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at

我(又一次)悟了!舒曼这首幻想曲第一乐章,无论是我老师还是Steven isserlis的大师课片段,都说是飘在空中/float,难怪我一直不懂。。。float就是一种我不懂的东西!存在着,也不枯燥,某些时候还是美的,但是没有力量没有目的,甚至我觉得是一种不太有肉身的东西,是一种非实体,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或者说思绪,不过舒曼和巴赫的那种没有肉身又不是同一种东西,巴赫。。。我觉得他连感觉也没有,他就是宇宙之道吧

同样是在空中,我一直觉得勃拉姆斯有一些片段也很是在空中,但是他就不是那种float的感觉,在我看来,它是翱翔,是soar,是那种有很明确的肉身的东西,很实,不仅有肉身,肉身还很硬。。。(啊!听起来好色情)

但是反反复复搞舒曼之后,我觉得舒曼似乎也挺好的!大概我的审美边界再次被扩宽了一丢丢

昨天去南京出差,上午去晚上回,在高铁上看小说,《星河》,一个没有任何中国背景的加拿大人 (Guy Gavriel Kay)写的北宋为背景的架空奇幻小说,本着猎奇的心理看了15%,写得很顺,不难看,很多小地方或者诗词用得还挺好,也觉得作者是个认真人儿,但还是时不时会有一种我是谁,我干嘛要看这个的感觉,可见它还是没有把我吸进作者所描述的那个世界,而读小说/看剧,最重要或者说最妙的就是要把我吸进那个世界!哪怕吸进去之后,最终看完书我有点疑惑,咦,这故事好像也不怎么圆啊,咦,这人细想好像很差劲嘛?!但是起码要先吸进去。。。《星河》目前还没做到,待我继续试试。。。我还下了很多别的书,咩哈哈哈!美妙的清明假期,我就要来了!
说起来,page turner,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哭点和其他

看小女巫说去听马勒第一交响乐,不知道为什么从第一乐章开始哭,哭到第三乐章。。。就颇为羡慕啊!我觉得肯定很爽!她还说她有一些特定版本的特定的音乐片段是特定的哭点,大部分听到的时候都会觉得想哭

我想想,我最多会眼睛一湿,几次我比较记得的分别是在:1)《重聚》音乐会,从乐队坐好,演奏出开场曲,然后演员上场,很炫的灯光扫射全场,扑面而来感受到舞台/剧场特有的气氛,是那种演员热烈真诚的为你(观众)而来,我真的就哭出来了;2)《剧院魅影》第一场末尾拍卖师大喊一声“gentlemen”,主题曲即刻响起,吊灯升上去的时候,是令人战栗的另一个世界/空间启程了的气氛,也真的很好哭。这些都是属于明确知道,啊,不行了,我哭了的时刻,所以可能我被打动的就是那种气氛

我很少对单纯的音乐有觉得想要哭的时刻,有一次在路上听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乐队起来的时候被感动了,有一种被托住的感觉,你在我之上翱翔,但我会一直跟着你,承托着你,啊,感人。说起来大部分我喜欢的版本,要么就是乐队非常有劲头,要么是大/小提琴奏鸣曲里面提琴和钢琴两者的互动非常好,钢琴很强和提琴交织在一起,甚至是密不透风的交织,会让我觉得特别感动,于是往往我喜欢的版本,都会有人说“钢琴抢戏”。。。

大的地方的感动对我来说,一般是走向上的处理,节奏的松紧我特别喜欢,这种走向上的处理甚至能影响我呼吸,气息和我特别合拍的,我就会很喜欢
虽然走向上的处理其实是时间的概念,这一秒比前一秒强或者这一秒比前一秒弱,这是在时间轴上成立的,但是在我的意象里面其实是空间上的曲线,是向上还是向下的,比如说最近在拉的那段里面有一小节,里面有四个音符,连弓拉奏,比如说音符是“2321”吧,总之,就是想象是一条曲线,先往上,再往下,我觉得想象了确实拉出来也会有点不一样,会有一丢丢起伏

