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八道

今天去金山,一个十分十分遥远的所在,约等于出了个短差吧,在大巴上听了两期播客,主要是对目前的消费和消费品分析的,播主是前券商首席,每期有不同的嘉宾对谈,这个播客我很喜欢,觉得非常有意思,很多分析都颇有洞见,而且因为播主是个女生,很多地方就是会让人觉得,我懂!怎么说呢,我觉得我对思想层面的讨论,文化类的讨论的兴趣越来越小了,我觉得人们到底是怎么样的人,现在的人们的想法到底是怎么,现在的人们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和真实预期到底是怎么样,所有人们是怎么说怎么表述的都是经过矫饰而扭曲的,真正能看出来这些的只有,大家的钱到底是怎么花掉的,钱的流向是怎么样
就,我越来越觉得,每一次具体的选择,就是一次对人物真相的揭示,不要看怎么说的,要看怎么做的

《剧院魅影》在深圳开始二次巡演了,小红书刷到许许多多repo,也不知道是真人还是水军,大致都是说本次的魅影比去年强得多,非常鸡血,非常正气凛然,很有压迫感,唱得强的地方很强,完全压得住小c,虽然也有帖子说到唱到弱处稍有不足,强弱转换也略有逊色,但是总体非常可以,唱得很爽
啊啊啊啊!看到这种帖子,我只会觉得这些观众不行!!!难道一个“魅影”应该是这样的形象么?!这不是安灼拉么?!!以及,难道舞台剧最重要的不是演技和舞台氛围么?!为啥大家都说爱唱大于爱演,那不如去听演唱会啊,而且难道唱得强就很难很厉害么?!我觉得所有厉害的艺术家,都是在弱的时候体现功力啊,大提琴大佬/去年的魅影,弱处全场雅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那种时刻真的非常美妙
而且曾经看过一些大提琴大师课,我发现,大佬和学生之间很显著的差别就是,大佬的弱奏(拉)非常非常厉害,可以那么弱,细若游丝而游丝不断

然后我总觉得有一些剧特别适合他们,我想啊想,忽然就豁然开朗了,如果爱鸡血、正气凛然、唱得强而有力,容易上头,真心建议他们去听样板戏啊,完全具备上述全部特点!
说起来,样板戏虽然我不喜欢,也有很多段子我能从头唱到尾,也颇看过一些,而且客观的说,在那个审美范式里,样板戏是做到极致了,毕竟这就是B站或者小红书很多人的一种特殊的赞赏方式,“到底是国家队”,不是是国家队,而是国家尖尖队,强烈推荐她们去看《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就弱一点,人物也不够好看。尤其《红灯记》就特别合适,男主李玉和不仅有气概,人设还尊老爱幼,女主李铁梅还有成长线呢,小铁梅最终成为大女主
安利!

假日流水账

放假8天真的和流水一样过去,哗啦
不上班就是快乐啊,连电脑都没开,超爽!而且不上班还是愿意积极搞一搞的,就又跑去跳郑多燕了,跳了好几天,居然觉得肉肉变紧了一丢丢,没有那么松软了呢

这几天天气又潮又热,我觉得琴也闷住了,8号天气忽然好起来,杨小恒都说听着声音变好了,果然琴就是一棵植物,和天气变化密切相关,需要风和日丽
假日上了一次课,回看录像,我觉得自己的左手好一点了诶
这次老师重点讲了大的肢体配合,身体的核心如何配合音乐的韵律,我相信那种天生有韵律的人大概自然就会搞,但我这种僵硬人士,还是需要老师讲解一下的
有个地方很有意思,就是有个弓尖换弦的地方,要有张力,是手臂先停住,要顶着不动,核心先转,然后最后收手臂,先收大臂再收小臂,就是小臂仿佛有个棍子撑住,收不太回来的感觉,尽量晚收,效果真是立竿见影啊,不仅音和音之间立刻连起来了,而且有一种struggle的感觉了
啊!超喜欢这种明确且立竿见影的动作指导啊!
另外,弓子要走直,发音才会更顺滑,才不会有坑坑洼洼的感觉,妈呀,虽然这是学琴第一课,但确实需要时时注意才行,有时候我虽然会觉得发音不好,但老是想不起来看弓子,现在知道了!

