时候有一些人就是没办法直接面对这种“主角”体验,就是会代入/幻想自己是被承受的那一方,又有说到“很多时候我们女的,不是喜欢对方,而是喜欢“他喜欢我”这件事”。我觉得还挺有洞察力的。。。就是我们女的,确实很多时候没有什么主体性,也非常缺爱,over

又以及,翻《游艺黑白》的时候,看到采访席夫(András Schiff),他说到“至于喜欢的合作对象,多数要看曲目,比方说我和来自布拉格的帕诺莎四重奏(Panocha Quartet)合作德沃夏克之后,就很难和其他人合作同一曲目了——他们的德沃夏克是那么真诚、感人且高贵,没有任何廉价感伤。”
我就去找了Panocha Quartet德沃夏克来听,真的,是好听啊!无论是“F大调第12弦乐四重奏(美国Op.96)还是Op.100的小奏鸣曲,都十分好听,有一种质朴健康的氛围,哪怕是忧愁,也是那种身心和谐不拧巴不别扭的感觉,而且这种和谐不是那种天堂啊神圣的和谐,而是非常实在的人间的和谐,有那种绝对不能一边听着一边干别的,而是只能认认真真听完的感染力

历史被掩盖很危险

前两天吃饭的时候又在看《哈利波特与密室》佐餐,然后发现了一个地方很有意思,金妮拿到日记本,哈利拿到日记本,都明摆着知道这个日记本的主人是“汤姆里德尔”,但是他俩都完全不知道,汤姆里德尔就是伏地魔原本的名字,啊!如果知道,势必故事的走向就不会如此了
所以,这就充分说明了,历史啊,被掩盖起来是很危险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都不让小朋友知道,后事么就重演一次咯
再次赞美罗琳阿姨!

最近发现自己比较喜欢小/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而且相对两种乐器比较平衡的那种,会有一种棋逢对手的默契,有应和处,有对抗处,有相互追逐,也有相互弥补,弦乐四重奏就不太行,四种乐器的音色太接近,就很枯燥,如同某种巨大的和谐的单一乐器,虽然也有好听的曲子,但是总体来说我还不大能懂其中的妙处
然后又要说到舒伯特了,前两天听赵晓生的一个讲座,说舒伯特是一个矛盾体,有两个舒伯特,一个是害羞缺爱的舒伯特本人,一个是舒伯特想象以及希望自己能成为的贝多芬式的舒伯特,这俩舒伯特经常在斗争,我觉得,啊!很对啊!所以当初听舒伯特D934的时候就觉得这人有时候对自己满意有时候对自己不满意有时候不高兴但又努力使自己高兴,但有时候又还是不高兴
有的曲子里对自己满意多一点,比如说D664(啊,这首曲子第一乐章好甜啊),有时候不满意多一点,有时候觉得自己这样也不错,有时候觉得,不行啊,要是能写出贝多芬那样的就好了!
还记得彭广林说,舒伯特从来没写过协奏曲,那种庞大的乐队烘托只为了那一个演奏明星的演出形式,舒伯特不大喜欢,扑哧
还听了一个马友友和凯瑟琳·斯托特(Kathryn Stott)小曲子的合集《生命之歌》,不大喜欢,是很美啦,但是钢琴太背景了,大提琴如泣如诉,钢琴零星作为背景出现,听感上觉得有点俗气,但是马友友和她,这一组小曲子的视频倒是都蛮好看的,我觉得是因为马友友的演技好,外加俩人肉眼可见的互动十分加分

下载了一本《游艺黑白》,焦元溥对很多很多钢琴家的采访记录,有挺多挺好玩儿的地方,比如Zoltán Kocsis说“即使是天纵奇才如齐弗拉,也是需要练习才能获得那样鬼神莫测的技巧……他还常常戴手套练……你无法真正感觉到琴键;当你习惯之后再把手套拿掉,触键会变得灵敏一百倍。”然后焦元溥说“他变成钢琴界的豌豆公主了嘛?”噗哈哈哈哈哈。。。。
说起来,我一直觉得钢琴家的音色是一个非常神奇以及我搞不懂的领域,因为我以为钢琴的音色取决于钢琴本身,按下去大家声音都一样,只不过按得重一点就大声一点按得轻一点就小声一点,但是似乎大家都不是这么认为的,大家似乎认为音色取决于触键,即使是同一台钢琴,不同人发出的音色是不一样的,啊!!好高级啊。。。

