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驱动以及其他

之前就看到过一句话说“May your choices reflect your hopes not your fears”,我昨天忽然领悟,一个人的此刻的处境,往往就是这两种的混合,是“想要的”驱动,还是“害怕的”驱动。只是比例各不相同,所以主观感受也大不同。甚至同一个意思,也可以话分两面:
比如说,同样是选择了体制内的毫无意义的工作,是“我确实特别在意稳定”还是“我担心出去很快被裁员”,前者是hope,是“想要的”,后者是fear,是“害怕的”,如果这种选择是是你想要的,你可能会顺利的忍受一些“毫无意义”的痛苦时刻,毕竟抓大放小,总还是得到了自己更在意的,但是如果这是由“害怕”驱动的,就会每天一百次的问自己,我这都是为啥啊我,啊,然后看一百次裁员新闻找工作困难的新闻来告诉自己,自己的恐惧非常有道理,反正,我觉得后者是心理健康颇为堪忧。。。

以前我总觉得,恐惧只会让人滞留原地,动弹不得,什么也做不了,因为怕孤单因为怕闲言碎语而不敢离开不合适的人,但是我昨天的领悟就是,恐惧也会让人做点什么,比如说拼了命的加班,以免自己养老无着。而因为想要得全班第一名而努力,和因为怕被人看不起而努力,是不一样的

当然恐惧是一种感受,它可能所指向的东西真的存在,比如,可能小地方真的会有人闲言碎语,也可能不存在,比如其实大家都很忙没人有空闲言碎语,也可能存在但没有想象中的有威力,比如虽然有闲言碎语,但过两天大家就消停了,或者虽然有闲言碎语,但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
虽然不管恐惧的对象是否真的存在,但恐惧的感受本身是真实存在,是会影响人的选择或决策,但其实因恐惧而做的选择,并不会让人真的满意。。。总会让人不甘心不爽不快活

所以呢,我的心得就是,尽量分清楚每次选择驱动,诚实面对这种驱动,如果是因为恐惧,再多想一步,恐惧所指向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到底有多吓人,怎么说呢,就还是回到那句话“May your choices reflect your hopes not your fears”

又,今天听播客,有个地方我觉得蛮有启发,就是人厉害不厉害,资深不资深,职业经验的一大部分其实就是看ta的判断力,编剧能判断出这个东西是否吸引观众,这个逻辑是否通顺,律师能判断出这个案子/对家/法官趋势,乐器老师能判断出你的姿势会出什么声音,经验其实体现在判断力上

又又,在油管上看了小一段Harrison Dowzell跳的胡桃夹子的视频,五分多钟,不带妆,类似于排练,但其实是在舞台上专门拍的,总之,我想说的是,真的好好看啊,看得我很感动,我觉得舞蹈所蕴含的情绪真的很浓烈啊!

又又又,我的左手还是不行,很紧,又开始对着镜子缓缓的搞左手,好难啊。。。

某种审美偏好

去看《天鹅湖》的时候有种两个印象很深的地方:
1)主角和群演
这出戏里面,头鹅/陌生人,显然是最主角的出彩角色,是绝对的主角,而其他鹅和舞会上的来客,都是群演,但是演头鹅/陌生人的演员,在不跳主角的时候就去跳群舞了,当然可以说剧组要人员精简,节约成本,但是我还是觉得,演员在已经演了绝对的主角之后,仍然可以跑龙套,跳群舞,是一件非常符合我的审美偏好的事情
因为群舞和主角且不要说具体演出的舞台感受会不一样,我想群演感受到的观众反馈和主角感受到的观众反馈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会觉得这样的舞台安排和这样的演员,都会更懂观众更懂戏,说不定也会更尊重同行
说起来,音乐剧里面也有这种情况,剧院魅影里面轮替小C,因为是轮替,不是替补,所以也算是有固定场次的主角,但是她也在并非轮替小C的时候会去跳群舞
顺便,有一些演员非常厉害,swing,翻译是超级替补,就是一个人能演数个角色(有时候是一部剧里所有同性别的配角人物),随时能上,可以替代任何角色,所以他们要熟悉包括所有这些角色的动作、台词、舞蹈位置,还有所有上下场路线和换装等等,我觉得真的很厉害啊!!