和大学室友们聚了一次会,8个人都到齐了,居然还回了趟学校,大家跑到学五楼下面合了张影,快20年前的每天在这条路上拎着塑料篮子去澡堂的小姑娘们,在食堂吃蛋煎猪排的小姑娘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中年阿姨,但其实大家好像都是沿着自己大学时候的样子在往前走,不过大家虽然并没有变成完全不同的样子,但还是沧桑了很多的
说起来,回来之后翻以前的照片,我觉得。。。同样是5年,25-30岁和30-35岁,前者没什么变化,后者,确实一下子就显得年纪了

放假头两天,在读senlinyu的《镣铐之下》,读到晚上读到2点多,读完了,看得第一部德赫,结论就是,我还是不喜欢德拉科!我觉得这个男主角没有魅力,俩人的关系也没什么魅力。。。可能我对那种“对大家都不好,只对你好”款的男主人公,比较害怕。。。
说起来,senlinyu大人很喜欢的主题是孤独,没有办法融合进任何一个集体,以及,她也喜欢描写身体的不适
读了一点点勒卡雷的《永恒的园丁》,我觉得他喜欢写外表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中年男人,有个年轻活力的美貌老婆,老婆还和充满魅力的其他男子保持了或真有或谣传的情人关系,该中年男子也不是特别吃醋。。。贾斯汀如此,史迈利如此
所以,怎么说呢,我觉得长篇小说写得足够多的话,作者自己就是会从四面八方涌出来

看了第三季《blue lights》,还是喜欢的,可以说就是贝尔法斯特派出所的故事,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是看着就是觉得还挺好的
继续在读《Rudolf Nureyev》的传记,有个地方很好笑,说他大学老师的老婆经常对他大学老师很不满,因为这个资历的其他同事都分了两居室了,他们还是一居室房子,老婆嫌弃他不会搞人际关系,哈哈哈哈,这种事情我们天朝人也很懂!

8号看了一场《东方快车谋杀案》,第一次看原版话剧,还不错,但是这种不能激起什么情绪的戏,还是让我觉得有点没着没落的,然后在这个假期最后一天的晚上,我看了一遍12版的马修伯恩《天鹅湖》
依然是好看的!又是不一样的演绎,这个王子和19版的,98年版的又都很不一样,他是一款情绪变化有逻辑的王子,交代得非常清楚,是一款逐渐被搞疯掉了王子,但是19版的liam,是一款天然的弱弱王子,有些地方是含糊的,但liam更有明星气质,就是舞台上就是会吸引人,舞台上的明星感,真的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
啊,这部戏真的是不错,各有各的演绎,各有各的美好之处

下一次放假。。。就要等过年了大概,叹口气

Do Not Go Gentle

昨天又读了一遍senlinyu的《Do Not Go Gentle》,算是为国庆快乐的小说假期预热,因为情节已经知道,所以就读得很细,实在不确定的地方居然还去和中文翻译对照了一下,可是,读到后面真的眼睛就又湿了
真的很感人啊!
这篇文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战后敏敏回学校想继续修完七年级课程,在SS的魔药课上昏过去,因为之前在马尔福庄园的贝拉划伤她手臂的小刀有特别的诅咒,所以一直不好,整个人越来越不行,然后SS尝试给她治病,无果,最后决定陪她一起去海外看病的故事
故事虽然简单,但写得好啊!