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

今天吃早餐的时候看到新闻说王文娟过世了,开完庭坐在回来的公交车上,听了一折黛玉焚稿,又一路听下来,直到听完“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挣脱了不离不弃黄金锁。离开了苍蝇竞血肮脏地,撇开了黑蚁争穴富贵窠。”
好久好久没听越剧了,再听依然觉得真是感人啊,想起十几岁的时候越剧《红楼梦》不知道看/听了多少遍,最后一幕是宝玉解开脖子上的通灵宝玉轻蔑的看了一眼,轻轻往外一扔,上面四句画外音齐唱起来,全剧终。
小时候第一次看的时候,经过前面那么激烈的“宝玉哭灵”,以为最后解开来玉会是往地下一砸,愤然而去,看到是如此轻轻一扔,颇为吃惊。长大之后才觉得真的好,不是赌气不是愤怒,就是”我不要了”,“我不想要了”,“你们爱谁谁吧”,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舞台效果和戏剧感受
在公交车上听到黛玉一身病骨,快要不行了,一句“只落得,路远山高家难归”,是小时候完全没留意到的,今天听来也觉得感慨,编剧真是心思细腻,就再怎么样,这里也还是不是家,是“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寄人篱下

又话说,昨天洗澡的时候,在想一个很无聊的问题,哈利波特最后一本最后一章,哈利波特对儿子说,你名字里有两位霍格沃茨校长的名字,其中一位就是斯莱特林的,而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而之前,邓布利多也说,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的分院帽有点太草率了,无非意思就是觉得SS真的很勇敢也很有勇气,然后我就在想了。如果把勇敢的定义是不惧死亡不惧危险,SS当然是很勇敢的,但是我总觉得斯莱特林的勇敢/勇气和格兰芬多的勇敢/勇气有点不大一样
我隐约觉得在斯莱特林那里,实现目的是最重要的,勇敢是一种手段,如果不通过勇敢而是通过谄媚能搞死伏地魔,说不定SS也肯的,是不惧危险的实现目的还是尽量狡诈的实现目的,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在格兰芬多看来,勇敢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我也没办法讲得更清楚,但是似乎能够隐隐感觉到一种。。。差异?
这样说来,邓布利多好像更斯莱特林一点?但是他十分向往格兰芬多吧,就是对于光明磊落的勇敢本身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前两天看到一个关注的姐姐,在微博上说“美好的记忆是我们的“安全乐园”和“避风港”, 在我们焦虑、悲伤、痛苦、绝望的时候,我们想起来这些美好的记忆时,可以缓和自己的情绪,阻止负面情绪不断把你往下拉,它们再次给我们带来愉悦和平静,还有希望。”我一看,这不就是罗琳阿姨说的“守护神”和“摄魂怪”么?!通过想起美好的时光召唤的守护神,可以抵御令人觉得冰冷的“仿佛再也高兴不起来”的摄魂怪,按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快乐的记忆,但是为什么召唤守护神“呼神守卫”还是一个很高级的魔咒呢,我自己随便总结了一下是这样的:在心情很差/抑郁,碰到摄魂怪的时候,回忆起曾经的快乐,其实会觉得好像也没那么快乐,那些快乐似乎也蒙上了一层灰纱,没有那么鲜活,所以要能够看到灰纱之下的明亮的快乐回忆也是很难的
总之,罗琳阿姨真的好会写啊!

今天听了一个Isabelle Faust和Alexander Melnikov版本的D943,也好听的,第一乐章有一种极其紧张的氛围感,起伏对比更明显。开始是听了一个他俩的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和谢林的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很饱满而有激情,很抓人,一听就仿佛顿时知道为什么郑延益说谢林的琴一点点火气都没有。然后又倒回去再听,Carolin Widmann和Alexander Lonquich的版本,也还是很喜欢的,觉得他俩的更内心戏一点。D934还听过Szymon Goldberg和Radu Lupu的版本,还不错,很正,但是很喜欢也没有
昨晚上听了一段很有名的D960,起先听的是肯普夫的版本,挺好听的,第一乐章有一种清泉石上流的感觉,但后来听了里赫特的,则是那种,啊!!好听啊!!