如果说特别微小的地方,我一般会被气口的处理打动,某个地方紧一紧,某个地方抻一下,某个地方的悬置,而!小女巫会被某个地方的音色打动,这在我是从来没有过的,我甚至都对音色不是很在意,虽然我对音色当然也有一些自己的偏好,但是从来没有觉得一个地方特别好,是因为这个地方音色好。。。都是觉得节奏处理得特别妙

昨天我问老师说,勃拉姆斯搞完的话可以搞什么呀?老师发来了舒曼的《幻想曲》,op.73,说搞这个。说起来这首曲子是我人生第一次听大提琴音乐会,卡普松拉的第一首曲子,毫无感觉啊我。。。这首曲子似乎我还听过不止一遍,但每次都是毫无感觉,以及舒曼是一个我一直都get不到的人,但是我也没有因此就不想学这首,说不定学着学着会开拓一个新世界呢?
我和老师说,自从搞了勃拉姆斯,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好像我前一天才是一个拉铃木的标准琴童,忽然就变高级了,变成了可以学这么成熟曲目的高级人士了

以及,上周试了一把弓子,终于觉得声音不一样了,以前我一直觉得弓子能带来声音的变化是玄学,我就弓子的感觉仅仅是手感的不同,有的软有的硬,有的丝滑有的更涩,有的容易控制有的容易抖,但是怎么可能改变声音呢?!弓子又不发声音,直到我上周试了一把,立刻琴声,它变大了很多。。。我让杨小恒和shu盲听,他们都说区别很大,主要是声音变大了,跳弓变得更清晰,但是音质不太好,杨小恒说变粗了,我觉得她说的粗,是粗糙的粗,这么对比起来,我原来的弓子还真是很秀气啊。由于这把弓子拉起来声音太响,我觉得好吵啊。。。而且音量变大也并没有觉得强弱更容易做,而只是随便一拉就很响。。。总之,我虽然把这把弓子退掉了,但是对我的启发很大,居然声音确实是能变化的!!和一个卖弓子的卖家交流了一下,他说弓子能改变音色,啊,我准备背着琴周末到他那里去试试看!说不定我能入手一根弓子呢
弓子啊,是一个多么像魔杖的东西。。。非常希望能握到“我的”弓子,希望能感到指尖一热

起伏

我觉得拉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起伏!有很多人拉琴,真的是毫无起伏,哪怕已经拉到挺难的曲子了,甚至挺难的曲子的节奏和音准也可能没啥大问题,但就是,毫!无!起!伏!非常非常平。。。在这些人拉来,所有曲子都一样,好像是机器人在读书
我一开始认为,这是不够连贯,太过于一字一顿,所以才机器人,后来发现,不是,连起来也机器人,很连贯了也只是很连贯的机器人。问题还是在于没有起伏,很平。即使发音和音色大致过得去,也完全不行
说起来,我给shu拉在学的勃拉姆斯和我自己摸索了一段的《练声曲》,其实《练声曲》我觉得不算很差,似乎还行了。但是shu觉得很不行,明显练声曲就平很多很多,而且声音浮在表面,而勃拉姆斯确实是不一样

怎么说呢,凭我在小红书和琴童群里的暗中观察,我觉得很多琴童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是且不要说大家能不能做到有起伏,而是大家根本就不为此烦恼
shu说,难度不重要,此时此刻的熟练度也不重要,甚至音准或者拉错音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曲子要有起伏,熟练度练100遍总能提高,对着调音器练100遍音准也总会有好转,但是如果没有起伏,练100遍也还是没有起伏,说不定不仅没有起伏,因为熟了,还更平了呢。。。啊!我立刻和他握握手!对,这正是我想的!
视频录下来,每天都对着看回课,反反复复看,我真觉得起伏还是有所增加的,啊,好期待再去上课啊!要是有钱有闲真希望每周上课啊。。。

