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和其他有的没的

在B站看到1986年官录的《剧院魅影》清唱版,不带伴奏,妈呀,我立刻打开电脑下载下来,下载存本地,这是我对一个音频/视频的最高敬意
实在是太太太太好听了,莎拉布拉曼的声音清亮,巴顿的声音温暖,MC的声音就充满戏剧张力,说起来,听到他们的在长音时候的vibrato那么好,又自由又充满感情,想到我在大提琴上紧得要命的vibrato,我就觉得吧,人声真的是非常美好的乐器!想到每次看到人家说拉琴要先会唱,唱得好才拉得好,我就都默默在心里想,如果我会唱,我还学什么琴啊!学琴,那就是。。。退而求其次嘛

昨天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
说本国的时间观念是纵向的,比如说,上个月,下周,而英语的时间观念是横向的,比如说last week,next mouth,也就是说本国的时间是上下堆叠的层,英文是向前延展的线
然后有人说,所以教人学中文的时候,“以前”/“以后”,他们总也搞不清楚,明明前是面前,后的背后,但“以前”指的是发生过的事情,而“以后”指的是未来的事情。我就去问了一下kimi,TA说,我们的时间观是背对未来,我们认为面前的东西是已知的东西,而背后的东西是未知的东西,所以,“以”此刻为原点,此刻已知的东西就是以前,是发生过的,此刻未知的东西就是尚未发生过的,诶,我觉得很有趣诶!

我们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这个前就是先发生的,前后指的是发生顺序
不过凡事也不绝对,前作“未来”之说,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但是这个前路指未来也算是引申意了,本意还是指的眼前面前的那条路
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偏好也还是有的,就是大致的偏好,更偏好“已知”
说起来,听音乐的时候,我不知道在别人脑子里,音乐的流逝是什么样,是不断滴下的沙漏?还是某种不断消失的东西,但是在我脑子里一直是空间式的,是一条不断画出来的曲线

周末看了一段乌兰诺娃的《泪泉》,乌兰诺娃的名字很早很早很早我就听说过,但其实从没想过看一下,昨天正好B站推给我,我就看了一遍,不是太行我觉得
倒不是说乌兰诺娃不行,而是这个剧的气氛有点让我PTSD,一看之下,让我非常非常非常感觉到,我们中国的文艺,受苏联影响真的太大了
《泪泉》,随便扭一扭,就是《红色娘子军》啊!
25分钟的视频,我因为想看完,以至于频频看进度条,想到底还有多久啊?!

周末还看了《伊恩·麦克莱恩80岁个人秀巡回演出》,两个半小时的独角戏/脱口秀,我居然看完了,完全没看进度条,自己都觉得还挺不可思议的,内容上的精巧和穿插固然是非常非常重要,但舞台节奏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之所以能吸引人,还是因为表演的人舞台节奏好,同一段相声,有人讲就有吸引人有笑点,有人讲就不行。。。这就是业务能力啊!
以及,舞台啊,剧场啊,真的是太好了,太有魔力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