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和教学

我之前一直认为写字/书法这种东西,是不太可教的,可能区别无非是哪个老师自己字写得更好,以及更能一眼看出你哪里不好,杨小恒之前去上写字课,跟着第一个老师的时候,每次都肉眼可见字都在提高,有几次提高得非常明显,我还以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结果这位老师换了一个机构,来了一位新老师教她。于是,在新老师的指导下,立竿见影的每次每次都毫无进步。。。杨小恒自己都说,字好像更差了。。。然后我们就课时上完没再续课了
所以我这才知道会不会教真的差别非常大
她当年去上围棋课,启蒙时候的老师就不错,她水平也有兴趣也有,可惜这个老师只上启蒙,稍微进步之后换了老师就不太行,而且围棋道场还经常换老师,就没学下去

所以我觉得教学是非常影响学生的,换成学科来说,就是老师好的话,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总能上个普普通通的大学,当个普普通通的工程师
对于这种程度的成就来说,勤奋和天赋所在的比例不大,反而只要老师好,学生不太差就能达成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教育其实没有什么教育培养这个功能,而全在筛选,本质就是通过海量的人口一层层筛出来,筛出来之后,不把这些天才(无论是勤奋上的天才还是灵气上的天才)变差就不错了,学科类教育是如此,各种艺术体育更是如此

之前我看锦瑟的文章,深得我心,她认为国内小提琴的教学,经常就是把演奏表现力扔给天分扔给模仿结果。而且很多时候强调基本功,小朋友姿势规范,样子好,但是完全没有表现出应该有的声音。因为没有什么人告诉小朋友,样子是为了声音服务的,让小朋友一点点调整动作姿势,找到好的声音,用寻找好的声音去引领小朋友。首先要学会听。而听,也是有基本功也是会一点点进步,也不是此刻你听不出来你就永远也听不出来的。很多人都说先技巧后音乐,这完全不对。音乐表达也要学习,也是一步步来的,是和技巧同步的东西。老师要帮学生把表现结果的欠缺翻译和拆解成一步步的技术问题,老师最关键的作用就是这个分析拆解能力
而且很多东西是有更细节的技巧的,比如说一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拉得不匀,怎么才能拉得匀,用前附点、后附点的方法练就很容易练得匀,但是如果老师没有说,你就不会,你就事倍功半

而,对于我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准备买个新琴啦!!

奶fufu

妈呀,打出这三个字我都觉得屏幕变腻了,最近再看各种装修的帖子,装修这件事也是颇有时代感的事情,早年间流行过美式田园风,地中海风,最近流行的是法式奶油风,到处都是圆润圆鼓鼓的“奶fufu”
第一眼看着还行,但是多看真的很腻,看着仿佛大家都压力很大,都很想回家当宝宝
以及我完全不喜欢家里有某一种一眼能看出来的风格,又不是主题摄影工作室

说起宝宝,那天我看微博上有人说,我们的女的就是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到被动的,无奈的,道德高的那一方,有个人写信来讲自己跟一个男生的暧昧和纠结,但是评论就会纷纷代入那个根本在故事里没有出现的女朋友。我突然get到,为什么刷手机的时候老是看到那种小说推荐有一种很常见的叙事就是“被伤害再被拼命补偿”的模式,怎么说呢,被伤害是熟悉的能代入的,被补偿是能提供虚幻的满足的
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思路也非常东亚宝宝,很多小朋友读书的时候被家长搞得会产生过,我要是被你们搞死了,你们会不会内疚这种心态
我最近今年的心得体会就是,不会,大部分人只会觉得你是个不结实的弱鸡
是儿童的时候觉得如此被动也就算了,变成成年人了,还是要朝有主体性的方向努力的
其实这种没有主体性还有有很多变体,我经常在一个全女生的论坛上看到“这样算不算控制?”“这是不是PUA”,就,我们女的,仿佛非常追求那个有理有据,那个有道理,也就是你是被评价的一方,其实没意思的,我们不是被评价的那一方,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这句话我们女的真是应该要每天朗读若干次