重病期间患者的心理活动写的非常非常细腻,而且作者把他们之间sex的气氛以及变化,和他们的关系发展和变化,整个写得密不可分,关键是感情发展很有逻辑,而且所有情绪都有来由
说起来,这篇文里面很感人的点是非常看重“自愿”,一方觉得“你不必如此”,另一方觉得“我想要如此”。就是我的付出完完全全是自愿的,这种付出并不是为了自我献祭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不是为了某种义务、压力或者道德要求,不是为了渴求潜在的回报,不是为了某种交换,而是仅仅是我愿意付出一些东西,是明确且完完全全的具有主体性的付出,同时既看重自己的边界也看重对方的边界
很少在男作者的笔下看到这种对付出的描摹,他们看不到这种付出的珍贵和了不起之处,很多时候,付出,要么就是TA魅力超群,值得被付出,要么就是付出变成苦情戏,要么就是付出的人好像舔狗。。。他们不懂得既这种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美感

而且这篇文里面的“付出”和“接收”是双向的,每个人都向对方付出,也同时接收对方的付出,虽然俩人经常频道对不上,但是完全没有误会什么的,反而是站在双方的立场,这些情绪都能很成立,令人信服,会觉得很“对”
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再三确认,最后SS和敏敏终于互相接收到对方这种我是完全自愿的主动的付出,并且这份付出是给“你”本人的时候,真的很感人啊!
但我还是想说!这样的作者为什么去搞德赫啊?!德拉科他到底哪里有吸引力啊?!

我居然去和kimi讨论了一下,为什么德赫我一直get不到,斯赫看起来明明更奇怪,但是就很容易get?
kimi说斯赫的人物结构就天然带有言情小说的类型,他们关系的框架很容易扭一扭成为可以成立的言情故事,但是德赫不太行,得靠很多二次创作,我说,如果说斯赫的“师生”“哥特罗曼司”“治愈与救赎”等等,确实结构就在那里了,可是德赫不也是流星花园式的么?
kimi说,不是,流星花园式的爽点经常在“翻盘”上,也算一种逆袭,但是赫敏已经是道德、智力、勇气三重顶配,而且人生境遇也蛮好,又不缺钱,不仅不需要德拉科的钱,甚至德拉科到底后来会不会有钱也难说(毕竟他爹的地位也摇摇欲坠),所以这就不是流星花园式的了
这么说来也对哦,我想想,德赫也不是《傲慢与偏见》式的,因为德拉科的品性肯定不能和达西相比,而青梅竹马、并肩作战、破镜重圆就更谈不上了。。。可能只能搞搞先婚后爱了吧。。。摊手
所以,我总结一下就是德赫的原著人物结构和人物关系使得这俩人并没有一种已经成熟的叙事框架对应,而斯赫不仅有,而且有很多可以套用的叙述框架,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审美入口,所以德赫确实比斯赫更难get到诶。。。不过德哈倒是不难get到,虽然我不磕这俩,但是磕点还是比较容易想的呢。。。所以啊,我觉得senlinyu的德赫设置在战败,是有道理的,只有战败才比较容易立得住吧

真情实感以及国际主义精神

senlinyu要出书了,名字是《alchemised》,是根据她以自己在AO3上《Manacled》为基础重新写的,企鹅出版社官网说“将翻译成20种语言”(但,我看了一下,这20种语言居然都没有中文嘛)
《Manacled》因为是德赫,所以我没看过,但是她有个斯赫的短篇《Do Not Go Gentle》(这篇也有中文,我甚至看到过不止一个翻译版本!),我非常非常喜欢!
企鹅出版社还说,她在AO3上的作品超过2000万次个人下载,大家自发翻译成了23种语言,怎么说呢,23种啊,叫我一下子说出世界上常见的23种语言种类,我都不见得说得出来
AO3真的是有一种国际主义的精神

我看wiki以及企鹅出版社说,senlinyu,90年或者91年出生于保守的基督教家庭,家里包括她在内有7个娃,母亲是芭蕾舞演员,父亲是福音派牧师,她一开始是在家接受教育,差点没上成大学,后来上了基督教大学,学习古典艺术和文化,童年时不可以读哈利波特这种书,教育非常严格保守,结婚之后是全职主妇,在带娃间隙用手机在AO3上写文
而且据说这本《alchemised》,版权卖了300万美金,怎么说呢,这样一个人,可以发出被2000多万人看到的光芒,就好像童话一样,就更觉得AO3有一种国际主义的精神了,或者说是一种原始的民主的精神