2)各种各样的群演
舞台上的群演,尤其是鹅和舞会上的女宾,因为穿得比较少/比较贴身材,就能很明显看出体型差异,有的人胖有的瘦,当然胖也胖不到哪里去,但确实差异还是挺大的,以及还有各种肤色,另外有时候鹅们虽然在跳一样的动作,也不能说很齐刷刷
这也蛮符合我的审美偏好的,而看到各种格外齐刷刷的,不仅动作齐刷刷,连长相体型恨不得都齐刷刷的舞台,我只能说。。。我有点害怕
不仅会令我觉得,“一个人削去所有的个性削掉所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特征,成为更宏伟的东西的一颗元素”。。。而且整齐所要付出的努力/不断被纠正是巨大的,80%的整齐度可能花个80%的努力,95%的整齐度可能就要160%的努力了,而99%的整齐度,说不定就要800%的努力。。。所以看到非常齐刷刷的场面我还会觉得其中蕴藏着一种毫无必要的残忍和毫无意义的对人的消耗。。。也令我害怕
但是小红书上有人不喜欢多元化这一点,有人直接嫌弃身材不统一,不如俄罗斯芭蕾筛选出来的美,有人客气一点,说“可能我还是集体操思维”,还是喜欢更整齐的
怎么说呢,我觉得喜欢特别整齐的,还是去看张艺谋吧。。。不过又要鹅剧(鹅剧所包含的思想/剧情)又要大家齐刷刷,则是不可能的,能生长出这样的鹅的土壤,必然是不能长出张艺谋的。。。所以其实审美偏好背后也是一整套价值观呢。。。而且吧,也不可能有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和用就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互为表里的。。。

某种觉醒

周三去看了首场《天鹅湖》,上头之后周六中午又去看了一场,周日中午是上海的末场演出,头鹅和王子和首场是一样的,我没去
但其实心里非常后悔,在小红书/微博上看到有都看了小伙伴说,末场气氛非常好,而且头鹅比首场又是强了很多,完全又不一样的感觉,和首场的疏离相比,有一种强大又热烈的互动,然后。。。毫无疑问的,我就更后悔了,简直看得我气死了

跑去和shu说,让他安慰我,结果他根本没找到要点,然后我和他说,其实我最生气的地方是,我周日是想再去的,但是觉得再花几百块钱,似乎不太好,我就没好意思说,可是我为什么会这么不好意思呢?我又不是出不起这个钱,我最气的点是我居然是这么不好意思的人啊?我还一直觉得自己是对自己还挺好意思的人呢。。。我都已经快40岁了,居然还会为了花几百块钱不太好意思?!这些年的成长都去哪里了啊?!!

我还和他说,其实周日中午,我甚至心里想,如果你逗我说要不要再去看呀,我就顺水推舟了,结果你没问。。。而我明知道我和他说我要去,他肯定不会提出任何不同意见,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都没好意思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怎么会是一个这么不好意思的人了呢?!!我对这种不能诚实面对自己的情形非常生气,简直看不起自己啊我。。。毕竟我的理想自我是,我多好意思啊我,不仅shu/其他人赞同的时候我好意思,不赞同的时候我依然好意思,这才是我的理想自我啊啊啊啊,结果!shu赞同的时候我居然已经先不好意思了。。。太废了,实在太废了!