又,昨天和shu说,看起来我不怎么爱花钱,其实学琴两年,琴+学费也约等于每年买一个奢侈品包了。。。而且最近特别想的是换琴,周末去试琴试得太难忘了,为什么贵的琴和弓有那么好的操作性啊,我看知乎上有个姐姐写小提琴的弓,说好的弓跳弓特别容易做,她学琴3年,跳弓总是跳不好,准备去换弓子,试了一把3500美金的,说简直成了精,挨了琴弦就开始跳,笑死我了
所以说,想花钱还不容易么。。。
虽然可能有了好的装备,我大概就能发现说到底还是人不行了。。。

青森苹果

青森苹果可真好吃啊,是松脆的那款,清香又酸甜
贝贝南瓜掏空了做布丁可真好吃啊,布丁和南瓜不分彼此,湿润香甜又温暖
刚刚拆封的麦提莎可真好吃啊,非常脆
栗子、橘子们可真好吃啊
十一就在家里过了吃吃喝喝睡睡觉练练琴看看小说的8天,快乐无边
虽然某一天早晨起来杨小恒说她做了一个噩梦,梦到老师了,我说我梦到当事人了。。。。

假期里读了几本书头,都没读进去,后来读《Symphony of Secrets》倒是读进去了,读了一大半,好看的,悬疑+音乐+破译,悬疑是那种寻宝解题的模式,不太吓人,略微还带一点点言情,总之算是可以逃避一下现实生活
学琴两年了,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只想天长地久拉下去~以及,都怪杨小恒不好,她找了一个很不错的线下笛子老师,总是能看出很多细节,就让我想啊,我这一直线上上课行不行啊?会不会我有很多地方都不对,只是老师没发现啊?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往直前啊?一句话,我真是全方位三百六十度干啥都心虚啊我

前两天到了一笔理财的利息,1500,想想年化居然才2点几,但是不劳而获的感觉就是好啊!
前几天看了一个版画画室老板的豆瓣,说, 有一种连锁反应,正在慢慢发生,首先是中段的700元左右学习一天的铜版画课已经彻底没有人关注了,而且并不是原来花700的学员转向消费240或者99元的课,是咔嚓一下200和700都不来了。但也伴随着另一种消费心态的崛起,是原来只占小比例的一些同学,他们更倾向于700都花了不如学个三千五千的心态,甚至愿意九千1万多的系统学习长期课
我觉得这个观察还蛮有意思的诶,可能大家都破罐子破摔了,其实买几万的课也是一种“不过了”,对自己好一点的破摔呀

大环境

最近天气真的好差好差,倒是不热,每天也就30度上下,但是非常非常潮湿,每天室内湿度都超过70%,时不时会到80%,走在室外动不动就下雨,所有路边的砖块都在长青苔,不仅空气很滞重,而且滞重的空气里大概充满了各种霉菌和过敏因子
我觉得我身体也很差,每天到了下午就时不时会低烧,喉咙一直感觉很毛糙,那种感觉就是每天每天每天仿佛都在感冒边缘,鼻涕呼啦啦的时候就靠开瑞坦,头疼得不行的时候就靠散利痛,温度上去就靠幸福科达琳
娃也是这个样子,shu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且睡觉也睡不好,晚上睡得不沉,起床也完全没有神清气爽的感觉,每天都恹恹的,下午一杯接着一杯喝咖啡续命

我和shu说,按理说,我一天8小时以上呆在空调里,空调毕竟还是蛮干燥的,小环境按理说还可以,但显然我还是很不行,可能因为我是弱鸡,但反正对我来说,只是小环境好是远远不够的,大环境就是会很大影响到我

这么想来,不仅自然环境,精神环境也一样啊,工作家庭业余生活都还可以,但是还是远远不够,政治大环境就是会很深的影响到我

西西里舞曲算是过掉了,但可能主要是虽然也不咋地,但目前没什么更好的可能性了,开始搞布列瓦尔的一首F大调协奏曲,回到巴洛克曲风,三连音真是一种很难搞的东西,啊!但是靠死命练习感觉是能练好的,而西西里舞曲就玄妙很多
买到了Steven Isserlis票,几个小红书上的业余大提琴大龄琴童准备提前一聚,还挺期待的类
还买了《冬之旅》的票,准备去听一听艺术歌曲这种门类

今天在地铁上看了一段1976年马长礼的彩色《珠帘寨》,当时是大boss要看录过一批这种东西的,就,人家给你们看的,和人家自己看的是不一样的,人家自己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以及,确实是挺好看的,唱作俱佳!