其实我们女的,真的有很多人很有才华,而这种才华很容易被无视被磨灭被浪费,按理说“怀才不遇”是一个中性的词,但是其实特别男,我几乎没见过女的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实际上,这个世界对男的实在太好了,男的根本不会怀才不遇呢,不怀才但是待遇超级好才是大多数

不过如果说有女的,明明不行,还自我感觉好死了,可能就是匡灵秀吧!
匡灵秀的《巴别塔》实在太难看了!!
我在这本书火起来之前读的原版,读了20%弃掉了,非常不喜欢这本书。因为能明显感觉到她不爱她的人物,只爱大道理,人物行事完全没逻辑,根本不能自圆其说,而且甚至那些大道理我都不觉得是她自己真的相信的大道理,毫无真情实感,她可能只是爱自己吧

之前我只觉得,匡灵秀大概没上过班,所以没有面对过“实”的生活,但是senlinyu应该是真的没上过班,但是人家写的东西就非常“实”,然后我就在想,到底什么是“实”的生活,那看来并不是这人上没上过班决定的
想来想去,可能就是要真的独立面对过生活,并且得是一个能够站在别人角度看周围的人,因为你只有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周围,这种多角度才能让你真正了解周围,而学生腔往往就是,只从自己出发,并不真的了解周围世界,和周围不熟

昨天在《故事》里读到,“然而,可信性并不是指现实性。赋予故事一个当代的环境并不能保证它的可信性;可信性是指一个内部连贯的世界,其规模、深度和细节都能自圆其说。可信性与所谓的现实毫无关系。以一个绝不可能存在的世界为背景的故事完全可能是绝对可信的。真实可信取决于“讲述细节”。当我们使用少量精选的细节之后,观众的想象会自然脑补其余,完成一个可信的整体。只要我们不给观众怀疑的理由,观众就会相信。”
这句话字字珠玑,“使用少量精选的细节”,就意味着作者本人对脑海中的世界非常了解,在海量的细节里,选择了一小部分做出呈现,而匡灵秀的问题就是,她对她笔下的世界并不熟悉,所以毫无可信度

昨天临睡前,我又找出《Do Not Go Gentle》,看了一章,再次一下子被吸进去了,有很多地方非常动人
所以啊,其实不真诚其实是很难在长篇故事里矫饰的,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假装也是没用的,“要写一个你真正了解的东西,并且以真情实感去写”,这不仅是写作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啊!
咩哈哈哈哈,我下到了《alchemised》、《Manacled》(这本现在她已经在AO3删掉了,以及这本有自发的中文翻译!)
快乐!

舞?剧?

上周末看了一遍Rudolf Nureyev和Margot Fonteyn的天鹅湖,好看的,印象最深的是,天鹅公主刚刚出场的时候,做出梳理毛的样子,左右转转自己脑袋,那个动作非常灵巧非常萌,双人舞部分,有一种流动的情谊在彼此之间,说起来公主在王子的小脖子里蹭蹭,蹭的很实在,不是那种虚虚的蹭一下,看起来真的非常依恋,最后王子葬身湖水里面也还蛮惊人的,很有戏剧感
之所以去看《天鹅湖》一方面是想看看他俩的舞台合作到底是怎么一种感觉,一方面也想看看马修伯恩版到底是根据一个什么样的舞剧幻化而来的,到底有什么传承借鉴,看下来发现,确实马修伯恩的天鹅湖,还是天鹅湖,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是一个在原版里面扭一扭(可能扭得比较多就是了)的故事,是一个有来处有传承的故事,看到马修伯恩版和原版的各种联系,觉得还蛮有趣的诶!