今天看有个人推荐了古特曼的贝多芬,跑去听了一下第三奏鸣曲后面的柔板和快板部分,我觉得不行,尤其是柔板,每一个音起伏和长短都和我预期不一样,有一种我和她八字不合的感觉。。。就去换了好些其他人的听,虽然风格处理我不一定喜欢,但哪怕是不熟悉的版本也都没有这种和预期相反的感觉,真的很奇怪。
我看的那篇公众号说,古特曼作为和麦斯基同时代的人,受到追捧的麦斯基。他觉得麦斯基和马友友的核心是一致的,而古特曼和王健是一致的。。。怎么说呢,我不知道他指的马友友和麦斯基的核心是啥,我觉得他俩不怎么像。虽然马友友拉琴样子很夸张,但声音本身如果只听录音的话,我觉得是挺秀气柔和的。麦斯基我不喜欢!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他长得不好扮相也不好,而且盲听的话,我讨厌他的风格,尤其是揉弦。。。最关键的是,虽然我没有很喜欢马友友的琴,可是马友友超级可爱啊!而麦斯基一点不可爱,怎么能把他和马友友并列!
至于古特曼和王健,我也不知道作者想说的核心是啥,但是王健在我心目中主要特征大概就是苦大仇深。。。而且甚至我觉得苦大仇深也是王健本人的艺术追求。。。以及,我也不喜欢就是了

哎,本周实在太忙了,每天都忙到不行,周三居然还一天开了三个庭,和人吵了一下午,吵得我头疼简直,终于快要周五了。。。

要是能不劳而获就好了

事情又很多又很烦又很不清爽又很混沌,啊,要是能不劳而获就好了喏,好想发财啊!

某天去郊区法院谈话,奇远无比,路程很长,就在路上听拉赫的大提琴奏鸣曲,一直还挺喜欢第四乐章,所以就对比了几个版本,主要对比是开头1:30左右的部分,包括一组非常快的乐句(简称为快板)和两句非常慢的乐句(简称为慢板),以下部分纯属胡言乱语

这个乐章的大家的时间基本在9分钟-11分钟之间,其中Lynn Harrell最快,是9:16秒,马友友的最慢是11:04,整体的速度基本是能感觉出来的,能觉得马友友的更慢,但是对比这个乐章,让我觉得最为困惑的地方在于,有的人实际不快,用时也没比人家短,但是觉得拉得飞快,有的人的慢板会觉得特别慢,但实际上看时间倒也没比人家长

所以,到底什么能让人觉得快?什么能让人觉得慢,是一个我没有想明白的地方。
换句话说,感觉和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按理说,同样一句乐句,用了1分钟拉完,肯定比用了50秒的慢,但实际上给听众的感觉倒不一定。当然如果用30秒拉完,那肯定是会感觉到快很多,但是如果是用50秒拉完,就不一定。
我之前看有个博主记录的Hough的大师课说,“因为这首曲子里有大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所以音符时值平均就很重要”,说他书里面提到“如果你弹得足够平均,听起来效果会显得更快”。所以,我觉得说明了两点:1)听感的快慢和实际的快慢并不完全吻合;2)音符的平均程度会影响听感。但是我觉得可能影响听感快慢的并不止这一个因素,还挺想知道的,到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听感快慢,非常令我好奇,啊!

说回我听的这些版本,简单记一笔我自己的感觉
Lynn Harrell / Vladimir Ashkenazy:这是我之前听得比较多的版本,总体的感觉是一款比较自然的版本,很猛。快板和慢板的衔接没有明显的槛(有一些版本会觉得到了慢板部分的时候突然换了一种语气甚至换了一个角色,会有点割裂)。是质感上比较暖而粗糙的版本,比如说是一块原木或者是一块未抛光的石板,线条上也显得比较滞,不是那种丝滑精致款。细节则是,普遍音头更重,我觉得也不是特别清晰,钢琴也是比较大力比较重,所以我觉得还挺配的。。。总体来说的氛围和感觉,我觉得和拉赫也还挺配?

Heinrich Schiff / Elisabeth Leonskaja:这个版本和上面的版本基本是一个速度,两句话总的用时基本相当,细分快板和慢板用时也基本相当,但是整体就觉得没有那么快。总体感觉是,音符本身非常清晰。慢板的部分有一种隐含的激动,但更光滑得多,有种光泽,是那种金属的光泽,比如银器啊什么的

马友友 / Emanuel Ax:这是最慢的一个版本,最大的感觉是快板部分非常从容,慢板部分,就。。。真的很慢啊!