他终于get到了我的点,和我说,那意识到了,下次就有经验了呀,通过看鹅,再一次认识了自己呀,我说,听你这意思,搞得我和剧里的王子差不多,也是某种觉醒么?!!
他说,对啊,也是进步嘛,也有了进步的空间嘛
王子他通过鹅,看到一种理想的自我,而我可能也通过鹅,看到了某种理想的自我和与之的差距。。。吧

好的吧。。。略微安慰了我
但我还是好想再看他俩的组合啊。。。。继续叹气。。。只是希望他俩可以出个官摄吧

上班上的

感冒了,人很就很累,而且很困,但是很累很困也还是要干活,那就干着咯
我看到微博上有人提到《射雕英雄传》里韩宝驹问朱聪,黄药师吟的诗是什么意思,朱聪说意思是人与万物在这世上,就如放在一只大炉子中被熬炼那么苦恼。韩宝驹啐道:“他练到那么大的本事,还有甚么苦恼?”朱聪摇头不答。
微博上的姑娘说,韩宝驹觉得武功练得好就没什么烦恼了,恰如现实世界里,很多人觉得有钱就没什么可烦恼的了。包括她在内,她也觉得足够有钱就没啥烦恼了
哈,我懂啊!我也是啊,如果所有目前的情况都不变,在此基础上,我忽然足够有钱,我确实就没啥烦恼了
甚至我居然觉得,我懂韩宝驹啊!我甚至不要说武侠世界里安身立命的武功,我都会隐隐的觉得,你琴都拉得那么好了,你棋都下得那么好了,究竟还有什么可苦恼的啊?!

在豆瓣上看到有个人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我们能够共情有钱人的痛苦吗?》,里面提到他看很多文,会不自觉的注意到人家超有钱的生活,最后他说“我大概也是自己外州乡下的生活(玉米地步行可及),和狄迪恩这样大城市的智识阶级的种种关切,实在太不搭了。曹雪芹和普鲁斯特的生活离我太久远,隔着巨大的时空,加上虚构的浪漫,可以远远地欣赏。狄迪恩似乎就是在我身边的同时代人,彼此生活却又有着巨大的鸿沟,笔下处处写着实打实的阶级差异,让共情变得有点难。”
我觉得是啊,虽然我都不知道“狄迪恩”是谁,但我懂这种无法共情,因为我也根本不能共情有钱人的痛苦啊。。。当然如果是身患绝症或者身有残疾这种确实还蛮苦的,其他痛苦我真的不能共情,完全不懂。。。不过,有钱小孩不算,因为有钱小孩不算有钱人,有钱人的定义是可以以自我意志控制这些钱的人。。。
都不用说看人家写的带有自己的生活印记的文字,就算有时候看纯虚构的小说,我都会觉得这些书里的人物,他们不上班么?他们不用操心生计么?以至于会无法共情。。。

所以,我的审美居然包括人家要上班,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如果一个人不上班,或者完全不操心生计,我就根本不能共情TA,对TA也毫无好奇心,可能出于嫉妒都不太想看TA,所以对TA的爱恨情仇就毫无兴趣,肯定也就不会是我的审美对象,而这一切更背后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TA都不上班了,不操心生计了,超级有钱了,那TA就没啥烦恼了。。。

前阵子看到一个很好笑的图,说如果你觉得你头痛脚痛肚子痛,中医肯定会说你气血不顺,你要上google看了,那肯定就是癌症,你外婆会说没吃好没睡好,你心理医生会说你是躯体化,而你的社畜朋友肯定会说:上班上的
我觉得太对了!就是上班上的。。。
然后我去和熊猫分享,熊猫说不,还可能是带娃带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确实!!还好我娃已经大了,如果是十年前我肯定听得点头如捣蒜