以及,我觉得Rudolf Nureyev会喜欢马修伯恩的天鹅湖的!虽然马修伯恩的天鹅湖出来的时候他已经过世了,我在豆瓣上看有个人评论说自己只喜欢Nureyev版和马修伯恩版这俩天鹅湖,嘿,我可以理解诶!
因为Nureyev版天鹅湖据说和之前演的也不太一样(08年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有一个非常新的高清版本,是Nureyev的编舞),总之是很大增加了王子的戏份,然后我就去看了一些其他的天鹅湖视频片段,还看了一些评论,看了一些各个学派的对比,确实发现有一些剧院的版本就是高强度体育活动啊

以及,我发现大家主要分两拨,一拨是看舞,一拨是看剧
看舞的那拨会觉得,如果要看剧,为什么不去看话剧看音乐剧看电影啊?为什么要在舞蹈里面寻找戏剧感啊?

看剧的那拨会觉得,如果只是看跳得高转得快,不如去看艺术体操了
我是看剧这一拨儿的!我希望看到的就是戏剧感,如果大家在古典芭蕾里追求的都是形式美,如果剧中人物只是形式美的容器,那只能说古典芭蕾不适合我啊!
在我心里,舞蹈是一种表达的语言,在合适的编舞之下,舞蹈会是这个“剧”唯一可行的语言!是歌之不足舞之蹈之
更精确的“戏剧感”究竟怎么来描述,我还没想好。但,总体来说,我觉得“戏剧感”,是一种感觉,并不是要求舞剧变成一种叙事情节特别明确的东西,每个动作都有情节,仿佛是夸张了的话剧,或者哑剧,就很俗气而且完全不好看了。另外,音乐也是戏剧感很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和音乐的配合,总之,戏剧感,这是一种总体的感觉
说起来Rudolf Nureyev对现代舞是很有兴趣的,一个对现代舞有兴趣的人,一个对古典舞剧做了更“剧”的编舞的人,我觉得可能这就是他吸引我的点

同时,我对舞蹈本身的高难度毫无兴趣,乐感和戏剧感才是最重要的部分。黑天鹅的挥鞭转,转32个还是转20个,有什么大差别呢?旁腿有多高又有什么要紧呢?关键还是有黑天鹅的感觉,而感觉这种东西,并不是动作又快又好又难就会有的。虽然有人觉得动作的完成情况就能等于人物塑造,黑天鹅的诱惑凌厉美丽,就是通过动作又快又好又难体现的,但我觉得不行。如果有技可炫,炫一炫也蛮好,但是如果技本身只是够用,不够拿来专门炫,也行。因为,我希望在舞台上看到的,并不是较为美丽的竞技体育

两种驱动以及其他

之前就看到过一句话说“May your choices reflect your hopes not your fears”,我昨天忽然领悟,一个人的此刻的处境,往往就是这两种的混合,是“想要的”驱动,还是“害怕的”驱动。只是比例各不相同,所以主观感受也大不同。甚至同一个意思,也可以话分两面:
比如说,同样是选择了体制内的毫无意义的工作,是“我确实特别在意稳定”还是“我担心出去很快被裁员”,前者是hope,是“想要的”,后者是fear,是“害怕的”,如果这种选择是是你想要的,你可能会顺利的忍受一些“毫无意义”的痛苦时刻,毕竟抓大放小,总还是得到了自己更在意的,但是如果这是由“害怕”驱动的,就会每天一百次的问自己,我这都是为啥啊我,啊,然后看一百次裁员新闻找工作困难的新闻来告诉自己,自己的恐惧非常有道理,反正,我觉得后者是心理健康颇为堪忧。。。

以前我总觉得,恐惧只会让人滞留原地,动弹不得,什么也做不了,因为怕孤单因为怕闲言碎语而不敢离开不合适的人,但是我昨天的领悟就是,恐惧也会让人做点什么,比如说拼了命的加班,以免自己养老无着。而因为想要得全班第一名而努力,和因为怕被人看不起而努力,是不一样的

当然恐惧是一种感受,它可能所指向的东西真的存在,比如,可能小地方真的会有人闲言碎语,也可能不存在,比如其实大家都很忙没人有空闲言碎语,也可能存在但没有想象中的有威力,比如虽然有闲言碎语,但过两天大家就消停了,或者虽然有闲言碎语,但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
虽然不管恐惧的对象是否真的存在,但恐惧的感受本身是真实存在,是会影响人的选择或决策,但其实因恐惧而做的选择,并不会让人真的满意。。。总会让人不甘心不爽不快活