Jean-Guihen Queyras / Alexander Melnikov:总体感觉很秀气,感觉句子交代得特别清楚,会有一种比较工整的感觉。如果说Lynn Harrell是头重的话,我觉得Jean-Guihen Queyras落下去的更重

以下俩人要放在一起,Steven Isserlis特别崇尚Daniil Shafran,我开始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两位的风格完完全全不一样!!后来觉得大概就是。。。缺啥想啥吧?Steven Isserlis的琴我觉得有一种特别厌倦的感觉,倒不是说他琴拉得不好,这个厌倦只是我感受到的音乐风格,他本人看上去可有热情了,还用的是温暖的羊肠弦,很多人也觉得音色很暖,但是我觉得他的音乐风格就。。。不咋热爱生活很厌世的样子。Daniil Shafran则是完全不同,我不太喜欢他,但是我非常知道有人应该特别喜欢这一款,饱含深情但很。。。愁。。。而且是那种凄风苦雨的愁,是湿冷而不是干冷
Steven Isserlis / Stephen Houg:完全符合我上面的印象。以及,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他的弦很软。
Daniil Shafran / Felix Gottlieb:我觉得特点还是很明显的,就是很Daniil Shafran

Janos Starker / 我不知道钢琴是谁:他就是干冷款了!虽然冷,但是并不苦大仇深,不愁。清楚,轻巧。但是慢板部分我会觉得有点断。说起来,我觉得他的风格是一种不太会让人觉得腻的风格,于是特别适合拉很容易显得腻的曲子。。。
Johannes Moser / Andrei Korobeinikov:我还挺喜欢的,Johannes Moser的快板部分有一种往前冲的感觉,慢板的部分则很暖,有一种恳切

我真是一个。。。对比爱好者啊!

知识

新年第一天去吃一家一直很喜欢的店吃披萨,小朋友说,哦哟,芝士诶!吃完长知识,然后就考好成绩,哈哈哈哈,我们人类天然就是懂好彩头这回事的嘛!
啊,他们家的披萨和蘑菇虾仁真的好好吃啊!!

前阵子在公众号上看到,说钢琴家Hough在大师课上提到,提到“结尾两串跑动有一个区别:倒数第三小节要快准狠,而最后一小节最高音需要等一下,犹豫一下,差不多四分之一秒。如果你去看芭蕾舞剧,舞蹈演员在高难度动作之前会有一丝”犹豫”,这就是专业不专业之间的差别,这里(指的是正在讲解的德彪西的曲子)最高音之前也有这么一刻”
咦,我觉得很懂诶!我觉得这种悬停,或者说这种一丝丝的迟疑,有时候就是有摄人心魄的能量!我已经在数次在乐曲/歌曲中体会过这种悬停带来的美妙,看到大佬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就不免默默的有一点小得意~~以及,这些或强烈或微妙的感动是整首曲子一路听到这里,才会有的巨大的感动,取决于前面的积累和铺垫,shu昨天在家放《悲惨世界》的专辑,随手搞了个随机模式播放,就不太行,很多非常感人的歌就是一路走到这里,才会感人,才会觉得终于云开日出或者终于迎来爆发,所以啊,搞那种什么“精华三分钟速看/速听/速读”是不行的!

第一次发现苹果手机居然有前置镜头的镜像翻转的设置,那么就可以在家拍一些自己练琴的视频了!昨天录了一下试试看,我发现确实如老师所说,自己觉得已经要夸张得不行了,观众听起来才刚刚好,我录的时候,如果自己觉得强弱十分做作,结果倒是正好,自己觉得好像还行,听起来就。。。毫无起伏
嘿嘿嘿,有新玩具了呢
不过从视频来看,我确实觉得左手还是太差了,没有框架感也没什么力量,接下来要好好搞一搞左手

这两天临睡前在读《堂吉诃德的眼镜》,还挺好看的!一方面我还蛮喜欢这种技术款的分析,一方面也有一些作者自己的想法~

练耳软件

我觉得我听力不行,完全不行,于是就去找了一个练耳软件,做起来还蛮有趣的,还挺上瘾的,就很像打小游戏,但是我觉得好难啊!!
目前的部分是他给出两个音,有四个选项,1)同样的音;2)大三度;3)纯五度;4)八度
同样的音当然能听出来,但是剩下三个就很难分辨,正确率和全靠蒙的差不多,我做的时候是我心里会默默的唱一下,听着比较像DoSol还是比较像DoMi,还是比较像DoDo,但是由于我心里并没有Do/Mi/Sol/的音高,我把这些东西当做歌词,可以填入任何音高。。。所以这种对比毫无用处。。。