肌肉感觉

要记住肌肉的感觉真的很难啊,因为肌肉它没有东西可以辅助记忆
周六去上课,右手找到了一种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感觉,整个右臂变得特别对,老师都笑着说,可以的可以的,你如果右手能保持这样简直就可以出师了!
我就拼命想说记住这种手臂的感觉,但是回到家之后,还是不知道对不对
就是,比如老师讲的话,我可以录下来,用录音辅助记忆,重点部分还能写在谱子上,用文字辅助记忆,但是肌肉的感觉,实在太无从辅助了
上课录像也只能录下动作,而动作和内里的肌肉感觉,以及以这种感觉能最终发出的声音并不完全是一致的,有时候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些琴童,动作蛮好,声音根本不行,空有个架子
所以,要想记住一种感觉,真的好难啊
但是我的巴赫随着我在搞下去,好像稍微又连贯了一点点

前几天看了一段视频,80年代的浙江小百花的《五女拜寿》舞台版和2018年浙江小百花的《五女拜寿》舞台版片段对比,看得我笑死了,因为现在的小青年真的。。。完全不行!太好笑了,居然能唱/演成这个样子,让人笑出来的程度
越剧其实是有一些出圈的女演员,而且越剧其实是非常灵活的剧种,应该是能有一些观众的,但是她们业务能力实在太差了,给shu看了一下视频,作为一个完完全全没听过越剧的人,也一眼看出来现在的差太远了
给他看了一段58年的《情探》,傅全香和陆锦花的,从行路开始,居然他就看下去了,我俩还一直看完了,怎么说呢,真的是好的,我觉得艺术品就是艺术品,到达了一定程度,是大多数人都能知道好的
比如说,对于你喜欢的艺术种类,可能70分以上的你都会喜欢都会去看,但是对于你不熟悉的一个艺术种类,如果该作品是95分以上的,即使你对这个艺术种类毫无了解,也能看下去,也能被打动

又,我看傅全香他们那一批演员,都差不多是1923年左右出生,后来小百花那一批包括上越那一批都差不多是65年左右出生,所以,我觉得可能这种事情也和科学家一样,如果能出人才,都是一批人。。。可能人类就是要有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氛围才能进步的吧

又又,我还看了一段章瑞虹的《孔雀东南飞》,“人去楼空空寂寂”,我已经起码二十多年没听过这个了,当年还是在磁带里反反复复听过,总之还是觉得挺感人的,但是看了一段傅全香和范瑞娟1980年的清唱,孔雀东南飞之后,就觉得,啊!实在是太好了,真的非常感人啊!

月明如水,夜色新凉

今天中午和同事去吃了新开的烧腊店,好吃!!烧鸭和脆皮烧肉都好好吃,尤其是在我自己吃了这么多天寡淡的食物之后,烧肉酥脆的油渣一般的肉皮在口腔里绽放的时候,觉得,啊,要飞升了
然后整个人就特别开心,看啥都顺眼,而且和同事说,我们去买咖啡吧!
就是,吃得开心之后就会想要更开心,所以想要买咖啡,如果没吃好呢,并不会想买点什么补一补安慰一下,而是就觉得随便吧,回办公室冲一杯速溶算了
总体来说,就是一个破罐子破摔的人,我觉得人类都是这样的吧,在好的环境里在好的条件下,才会想搞得更好

这两天在拉巴赫,巴赫使人平静,而且很不容易厌倦,就是可以一直一直拉下去
下载了《may it be》的曲谱,摸索着拉了几次,也没拉得多好,就已经觉得没啥大意思,试了一下其他的流行曲目,也是这样,觉得确实太简单了,并不是说拉起来技术本身简单,而是音乐内容感觉很不丰富,信息量很低的感觉,很容易就觉得没劲了。。。虽然我也不太懂,其实大家都是一些音符嘛,而且也不见得巴赫的音符就比流行曲目就更多,所以,到底音乐内容是什么呢?信息又是什么呢?