所以呢,我的心得就是,尽量分清楚每次选择驱动,诚实面对这种驱动,如果是因为恐惧,再多想一步,恐惧所指向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到底有多吓人,怎么说呢,就还是回到那句话“May your choices reflect your hopes not your fears”

又,今天听播客,有个地方我觉得蛮有启发,就是人厉害不厉害,资深不资深,职业经验的一大部分其实就是看ta的判断力,编剧能判断出这个东西是否吸引观众,这个逻辑是否通顺,律师能判断出这个案子/对家/法官趋势,乐器老师能判断出你的姿势会出什么声音,经验其实体现在判断力上

又又,在油管上看了小一段Harrison Dowzell跳的胡桃夹子的视频,五分多钟,不带妆,类似于排练,但其实是在舞台上专门拍的,总之,我想说的是,真的好好看啊,看得我很感动,我觉得舞蹈所蕴含的情绪真的很浓烈啊!

又又又,我的左手还是不行,很紧,又开始对着镜子缓缓的搞左手,好难啊。。。

某种审美偏好

去看《天鹅湖》的时候有种两个印象很深的地方:
1)主角和群演
这出戏里面,头鹅/陌生人,显然是最主角的出彩角色,是绝对的主角,而其他鹅和舞会上的来客,都是群演,但是演头鹅/陌生人的演员,在不跳主角的时候就去跳群舞了,当然可以说剧组要人员精简,节约成本,但是我还是觉得,演员在已经演了绝对的主角之后,仍然可以跑龙套,跳群舞,是一件非常符合我的审美偏好的事情
因为群舞和主角且不要说具体演出的舞台感受会不一样,我想群演感受到的观众反馈和主角感受到的观众反馈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会觉得这样的舞台安排和这样的演员,都会更懂观众更懂戏,说不定也会更尊重同行
说起来,音乐剧里面也有这种情况,剧院魅影里面轮替小C,因为是轮替,不是替补,所以也算是有固定场次的主角,但是她也在并非轮替小C的时候会去跳群舞
顺便,有一些演员非常厉害,swing,翻译是超级替补,就是一个人能演数个角色(有时候是一部剧里所有同性别的配角人物),随时能上,可以替代任何角色,所以他们要熟悉包括所有这些角色的动作、台词、舞蹈位置,还有所有上下场路线和换装等等,我觉得真的很厉害啊!!

2)各种各样的群演
舞台上的群演,尤其是鹅和舞会上的女宾,因为穿得比较少/比较贴身材,就能很明显看出体型差异,有的人胖有的瘦,当然胖也胖不到哪里去,但确实差异还是挺大的,以及还有各种肤色,另外有时候鹅们虽然在跳一样的动作,也不能说很齐刷刷
这也蛮符合我的审美偏好的,而看到各种格外齐刷刷的,不仅动作齐刷刷,连长相体型恨不得都齐刷刷的舞台,我只能说。。。我有点害怕
不仅会令我觉得,“一个人削去所有的个性削掉所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特征,成为更宏伟的东西的一颗元素”。。。而且整齐所要付出的努力/不断被纠正是巨大的,80%的整齐度可能花个80%的努力,95%的整齐度可能就要160%的努力了,而99%的整齐度,说不定就要800%的努力。。。所以看到非常齐刷刷的场面我还会觉得其中蕴藏着一种毫无必要的残忍和毫无意义的对人的消耗。。。也令我害怕
但是小红书上有人不喜欢多元化这一点,有人直接嫌弃身材不统一,不如俄罗斯芭蕾筛选出来的美,有人客气一点,说“可能我还是集体操思维”,还是喜欢更整齐的
怎么说呢,我觉得喜欢特别整齐的,还是去看张艺谋吧。。。不过又要鹅剧(鹅剧所包含的思想/剧情)又要大家齐刷刷,则是不可能的,能生长出这样的鹅的土壤,必然是不能长出张艺谋的。。。所以其实审美偏好背后也是一整套价值观呢。。。而且吧,也不可能有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和用就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互为表里的。。。