有人听音程的要诀是拿一首非常熟悉歌作为参照,比如说“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就是大三度上行,“十六”就是大三度下行,如果听起来像“五十”,那就是大三度,我觉得这种方法做题目可能还行,但是对提高耳朵可能不行?毕竟我不是为了做对题目啊。。。

做的我信心全无,觉得我是不是干脆就是“tone deaf”啊?!!干脆跑去找了一个测试,“tone deaf test”,这个测试比较简单,测出来倒是全对,说我“not tone deaf”
我想了一下,也就是说,两个音如果差半个音吧哪怕差半个音不到,放在一起,我是能听得出区别的,并不会觉得它们听起来一模一样,但是没有记忆这种能力,就是我不能记得音和音之间的距离到底是什么样的,心里不会有一个预期,比如他们差五度,应该是什么样子,给我一个音,我没办法推断出这个音升高五度到底听起来是什么样子
但,我觉得既然我能勉强听出区别,可能。。。训练还是能有点效果的。。。吧?可是,我甚至怀疑,音准好的人他们是不能理解音准不好的人的,训练软件只能把有音准的人训练的更快,而不能从无到有的改善?
不知道多练练会不会有进步,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才能改善音准,才能拉得准啊?以及,唱准这种事情我是连想都不敢想。。。总之,再练一段时间再说~~~

前几天和同事聊天,说到安全感,同事对我说,说这样这样那样那样的话,你肯定不行,肯定会很焦虑,会没有安全感。。。我说可不呗!我后来想想,其实,没有安全感的人并非自己安全感天然就比人家少,而是TA从来没有真正体会过安全
如果从来没有体会过有人兜底会是什么感觉,如果再有一些片刻印证了没有人兜底,那当然会焦虑,当然会把安全值设的比较高,TA没有安全感容易焦虑才是必然结果。每个人固然有天生的差异,可是一个人之所以变成现在的样子,一个人之所以有此刻的感受,更多的时候,是道理的,是有内在的逻辑的,所以,其实也就没有什么所以了,只是想感叹,一个链条如果形成,除非中间斩断,除非有什么新情况长出新链条,不然它就是会自我复制

啊,牛肝菌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且不要说新鲜的牛肝菌,干牛肝菌泡发了炒五花肉和青椒也很好吃,吃剩的碗底的油用来炒鸡蛋也好吃,真是世间竟有如此美味啊

典故以及其他

周末看了一个82年的《理发师陶德》,这个故事演出来比单纯看梗概吓人得多,几乎把我吓着了。。。确实觉得陶德和洛维特夫人演得都很传神,但是,这些唱段实在是太太太没啥起伏了,根本就没个调啊
看完隐约觉得里面的音乐有一些特别之处,去搜音乐分析,发现全剧都用了很多很多《Dies Irae》的曲调以及曲调的变体,这个旋律里的音程关系都很近,没有超过大三度的音程,所以真的听起来非常叨叨念。。。好像念经啊!
又看了一些Dies Irae的介绍,这个旋律片段真的是被引用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广泛啊,所以懂行的人一听到这几个音符大概就会知道是关于死亡啦,复仇啦什么的。。。忽然发现,所以在旋律界也有典故啊?!就和我们诗词的固定意向差不多,比如说柳树啊长亭,自然就是离别送别,比如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里面的典故。。。

我这么不懂英文的人,都能觉得桑德海姆真的是押韵狂人,非常非常喜欢押韵,然后看到一段分析说,陶德给他的剃刀唱情歌的那一段,用了很多s、th,f,这样的词,比如说these/friend/see/glisten/this/shine/smiles/faithful/whisper等等,这些词的发音就比较柔和,我觉得是因为比较在舌尖,有更多气,或者说更多嘶嘶嘶的声音(?)听起来就比较容易营造一种亲密的氛围
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中文才讲究发音,比如说“璀璨”听起来就有一种细碎的感觉,而“铿锵”听起来就比较。。。铿锵。。。以及,我小时候就觉得,女生的名字不能两个后鼻音连用,会显得很笨重,言情小说里姓林、姓苏颇为常见,一则是字型比较美,二则是读音比较脆生生或者说比较灵巧
看来确实发音和呈现效果是有关联的!看来人类的本能就是会对所使用的语言和音乐作出联系的!