这两周很累的时候在听肖邦的夜曲,no.8(Op.27之二),开头很温柔,居然会想到《玉簪记》里面陈妙常唱“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白)我妙常,连日冗冗俗事,未曾整理冰弦。今夜月明如水,夜色新凉,不免弹潇湘水云一曲,稍寄幽情。”
正是“月明如水,夜色新凉”!而且这夜曲的中段也怀着一些没头没脑的期待和没着没落的幽情,非常喜欢
累的时候好像还是这些钢琴曲更能给我安慰

社保和情绪价值

这俩没啥关系,我只是想说,看到网上大家都在昏天黑地吵社保,还都完全没吵到点子上,绝大部分人都是半桶水晃荡,作为一个可以说是劳动法专长的执业律师,简直技痒,真的好想给大家科普一下啊!
然而。。。并没有人来问我,so…算了
我比较想要说的点是,我不懂啊,我不懂这些吵不到点子上或者完全理解错误的人十个里面起码也有5个是上着班的吧?为什么一个上着班的人很可能还交着社保的人,对社保的理解还如此错误呢?而且说起来社保真的是一个很容易理解,是一个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东西,尚且如此
以至于让我怀疑,其他众多我不懂的领域里,大家说得言之凿凿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准头啊?!

然后说情绪价值,情绪当然是有价值的,这我相信,让别人开心能换钱,这也是显然。广义上来说,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是这样吧,从舞台剧到电影电视剧和小说,你为之付钱的就是一种感觉。但是,我现在觉得,对情绪价值的需求似乎有点邪乎啊
微博上有人说“最近发现绝大部分活着的餐饮业进化出了一些不同的技巧,简单来说就是需要资金成本的地方能省则省,比如食材等等,不需要资金成本的地方给足——用俗磕儿,就是“情绪价值”。踏进餐厅的一刻就迎来饱满的仪式化,奖杯一样的餐具和颁奖一样的上菜过程,奴仆(还是快乐而忠诚的奴仆)一样的服务人员,旅游景点一样的餐厅环境,用不要钱的情绪价值硬怼要钱的成本项。至于这些服务人员自己的情绪价值如何弥补——我猜他们可以从网约车司机和外卖员或者淘宝客服那里去拿呀!”
shu觉得此言甚有道理,他前阵子带娃回老家,去吃去年吃过的店,觉得食材下降了,服务则好得不得了
怎么说呢,我也见过这种服务好得不得了的店,我觉得是一种并没有很健康的“好”,而我们想要给观众提供情绪价值的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并没有很健康的“好”,一边儿呢,有不少人是一种想要四两拨千斤的算计,希望以小博大,能糊弄糊弄就挣钱,挣了钱就跑路,而另一边儿呢,有不少人对情绪价值对爽的需求也到了很变态的地步,希望短暂的当一下皇帝
我觉得把,统统都对对方缺乏尊重,也对自己缺乏尊重
但是,我怀疑可能是现在其他方面太过压抑焦虑充满被剥夺感,也丧失了对未来的想象,没可能定定心心长长久久做(为什么没可能定定心心长长久久做呢,多少也可以说和社保有点关系?!咩哈哈哈),总之,所以都想在这里找补,这些情绪价值可能和垃圾食品比较类似吧,能短平快的不健康的爽一下?

莫名其妙压力很大

也不知道为什么,家里充满着你追我赶的要进步的气氛
娃要和我比乐器谁进步大,学英语谁进步大
我说我每天晚上练琴时间比她久,她说可是她一天吹两次,一定会进步比我快,我一下班她就说她今天又背出了一篇英文课文,搞得我一吃完饭就拿起kindle看英文小说
我昨天和shu说,我觉得学习压力很大啊,我昨天一遍拉琴还一边回客户消息的时候收,我就想,又要被娃比下去了,毕竟她可以专心练笛子。。。结果shu居然笑了老半天,而且是笑得停也停不下来。。。

他语重心长的和我说,娃的进步终究会超过你的,你不要太卷自己,不要和自己较劲,比不过就算了,放平心态。。。
啊!我是不能再和这个家伙继续比了,搞得我现在莫名其妙压力很大啊!
我昨晚真心实意的焦虑了老半天,今天写出来确实觉得。。。很可笑。。。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