某种觉醒

周三去看了首场《天鹅湖》,上头之后周六中午又去看了一场,周日中午是上海的末场演出,头鹅和王子和首场是一样的,我没去
但其实心里非常后悔,在小红书/微博上看到有都看了小伙伴说,末场气氛非常好,而且头鹅比首场又是强了很多,完全又不一样的感觉,和首场的疏离相比,有一种强大又热烈的互动,然后。。。毫无疑问的,我就更后悔了,简直看得我气死了

跑去和shu说,让他安慰我,结果他根本没找到要点,然后我和他说,其实我最生气的地方是,我周日是想再去的,但是觉得再花几百块钱,似乎不太好,我就没好意思说,可是我为什么会这么不好意思呢?我又不是出不起这个钱,我最气的点是我居然是这么不好意思的人啊?我还一直觉得自己是对自己还挺好意思的人呢。。。我都已经快40岁了,居然还会为了花几百块钱不太好意思?!这些年的成长都去哪里了啊?!!

我还和他说,其实周日中午,我甚至心里想,如果你逗我说要不要再去看呀,我就顺水推舟了,结果你没问。。。而我明知道我和他说我要去,他肯定不会提出任何不同意见,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都没好意思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怎么会是一个这么不好意思的人了呢?!!我对这种不能诚实面对自己的情形非常生气,简直看不起自己啊我。。。毕竟我的理想自我是,我多好意思啊我,不仅shu/其他人赞同的时候我好意思,不赞同的时候我依然好意思,这才是我的理想自我啊啊啊啊,结果!shu赞同的时候我居然已经先不好意思了。。。太废了,实在太废了!

他终于get到了我的点,和我说,那意识到了,下次就有经验了呀,通过看鹅,再一次认识了自己呀,我说,听你这意思,搞得我和剧里的王子差不多,也是某种觉醒么?!!
他说,对啊,也是进步嘛,也有了进步的空间嘛
王子他通过鹅,看到一种理想的自我,而我可能也通过鹅,看到了某种理想的自我和与之的差距。。。吧

好的吧。。。略微安慰了我
但我还是好想再看他俩的组合啊。。。。继续叹气。。。只是希望他俩可以出个官摄吧

上班上的

感冒了,人很就很累,而且很困,但是很累很困也还是要干活,那就干着咯
我看到微博上有人提到《射雕英雄传》里韩宝驹问朱聪,黄药师吟的诗是什么意思,朱聪说意思是人与万物在这世上,就如放在一只大炉子中被熬炼那么苦恼。韩宝驹啐道:“他练到那么大的本事,还有甚么苦恼?”朱聪摇头不答。
微博上的姑娘说,韩宝驹觉得武功练得好就没什么烦恼了,恰如现实世界里,很多人觉得有钱就没什么可烦恼的了。包括她在内,她也觉得足够有钱就没啥烦恼了
哈,我懂啊!我也是啊,如果所有目前的情况都不变,在此基础上,我忽然足够有钱,我确实就没啥烦恼了
甚至我居然觉得,我懂韩宝驹啊!我甚至不要说武侠世界里安身立命的武功,我都会隐隐的觉得,你琴都拉得那么好了,你棋都下得那么好了,究竟还有什么可苦恼的啊?!

在豆瓣上看到有个人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我们能够共情有钱人的痛苦吗?》,里面提到他看很多文,会不自觉的注意到人家超有钱的生活,最后他说“我大概也是自己外州乡下的生活(玉米地步行可及),和狄迪恩这样大城市的智识阶级的种种关切,实在太不搭了。曹雪芹和普鲁斯特的生活离我太久远,隔着巨大的时空,加上虚构的浪漫,可以远远地欣赏。狄迪恩似乎就是在我身边的同时代人,彼此生活却又有着巨大的鸿沟,笔下处处写着实打实的阶级差异,让共情变得有点难。”
我觉得是啊,虽然我都不知道“狄迪恩”是谁,但我懂这种无法共情,因为我也根本不能共情有钱人的痛苦啊。。。当然如果是身患绝症或者身有残疾这种确实还蛮苦的,其他痛苦我真的不能共情,完全不懂。。。不过,有钱小孩不算,因为有钱小孩不算有钱人,有钱人的定义是可以以自我意志控制这些钱的人。。。
都不用说看人家写的带有自己的生活印记的文字,就算有时候看纯虚构的小说,我都会觉得这些书里的人物,他们不上班么?他们不用操心生计么?以至于会无法共情。。。