情绪价值及其他

话说某天在小红书上看到收了不少学生的一位大提琴老师示范的《天鹅》,真的,她的天鹅甚至比我的都好得都有限,实在是太不行了!还是有点震撼的,震撼倒不是来源她这么不行还收学生?!而是来源她这么不行显然还并不知道自己非常不行

在小红书上刷各种各样的人拉大提琴,有的小朋友虽然技术一般,但是明显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试图在琴上体现自己的想法,虽然可能她想要的弱虚掉了,她想要的强有点炸,但是是有想要表达的东西的,而有的小朋友就是拉琴机器,真的就是莫得感情的拉琴机器,真好奇这种东西到底是不是天生的

周末换了弦,新弦都好的,强弱很容易做出来!感觉versum比绿美人更暗一点,或者说更厚一点,虽然没想象中的甜润,但也还挺喜欢的!

上周六带娃去找了线下的笛子老师,说起来听娃吹小放牛听多了,一度让我觉得,大概这首曲子就是这样吧,没什么特别好听的。。。结果,听老师一吹,特别是那一声高音弱吹的时刻,我一下子汗毛都立起来,太美太美了,眼前仿佛能看到画面,那种田野的绿,远处的山和云,所以,不是曲子不行!这种美,就是我们中国人毫不费力就能懂的美,是我们的本能,是刻在肉体里的东西

前两天出去干活,听了一期讲《白色巨塔》的播客,《白色巨塔》是去年封控两个月的时候在家看的,片子是好片子,也有让人眼前一湿的地方,但总体来说我觉得非常压抑,让人看了很不高兴
每一个人物我们东亚人都太能理解了,尤其是财前和东教授那种亦师亦父的抗争和亲近,东教授的傲娇和落寞,太容易理解了,而每一个非主角也都很出彩,无论是柳园还是龟山君子,我都懂啊,但就是觉得很没意思,因为里面的那种等级感,那种上位者和下位者之间的权力鸿沟和赢者通吃的社会氛围
怎么说呢,《疼痛难免》里面,洛哈特医生有超级豪华跑车,小医生过着累到死被压榨的生活,但是就没有那种等级下的压抑
那种东亚式的,对上司提供你的时间和劳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双手恭敬奉上你的情绪和你之所以为人的那部分,无限敞开供应情绪服务,实在太变态了

昨天在读《The Feather Thief: Beauty, Obsession,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Heist of the Century》,里面有一段,说天堂鸟它们当初从澳洲和新几内亚有路桥的时候到了新几内亚,然后随着海平面上升,路桥就没有了,两个大陆就分开了,天堂鸟在新几内亚没有自然界天敌没有人砍树猎杀,所以根本无需掩藏自己也无需发展防御机制,而且水果很多,吃得好,所以!它们就长得艳丽无比,而且还花很多时间平整地面,跳非常耗时非常繁复的求偶舞,我就跑去和shu说,啊!原来不焦虑不恐惧才能长得好看啊!不焦虑不恐惧文艺活动才能搞得好啊!

2022年的威力

可能是我特别迟钝,可能是人人都怀着同样的伤痛但是闭口不言,总之直到近日,才觉得2022年威力显现出来
经历过经历过半夜骑车去医院做核酸然后一天刷8遍结果,莫名其妙刷着牙,警察来家里敲门说封楼了的早晨,经历过所有的店都要扫码的逛街,经历过2个月封在家里看小区里树渐渐变绿的春天,经历过短缺经历过不敢计划未来经历过被剥夺被蹂躏毫无尊严。。。那就不可能和没经历过一样

西西里舞曲还是不好,老师说要柔软,可是我现在已经没有这种东西了啊
如果有一些柔软的感情不好意思表达,或许可以寄托于音乐之间,可是没有这种东西了那该怎么办呢?
现在遇到的仿佛是一种新款困难,就好像我自身的某一些功能丧失了