目前看奥运会最大的心得是,撑杆跳可真好看啊!那一场男子撑杆跳实在太令人印象深刻了。若干米(具体是几米我忘了)障碍跑里面,有一个横栏前面是水坑,女运动员前前后后跳过去的时候真的好像一群小鹿哦

D934

这两天老在听这首曲子,听的是Carolin Widmann和Alexander Lonquich的版本,我喜欢这个钢琴诶,第一也不知道第二乐章有一段钢琴真好听啊,真是流水一样,还有一段钢琴和小提琴的问答也很妙,话说我总觉得这首曲子有一种其实不太高兴但是努力想让自己高兴的感觉,当然只是我自己这么觉得,说不定完全就感觉错了,可能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总之非常想知道到底写曲子的舒伯特到底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网上查了一查也没查出来,叹口气

最近还在弹《梧叶舞秋风》,目前弹了80%,最近比较喜欢这种声多韵少的曲子,弹起来更有趣有一点。说起来我觉得弹《忆故人》的时候有一种很爽的感觉

今天坐了很长时间地铁,除了舒伯特之外,听了一些Henryk Szeryng和Ingrid Haebler的莫扎特,好听是确实好听,都说莫扎特有一种天使/孩子的纯真,觉得目前不是很能共鸣(莫非我不够纯真了?!),似乎只能单纯欣赏,如果要被很深的打动,似乎还是要有一些共鸣的?

这两天在读《Young Jane Young》,目前读了三分之一不到一点,还挺好看的,看起来非常轻松愉快,多深刻肯定是没有,就是很读的下去的畅销书,这就已经不错了我觉得

shu最近看奥运看得很起劲,我看也跟着看两眼,最大的心得体会是运动员好流行梳两个小发髻,类似哪吒状,还挺可爱的类
疫情似乎又严重了,各处都很严格,有一种。。。非常令人厌倦的感觉
昨天,娃为了快点洗完澡看电视,两分钟就说洗好了,我问她说用了洗发水没有?她说我挤了,我一闻,头发上一点味道有没有,再问她,她反反复复说“我挤了”,“我真的挤了”,我豁然开朗“你就挤了,然后直接在手上冲掉了,根本没用在头发上是吧?!”这位小朋友陷入了沉默。。。所以!我居然也不能说她不诚实,因为她从始至终没有说自己用过洗发水洗头。。。只说自己挤了洗发水。。。啊!!为什么啊!!为什么在家里要这么严谨啊,杨小恒小朋友,要不然你帮我去上班吧,去你去做小律师好了,我给你下打手?!

小炒肉和大提琴

最近胖了,裤子都明显变紧,要控制一下,想要恢复到55以下,无非就是不吃甜食+晚饭少吃一点,如果有力气再辅之以稍作运动,但是我就觉得好没劲啊,如果不能吃喜欢的食物,还要做讨厌的运动生活究竟有什么乐趣啊?!然后回到理想体重之后,再小心翼翼的维持,依旧觉得很没劲,如果不控制呢,该吃吃该喝喝很快就胖起来,胖起来之后整个人都很滞重,走路活动都觉得笨笨的,也很没劲,横竖就是没劲
而且吧,随着年纪渐长,维持现有体重一定是越来越困难的,就越发觉得。。。哎
因为控制甜食,所以整个人非常暴躁+心情差,连shu都和娃说不要惹妈妈,我看到他俩愉快的吃西瓜,简直要怨S了,shu上网查了一番和我说,100克西瓜里只有4克糖,说吃两块好了,犹豫再三,吃了两块,啊啊啊啊啊,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啊!清甜得无与伦比啊!!!
我从来不是坚持着那种一直不吃甜食,再吃的时候就觉得为什么会这么甜腻,完全不爱了的人,也不是那种小时候觉得能尽情吃巧克力就好了,长大终于能敞开吃就觉得不过尔尔的人,我真的,就是那种,自己喜欢的东西,无论何时吃都由衷地觉得,就是好吃啊!果然是好吃啊!!如果忍了很久没吃了,那就更好吃了啊,而且能随便吃就是比不能随便吃幸福感高得多,我是这种的人,啊!
深深的叹口气。。。没意思啊没意思