还有一些分析还桑德海姆的词和曲调的走向,这个我之前在音乐家的无聊人生分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里也看到过,就比如说一个全曲的最高点所对应的也是歌词的最高点,或者歌词的情感不断往下走,旋律也不断往下走之类
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无论从作词作曲上来分析,桑德海姆都做得很高级分析起来也很高级,可是,我还是觉得不太好听啊!这部戏是很规整,但是没有他自己的《into the woods》好听,我觉得。。。韦伯虽然屡被吐槽,可是就是比较好听一点诶,以及《悲惨世界》也很好听。。。可能我目前还是只能欣赏这种流行曲目吧。。。又以及,我看了一个知乎问答,我突然间有点get了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喜欢桑德海姆,可能因为他的戏没有一种热情/激情吧,就是没有什么煽动性,不太挑动情绪,固然可以赏玩,也能在理智上觉得很高级,可是我看戏,还是想看一点能引起情绪的东西,让我被戳中,让我在情感上有波动

以及,还看了一个讲Harold Prince的纪录片,Harold Prince是很厉害,2012年的《Evita》和他导演的《Evita》感觉简直不是一个东西,我要找他的版本再看一次。上周看2012《Evita》的时候一直觉得舞台不太行,在舞台上打出一个二楼,有点像骑楼,感觉颇为东南亚,并没有多好看,看了一些他的原版的片段,觉得这才是我想象中的《Evita》,在B站上找到一个很糊的版本,准备看一看。。。以及提到《剧院魅影》,他很为转场得意,而我确实也觉得剧院魅影的几个转场非常非常精彩
但是,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无论是看采访的人还是看工作的片段,我觉得音乐剧领域还是十分的。。。白男。。。当然其实各种广大的文艺领域都非常男。。。AO3也好,播客也好比较女还是因为,这个东西比较容易一个人开展,而音乐剧和众多舞台剧,在艺术之余,更是一个需要广泛协调各种资源的大型项目,所以顽强的很男。。。

剪裁的技术及其他

周六shu不知道为啥投了屏25周年的《剧院魅影》,我居然又看了一遍,这一遍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情况,舞台剧的摄像是有问题的!!因为镜头会选择给你看啥不看啥,而且总给特写就看着看觉得很受束缚。尤其是《剧院魅影》这样丰富的剧里面,其实镜头之外的群演也有很丰富的东西,即使都是主角,俩人也都各自有动作。所以看演出的时候观众更自由,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东西。所以我看剧的时候即使位子不太好,也不喜欢用望远镜,因为会破坏舞台节奏,虽然是可以看到演员的表情,但是看不到身段了,也看不太到其他演员,而望远镜起码还是自己选的,但剧场录像就全靠剪辑和摄像人对剧情和看点的判断了。。。
之前看戏曲舞台录像的时候我没有过这种感慨,可能是戏曲的群演就只是龙套而已,主要就是看角儿,看点非常集中。。。
顺便,我觉得25周年版的观感倒不如这次巡演版,倒不是我对JR有滤镜,而是有一些的小的编排和细节,让我觉得巡演版故事更圆吧,在豆瓣上查了一下,似乎25周年版的版本确实与Original又有一些小不同?