说回到练琴,我以为运弓平稳力求一弓里的音没有音头就不错了,可是一弓里即使能勉强做到平稳,但开头的音还是有音头,因为没有一种轻柔的进入,而是生硬的开始,按照老师的话说就是右手给的太直太白,以及没有起伏没有荡漾的小情绪,用平稳运弓是救不了的
为了说明一个音的开始究竟应该如何展开,老师拉了海顿C大调开头的第二句,超级超级美,真的,这个曲子我听无数已经挺高级的琴童拉过,但绝大部分都不行,笨头笨脑的,而老师就有那种徐徐展开的情绪,是初醒的雀跃的欣喜的生动的,是拉开窗帘一晃眼后的探头探脑,是雪地上的一串小脚印和远处若隐若现的笑声

周日下午坐在房间的木地板上看《爱乐之城》,很套路的片子,但是也还挺好看的,看到最后还是眼睛一湿,就,那些没有选择的路啊,他们到底通向哪里,是不是仍然到达此刻还是生活就会真的不同?
昨天下午去银行办事的时候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时候真的是被感动了,感动的点并不是小提琴的歌唱,而是小提琴的歌声被乐队温暖的托住
于是,踏实的不焦虑的感觉被安全的托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总之,到最后,我决定换根弦

紧绷绷

昨天看了一点卡普松的大师课,(再次深感,不要学英文,而是要用英文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两个女生,开头看是一个女生拉我喜欢的勃拉姆斯第二奏鸣曲,我就看下去了,这位姑娘真是非常紧张,就觉得她放不开,我看卡普松也一直会说到某个音tense/intense,某个地方衔接得too early,有的地方应该是非常平滑的一条曲线,但曲线里面这些音她会有明显的音头,就不太好,连我都听出来,卡普松也说了很多次某个音don’t accent之类的,我想说的是,看着她,我一下子就领悟到了自己,老想着不要有音头,老想着很连贯平滑,这么紧紧张张的拉,这么放不开来,一定就是有音头的,一定就是不能连贯平滑的,要做出弱和轻,非常tender并不是靠紧张兮兮,紧张就会绷住,绷住就僵掉了,就会完全不流动,没有弹性,在曲子里紧张可以变成激昂,但紧张变不成tender

另一个姑娘,就放松很多,不仅放松,而且更有内容,硬技术我觉得不见得比前面一个好多少,但是听起来就舒服很多,我还没看到卡普松上课的部分,只看了她的演奏,觉得是有一种感染力,是想要告诉你点什么,想要和你分享点什么
所以,我特别直观的感受到,自身的状态是会影响到音乐表现的,不可能能以很紧张的情绪和身体状态演出特别流畅宽广的效果,举重若轻必须得你真的觉得轻,觉得重而做出轻松状是不可能的,表现不出来就是你没有,一点做不得假
拉的不好听,有的时候是硬性技术不够,有的时候是一种玄学,但是真的是存在的玄学

西西里舞曲可真好听啊,有一种夏日夜晚的感觉,是夏日的水汽和馥郁

我昨天有的没的不想干活,跑去看琴弦测评,很有意思的是发现,很多维度是对立的,比如说你想要的效果是bright是1分warm是10分,你想要几分?比如说pure & clean是1分rich & complex是10分你想要几分?比如说broad是1分 focused是10分,你想要几分
thomastik公司对于他们的琴弦真是有无穷无尽的标准和分数,从对初学者友好还是对独奏家友好,从可操控性好还是稳定性好,从灵敏还是抗压,从残响时间到生命周期,从左手软硬要弓子反馈,每款产品都有从1-10的分数,看得我目瞪口呆

天鹅

话说天鹅长得这么大个,它们到底会不会飞啊?他们是只能优雅的划划水,还是还能优雅的飞起来?飞起来是不是和大雁差不多?但是我也没见过大雁就是了
总之,我的天鹅取得了巨大的提高,自己都觉得有点好听了,有一些平静和舒展的感觉了,而激动的地方,宽广的地方也能做出来,昨天上课也被老师表扬啦,说慢板的处理比以前好太多,啊!我也觉得自己好厉害啊!!