所以,我的审美居然包括人家要上班,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如果一个人不上班,或者完全不操心生计,我就根本不能共情TA,对TA也毫无好奇心,可能出于嫉妒都不太想看TA,所以对TA的爱恨情仇就毫无兴趣,肯定也就不会是我的审美对象,而这一切更背后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TA都不上班了,不操心生计了,超级有钱了,那TA就没啥烦恼了。。。

前阵子看到一个很好笑的图,说如果你觉得你头痛脚痛肚子痛,中医肯定会说你气血不顺,你要上google看了,那肯定就是癌症,你外婆会说没吃好没睡好,你心理医生会说你是躯体化,而你的社畜朋友肯定会说:上班上的
我觉得太对了!就是上班上的。。。
然后我去和熊猫分享,熊猫说不,还可能是带娃带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确实!!还好我娃已经大了,如果是十年前我肯定听得点头如捣蒜

肌肉感觉

要记住肌肉的感觉真的很难啊,因为肌肉它没有东西可以辅助记忆
周六去上课,右手找到了一种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感觉,整个右臂变得特别对,老师都笑着说,可以的可以的,你如果右手能保持这样简直就可以出师了!
我就拼命想说记住这种手臂的感觉,但是回到家之后,还是不知道对不对
就是,比如老师讲的话,我可以录下来,用录音辅助记忆,重点部分还能写在谱子上,用文字辅助记忆,但是肌肉的感觉,实在太无从辅助了
上课录像也只能录下动作,而动作和内里的肌肉感觉,以及以这种感觉能最终发出的声音并不完全是一致的,有时候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些琴童,动作蛮好,声音根本不行,空有个架子
所以,要想记住一种感觉,真的好难啊
但是我的巴赫随着我在搞下去,好像稍微又连贯了一点点

前几天看了一段视频,80年代的浙江小百花的《五女拜寿》舞台版和2018年浙江小百花的《五女拜寿》舞台版片段对比,看得我笑死了,因为现在的小青年真的。。。完全不行!太好笑了,居然能唱/演成这个样子,让人笑出来的程度
越剧其实是有一些出圈的女演员,而且越剧其实是非常灵活的剧种,应该是能有一些观众的,但是她们业务能力实在太差了,给shu看了一下视频,作为一个完完全全没听过越剧的人,也一眼看出来现在的差太远了
给他看了一段58年的《情探》,傅全香和陆锦花的,从行路开始,居然他就看下去了,我俩还一直看完了,怎么说呢,真的是好的,我觉得艺术品就是艺术品,到达了一定程度,是大多数人都能知道好的
比如说,对于你喜欢的艺术种类,可能70分以上的你都会喜欢都会去看,但是对于你不熟悉的一个艺术种类,如果该作品是95分以上的,即使你对这个艺术种类毫无了解,也能看下去,也能被打动

又,我看傅全香他们那一批演员,都差不多是1923年左右出生,后来小百花那一批包括上越那一批都差不多是65年左右出生,所以,我觉得可能这种事情也和科学家一样,如果能出人才,都是一批人。。。可能人类就是要有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氛围才能进步的吧

又又,我还看了一段章瑞虹的《孔雀东南飞》,“人去楼空空寂寂”,我已经起码二十多年没听过这个了,当年还是在磁带里反反复复听过,总之还是觉得挺感人的,但是看了一段傅全香和范瑞娟1980年的清唱,孔雀东南飞之后,就觉得,啊!实在是太好了,真的非常感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