话说,我昨天看到一本书,《我的骨头没有忘记》,大致介绍是作者有C-PTSD(复杂性创伤?)由无数次“绵延但不剧烈的小创伤”组成,关于自我拯救的故事。
豆瓣有很多好评也有一些差评,比如说我看到一条短评说:“有的地方不是很能共情。尤其看到作者走出来的方式居然是“找到一个完美的、包容她的男人”

我没看这本书,但是我觉得这条短评很能说明问题,有些人,把所有的问题解决的方式都往自己的这里揽,这是错误的。毕竟这有什么“居然”的呢?!这不是显然么?!一个人,如果因为缺爱或者没有被好好对待而感到受伤,那唯一的拯救方式就是“被真正爱一次”啊!所以,走出来的方式是“找到一个完美的、包容她的男人”,再自然不过了,甚至我觉得这就是唯一的方式

自己爱自己是不行的,第一,缺的就是“别人的爱”,就不可能用“自己给自己的爱”来替代,因为这俩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西,就好像我缺蛋白质,你让我多吃大白菜,肯定不行嘛
第二,体验过和没体验过就是不一样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体验,理论和知识都不行。。。没有体验过,照猫画虎而来的自己爱自己充其量只是模型机,有一个手机的外壳,不具有手机的功能

就好像,一个人如果因为贫困而焦虑/抑郁,那有钱了就好了啊,我们也不会想着要TA改变心态吧?一个人如果因为被不公平对待被歧视而生气,那给TA公平的对待就好了啊,我们也不会想着要TA“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吧?
抑郁也好,焦虑也好,很多时候就是对不正常的生活境况的正常反应啊,在不正常的环境里生活,每天都兴兴头头,这才奇怪呢好伐!

我觉得,解决问题的原则,其实就是。。。缺啥补啥。。。补不上就承认补不上,在补不上的情况下,尽开心点,不要老想着解决自己。。。

所以,可能我还是得承认,我的进步速度就是追不上娃。。。

黄昏

周六去上课,是晚上7点开始,所以差不多六点半坐上出租车,天色还亮着,远处云很暗,正在下雨的样子,空气里有很重的水汽,非常夏天的黄昏的那种黄昏,心里有一种黄昏特别的空落落的感觉,有一点点害怕,有一点点惆怅,有一点点慌张,有一点没着没落无处抓挠的脆弱,情绪会在此刻放大,心变得特别柔软
我觉得这大概是人类共同的感觉,是人类远古的记忆,毕竟连小婴儿都会在黄昏特别不知所措,所谓“黄昏闹”
在车上想着一会就可以上课了!想着上课,想着巴赫,居然有一点安慰

回课的是第一组曲里面的Allemande,我觉得这首有一种个体人类的感觉,如果说第一首Prelude有一种宏大的感觉,仿佛前面半段是宇宙的律动,后半段有一种辉煌,而最后一首Gigue就是一群人跳舞,那这首Allemande就好像是一个人在讲述,是单个的人,总之,这首拉起来还挺上头的

上完课,背着琴走在夜晚的湿热的空气里,有一种收获超大的满足感
我觉得我好像突然有点会把音连起来了,虽然说我在连弓的时候弓子是不停的,可是音依然很断啊我,昨天左手找到手指慢抬慢落的感觉,真的会连贯很多!而且用背打开拉的音和用大臂的效果不一样,和用小臂用手腕又不一样,现在好像也能听出更多细节了
以及,这首里面有的句子是声音的从远往近处推,又由近处往远处移,有的句子是层层叠叠的线条,会让我想到屋顶,从高处俯瞰的屋顶勾出的天际线,有的句子是忽然音色变亮,气氛为之一变,有的句子是小分弓里面音长短交错,有一种榫卯结构的感觉。。。
老师讲的小细节太多了,回来两天又看了一遍录像,跟着又过了一遍,还在谱子上做了超多的记录,啊,有意思!满足!