主要是我上周发现了音箱的妙处!之前模仿录音跟着拉,如果直接用手机放声音,自己一拉起来就完全听不见,于是就戴了一边耳朵的耳机,一边耳朵听录音一边耳朵听自己拉的声音,但这样其实仍旧不是很听得到自己的声音,而且因为要对着耳机的里的声音,难免有点拉得有点局促。能对齐节奏,连音准都不见得能对齐,所以除了跟着录音多拉几次节奏确实能有提升,但其他方面提升不多
后来我想,不是有音箱么?就把shu的音箱拿过来,音箱声音可以放得很大,在此情况下,自己怎么大声也不会不好意思,于是自己跟着拉声音也能放的很大,会有一种完全放开来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处理,就变容易了,毕竟整个尺寸变大了,就好像写大字?总是要写好大字才能写小楷
而且有钢琴伴奏,音乐性也能靠着钢琴带一带,这么一来二去,加上非常注意保持右手的平稳,就真的进步蛮大的
说起来有钢琴伴奏的感觉真好啊,而且我梦幻曲还是和阿什肯纳齐一起合奏的呢

我接下来要搞福雷的西西里舞曲了!这是一首我挺喜欢的曲子呢,非常期待~~
昨天老师还提到说也可以拉福雷的《梦后》,我大为吃惊,这已经是我可以搞的曲子了么?!!我后来想想,还是从西西里舞曲搞起吧
提到《梦后》,这是一首艺术歌曲改编的曲子,然后我洗澡的时候就忽然想到很久很久以前,还在海口读初中的时候,大概是初一吧,和一个女生回家顺路,在路上时常聊天,有一天她和我说,她意外听到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可真是好听啊!说她努力学了《鳟鱼》,在桥上她唱给我听,那是徐怀钰的时代,是李玟的时代,至于舒伯特,我那时候当然完完全全不知道这到底好听在哪里啊?!
但是放学路上的这个场景我真的是记到现在,一个边陲小城(?),一个一点不洋气(?)的本地女生,忽然有一天被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迷住了,有点不可思议

在海口的时候觉得特别明显,我们这些大陆背景的小孩儿和本地小孩就是不太一样,普遍来说,我们这些大陆背景的小孩成绩更好,更熟悉主旋律的文化,别的不说,起码我们普通话就更好很多,但是初中班上有个本地女生,她看起来完全不是我们这款好学生的样子,日常也是和本地成绩不好的女同学们玩在一起,但她就是成绩很好,数学尤其厉害
这些女生,说有特别了不起的天赋,我觉得也不至于,那种超级巨大的天赋不论在哪里都会闪闪发光,根本不可能看不见。但是对于稍许有一些天赋的孩子,如果有更好的机会更好的资源尝试更多的东西,真的会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吧?
可能无论是哪里的人类,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类,智商和天赋分布都是差不多的,但是有一些地方能出更多厉害人物,有一些时代能出更多厉害人物,就,只是天时地利的发挥出来了,而其他地方其他时代就是埋没了这些人,也许顶尖的万里挑一的人是埋没不掉的,但不那么顶尖的,千里挑一的人尤其是女生,可能就埋没了

反思怪

我觉得我们女的可真是爱反思啊,这是我最近在某个小众的女性论坛上闲逛的心得体会。起先是有个姑娘问,我就是对很男凝很迎合男性的那种视频觉得很arouse,但是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就很困扰等等,另一个姑娘说,我比你还糟糕,我是对女性被强迫或者sm的东西很arouse,但是觉得太不合适了,女权主义者怎么能这么想呢,一来二去,再也不能快乐看porn不说,也没找到新的快乐
我就跑去留言了,我说我觉得女权主义是让我们更自由的,更为自己的不舒服找到理论依据,是理解这个世界的角度,而不是让自己多一重爹,找点快乐已经很难,好容易找到一点还说服自己这种快乐是不对的,未免对自己太苛刻。。。只要不要伤害到真正的具体的人,看点文字看点漫画,实在不算什么!不过说归这么说,但其实我也困扰过。。。
题外话,大部分时候女的写的黄暴比男的写的好看,还是挺能看出区别,虽然大家都是黄暴,摊手