本周居然一共开了七个庭,超级超级累,到最后,每次都深吸一口气,假装自己是斯内普,伏地魔召唤毕竟不能不去。。。下周又是四个,然后接受了一些咨询和同学聚会听了一些故事,深感搞不好了,各行各业都搞不好了
何兆武在《上学记》里说“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以上两个条件我统统没觉得,只不过生活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爱丽丝漫游镜中世界》的红桃皇后说“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真想和她握握手!
且不要说现在东西又涨价了,以至于钱越来越不禁花,不赚更多就是不能维持现在已由的物质生活!就算是肉体也是啊,维持体重留在原地多难啊

前两天在路上听了一段 Miklós Perényi和Zoltán Kocsis合奏的勃拉姆斯的第一大提琴奏鸣曲,Op.38,非常有一种风华正茂的感觉,网易音乐上说是2014年的CD,我觉得不是吧,2014年的话他俩都是老头子了诶,然后在豆瓣上看到说是1980年发行的,大概是后来又再版或者转制过,总之,如果说是1980年的话,那感觉就对了!那时候大提琴32岁,钢琴27岁,可不正是青春?!虽然我也不知道勃拉姆斯这么朝气蓬勃到底对不对,但是这一版我确实还挺喜欢,听得人很激动
今天平生第一次去听了大提琴的现场,巴赫无伴奏组曲的1-3,返场是一支《天鹅》,少许有一些片段还不错,但总体我觉得并不太好,音符本身不够清楚?或者整体有点软?没有筋骨?
昨天晚上去云海肴吃饭,汽锅鸡鲜美!shu点了个皱皮椒炒肉,居然有点甜丝丝的,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小炒肉标准,今天他和我说,让我晚上炒一碟青椒炒肉,灭哈哈哈,果然还是我炒的好吃!而我今天听完这场大无之后出来立刻就在耳机里放了一遍自己喜欢版本的大无了。。。和小炒肉有异曲同工之处

前两天看微博有个姐姐说,为什么有人看到加拿大(不一定,可能我记错了,反正就是某西方国家)可以比较容易的安乐死,就觉得应该奋力赚钱,然后去那呢?她总觉得逻辑说不通啊。。。我倒觉得非常通啊!!这就好像是特工的那一颗氰化物(是这个名字么?),有这样的小胶囊傍身,就不那么害怕了,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容易的S的话,活着就轻松多了,就。。。随便活活好了。。。所以奋力赚钱就是为了随便活活(这不就是我么?!)啊,多么的容易理解!

论入戏以及学院派

周一回来并不怎么想干活,结果到了下午事情就很多起来,然后一开始干活儿的时候就说服自己这是在演出,此刻我是在扮演一位劳动模范,结果就入戏了,晚上加班到快8点才离开办公室,觉得做了好多事情,好像一个真的劳动模范!

昨天上午开庭,又是一个共有物分割的案子,又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又是一个不成器的舅舅。。。无新事啊无新事

那天抽了一本《好心眼巨人》的英文版来看,才发现书里有非常多作者自创的单词和谐音梗,比如说巨人说有些巨人只喜欢吃土耳其人,索菲亚瞬间被激起爱国之心,脱口而出,为什么啊?!我们英国人有什么不好啊!巨人说,因为土耳其人吃起来有火鸡的味道啊!又说希腊人不好吃,希腊人吃起来油乎乎(greasy),我就去跑去扫了一眼中文译本,中文翻译说,希腊人不好吃,希腊人吃起来味同嚼蜡,也不能说翻得不巧妙,但是作为我这种读者,还是希望作者严格按照原文翻译,然后加个注释,告诉大家其中的谐音,或者就算翻成味同嚼蜡,也可以增加一个注释说一下原文和谐音。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是本好书,名字翻得很蠢,作者是个男医生,里面屡次提到的H是他男朋友,然而翻译硬要翻成女朋友,第三人称代词,一定用“她”,我只能说一句,呸