这两天看了两部音乐剧的视频,《Evita》和《wicked》,看视频也没有挑卡司的条件,首选是有中文字幕版,总要先看懂再说
比较喜欢《Evita》,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真的借鉴了《Evita》很多!比如《Evita》里面的che是一个实体化的画外音和偶尔和Evita互动的虚拟角色,鲁契尼和死神,基本就是che的一拆二版本,比如对Evita描述的摇摆,一会切入一会抽离,一会以她的口吻一会以旁观者的口吻,《伊丽莎白》里面对sisi的表现也是非常类似,除了著名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Evita》里面也还有其他有几首歌都还挺好听的

《wicked》我觉得不是特别喜欢,虽然看的是一个偷拍的视频,但是能想象舞台还是很炫酷的,也有一些可爱的小地方,但可能我觉得人物关系还是太生硬了,而且政治隐喻过于cliche,在天朝的我看来,傻乎乎的,没有更细腻更微妙的东西

周日晚上去听了穆洛娃的独奏音乐会,很早以前买的票,差点都要忘记了,同样是在上海音乐厅,但比上次布雷查兹的钢琴好多了!
我稍微刷了一下小红书,大家的评论也都蛮好的,所以啊,演出有没有诚意实在不难区别
去这场主要是因为曲目比较喜欢,勃拉姆斯的两首奏鸣曲+舒伯特,还有两首现代作品,现代作品我不太懂,更可怕的是,因为是两首不间断演奏,中间没有鼓掌环节,我甚至都没听出来哪里开始换了一首曲子。。。啊。。。可怕
下半场的勃拉姆斯第一奏鸣曲和舒伯特非常好听,尤其是勃拉姆斯第二乐章中间的一段双音,非常自然饱满。我觉得穆洛娃的风格,总体来说就连贯均匀,是一个很清丽端正的美人儿,非常自然,不甜不媚不浓郁不冷峻不华丽不过分丝滑,但是很精准,虽然我毫无听音准的能力,但是就是莫名其妙觉得音特别准,可能是因为整个空间里充满着自然的共鸣吧?
总体来说还是挺喜欢这种风格的呢,回来路上找了一个穆洛娃的勃小协来听,啊,好听!

昨天和表姐聊天她去看《巴黎圣母院》,我说,《剧院魅影》明年初巡演到广州,可以去看看,很不错。我说,我当时看完立刻就闲鱼了之后的票,带shu和娃去看了一次呢
啊,不仅有效说明了戏好看,而且还让一个关心家庭的中年妇女形象跃然微信上。。。
但是,我没有说的是,之后,我沉迷于JR的美貌和舞台感觉,又买了五张票,自己去看了五次,而且还远赴苏州去了三回看了两回。。。后半段故事一说,就是一个贪图享乐的追星妇女了。。。这就是。。。剪裁的技术啊

再听依然美丽

虽然周日的演出已经过去好几天,但回想还是觉得兴奋,话说想想自己可是看了上海首场+苏州大末的高级观众,基本就是完完整整的一个圆,啊!
如果说10月8日看完演出的快乐是非常好的演出和第一次SD的快乐组成,SD拿到签名和影也颇占了一些比例,那么11月3日的快乐就完完全全是演出本身带来的,我从来不知道一场演出可以这么令人兴奋,兴奋可以持续这么久

而且那天偷偷录了风衣,今天翻出来听了几段,听录音的时候忍不住再次感叹,啊,太美丽!

shu给我搞了一个苹果自己的音乐APP,音质比QQ音乐确实要更好很多,第一次在耳机里听到《悲惨世界》最后一首,艾潘妮的声音一起来,轻轻的衬着芳汀的声音的时候,这两个人的和声真的立刻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直冲头顶。。。我觉得人声的魅力就是无敌啊

在苏州读了大半本《灵魂骑士》,还没读完,觉得似乎还不错,去翻了一下豆瓣评论,有人不屑的表示一本奇幻小说,以刚刚做了外祖母的中老年妇女作为主角,无甚吸引力。可是,这女主角正好40岁,不过是因为在古代(?)结婚生娃早而已。。。以及,该女主依然在碰到风度翩翩的男子时颇为荡漾。。。确实,40岁,实在还很年轻啊,我再过3年也就要40了诶
我觉得这本书有很多小细节很有意思,一看就是我们女的写的,第一句印象很深的话,就是开篇不久,作者写到“路是给年轻男人走的,不是为中年女人而修。那失去父母的穷苦男孩打点行囊,上路去追寻他的梦想……成千上万个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她既不穷苦,也不是男孩,而且生生死死已经弄得她心中不存一丝梦想。不过,而今我是一个孤儿,难道这还不足使我够格吗?”看得我笑出来。。。