后来又看到有姑娘说,打扮得好看一点,是不是就是顺应了男权社会,就是“服美役”,怎么区分是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扮还是为了迎合男的而打扮?我就觉得这都是什么问题啊这都是?不用区分啊,为了迎合男的而打扮也可以是为了自己开心,男的喜欢我我就开心也可以嘛,或者为了生活得便利点打扮自己也没有什么问题啊,姑娘们真是严于律己外加严于律人,要让自己符合某一个好的标准

我觉得,女权主义不是为了让我们区分出谁是更高级的女性,不是一个评判工具,而是相信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女权主义要告诉我们的是,你这么差是因为社会/家庭给你的支持太少了,是因为你被不公平的对待了,你的感受是有出处的,你想要的东西都是合理的,你得到的好待遇都是应得的
不要老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合适,我们这么遵纪守法可合适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男的那种理直气壮的精神啦?!

在荞麦那里看到投稿说,男朋友不同意过年轮流回双方家怎么办。我觉得这是两个问题,1)不同意双方一起回女方家,2)不同意女方回女方家。关于1),那确实没什么办法,毕竟不能绑架人家,所以只能威逼利诱说服他,拿出搞客户的那一套咯;关于2),你自己回啊,为什么要得到男方许可?

这就是我发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女的,或者说我吧,会莫名其妙的觉得一件事情需要得到“许可”才去做。而男性的思路是先做,被叫停了再说。回到上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得到男方的许可,往往是为了避免可能的冲突,为了避免男方不高兴,下一个问题是,我们长期以来往往很回避冲突,而且觉得要对其他人的负面情绪负责
其实这样没什么,如果清楚的知道,我想回自己家过年这个愿望是5分,但是我害怕冲突怕男方不高兴,这个分数是10分,因此,我选择不回自己家过年。那也行,就是,诚实面对自己,没必要用传统就是这样的啦,我是对他好才这样的啦,这样才体现我的高风亮节啦等等来糊弄自己

我想说的是,在最近的观察和学习中,体会到,碰到一件事情,首先要提醒自己,我并不需要许可才能做,如果我不做,是因为我选了不做,我之所以选择不做,原因可能有很多,要诚实面对
虽然这样也并不解决什么问题,但是,我觉得识别问题有时候已经是一大进展了

又以及,我突然在想,为什么似乎男的比较容易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那么理直气壮,因为他们生下来的那一刻,就已经是家族之光了,已经是挽救了一个没有儿子的低人一头的家庭了
但了解就可以学习呀,就可以对自己好呀,就可以每天告诉自己八百遍,我最闪耀的我运气最最好,我最最厉害,我的存在就是价值,就算没价值谁也干不掉我,我每天依然吃好喝好,耶!

反问句

网上最近反问句的风气很盛,而反问句是语气让我很厌恶的句子,每次看到都忍不住要翻白眼,小红书上还尤其多,于是刷小红书的时候我就仿佛一直在翻白眼
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几种:
难道不是AAA嘛?就我一个人觉得AAA么?我怎么就觉得AAA呢?AAA了解一下?有没有一种可能是AAA?
每次我都在心里说,对,不是AAA,是就你一个人觉得AAA,原因就是因为你是傻子而别人不是
这种句子看多了我都担心自己会变傻

太奇怪了,大家就不能好好说话么?
我不当心吼杨小恒,“桌子又不擦,你就不能先擦一下桌子再去玩么?”的时候,吼完我都还觉得心一虚,应该好好说“去擦一下桌子”,而这些人这么大剌剌的和网友说反问句难道就不觉得不合适么(对,此处也是一个反问句)?

最近意外发现拉威尔的钢琴三重奏很好听,就是单纯的很好听,我反反复复听了好几次。又发现,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也蛮好听,第二乐章开头的管乐部分很美,很美
看到有人说,音乐剧是演戏的人会唱歌,而不是唱歌的人会演一点戏,我心想,哦?这个我懂,那就和我们京剧昆曲很相似了嘛,是演戏第一,万一嗓子不好,比如周信芳啊程砚秋啊也还是有出路的!所以啊,音乐剧说不定还挺合适我?是可以无缝欣赏的新文艺种类?确实剧院魅影和伊丽莎白我确实还挺喜欢?

《Line of Duty》第二季也看完了,真是觉得人人都有一摊子破事,啊
不想上班想放假,没啥活力啊没啥活力的,不知道是不是天气太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