最近太忙了,都没怎么听音乐,说起来之前提到Perenyi的舒伯特超好听,就在豆瓣上翻来翻去,看到一个姑娘在一盘专辑的短评里评论说她觉得Perenyi是在世的最棒的大提琴家,我就跑去搭讪,然后这姑娘说她当年上过Perenyi的课,就,啊,豆瓣真是神奇的地方!
还是喜欢听一些熟悉的东西,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已经听得很熟了,听了一版Perenyi的,倒觉得不是太好,在乐队之后大提琴进来,进来的时候觉得处理得和别人都不一样,特别软,但是听惯了进来的时候有那种往上一拎的劲头之后,觉得这么软好像确实是差口气。而且这个乐队也软,听着不精神,话说在南京的时候还听了两段他拉的福雷的大提琴奏鸣曲,仿佛还挺好听的,回来在B站上搜,看到一位叫做Steven Isserlis的大师课,听了一段,这位看起来神神叨叨的,倒还蛮好听,是那种还挺可爱的神神叨叨
继续说回Perenyi,豆瓣上的姑娘说,他“非常学院派的演奏法”,然后我就想到家里有一盒1994年出的CD,一个拼盘,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最后一首是刘丽和陈涛的琴箫合奏《平沙落雁》,小学高年级也不知道是初中的时候,就被深深的迷住了,这么多年搬家都带着,非常中正平和典雅的审美趣味,当时还觉得他们合奏之间的默契尤其令人沉醉。去年在B站上发现了很多很多他俩近期的合奏,也才知道他们是夫妻,目前都在纽约,在B站的视频里有弹幕说“学院派”,哈,原来我喜欢来喜欢去喜欢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啊?!!又说起来,中国民乐里我觉得并没有和声这种概念,但是琴因为有手走音,手走音多的曲子,也是就所谓声少韵多的曲子,比如平沙落雁,就特别适合琴箫合奏,极其互补妥帖
我在想,提琴奏鸣曲往往都配上钢琴,钢琴是颗粒状的音,提琴听起来可以是不断的连贯的线状的音,而在中国京剧里面,胡琴要配月琴(弹拨的颗粒状的音),琴要配箫,其实也都是一样的道理,真的。。。大概就是人同此心吧?
接着说合奏,上次在豆瓣上看到锦瑟说,有的四重奏组合,四个人音乐上非常合拍,但是彼此关系很差,非常不对付,我其实挺难想象和一个关系很差的人能够工作配合默契的,就。。。好神奇哦!

下周日可以去现场听一场大提琴的演出了诶,不知道会不会喜欢,还想着要去试试看学一学,说起来真的要给自己找点少许形而上一点的快乐,啊!

不懂也可以瞎说说呀

如我这么不懂的人,听曲子基本上就分成4类,一种就是啊,好听!不仅听完了,甚至有的地方或者整首曲子会回去再听一/二/三/四次;第二种是,好听,完全能等进度条走完;第三种就是,啊,不知道在搞点什么也不难听,进度条也不长了,不如就听完;第四种则是,额,不行不行,关掉换一首吧。
看戏有所谓人保戏,戏保人之分,有些戏就是比较讨好,基本上谁演出来都还能看,曲子里面我觉得Schubert Arpeggione Sonata D821算一首吧,大家演奏起来都不难听,可能是曲子写得美?前两天在B站上翻到祖克曼的中提琴版本的舒伯特这首,也非常非常好听,然后就去找祖克曼,发现是小提琴家兼拉中提琴,听了一段《春天》觉得好听诶,有一种清秀又松弛的感觉