Would the things I’ve said and done matter any more

我上次去上课,老师说,乐感其实是左手,是靠左手抬落指的时间差来体现的,我觉得非常非常有道理!!
左手抬落指的时间差,就是王识君的钢琴课里说的timing,假设是一个平稳的连弓,是一小节四拍,某个小节谱面是1234,1234各一拍,设定的乐曲速度是一分钟60下,那么理论上1234,每个音持续的时间是1秒钟,比如说是A弦第一把位,中指按2,然后一秒钟之后小指按2,一秒钟之后,换四把位食指按3,但抬落指需要时间,不可能12无缝切换,尤其换把,更不可能23无缝切换,那么什么时候换,中间的空隙是留给2还是留给3?是让2不足一秒还是让3不足一秒,当然还包括右手的配合,左手在换把的时候右手在干嘛,是傻等着还是右手做点什么,这个地方的把握就是乐感,如果乐感舒服,就是结合了乐曲的句子,把空隙留在了最舒服的地方,除了不得不存在的空隙,甚至还会人为的抻一下,或者是赶一下,不破坏节奏,基本还是一拍一秒,但是可能就抻了这一丢丢丢丢,1:1:1:1小节,可能变成1.01秒:0.99秒:1:1,那么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老师的这个说法和我听歌/音乐的感觉,特别吻合,timing和空隙真的是灵魂
这篇日志,标题是音乐剧《Jesus Christ Superstar》Gethsemane里的一句,这首非常好听,大意是耶稣问上帝,为什么一定要我去死,为什么要赐我毒酒,我死了究竟会怎么样,你为什么如此要求我,我不一定能做到,我做到了,又真的会怎么样呢?好了,趁我没改主意,我喝等等
按照kimi(AI)的说法,“它描绘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的挣扎和恐惧,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和痛苦。耶稣向上帝祈求免除即将到来的痛苦,表达了他对命运的质疑和对上帝意志的困惑。展现了耶稣的人性和神性的冲突,以及他在面对极端痛苦和牺牲时的脆弱和恐惧。它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张力,包括绝望、疑惑、勇气和最终的接受”这种说法我觉得大致是准确的

这首歌,我本来没有很特别的感觉,然后上次听了一个steven barton的版本,谈不上是很正式演出的版本,有人说是小型演出有人说是排练/练习的录音,我也搞不清楚,但是真的很惊人的好听。
印象最最深的两句是,“I want to see I want to see my God Why I should die”,这个“why”的地方有一点点哭腔,或者哽咽的效果,就是一连串I want to see / I want to know之后,终于问出来,这是为什么啊?
但更惊人的是“Would the things I’ve said and done matter any more”里面的matter,他是在done后面稍微停了一点点点,吸气,然后出来matter,这个停顿/气口非常有灵魂,听感上会觉得心跳都漏一拍,一口气悬置着,然后倾泻而下
然后我就去听了至少四五个版本的Gethsemane,除了steven barton我特别喜欢之外,总体来说还有点喜欢 Glen Carter的版本,以及确实有不止一个版本在matter这里做了一些处理,有的是加重,有的是加花,当然也有就和其他单词一样带过的,从处理上来看,我觉得不止一个人认为这个地方是个重点可以搞点啥,从效果来看,我觉得steven barton的版本,这个气口特别妙

想到我听过得有800遍的舒伯特即兴曲op90(D899)no3,我特别喜欢的阿什肯纳齐的版本,最喜欢其实也是一分多钟的地方,有一个句子是在句子当中的地方一点点停顿,然后出来下一个音,这种悬置,如果用得好,会特别显得感情饱满。。。经常有搞得很玄学的东西说乐感是呼吸什么的,从技术上来说,呼吸就是决定了空隙/转换点的位置以及重音的位置,我觉得这俩就是乐感的关键。

啊,brahms的奏鸣曲好难啊!然而,我明天又可以去上课了,开心!以及,上次老师说,师说我音乐的感觉和音乐审美都挺好的,就是手限制了我,虽然可能前半句是客气,后半句才是重点,但!还是有点开心呢~~~嘿嘿嘿,被老师表扬就是开心啊!