预祝您的孩子学习愉快

收到娃中学的短信通知,通知家长去领录取通知书,说“通知书上将明确学生报道时间和各类入学注意事项。欢迎您的孩子来我校就读,预祝您的孩子学习愉快!学校地址……”
我觉得很好
而在小红书上刷到另一所本区中学的短信,不仅要去领录取通知,还要搞新生报道第一课及新生家长会,还要求学生穿小学校服,戴好红领巾,而且!还没有预祝您的孩子学习愉快!!

啊!立刻更觉得我们这个中学不错,希望这位小同学未来学习愉快!

话说,之前看过一篇帖子,分析女频爽文,爽文嘛,就是对应了现实里憋屈的地方,然后要求实现,女的爽点有个非常好笑的地方,就是要讲道理,最好就是通过规则和讲道理赢,赢了就很爽!要人家心服口服!大概是因为我们女的在生活里对通过力量赢就不报任何希望,所以没能通过力量赢,也并不觉得憋屈,但我们以为我们可以通过规则和讲道理赢,结果世界根本不讲道理,所以我们就觉得憋屈,在爽文里面攻克这个问题,就很爽
这确实特别容易理解,但是爽文里有个东西,我一点都不理解,就是嫡庶神教,按照kimi的定义“其核心在于将嫡出与庶出的差别想象得无限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种等级森严、充满争斗的叙事模式”。。。

这个东西我就不是很懂了,因为凭我不怎么好的历史知识,古代也没有那么重视这个吧,比如王熙凤和平儿聊起探春,她说“你哪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
就,庶出虽然是差一点,但并不是天经地义被嫌弃

就,为什么要搞出嫡庶神教呢?爽点在哪里呢?!看了那篇帖子,我觉得很有道理,完全被说服了!作者说,你看,嫡就是好的,庶就是不好的,你是嫡出,你没本事也是好的,你是庶出,你再出色也比不过嫡出,那不就是“家庭版重男轻女”么?!
有道理啊!
我们女的经常感觉到憋屈的一点就是,男的,他们经常自然而然被偏爱,那种天经地义的偏爱完全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小丁丁。。。
那么,这个憋屈怎么来化解呢,就是嫡庶神教,女主是嫡出那就是体会被偏爱的快乐,女主是庶出,那就是体会终于比人强的扬眉吐气。。。

怎么说呢,我们女的真的很吃被偏爱啊,缺啥想啥啊
我今天在小红书上刷到《pitt》里面朗登和梅尔,有人说,啊,这该死的偏爱,啊,这一碗水端的都快洒出来了,超级好磕
背景是,朗登下面有俩实习生,梅尔和桑托斯,朗登和桑托斯不对付,相对来说对梅尔比较好,就很多人吃他俩
但实际上,朗登这个角色我觉得已经塑造的很直白了,他就是一个急功近利想要成功的确实也有能力的人,我不磕他和梅尔,并不是因为他有老婆,而是他这个人不行,他不在意老婆真正想要的,甚至也不在意自己的身体,所有的一切都能给他成功让路
他并不是真的喜欢梅尔欣赏梅尔,他完全不想真的理解梅尔,之所以看着偏爱梅尔,有好几个原因,一是他更讨厌桑托斯,一是他也知道怎么样可以显得自己人不错,一是梅尔确是人很好很善良,一是梅尔崇拜他,让他有一点“成功”的感觉。。。

即使是这样,即使明明很假很虚的偏爱,但就这样一点点看上去的偏爱,也让很多人很磕,只能说明我们大部分人就没有从来没能获得过理所当然的偏爱和天经地义的力挺

再次想起之前上过一次文学课,老师说,你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可能这份感受本身就是启示,这份感受也许不能让你更理解文学作品,但是好好观察这份感受,这份感受肯定能让你更理解你自己,啊,说的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