这两天在网上听来听去嘛,有一些现阶段很喜欢的曲子,要记一笔
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6-118,尤其是Op.118的第二首和第五首,第五首最后一部分真是有一种广阔疏朗的感觉,非常好听。因为曲子短,乱七八糟的听了一些版本,包括张昊辰啦、鲁宾斯坦啦、席夫啦等等,目前最喜欢一个叫做亚历山大·隆奎奇(Alexander Lonquich)弹的,啊,真是十分好听,当初打开这个版本是因为看起来最全,看这位走上舞台穿得好像厨房大师傅哦,结果一坐下来那么好听的!
记得郑延益的书里有一篇写拉小提琴的齐默尔曼,那时候齐默尔曼还是个小青年,郑曾听过他和朗凯什的莫扎特,觉得非常好,有一种真诚的赤子之心,然后接触之后对两位都印象极好,又评价他和搭档朗凯什之间天衣无缝合作默契极了,完全是水乳交融,还说朗凯什未必会红,但是齐默尔曼要再找到这样水准的搭档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珍惜云云,然后我去找了他俩的莫扎特来听,确实是非常好听的,但是莫扎特的曲子好像一直没有特别打动我,我想说的是,刚刚为了写这篇记录,我去搜了一下隆奎奇,才忽然发现他就是郑说的朗凯什,啊!!!!

说起来勃拉姆斯的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Op.108,尤其是第二乐章,超级无敌好听,有一种心被揉来揉去的感觉!第一次点开的是谢林的版本,极其无限剧烈好听,小提琴音色美得不行,居然一遍听完立刻重听了一遍。然后搜到祖克曼的版本,并不喜欢,觉得第一乐章仿佛不是很流畅,又看到有著名的奥伊斯特拉赫,直接去听了第二乐章,也不很喜欢,觉得揉弦揉的十分晃,有一种晕车感

也许第一次的曲子大概很重要?初恋是很难忘掉的?或者也有可能是直到听到一个喜欢的演奏,才会喜欢上这首曲子,以至于这首曲子就和这个第一次听(其实不是第一次听,而是第一次听完并喜欢)紧紧联系在一起,很多时候就有点难抹去,比如说齐默尔曼(弹钢琴的齐默尔曼)对于我来说就和《悲怆》在一起了,居然听了鲁宾斯坦的《悲怆》都没那么喜欢。。。

目前喜欢的曲子还有,
贝多芬的第三号钢琴/大提琴奏鸣曲(Op.69)(好像谁得都好,但是杜普蕾和贝多芬特别配?都是情绪起伏很大?)
舒伯特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D. 929(蛮好听,但还没有发现特别震撼的)
布鲁赫《晚祷》(因为曲子不长,这个听过一些版本,都没觉得特别记得,直到听到1994年哈雷尔的版本,才被震住)
圣桑的天鹅(这个曲子容易变得很俗气,但是斯塔克的蛮特别,非常清冷)
古诺的圣母颂(马友友和Kathryn Stott,马友友这一组小曲子都特别温暖)
勃拉姆斯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喜欢我喜欢的这几首勃拉姆斯似乎都有一种中年人的赶脚,正气里面有很微妙的一些旋律非常动人,仿佛都蛮好,挺喜欢Perenyi和Kocsis1990年一个录像版(这大概也是属于这个曲子的我的第一个版本?)
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仿佛大家都拉过这个曲子吧,有无数个版本,最喜欢杜普蕾的)
德沃夏克四重奏美国有一种非常非常民谣风的感觉,朗朗上口,听的是普拉斯科弦乐四重奏团的,别的还没有听过。
我发现目前会比较喜欢在10分钟-30分钟的曲子,太长了好像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太短的也确实不够铺陈

另外,听了很有名的《死神与少女》和《鳟鱼五重奏》,目前完全没感觉

市民音乐会

买了两张大提琴演奏的票,其中一场是市民音乐会,票价从30-80不等,深感在魔都做市民还是蛮开心的,而且曲目很喜欢,有舒伯特的A小调阿佩乔尼奏鸣曲,这首实在太美了!
想起来那时候去嵊州干活,路上听彭广林介绍舒伯特,屡次听到“这个旋律,好听啊”,但我完全不知道好听在哪里,反而昏睡过去若干次。好像忽然就不能说懂了吧,起码是觉得,是好听啊!
说不定喜欢什么,对什么有感觉真的是会变的

夜深人静对着ipad听看视频,昨天听肖邦,不怎么听得进去,听了一会会就关掉了,然后听了贝多芬的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好听诶,仿佛一遍都没听够似的
什么能打动内心这真的是个玄学啊

还买了一场是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洗澡的时候在想这个第六首组曲真的有一种辉煌在里面,中国音乐也好戏曲还好,完全不缺乏悲伤、喜悦,刻骨铭心,悠然自得这些人类都共通的情感,但是好像没有“辉煌”这种东西,这种东西并不是单单气势宏伟而是有一种明亮在其中

说起来,翻了一本叫做《春风风人》的乐评,里面作者认为“二流的演奏家录音比现场好,一流的演奏家录音和现场一样好,大师现场比录音还好”,录音是可以修补可以美化的,但是可能我的大部分音乐审美都在是戏曲中建立的?我觉得现场就是最好的,二流的演员录音比现场还不可取,因为录音虽然可能没什么瑕疵但是也没什么趣味啊!现场会有一种活泼生动在,哪怕是戏校的小孩子,现场都尚有可看的地方,他们的录音应该不会有人去听吧?即使不考虑舞台表演的部分,戏校小孩子的演唱会我觉得应该也是比录音更能看。因为现场虽然会有瑕疵,会出问题,但是有观众坐在下面,你的表演直接面对的是这么多人,我还是相信和在录音棚里是完全不同的,会更激发出一些生气的
所以我对录音品质这种并不是特别特别在意,对耳机音响也不是很在意,甚至有些音响我觉得是过于修饰了,反而没意思,毕竟听梅兰芳余叔岩什么的,就是这种音效了,但是也毫不掩盖风采

意外发现了一个氛围很古早的论坛,很多人分享小提琴学习的林林总总,除了琴童家长外,更多就是退休老人家了,完全没有网络语言,有人的网名叫“老知青”,有人写了一篇退休后学琴,有人跟帖说“退休学琴是好事,既是老有所为,又是老有所乐”。
还有个有意思的是有个澳洲的姐姐,学中提琴,其中有一句说“在Coursera上学了点数学,觉得上班动脑子晚上再动脑子太累了,就决定学学音乐”,哈,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爱学习的人!然后被问起是什么信念可以支持这么久(她学了4年吧),她回复说”入门的时候遇到了个好老师,让我再很短的时间内就到交响乐团里去玩,在乐团里每周排练就有动力好好练琴。通过乐团认识了很多玩音乐的朋友,感觉开启了一个新世界。去年年底换的老师帮我改掉了很多初学者的动作,拉琴更有专业范儿了,再今年参加了好几个拿钱的表演,上礼拜还在悉尼歌剧院表演了一次,练琴就更加有动力。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去参加我两个老师都参与的乐团 ,还有就是能在现在的乐团独奏一次”,上下文来看,这些乐团就是一些社区乐团啦,然后演出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闽商音乐会”什么的,但是我还是觉得,啊!看着真好啊!非常令人向往而羡慕。
又话说,最近在B站上东看西看,对频繁的大量的用网络语言,一直都不是特别喜欢,有人讲古典音乐,讲得也不算特别次,但是一定要用最流行的语言来讲,“按照德沃夏克的好基友勃拉姆斯的话说……”就,没啥必要啊,讲得清晰有意思,并不是一定要用这样的语言的,说起来现在最喜欢的up主还是“音乐家的无聊人生”,真的是很不错啊!

昨天在开始读《she said》,不是特别好读,可能大部分英文书开头都不是特别好读,因为还没有适应作者的行文习惯,目前看了13%,就觉得,这些男的啊,实在太讨厌了!

前两天脖子和肩膀疼,shu帮忙按摩,基本上按下去的时候是很舒服的,但是随即就又疼起来,效果根本无法维持,然后就跑去做美丽芭蕾之小鹅飞飞飞,居然做完之后就哪哪都好了,完全不疼还不说,后脖颈处还热乎乎的,准备还是要每天都做一次,13分钟换一个好肩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